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陕西举行“发挥科教优势 强化创新引领”情况发布会

时间:2017-11-07 10:26:00 来源:国新发布

8月25日上午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落实‘五新’战略任务 谱写陕西追赶超越发展新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请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建林,省教育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王紫贵,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杨银堂介绍陕西“发挥科教优势强化创新引领”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安广文主持。

pic
发布会现场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安广文:

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落实‘五新’战略任务 谱写陕西追赶超越发展新篇章”主题系列发布会的第二场。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建林先生,省教育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王紫贵先生,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先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杨银堂先生,向大家介绍“发挥科教优势强化创新引领”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提问。

下面,首先请刘厅长介绍有关情况。

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建林:

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五新”战略任务,全面部署了未来五年全省各项工作,突出强调把科教作为我省奋力追赶超越、落实“五个扎实”的优势之一,特别是在培育新动能战略中,对高校服务创新驱动作了重大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下面,我就省教育厅贯彻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发挥科教优势、强化创新引领的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对经济社会发展正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影响。高校作为我省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在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围绕“五新”战略促进陕西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科技、平台等综合优势,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在促进产学研用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发挥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建设创新型省份作出更大贡献。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强化高校创新引领方面,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第一,不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按照“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的重大部署,坚持高校科技创新以服务发展为目标,以满足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重大项目为依托,以成果转化为重点,从制约行业、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中凝炼创新方向,组织创新团队,搭建成果转化对接平台,通过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联动融合促进校地校企务实合作,助力地方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催生产业转型新业态、释放经济增长新活力,大幅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能力。同时,我们围绕全省主导产业发展,依托高校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实验室,积极聚合、高效共享各种创新资源,大力推动校校、校企、校所、校地协同创新,加快构建创新链,促进关键技术和产业链条的整体突破,带动和提升相关产业做大做强。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我们结合各地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筛选和组织了一批高校带着创新项目和科技成果到各地对接,“高校、院所、企业、政府”四位一体地推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重大科技项目成果产业化。目前,已联合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等部门,先后组织20余所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到铜川、韩城、榆林等地市对接,签署科技创新合作协议,促成多项科研创新成果合作意向落地,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今年10月11-12日,省教育厅还将在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陕西省首届高校科技成果展和第三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暨校企对接洽谈会,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发和落地。

第二,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激发高校创新活力。围绕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更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高校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目前高校科技创新存在的科研管理不够规范、不到位,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结合落实《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陕九条”),研究出台了《关于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促进省属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即“陕教十条”),2017年以陕教1号文的形式下发,该文件突出内容和措施的针对性、操作性,细化提出了10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内容涉及放开高校科技成果自主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活动,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政策,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高校科技人员到企业和科研组织兼职并取得合法报酬等方面,全面激发高校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特别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使他们能够解除后顾之忧专心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努力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走出高校、走向市场,积极解决陕西科教实力与科研创新能力不相称的问题。文件出台以后,得到了高校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普遍认可和好评,各高校也据此制定出台了各自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和办法,进一步推动各项举措真正落地、见到实效。

第三,不断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培养大批创新创业生力军。高校是创新创业的主阵地,大学生更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我们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任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陕西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自贸试验区”建设等重大契机,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依托,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全面部署和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一是抓好顶层设计。经过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研究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从省级层面明晰了深化“双创”教育的总体目标、政策措施和路径选择,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系统推进实施。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导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创业就业指导等方面,全方位、全周期推进,先后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计划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营等系列推进计划,促进“双创”教育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探索“高校创新+孵化器+人才培养”等多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目前,93所高校全部制订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支持建设108个“创新创业”试点学院、8个国家级示范校,在19所大学推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入选全国双创示范基地,是西北地区唯一入选高校。

三是集聚推进合力。为更好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我们与中国建设银行陕西分行签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战略合作协议,组织高校与一大批企业签订了共建创新创业学院协议,并会同有关行业企业,启动陕西校企创新创业教育服务联盟建设,聘任一批优秀企业家、创投机构负责人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深度指导,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双创教育体系和环境。

四是广泛开展“双创”大赛。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通过建立校赛、资助、培训、督办、奖励等系列制度,推进高校“双创”大赛广泛、深入开展,带动数十万大学生投入创新创业活动。在2015、2016年连续两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我省高校均取得佳绩,去年更是荣获金奖4项、银奖7项、铜奖16项,金奖数居全国第3,总成绩居第2,西北工业大学“翱翔系列微小卫星”项目获得大赛总冠军,并获得2017年第三届全国大赛主办权。今年大赛将于9月16—18日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举行,从参赛情况来看,全国三级赛参赛项目37万多项,参赛学生达到150余万,参赛项目数和人数均较第二届翻了一番多。大学生带来的无人机、信息医疗、陶瓷焊接等多个项目具有非常高的科技含量,许多指标处于国内甚至世界领先水平,让不少参观了大赛的专家、企业家交口称赞,而且都表示投资支持的意向。

