【实录】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十九场):聚力聚焦打好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硬仗、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时间:2025-11-19 09:44:35

11月7日15时,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张勇,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处处长李江,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装备工业处处长乔洪英,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电子信息处处长蒋波出席,以“聚力聚焦打好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硬仗、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题目,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周颖主持。
周颖: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系列新闻发布会的最后一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张勇先生,请他以“聚力聚焦打好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硬仗、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题目,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处处长李江先生、装备工业处处长乔洪英女士、电子信息处处长蒋波先生。
下面,首先请张勇先生作介绍。

张勇: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陕西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围绕“聚力聚焦打好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硬仗,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主题,简要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近年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聚焦打好“八场硬仗”,紧扣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强龙头、育新质、优生态,着力打好工业领域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硬仗,全省重点产业链群呈现出“现代能源稳盘托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新领域新赛道活力涌现”的良好态势,为推动全省工业经济量质双升、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一、坚持链式思维,深入实施“链长制”
进一步健全完善“链长制”工作机制,明确由29位省级领导担任链长,高位推动重点产业链水平提升。一德书记、赵刚省长深入调研,召开会议,推动发展;各位链长牵头尽责,聚焦产业,精准破题;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专班成员单位靠前服务,出谋划策,强化保障;各市(区)结合实际、积极承接,狠抓落实。“链长统筹、链主带动、专班服务、省市协同”的工作格局日益完善,大抓产业、大抓工业、大抓制造业的氛围更加浓厚,重点产业链群能级持续提升。今年1-9月,全省工业领域34条重点产业链实现产值超过1.7万亿元,7条产业链产值突破千亿元,9条产业链产值增速超两位数,18条产业链产值(营收)超过百亿元。西安市航空、宝汉天工业母机、榆鄂宁现代煤化工集群陆续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强化链群建设,助力工业经济增长
坚持工业经济稳增长和产业链群高质量发展融合并进,制定印发《陕西省工业领域2025年打好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硬仗行动方案》,提出34条重点产业链提升年度总体目标、工作措施,逐链条细化分解重点任务,着力推动千亿级产业链能级跨越、百亿级产业链水平跃升、更多新领域新赛道产业链蓄势突围,力促规模大的产业链多作贡献、成长性好的产业链发展壮大,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产业支撑。今年1-9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前列,占规上工业总产值78.56%的重点产业链为全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作出重要贡献。同时,全省工业投资增长17.8%,制造业投资增长19.7%,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1.6%,持续保持较快增速,为下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注重链式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陕西科教资源优势,以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聚焦重点产业链群发展,实施校企协同攻关“百团计划”,遴选有技术需求的链上企业,推广应用高校院所研发成果,助力企业打通创新链,融合产业链,引入资金链,共享人才链。积极构建“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平台体系,累计建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1家,建设企业技术中心540家。实施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揭榜挂帅”,面向高校院所、重点企业征集凝练重大技术需求,开展研发攻关和技术突破,靶向部署实施科研项目,累计支持284个技术项目加快产业化落地。隆基绿能晶硅太阳能电池HIBC转换效率达到27.81%,世界第一;炬光科技半导体激光侧泵模块核心指标世界领先;立芯光电高功率单模半导体激光器芯片填补国内空白,产业创新发展成势见效。
四、加强梯度培育,推动企业提能升级
构建产业链“高新技术企业—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链主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链上大企业做精专业、做强主业,鼓励链上中小企业做大规模、做优效益。截至目前,全省34条重点产业链在库规上工业企业4155户,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7.9%;上市企业65户,占全省总数的78.3%;先后培育产业链科技型中小企业1.79万户、高新技术企业1.15万户、专精特新企业1294户,分别占总数的59.9%、59.3%、66.9%;累计认定省级链主企业74户;省级118户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国家级206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户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均为链上企业,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异常活跃的产业链生态日趋完善。
五、做优链式服务,着力强化要素保障
以“一链一所一校一企一行一专班”为抓手,组织开展产业链推介招商签约互采系列对接会,持续完善全省重点产业链技术、人才、企业、资金长效对接机制,强化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资金匹配和人才培养一体设计、一体部署、一体推进。截至目前,聚焦乘用车(新能源)、航空、无人机等产业链举办对接会25场,促进对接和签约项目546个,总金额超过2152亿元。实施“一链一行”主办行制度,确定24家银行机构作为主办行和参与行,积极构建多层次产业链融资支持体系。累计支持重点产业链及上下游企业7016户,贷款余额6076.59亿元,增速12.51%。着力提升高新区、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引导一批带动力强的延链补链强链重点项目在各类开发区承载落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嵌入园区、集聚发展。常态化召开“政企恳谈会”,逐链条梳理问题清单,拓展“陕企通”功能,畅通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对接,推动解决产业链发展中的堵点问题。
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以“链长制”为抓手,强化内培外引双向发力,促进链上企业发展壮大,多措并举做好服务保障,协同省级产业链责任部门和市(区),共同打好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硬仗,以产业链群量质双升,助力新型工业化纵深推进,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周颖:谢谢张厅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陕西日报:陕西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强调,要持续巩固提升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请介绍一下陕西以34条重点产业链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具体是从哪几个方面推进的?
