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陕西举行《2017年陕西蓝皮书》新闻发布会

时间:2017-11-01 17:17:00 来源: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网站

1月13日上午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2017年陕西蓝皮书》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社科院新闻发言人、副院长白宽犁,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陕西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牛昉,陕西省社科院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张燕和陕西省社科院金融投资研究所所长谷孟生,出席并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安广文主持。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安广文: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光临省政府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2017年陕西蓝皮书》正式对外发布,我们特意邀请到省社科院新闻发言人、副院长白宽犁先生,向各位介绍蓝皮书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应邀出席我们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女士,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牛昉先生,省社科院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张燕女士和省社科院金融投资研究所所长谷孟宾先生。

下面,首先请白院长介绍情况。

陕西省社科院新闻发言人、副院长白宽犁: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介绍新近出版的《2017年陕西蓝皮书》的主要信息。

《陕西蓝皮书》是陕西省社科院组织编撰的资讯类、连续性、应用型年度智库产品,其内容主要是关于每一年度陕西各领域发展态势与未来趋势的深入分析和科学预测。从1998年至今,陕西省社科院始终秉承“原创性、实证性、专业性、连续性、前沿性和时效性”的原则,已累计推出了52部《陕西蓝皮书》,其服务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逐年增强,其决策参考、政策先声、投资指南、新闻来源和数据资料库等功能日益凸显。

本次发布的《2017年陕西蓝皮书》包括4本,分别是:《陕西经济发展报告(2017)》、《陕西社会发展报告(2017)》、《陕西文化发展报告(2017)》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蓝皮书(2017)》,均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日前正式出版。

一、《陕西蓝皮书·经济发展报告(2017)》

《陕西经济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总报告,主要对于2016年陕西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进行了分析并对2017年经济形势进行了预测。第二部分综合篇,对2016年陕西农村经济形势、工业运行形势、对外贸易形势进行了分析并对2017年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对新常态下培育陕西经济增长新动力、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及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第三部分区域篇,主要围绕创新转型这一核心主题,对如何支持高新区引领全省创新型省份建设、新常态下陕北转型提升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杨凌农业科技金融结合引领作用、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与新发展动能培育、陕甘宁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第四部分产业篇,主要围绕加快陕西大数据产业发展、能化产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陕西上市公司创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陕西农产品加工业混合所有制改造、陕西休闲农业发展路径、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发展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报告》认为:2016年,陕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多项经济指标稳步增长。陕西农业生产稳中向好,粮食产量平稳,预计全年粮食产量与近五年平均水平相当。主要农产品价格或涨或跌,总体趋稳。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工业经济企稳回升,能源工业止跌企稳,非能源工业持续发力,高技术产业成为工业增长的领头羊,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势头良好,文化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回升。消费市场稳中有升,城镇消费市场发展活跃,增速加快。对外贸易增势回落,全省贸易顺差呈扩大态势。财政收入和支出稳步增长,科学技术的财政支出增速最快。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经济运行进入到转型阶段,也存在一些问题,工业能耗增速持续加快,能源工业低位运行,加工贸易增速放缓,陕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17年,陕西经济在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基础上,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速,但仍会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增速将保持在8%左右。

《报告》建议:在当前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的形势下,陕西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稳定农产品价格,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要以供给侧改革为动力,优结构,促消费,增外贸;以结构升级为动力,培育新产业,打造新支柱;以创新型省份为统领,以点带面促区域创新联动发展。推进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新动能培育。支持高新区引领陕西创新型省份建设与区域创新发展,通过地方立法和制定特殊政策促进高新区管理体制创新,聚焦高端产业,鼓励各类创新资源向高新区聚集,进一步加大对高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针对陕北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重点实施能源化工提质增效工程、城镇化推进工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创新驱动工程。完善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功能体系构建及保障体系建设。

二、《陕西蓝皮书·社会发展报告(2017)》

《陕西社会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共包括“总报告”、“年度热点”、“民意调查”、“专题报告”及“区域研究报告”五个部分。《报告》在对2016年陕西社会发展状况进行整体描述、梳理总结、评价提炼的基础上,对2017年陕西社会发展变化趋势开展研判预估、分析应对。