特别是我们通过大赛策划组织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特色活动,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并在给参加活动大学生的回信中勉励广大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最近,全省高教系统持续热议总书记回信精神,我们也正在以回信精神为指引,全力筹办好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努力为青年学子实现创业梦想创造良好条件。

第四,大力推进四个“一流”创建,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我们在对接国家“双一流”的基础上,结合我省高校实际,启动实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即“四个一流”)创建工作,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全面提升我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目前,一流专业已向社会公布,一流学科需对接国家“一流”创建情况后适时公布。今年以来,我们通过“一流”创建:

——在人才培养方面,按照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能力为重的要求,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全方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行学分制,推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模式,强化科教融合、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以高水平科研和产业实践支撑卓越创新人才培养。

——在科技创新方面,立足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区域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布局一批前沿基础研究项目,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产出一流科研成果,培育重大原创成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作出重要贡献。

——在人才集聚方面,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引进、培养、留住、用好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放在突出位置,依托“院士工作室”等平台,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青年人才,为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上半年,组织陕西高校代表团首次赴美开展组团招聘高层次人才活动,在纽约、华盛顿和旧金山召开多场专场招聘会,吸引了1200余名高层次人才应聘,现场签约173人,另有436人达成签约意向,活动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目前,我们正在按照省委娄勤俭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筹备组织高校赴欧洲开展引智活动。

各位媒体朋友,学习贯彻好“五新”战略任务,是贯穿今后五年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将紧扣“五新”战略谋划各项工作,抓好任务落实,奋力谱写陕西教育追赶超越新篇章,为全省加快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希望新闻界的朋友们多关心、支持教育工作,强化正面宣传引导,凝聚教育改革发展正能量。同时也非常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建议,共同努力办好公平优质的教育。

谢谢大家!

安广文:

感谢刘厅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请问王紫贵副厅长,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来说,是一项全新的教育。请问,陕西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主要有哪些举措?

陕西省教育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王紫贵: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高等教育贯彻落实“双创”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不同,它是一项潜移默化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项重实践的教育,主要任务不是解释“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着重解决“做什么”“如何做”;也是一项开放教育,需要我们把校门打开,集聚全社会要素与资源,形成全社会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生态系统。

基于这样的认识,近三年来,我们全面部署和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培养立足陕西、面向全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主要措施可以概括5个方面:

第一,抓政策。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省教育厅制定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推进计划的意见》。这两个文件对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这个顶层设计贯穿一条主线,叫“融入”。从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角度,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最终要落到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上;从教育教学规律角度,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离开专业教育搞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生命力;从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国家和陕西重大发展需求上来。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国家和省级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进行,要围绕省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五新”战略任务进行。根据这些要求,目前93所普通高校均制订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并得到很好地实施。

第二,抓示范。主要是通过示范带动,努力打造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创新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深耕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区。这里面也有一些成果,目前已建设省级创新创业试点学院108个,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16所,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8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国务院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是西北地区唯一入选高校。为了进一步加强示范机构建设,在师资、课程方面也加大了力度。省级创新创业导师库已经建成,入选导师100多名,同时还面向全社会开放,把行业和企业的优秀人才也吸收进来,有600多人的创新创业导师。此外,还开发了300多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第三,抓平台。创新创业实践性很强,在课堂里面这个教育难以抓好。近几年我们省教育厅联合科技厅启动省级高校众创空间孵化基地遴选工作,实现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全覆盖。每一个学校都要有自己的众创空间,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全省高校设立创业基地或孵化场所有324个、建设省级大学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5个,推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创新平台向在校大学生全面开放。还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600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第四,抓载体。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创,指导各高校积极实施陕西省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近三年来,全省共举办各类创业大赛370场,参与人数达6.7万人;举办创业讲座或论坛等创业实践活动650场;举办创业培训223场,共培训2.4万余人。其中,特别值得大家关注的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这是全国最大的一个赛事,已经举办第三届,第三届在我们陕西办,刚才建林同志向大家作了介绍。大赛情况看它确实起到引领作用,对我们创新创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第五,抓管理。要求各高校从2017年起,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创新创业课程,这个课程不是选修课,要纳入学分管理,制定学分转换、弹性学制、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等措施,开展各类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此外,对创新创业经费建设和管理也有要求,各高校都按要求设立了专项资金,对创新创业要大力的支持,要建立经费增长长效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从提出到实施,也就是三年多时间,可以说是一项全新的教育。虽然这几年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远远不够,需要我们今后继续大胆深入探索。

中国报道杂志记者:

请问刘建林副厅长,去年,全国和陕西省的科技创新大会胜利召开,大家都把大会看作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动员会。这一年多来,中央国家机关、陕西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我想请问厅长,我们陕西省教育厅有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来指导高校推进相关改革?另外,还想请厅长介绍一下我们陕西高校依托科技创新优势,服务陕西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情况。

刘建林:

我先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去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之后,中省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贯彻中央改革要求。省教育厅牵头,在前期调研工作的基础上与科技厅、财政厅制定下发了《关于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促进省属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陕教〔2017〕1号文件)共计10条内容,简称“陕教十条”,旨在破解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不强”的难题,消除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的政策错配现象,进一步释放科技工作的政策红利,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活力。文件内容涉及到科技成果转化、人事制度、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等三方面内容。

一是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把科技成果转化的自主权下放给学校,学校可以自主决定成果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外);可以自主确定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确认股权和出资比例及定价、议价方式等,不需要主管部门审批。成果转化收益全部归学校,自主转化的将不低于90%的转化收益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贡献的人员;委托转化的将不低于80%的转化净收益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贡献的人员。

二是在人事政策改革方面,明确了允许科研人员从事兼职工作获得合法收入的政策要求,鼓励科研人员从事公益性兼职,允许科研人员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活动;推进人员评价改革,建立合理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业绩与纵向科研、论文、著作等评价条件之间的对等关系,优化高校人员评价政策体系。

三是在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确定了财政性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原则,落实了横向科研经费合同管理的政策要求;改进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预算调整工作程序,把直接经费预算调剂权限下放给高校,科研人员取得的绩效支出和奖励,不受单位工资总额限制、不纳入单位工资总额基数,充分体现科研过程中的智力劳动价值。改进高校科研经费核算管理,下放管理自主权,要求高校简化科研经费核算管理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该文件最大限度的确保我们科技人员能够放下心来,能够集中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也对学校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机构人员,人员的培训提出了要求,以全方位的服务于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活动。

下面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我们省是一个高教大省,现有高校108所,在校大学生超过150万人,我们科教人才有10多万。今年,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组织省内主要高校,有针对性的到地市开展科技成果和企业需求对接活动,科教协同助推地市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地方城市社会的转移发展。在4月份我们组织了陕西高校23所,这些学校负责人带领科技人员100余人,深入到了铜川、韩城、榆林,带去科研成果,与地方进行深入的洽谈,落实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以支持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比如说铜川,我们有23所高校及科研院所110多人到了铜川,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参观、交流、深度合作对接。确定了陕西省教育厅、科技厅全方位的支持铜川社会转型发展的意见,签订了协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在会上与铜川市签订了全面支持帮扶铜川转型社会发展的协议,陕西科技大学对口帮扶铜川职业技术学院,支持铜川技术学院举办陶瓷相关专业,为当地培养陶瓷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支持铜川中药产业的发展,我们还在铜川设立了陕西中医药大学铜川研究中心。活动先后达成了合作协议13项,进行深度的融合交流沟通,使这些协议能够落地并取得成果,为铜川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此外,在韩城、榆林、安康等地方的发展建设中,都有我们科技人员的身影。今年,省委高教工委、省教育厅还组织开展了“百校百县”结对扶贫活动,每个高校对我们帮扶的各个区县开展了特色产业技能培训活动,而且要形成各校的品牌。目前,各个学校的专家学者都在深入各个市县,走访企业、农户,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有针对性的开展科技帮扶,效果很明显。

今后,高校在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方面还是要在“培育新动能”上做文章。按照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的工作思路,针对主导产业提质扩能,提升能源化工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服务煤、油、气、盐等矿产资源绿色高效开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针对做强装备制造产业,充分发挥我省高校工科强、门类全的特点,推动陕西装备制造优势产业群做大做强;针对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四个一流”建设,汇聚培养国际顶尖科技人才,争取突破行业核心技术,为我省打造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我们还结合陕西军队院校多、实力强的特点,加强军地院校的合作,充分利用军地院校的融合发展,在联合支持地方产业发展上做文章。

同时,深入推进“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构建科研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机制,促进高校科研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下大力气推进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发挥好科技创新优势,促进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10月11日到12日,教育厅还将组织陕西所有高校在曲江会展中心举办首届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展示活动,有路演活动,有推介活动,有洽谈活动,有签约活动,希望大家给予关注。我们也将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的推进陕西高校科技成果以支持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支持这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有效的转化,为陕西的追赶超越,为科教强省的建设,为高校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香港商报记者:

请问郭立宏校长,地方高校是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成果的主要供给方,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但我们在调研中也了解到,科研人员反映有些成果还锁在文件柜里,好像很难走出实验室。作为陕西地方高校的代表,郭校长能否介绍一下西北大学在依托科技创新成果成立科技公司方面有什么典型案例?

