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城铜川"去黑寻绿" 坚持全面转型不走回头路
时间:2017-08-23 16:47:00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作者:秦振
西部网讯(记者 秦振)“铜川因煤而生、先矿后市,1958年建市,是陕西最早的资源型城市,是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为了支援国家建设,一切只为多生产,可以说‘只生产不生活’,一业独大的发展模式,给这座城市毁了容、伤了元气。”今天(4月19日),在陕西省委外宣办召开的“追赶超越”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铜川市委书记郭大为直言不讳的道出铜川曾经的伤痛。
然而在痛定思痛过后,这座曾经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从上世纪90年代起,把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作为工作主线,强化系统思维,保持定力抓转型,增强冲力快追赶,推进产业、城市、社会、体制机制全面转型,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绩效考核中均获得优秀格次。
产业转型是核心 循环经济让产业更“绿”
“我们坚持不放弃,不走回头路。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一手抓接续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工业、服务业、农业现代化,推进产业转型深度走。”郭大为说到,铜川现在既是在还历史的债,也是在寻找新的出路,他最在意的也是最可行的就是一条绿色循环经济的路。
据铜川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严维佳介绍,铜川去年关停了21家煤矿,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去产能1058万吨,并且处置了3家“僵尸企业”。
“这样做直接让铜川的工业增速减少了4个百分点,但这样的代价我们愿意承担。”严维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再次表明了铜川产业转型的决心。
当前,铜川传统产业已经走上循环化发展的新跑道,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煤电铝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闭合,为航汽铝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郭大为表示,园区一揽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以再造一个铜川工业。当前,铜川已经被命名为“中国循环经济十佳绿色发展城市”。
郭大为告诉记者,铜川电力电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医药制造、油气勘探等接续产业发展加快,非煤产业占比88%。
同时,在产业转型升级中,铜川不忘自主发挥,以文化为突破口,坚持文旅融合发展,与陕文投、陕煤化合作推进全域旅游开发,重点景区全面提升,马咀休闲、金锁石林、宜君梯田等美丽乡村游逐步升温,2016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395万,三产占GDP比重40.4%。
城镇化率进一步加大 生态发展让城市越来越“绿”
据了解,目前铜川的森林覆盖率46.5%,正在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今年还将计划造林12万亩,启动了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控烟、减煤、抑尘、增绿多措并举治污降霾,好空气、好绿色、好蓝天成为常态,累计野化放飞朱鹮62只,繁育出‘铜川籍’朱鹮30只。”郭大为说到。
在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上,省委书记娄勤俭曾介绍了铜川转型发展、改善生态、朱鹮繁衍生息的成效。坚持产城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照金、董家河、黄堡、陈炉、彭镇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照金还被评为中国特色小镇,全市城镇化率64%,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
记者了解到,当前铜川建设了大唐养生园、铜川植物园、阳光带状广场等,城市亮化美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日益彰显,成功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全省率先实现13年免费教育 民生保障守护“绿”色希望
郭大为介绍,铜川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民生“一号工程”,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冲在一线、干在实处,帮贫解困促发展”行动,“五个一批”脱贫攻坚稳步推进。
数据显示,铜川开展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解决了6.93万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参保率均稳定在98%以上。
“铜川在全省率先实现十三年免费教育、农村完全小学以上学校教师周转房、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县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全覆盖。”郭大为介绍,当前铜川被列为全省首批3个健康城市试点之一,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暨孙思邈医院建成开诊。
体制转型释放发展活力 为市民办事亮起便捷“绿灯”
“体制机制转型是保障,我们充分发挥工作易覆盖优势,在经济、社会、文化、民生、党的建设等多领域开展了改革试点,着力推进体制机制转型稳健走。”据郭大为介绍,铜川各级政府职能切实转变,中省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全部按层级落实到位,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率44.7%。
在发布会现场,严维佳表示,当前铜川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有力地激发了市场活力,非公经济占比提高到51.6%。并且设立了财经发展基金,推行PPP融资模式,经验在全省交流,8个项目列入国家PPP项目库。
目前,铜川已经完成了秦岭水泥公司、市燃气公司重组,发展活力全面释放。并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便民服务网络,让市民办事更加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