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八场):坚决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全力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08-07 15:40:00 来源:陕新发布

8月7日10时,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民政厅副厅长李平,陕西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单耀峰,陕西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郭军,陕西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和殡葬管理处处长王劲,陕西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高静出席,以“坚决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全力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题目,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周颖主持。

周颖: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继续举行“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系列新闻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民政厅副厅长李平先生,请他以“坚决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全力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题目,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单耀峰先生、社会救助处处长郭军先生、社会事务和殡葬管理处处长王劲先生、养老服务处处长高静女士。
下面,我们首先请李平先生作介绍。

李平: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省民政厅,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帮助我省民政事业发展的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今年以来,全省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着力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全省民政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在困难群众帮扶方面,全省持续保障122.23万城乡低保对象、13.25万特困人员基本生活,累计实施救助12.4万人次、医疗救助326.5万人次、教育救助152.65万人次、住房救助67.1万户、就业救助1849人次,为1.6万人次临时遇困的流浪流动人员提供了救助帮扶。在推进防止返贫帮扶政策与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两项政策”)衔接并轨上,全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贯通14个部门45项信息数据,覆盖178万低收入人口和578万关注对象,今年累计比对18批次3383.37万条数据,将15.23万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兜底保障。全省79个县(市、区)以党委、政府名义印发工作方案,部署开展“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工作,陕西试点县区数量居全国前列。
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持续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制定《“五床联动”医养融合整合照护试点方案》(即养老机构床位、家庭养老床位、家庭病床、医疗病床、安宁疗护病床之间的服务转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民政厅与省卫健委、省医保局联合推动在相关区县先行先试。全省现有养老服务机构944个(含医养结合服务机构350个)、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440个、城市日间照料中心2538个、农村互助幸福院9419个,养老床位24万张。累计完成4.7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建成老年助餐点4929个,为老年人提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成功举办首届AI智能暨康养产品招商大会,在日本大阪世博会陕西周活动中推介陕西养老产业,联合省工信厅评审“陕字号”养老品牌企业37家。着力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实施“三秦银龄行动”项目,成立了多支“银龄互助”志愿服务队,今年已为52万老年人参与扶贫济困、文化宣传等社区志愿活动。推动将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纳入2025年全省领导干部培训计划。会同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对全省高龄老年人信息,今年已为403万名7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发放高龄补贴16.2亿元。
三、不断提升社会福利水平。儿童福利方面,市级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实现全覆盖,县级和乡镇站点覆盖率分别达到83%、95%。今年下达中省补助资金1.08亿元,持续保障全省近1.1万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会同相关部门制定《陕西省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实施方案》,发布涵盖21项内容的关爱服务基础清单。开展“孤儿助学”项目,累计帮助845名孤儿圆了大学梦。残疾人福利方面,抓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落地落实,共发放资金7.05亿元,惠及全省107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在82个县(区)开展“精康融合行动”,为4.2万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精神卫生社区康复服务。慈善事业方面,全省427个慈善组织,接收慈善捐赠款物8.68亿元,实施慈善帮扶项目2254个,受益群众76.57万人。今年以来,销售福利彩票48亿元,同比增长3.24%,销量位居全国第九位。
四、全面优化社会事务管理服务。婚姻登记管理方面,全省121个婚姻登记处全部实现规范化、电子化,全部设立婚姻家庭辅导室(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开展婚恋辅导、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和矛盾调解。今年以来,全省共办理结婚登记10.5万对,离婚登记3.4万对。5月10日开始,婚姻登记服务实现“全国通办”。殡葬服务改革方面,减项降费优服务成效明显,全省殡葬服务机构累计取消或降低收费1499项次,群众人均治丧费用降低1000元,惠及群众4.39万人。76个县区实施“四项基本殡葬服务”减免政策,所有县区均建立了殡葬领域跨部门综合监管机制,有效减轻了群众负担,殡葬服务更加规范。