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

谢谢各位媒体朋友,西北大学是一所源头创新积淀深厚的百年名校。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在省教育厅、科技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产学研创新融合,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具有西大特色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机构方面,西北大学加强顶层设计,成立了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高技术转移创新研究院,统筹全校的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工作,并配备了行政管理服务人员、成果转化职业经理人团队、专家研究团队等“三支队伍”。

二是在运行模式方面,学校作为首批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点高校,按照“全链条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形成了一套“成果筛选-孵化-转化”的运行模式。学校还设立种子基金和微种子基金,支持专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鼓励教师和团队成立科技企业。

三是在新型研发平台建设方面,面向我省的支柱和主导产业,按照“龙头企业进校园,科技成果出校园”的思路,与延长石油集团联合成立陕西省首个“四主体一联合”新型校企研发平台“延长西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同时学校还围绕生物医药、新兴信息技术等我省主导产业与巨子生物、宝能集团、泰康人寿、新长安等知名企业积极开展合作,积极筹建“四主体一联合”平台。

四是在氛围营造方面,西北大学经过长期积淀和传承,形成了宽松、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氛围,让教师能够心无旁骛的开展研发工作。

总体上讲,西北大学已初步建立起“新型校企研发平台+众创空间+专业孵化器+种子基金+成果推广平台”五位一体的转化模式。

在体制机制的助推下,学校在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等方面涌现出了一批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的成功范例,其中,范代娣教授带领的团队与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案例最具代表性。

相信在座的新闻媒体朋友,有人可能使用过可丽金、益复生等巨子生物的系列产品,这些产品都来自于我校范代娣教授及其团队的研发成果。

范代娣教授团队多年从事类人胶原蛋白系列生物材料研究及相关产品研发,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中国专利奖金奖、陕西省科技一等奖、陕西省高校科技一等奖等奖励。

范代娣教授团队于2000年创办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以基因工程、生物材料工程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企业。类人胶原蛋白由西北大学与巨子生物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研发并产业化,已建成11条生产线,开发的产品在7个国家、地区及国内30个省市1000多家医院广泛应用,受益患者1000万余例,系列产品终端销售额累计近百亿。2015年,范代娣教授向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汇报了成果转化及应用情况,受到高度赞扬;今年5月,“可丽金”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幕上作为品牌展示。

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请问杨银堂副校长,近年来西电在大学生双创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请校长介绍一下做法和具体的内容。另外大赛今年我省是东道主,西电是承办高校,目前大会筹备工作进展如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杨银堂: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具有“重实践、重创新、重服务”基因的电子信息类行业特色型大学。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和要求,学校围绕“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强实践,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骨干和引领者”的人才培养目标,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聘请校友柳传志担任学院名誉院长,设立10亿科技产业基金,建设“中国西部军民融合创新谷”,并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按照“覆盖全体、团队培育、重点扶持”的思路,学校结合学科专业特色,以能力素质拓展“第二张成绩单”为牵引,以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打造“星火杯”为代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竞赛平台,连续29年举办,建设高水平的电子信息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联合华为、微软、腾讯、百度等行业知名企业,组建78个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俱乐部,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制度”,设立1000万“创新创业校长基金”,打造电子信息“众创空间”,建设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服务体系。

学校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涌现。2015年,西电学子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两项金奖,获奖数量全国高校第一。2016年,学校在第二届大赛中继续获得一金两银的优异成绩。2017年,学校入选第二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创新创业教育开辟新的空间。

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教育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青团中央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承办。大赛主题为:搏击“互联网+”新时代,壮大创新创业生力军。

自承办第三届大赛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成立了大赛指挥部,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郑晓静担任总指挥长,学校主要领导任大赛副指挥长,靠前指挥,具体负责大赛各专项工作。学校成立了14个工作组,涉及学校20多个部门,举全校之力,投入大赛筹备工作。

在前期的筹备工作中,学校认真领会办赛要求,遵照部省要求,精心策划,制定了大赛“1+7”总体方案,包括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一带一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校长论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大赛颁奖仪式暨闭幕式、“互联网+”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报告会、大学生创业项目与投资机构对接洽谈会、“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工作研讨会。其中,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一带一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校长论坛,为本届大赛2项新增特色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届大赛自3月份举办以来,在全国掀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目前参赛的国内外学生已有150万人次,参赛作品达37.7万件。大赛总决赛将于2017年9月15日—18日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举办,总决赛规模达5000人。

距离大赛还有20余天,大赛各项筹备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下一步,学校上下将全力以赴,进一步鼓足全校士气,以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为核心思想、行动指针、力量源泉,按照部省要求,进一步将大赛各项筹备工作落实落地落细,确保“组织到位、服务到位、安全到位、效果到位”,办好一届“继往开来,非同凡响、无与伦比”的大赛。

安广文:

今天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记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