“总报告”指出,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陕西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协调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五个扎实”要求,按照陕西“十三五”规划,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社会形势基本稳定,但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将依然存在。展望2017年,全面深化的社会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效能,陕西人民的获得感将会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的生活会得到进一步保障和改善,社会形势会更加和谐稳定。

“年度热点”部分,对陕西的创新型省份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对外开放度、实施精准扶贫,以及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传播及舆论引导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分类探讨与深度研究,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民意调查”部分,以陕西公众对2016年社会热点、焦点事件以及社会心态等为主题,获取陕西公众对年度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的看法和感知,从多个角度反映了陕西公众对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态度与回应。“专题报告”部分,集中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焦点、热点及难点,着力对以民生为主线的社会关键词进行深入探究,涵盖了陕西“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农民工工伤保险、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体系、省域灾害、农村留守人口生活、农村贫困儿童生存、农村基层党群关系、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及流动人口等方面的内容。“区域报告”部分,侧重表现出陕西省域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分布特色,包括了陕西关中地区农村文化娱乐活动、西安市扶贫攻坚进程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陕南移民搬迁安置中的社区服务和治理实践、延安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等内容,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三、《陕西蓝皮书·文化发展报告(2017)》

《陕西文化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全面总结了2016年陕西文化发展的整体状况及成就,宏观探讨“十三五”时期陕西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证分析陕西数字文化、文化制造业、新闻出版等行业发展,认真梳理西安、延安、商洛等地区域文化建设。从各个角度和领域全面而细致地展现了2016年陕西文化建设全貌,深刻分析了陕西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机遇,并切实提出陕西文化强省建设的整体建议和各领域具体对策。

《报告》认为:未来五年,文化领域继续大踏步发展是大势所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文化产业成为经济长期增长的新动力之一。对陕西而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实现追赶超越的必然之举。近年来,陕西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体系不断健全,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不断提升,文化建设取得一系列的成就,但与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比,与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要求相比,与陕西丰厚的文化资源、科教资源以及突出的区位优势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未来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空间及潜力巨大。“十三五”时期,陕西要实现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5%以上,群众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的发展目标,文化领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报告》建议:“十三五”期间,陕西应紧扣“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广泛开展文化、人才交流和学术往来等,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深入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办好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图书展等,继续发挥欧亚经济论坛、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的平台作用,综合提升陕西文化发展水平和对外影响力。围绕“西安带动引领、市县深入推进,信息装备支撑、国有民营齐飞”的总体目标,加强陕西文化产业顶层设计、优化区域文化布局,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增强文化创新活力,扩大文化产业规模、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尽快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陕西名副其实的支柱性产业、朝阳产业。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突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陕西特色”,挖掘丝路文化;通过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和社会化的服务方式,系统整合陕西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强力推进场馆建设、影视创作、旅游开发等。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7)》

原来叫《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中国文献出版社在全国的层面上影响非常大,可能要上升到全国层面,要求把陕西二字去掉。《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7)》是陕西省社科院推出的第三本丝路经济带蓝皮书,主要内容盘点记录了2016年丝路经济带建设的各项具体进展,并结合最新的形势来分析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全书汇集了西北、西南地区社科院、大学和政府部门共20多位研究丝路经济带的学者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总报告,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全线建设,全面跟踪和反映了2016年度“五通”建设的现状和进展,并分析预测了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趋势。第二部分区域篇,以“凸显西北”为特色,在国际层面主要对与西北区域相关度较高的三条国际经济走廊和国际合作组织的发展进行跟踪研究,具体包括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以及欧亚经济联盟等;在国内主要围绕西北五省区进行跟踪研究,具体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和陕西。第三部分经济篇,主要围绕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经济领域的建设展开,汇集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设施互联、产业合作、贸易合作、电子商务、旅游合作、农业合作、开发性金融和人民币国际化等专题报告。第四部分为社会文化篇,以促进民心相通为主题,内容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交流、科技合作和宗教交流等三个专题报告。