五、积极创新社会治理。社会组织管理方面,截至目前,全省登记社会组织3.1万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5万家,从业人员超过33.3万人。今年以来,深入开展全省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专项行动,推动实现社会组织“两个纳入”(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社会组织章程)“全覆盖”。支持社会组织开展扶老助老、关爱儿童等服务项目206个,开展社会组织服务高质量发展“蓝田行”活动,推动社会组织更好发挥作用。区划地名管理方面,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若干措施》。稳步推进我省《实施〈地名管理条例〉办法》修订工作。及时、准确掌握各类地名命名更名情况,截至目前,全省按程序规范备案、公告地名1135个,提升了地名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程度,地名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未来一个时期全省民政工作作出全面系统的部署。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完善“四个体系”,推动陕西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推动《老年人优待办法》《陕西省实施〈慈善法〉办法》修订,出台我省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和加快发展银发经济等政策文件。
二是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尽快出台高龄老年人保健补贴发放办法,实现高龄补贴“免申即享”。开展“五床联动”和“两院共建”(乡镇卫生院和乡镇区域养老中心)试点。办好第三届西安国际养老产业博览会。
三是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完善社会组织行业管理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综合监管机制,严格规范社会组织举办展会、论坛等活动,提升社会组织公信力。全力整治民政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纵深开展全省殡葬、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和公益慈善“四项整治(行动)”,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是完善社会参与体系。深入开展社会组织服务高质量发展市县行活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乡村振兴“合力团”品牌效应,广泛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持续开展慈善示范村(社区)建设,推动设立慈善救助基金,拓展解决民生问题的资源渠道。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养老和医疗机构等作用,推进银发经济“产学研医养”深度融合,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最后,衷心希望各位朋友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陕西民政事业发展,谢谢大家!
周颖:谢谢李厅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围绕今天的发布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陕西网:婚姻登记实行“全国通办”后,我省在优化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水平方面有哪些举措?

王劲: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5月10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取消了地域限制,内地居民结婚登记、离婚登记和补领婚姻登记在陕西省各区县婚姻登记处均可办理;对于一方为内地居民,另一方为外国人、港澳台居民或者华侨的,可在陕西省省级婚姻登记处办理婚姻登记。截至目前,全省婚姻登记机关已办理“全国通办”2833对。
一是在新条例实施过程中,我们调整优化了陕西省婚姻登记管理信息系统中17项内容,例如增加了婚姻登记电子档案全国异地查档功能;多身份证件号同时审查支持等内容,保障了婚姻信息安全。
二是简化登记流程。新条例实施后,内地居民申请结婚登记,男女双方只需出具本人的居民身份证,本人无配偶以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不再需要出具户口簿,办理材料更加简洁。
三是推广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全省区、县级独立婚姻登记机关均建立了婚姻家庭辅导室,设立户外颁证基地20处,婚俗文化廊、文化展厅394处,受到婚姻当事人欢迎。今年以来累计对130余名婚姻登记员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培训,各婚姻登记机关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2万余次,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170余件(次)。
四是持续深化婚俗改革。各地多措并举开展系列婚俗改革活动,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幸福指数。如,蓝田县以“传思想、感党恩、立家训、送文化、诵乡约”替代传统婚礼流程;碑林区在街道社工站以及社区社会工作室设立 “情感驿站”,探索建立“社工、法律、志愿服务+婚姻家庭”新服务模式。
下一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将深入贯彻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持续提升登记服务水平和质量,优化便民举措,细化婚姻家庭服务,努力用心用情为群众“甜蜜时刻”保驾护航。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省民政厅在动员引导社会组织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单耀峰:首先,非常感谢这位媒体朋友对我省社会组织工作的关注关心和支持。近年来,省民政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围绕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坚持一手抓培育扶持,一手抓监督管理,形成覆盖多元、类型广泛、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有力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省依法登记社会组织3.1万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5万个,全省社会组织从业人员33.3万人。今年5月,8个社会组织被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评为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
一是扎实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全省各级行业协会商会结合自身实际和优势专长,形成行业发展研究报告1100余篇,参与制定或修改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640余项,开展认定鉴定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1300余项,举办展览展销、招商洽谈等商业活动1900余场次,签约项目334个。
二是持续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以实施“千万工程”为牵引,持续实施社会组织乡村振兴“合力团”结对帮扶、“万社助万家”精准帮扶等“五个专项行动”,全省8694个社会组织累计实施乡村振兴帮扶项目4094个,受益群众410万人次。人民日报、新华社等6家中央主流媒体到我省专题采风报道,“合力团”品牌荣获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慈善项目奖。
三是持续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推动各类社会组织开发就业岗位,搭建就业对接平台,组织就业培训,加大高校毕业生聘用力度。近三年来,全省社会组织共计招聘高校毕业生就业18086人,招收见习高校毕业生7693人。