张勇:谢谢您的提问,由我回答这个问题。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链长制”为抓手一体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做强做优现代能源领域产业链。坚持稳煤、扩油、增气并举,大力发展精细化工,重点推进煤炭、石油天然气、新型电力工业、现代化工等4条产业链集群化发展。2024年,4条产业链实现产值8759.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9.4%。今年1-9月,实现产值7049.6亿元,占规上工业的32.5%。2024年全省原煤产量7.8亿吨,位居全国第3;油气当量5309.5万吨,位居全国第2。全球最大的煤化工项目—陕煤榆林化学煤炭分质转化二期项目开工建设。
二是推动传统领域产业链转型升级。加快钢铁深加工、白酒、富硒产品、乳制品、纺织服装、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等6条传统领域产业链转型发展,推动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2024年,6条产业链实现产值1534.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1%。今年1-9月,实现产值796.9亿元,占规上工业的3.7%。西凤集团3万吨优质基酒项目产能全面释放。元丰新材料科技防电弧、高压带电作业屏蔽服实现国产替代。中易建示范项目成为全国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推进会观摩点。
三是推动新兴领域产业链扩量提质。支持输变电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链发展壮大;推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优势产业链千亿跨越。2024年,14条新兴产业领域产业链实现产值1.11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7.4%。今年1-9月,实现产值8495.3亿元,占规上工业的39.2%。汽车产业保持高速发展。2024年汽车产量175.4万辆,由2023年的全国第10升至第7。新能源汽车产量119.8万辆,居全国第3。陕汽重卡产销量全国第3、出口量全国第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杨凌美畅金刚石线锯年产能2.16亿公里,出货量全球第1。虹阳显示G8.5+基板玻璃突破我国高世代基板玻璃“卡脖子”瓶颈。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健康发展。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钻探装备创造钻孔深度3353米的世界纪录。西安兴航航空成功研制国产首台飞机紧固件自动封包涂胶机。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宝钛集团超长宽幅钛合金厚板实现技术迭代刷新19.45米新纪录。金钼集团高纯钼靶材填补高性能靶材制备技术空白。
四是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提升光子、氢能、无人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增材制造、机器人、节能环保、人工智能(大数据)、航天等9条产业链发展水平,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塑造发展新动能。2024年,9条产业链实现产值1023.2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4%。今年1-9月,实现产值673.1亿元,占规上工业的3.1%。中科西光成功发射国内首颗高分辨率点源甲烷监测商业卫星。陕西氢能国内首条全自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正式下线。
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坚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增强产业链韧性,不断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积极推动重点产业链群“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为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陕西科技报:重点产业链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体现。请介绍一下陕西工业领域有哪些产业链属于新质生产力,如何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链提升,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李江:首先感谢您的提问。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新质生产力既包含代表创新方向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也包括经过转型升级后的传统产业。我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产业链共29条,包括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的15条,光子、增材制造等新领域新赛道(包含未来产业)范畴的9条,现代化工、新型电力等实现深度转型的传统产业领域的5条。近年来,我们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赋能产业链提升,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平台建设,提升产业链创新效能。构建“企业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梯度培育体系,建成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2家,覆盖全省13条重点产业链;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7家、省级540家,推进规上工业企业建设“有场所、有设备、有人员、有经费、有项目”的“五有”研发机构,首批备案企业723家,今年还将备案1000家以上,不断提高企业研发活动覆盖面。
二是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产业链创新活力。实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奖补,对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年度新增部分给予不超过5%最高500万元资金奖补,累计奖补企业1542家,带动研发投入增量134亿元。2024年,全省企业研发经费529.63亿元,同比增长10.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405.99亿元,同比增长7.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3%,是“十四五”以来最高的一年。
三是加速成果转化,赋能产业链价值跃升。针对产业链发展的短板弱项,组织开发省级重点新产品6339项,遴选“陕西工业精品”486项,支持413个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推广应用,涌现出数控磨齿机、液晶基板玻璃、防爆巡检机器人等一系列高技术产品,推进产业链加快迈向中高端。
四是深化产研融合,优化产业链创新生态。实施校企协同攻关“百团”计划,围绕全省34条重点产业链,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创新团队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协同攻关,加快高校创新资源向产业链聚集。目前摸底企业技术需求777项,组建协同攻关团队349个。
下一步,我们把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做大做强新质生产力重要路径,围绕产业链布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校企协同攻关“百团”计划落地见效,促进创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壮大科技型企业集群,加大技术改造、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基础再造等政策支持,推进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速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动能。
中国报道:近年来,陕西聚焦光子产业发展壮大,率先提出“追光计划—跃迁行动”,陕西也成为国内首个精准布局光子产业的省份。请问聚焦光子产业发展,陕西实施了哪些具体举措,下一步如何继续保持这一增长势头?