今年的丝路经济带蓝皮书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报告覆盖面更广。皮书报告覆盖的区域和领域更为广泛,特别增加了《欧亚经济联盟发展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欧国际货运班列运营发展报告》、《欧亚经济论坛十年发展报告》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西北段建设报告》以飨读者。二是皮书“凸显西北”的特色更加明显。本年度皮书继续增加了国际层面与西北区域相关度较高的三条国际经济走廊和国际合作组织的相关发展报告以及国内西北五省区相关报告,报告作者也继续依托西北、西南地区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专家学者和实际部门政策研究者,充分体现了西北特色。三是保持了皮书历年内容的连续性。2014-2017年度的系列皮书始终以“围绕五通目标、反映建设进展、预测未来趋势”为基本内容定位,文章以“发展报告”的体例为主要撰写形式,在内容和形式上形成了相对统一的风格,有助于社会各界持续全面地跟踪了解近4年以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进展。

媒体朋友们,《2017年陕西蓝皮书》是以社科工作者实地调研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通过科学的视角和方法分析、归纳后,形成的有关陕西发展的一系列理性研判、客观总结和审慎预测,并对科学破解发展中的难点和突出问题,给出了兼具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对实现陕西“追赶超越”目标和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等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下面,我和我的几位同事们一起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大家!

安广文:

介绍就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的时候,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名称。谢谢。

国际在线记者:

随着“+”时代的来临,融合发展成为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旋律,请问您对“文化+”是如何理解的?

陕西省社科院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张燕:

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最大的区别,就是产业链比较长,产业聚集效果比较好。未来,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中,要聚焦垂直产品线,做长产业链,实现线上线下效益最大化,打造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互联网等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文化+”新兴业态,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实现行业整合和产业链延伸。

战略选择上,首先要注重文化衍生品的开发、生产与营销。以出版及影视业为例,就是要构建“内容+发行+渠道”的全产业链模式。第一层以影视、出版内容为主制作相关衍生品;第二层利用自身发行品牌将产品推介出去,比如卡通玩偶、服装、工艺制品上,把影视出版的内容销售出去;第三层是通过媒体网络、主题公园、主题博物馆、线上线下等多渠道销售和宣传。

其次要推动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深入挖掘陕西丰厚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品向文化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转变。以提升旅游文化创意能力为核心,整合文化与旅游资源。进一步培育以文化观光类、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为代表的特色旅游。鼓励开发、设计、制作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纪念品,挖掘品牌形象价值,拓展产业链条。我们现在旅游还停留在门票经济,在旅游六要素里面,还有三大要素没有挖掘,要延长第三产业,我们挖掘的主要是住、购、娱,怎么样娱乐,怎么样购买纪念品,怎么住下来,这是地三产业链很有潜力的一部分。

凤凰网记者:

咱们的报告写“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6年社会发展方面有哪些成就,2017年的一些问题有哪些方面的突破。

陕西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牛昉:

社会建设取得一系列的成就,这个成就主要表现在项目中。第一,城乡居民收入能够平稳增长,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省政府对民生建设力度没有减,而且进一步增加。第三,结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和出台一系列脱贫攻坚的措施。第四,公共服务和政策不断完善,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业、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治理创新进一步深化,社会安全形势稳定。

同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突出的表现在:一是提高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是依然陕西改善民生重大课题;二是脱贫解困形势依然严峻,全省人口面广量大,脱贫任务非常艰巨。三是新形势下就业供需压力进一步加大,一方面,就业需求群体扩大,尤其大学应届毕业生共有约36万应届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这是陕西面临的第三个突出困难。四是户籍改革的推进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更加迫切。主要存在这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展望2017年的陕西社会发展,全面深化的社会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效能,人民群众的生活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保障。整合力量,促进“健康陕西”建设,建立融合卫生与健康的理念,树立“大卫生”、“大健康”并重观念,“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健康陕西”建设,鼓励公共和私营部门合作,营造自主自律的健康环境,发展健康服务和健康产业,提供基本的公共健康服务和个性化的健康服务。进一步完善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十三五”时期,陕西要以公平为价值取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社会需求,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创新体制,构建共享共建的社会治理格局,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加快陕西户籍制度改革,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走出了重要一步,更加需要通过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引导促进人口向主要城镇聚居,更加需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谢谢。

陕西传媒网记者:

您是如何预判2017年陕西经济趋势,面临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陕西如何确保经济稳中有进的态势,有哪些具体的态势?谢谢。