四是持续动员引导社会组织服务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以“五社联动”为依托,5万家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开展纠纷调解、心理疏导、生活照料等活动,将关爱服务延伸到“一老一小”、残疾人等困难群众身边。全省4800余家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寒冬送温暖”专项行动,投入资金物资合计6800余万元,受益群众超过54.4万人次。汛期我省出现大范围强降雨时,全省993家社会组织积极响应号召,向灾区捐款捐物2000余万元,为受灾群众提供搜救救援和基本生活应急救助工作,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普遍赞誉。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切实加强社会组织培育扶持,进一步规范活动开展,切实引领各层级、各领域、各类型社会组织在服务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新社: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最后一年,请问民政部门在加快防返贫帮扶政策与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郭军: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今年以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聚焦防止返贫致贫底线目标,按照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先立后破,以健全完善、迭代升级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为根本,以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和救助帮扶政策为重点,加快推进防返贫帮扶政策与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
一是完善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体系牵头部门职责作用,会同省级相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陕西省低收入人口认定和救助帮扶办法》等政策文件,细化完善低收入人口认定条件和救助帮扶措施,统一规范相关行政文书,积极推行“双承诺”和“温馨提示”等制度,简化优化申办程序,提升社会救助制度可及性和时效性。
二是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机制。依托“智慧民政”建设,省级统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汇聚低保、特困人员、防返贫监测对象等在册对象,以及脱贫人口、退保对象潜在困难风险人群的信息,救助帮扶视野拓展到全省常住人口的18%。从收入、支出、财产、家庭成员变化和政策落实等5个维度设立51项监测预警指标,贯通民政、司法、财政、教育等14个部门45项数据,联动全省2.3万个村级急难问题快速响应服务队,通过“大数据比对”和“铁脚板摸排”双向发力,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三是推动开展“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指导推动79个县(市、区)以党委、政府名义印发《方案》,部署开展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相关县区统筹整合工作力量和救助帮扶资源,按照统一认定监测、分类救助帮扶的模式,新认定低收入人口5.6万人,落实救助帮扶政策5.8万人次。全省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兜底保障15.23万人,为过渡期后防返贫帮扶转向常态化帮扶、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加快拓展救助帮扶方式。先后出台关于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意见和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13条措施,积极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在政策、对象、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实现对政府救助的有力有益补充。全面推广“融救助”“融救联助”等救助模式,融合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社会力量、经济主体等资源,面向低收入人口开展照料服务、康复训练、能力提升、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救助服务,更好满足困难群众个性化、差异化救助帮扶需求。
陕西日报:《陕西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陕西省60周岁及以上人口887万人,占比达22.4%。请问,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高静: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从省情看,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是我省绝大部分老年人的选择和习惯。近年来,省民政厅紧紧围绕老年人吃饭难、就医难等“急难愁盼”问题,大力发展居家社区等老年人家门口的养老服务,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完善政策机制方面,会同自然资源、住建、人社等部门,出台涵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资金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30多个,牵头建立20多个部门为成员的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在厅机关建立“1+8”推进养老服务工作专班,合力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建立经济困难家庭重度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为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每人每月提供200元养老服务补贴。
二是网络体系建设方面,建设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示范县(区)18个,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538家,农村互助幸福院9419家,不断完善服务网络。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4.7万户。建成“智慧养老”信息平台,联通服务站点和老年人家庭,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急等服务。
三是养老助餐服务方面,联合多个部门印发《陕西省积极发展助餐服务实施方案》,灵活助餐和配送方式,采取“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等多元筹资机制,积极稳妥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工作。针对农村助餐难题,推广“邻里互助”“孝老食堂”等村民自治模式,鼓励乡贤捐赠、村民互助供餐,激活农村助餐“微循环”。近两年来,累计下拨1.06亿元对老年助餐服务给予“奖补”,为140余万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
四是推进医养结合方面,与卫健、医保等部门建立医养结合工作机制,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实施老年健康管理、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我省养老护理型床位12万张。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乡镇医疗机构与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两院共建”,推动养老床位、家庭养老床位、医疗床位、家庭病床和安宁疗护床位“五床联动”、互相转接服务,在全省13个县(区)开展试点,为居家社区养老人员提供上门医疗健康服务,促进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资源向养老服务领域延伸。
周颖:谢谢李平副厅长和四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