蒋波:感谢您对陕西光子产业发展的关注。光子产业作为应用广泛的战略高技术产业,是极具成长性的潜力赛道。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强化统筹协调,发挥产业政策引导作用,正在推动光子产业创新“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增量”。2024年,全省光子产业链规上企业实现产值95.65亿元,今年1-9月实现产值136.55亿元,增长17.39%。聚焦光子产业发展,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链长主抓、专班推进工作机制。链长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推进产业链建设重大项目、重要事项,指导专班优化政策协同机制、资源统筹机制和工作调度机制,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建立全省首个产业链党委,升级实施光子产业链“追光计划—跃迁行动”,推动制定培育千亿级光子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形成协同联动、靶向攻坚的工作合力。
二是构建创新引领、龙头带动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大科学装置+共性技术平台+科技金融+创新联合体”综合性高能级创新体系,实施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揭榜挂帅”和产业链能力提升项目,推动光子领域20余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累计培育上市企业3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户,认定省级链主企业5户。
三是培育园区集聚、要素适配产业生态。高标准建设曲率引擎光子芯片园、光子制造园、光子传感园等产业平台,光子芯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设立总规模29.5亿元的光子产业链补链强链接续基金群,举办专题招商、专场路演和供需对接活动,累计吸引深圳瑞识科技等31户光子企业落户陕西,满足在链企业各类融资需求30亿元,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20余名。
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追光计划”为统揽,全力推动“跃迁行动”。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深入研究光子产业发展走势、竞争态势,高质量编制“十五五”光子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支撑清单,着眼补齐关键材料、量产应用等短板部署延链补链强链重点任务,促进各类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二是强化科创引领。支持先进硅光集成技术创新等高能级平台建设,依托秦创原光子产业创新聚集区谋划部署一批“两链”融合项目,以大力推广“西光模式”为抓手,促进“三项改革”在光子领域拓面提质增效。三是培壮企业主体。用好产业链推介招商签约互采对接会、科技产业金融对接、应用场景对接、重大项目定向对接等多类型平台载体,鼓励链主企业引领行业标准制定、带动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深入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更好实现产业链提升和企业群壮大的双向互促。四是做好服务保障。强化项目统筹、要素统筹、工作统筹,适度超前布局产业发展空间,穿透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实际困难,推动设立光子产业科创母基金,全面助推光子产业高质量发展。
香港经济日报:请问,今年围绕推动输变电装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乔洪英:感谢您对输变电装备产业链的关注。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以“链长制”为抓手,扎实推进输变电装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目前陕西已成为我国最具规模、成套能力最强的中压、高压、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装备研发制造与工程服务产业基地。我省自主研发的1100千伏绝缘拉杆、550千伏断路器电阻片、750千伏单相自耦电力变压器、柔性直流输电幅相校正器等多项新产品、新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和市场垄断。2024年产业链实现“千亿跨越”。2025年1-9月,产业链实现产值1031.54亿元,同比增长9.54%,保持高速增长。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健全完善运行机制。我省输变电装备产业链紧紧围绕“传统输变电装备向智能化输变电装备转变,传统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变,传统设备供应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这三个转变,制定《输变电装备产业链提升方案》和《图谱》,明确产业链基础提升、技术革新、市场拓展等关键环节的主攻方向。建立产业链重点企业信息数据库和供应商目录清单,健全定期调度、信息通报、联席会议等机制。组建由邱爱慈院士领衔的产业链发展专家组,形成“专班跟进推动、链主企业带动、省市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建设省输变电装备创新中心,建立研发中试、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创新平台。建立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快响机制,联合征集企业需求项目51项、高校待转化项目151项、高价值专利名录566项。安排资金1300余万元支持“快速断路器”等7个“揭榜挂帅”项目,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落地。举办“赋能新型电力 共创低碳未来”电气行业论坛,召开智能工厂现场观摩会,推动链上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合作。
三是提升服务保障水平。以电力装备智能化提升、首台(套)重大智能设备应用等为重点,支持重点建设和技术攻关项目34个,资金6285万元。西电智慧产业园、正泰输配电产业项目、三立智能电气产业园(一期)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通过“一链一行”对24家重点企业提供信贷、融资、财务管理等支持,协调解决5家重点企业提出的14条诉求和建议。举办“链通校企”专场对接活动,推动链主企业与省内高校开展技术攻关和人才贯通培养,西电集团“西电工匠”计划培养高技能人才300余名。
下一步,输变电装备产业链将紧抓国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重要机遇,以“绿色化、成套化、智能化”发展为主攻方向,突破关键技术,提升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产业链协作配套,加快建设重点项目,形成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巩固我省输变电装备产业领先优势,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推动产业链建设再上新台阶。
周颖:谢谢张勇副厅长和三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出席。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