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

非常感谢你的关注,2017年陕西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聚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五大发展理念,继续保持追赶超越态势,确保与全国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这是总体来看。我们也看到,从2016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非常大,展望2017年,形式也是不容了乐观的。陕西在总书记关于追赶超越的总体定位下,全省团结一致,制定更完善的追赶超越的方案,下面可能就会按照追赶超越总体要求,同时从各个方面形成合力,全面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全省的产业升级和对外开放的水平,促进消费能够有一个大的提高。总体我们来预判,2017陕西在继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基础上,经济增速应该稳定在8%水平,仍然会仍会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具体可能会从四个方面进行发力,一是针对目前科技支撑不强,引领不够的问题,进一步发挥科技资源在陕西创新驱动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二是针对目前陕西是一个军工大省,军民融合不够的问题在军民融合上会有更大的动作。针对现在的生态环境严峻的局面,从2016年雾霾就开始严重,到冬天的时候甚至出现的学校停课的问题,在2017年昨天娄省长已经开始搞了一个生态环境专项会议研究部署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提出来了铁腕治霾的总部署。四是针对陕西现代农业比较落后,但是自然条件也比较好的情况,下一步我们会在现代农业方面进行一个大的推进。同时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加快步伐,这块我们也是一个重点。同时,针对陕西非公经济比重比较低,开放程度水平不高的状况,在非公经济方面会进一步加大力度。总体来看,2017年陕西有一个新的举措,或者再上一个新台阶,谢谢大家。

中国日报记者:

今年的报告增加了一些新鲜的元素,如欧亚经济联盟、中欧班列、欧亚经济论坛,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陕西省社科院金融投资研究所所长谷孟宾:

第一,欧亚经济联盟是一个由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等6个前苏联国家为加深经济、政治合作与融入而计划组建的。近年来,在两国领导人的战略引领和顶层设计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稳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要进一步深化两国利益交融,扩大务实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无疑是一个重要方向。因此对欧亚经济联盟动向的追踪研究尤为迫切。第二,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断推进,我国与欧洲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发展迅速,物流需求旺盛,贸易通道和贸易方式不断丰富和完善,为中欧班列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中欧班列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且呈现出新的业态形式与特点,因此对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的总体情况的掌握以及跟踪研究十分必要。第三,《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要发挥欧亚经济论坛的平台作用。作为我国唯一面向欧亚地区的非官方对话合作机制,欧亚经济论坛承载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上合组织经贸交流平台、中国扩大向西开放重要平台的重任。因此在论坛成立十周年之际,有必要进行阶段性回顾与总结,承前启后。可见,在本年度报告中加入这三篇报告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的必要充实,也是蓝皮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敏锐性与实时性的体现。

化工报记者:

咱们的报告里面,陕西能源化工转型升级有一个分析,里面提到五个升级发展模式,提的非常好。我关心的是,怎么把成果真正落地,让政府企业接受咱们的报告。

裴成荣:

非常感谢你关注陕西非常突出的问题,陕西是能源化工大省,这几年随着能源价格的走低,陕西面临的形势非常严重。在国家去产能大背景下,这块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也非常大。近几年可以说,近两三年咱们围绕能源产业进一步加快了它的升级步伐,同时前期的研究成果也是非常多,如何把这些研究成果用到咱们产业的转化升级进程中,或者说过程中,其实有很多问题。一是前期的研究成果如何对接企业,这里有一个如何通过市场化配制资源。最近新的一些文件也在提出,政府在配制资源的过程中逐步的要退出,更多的要用市场化的手段配制资源。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样是这样的。市场购买。前期,政府可能通过一些基金的扶持,通过科研项目的资助,能够让这些项目科研成果在中试环节有更大的推进。如何让这些成果和企业能有一个对接的平台?让科研成果对企业的发展有更大的针对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块需要有一个定期的或者说一个比较长期的成果发布平台,或者说通过政府构建一个比较好的机制,能够定期和企业进行对接,能够沟通,包括和资本市场形成一个互动和打通。如果是产学研这个通道如果能打通,对咱们陕西能化产业的发展会有更大的促进,我觉得这也是咱们在新常态下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可持续增长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谢谢。

安广文: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欢迎大家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