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举行落实“五新”战略、强化民生服务保障发布会

时间:2017-11-07 10:26:00 来源: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

9月1日上午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落实‘五新’战略任务 谱写陕西追赶超越发展新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请陕西省民政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曾明介绍“落实‘五新’战略部署 强化民生服务保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安广文主持。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安广文:

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落实‘五新’战略任务 谱写陕西追赶超越发展新篇章”主题系列发布会的第五场。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陕西省民政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曾明先生,向大家介绍“落实‘五新’战略部署 强化民生服务保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曾厅长介绍情况。

陕西省民政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曾明:

女士们、先生们: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五新”战略任务,为全省今后五年发展绘就了蓝图,从不同层面揭示了陕西未来发展的路径,对社会经济建设如何跳出“城墙思维”提供了启示。民政部门是政府主管社会有关行政事务的组成部门,职能主要分为救灾救助和社会福利、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四大板块,共有78项管理职责。“五新”战略提出后,省民政厅认真对标肩负职能,仔细梳理工作关联,主动适应新的工作要求,用“五新”战略引领民政事业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动能。近年来,我省不断完善养老政策法规体系,推动养老产业发展,落实各项配套扶持政策,养老服务业发展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新兴力量。截止今年6月,我省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613.8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6.1%,老龄人口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增长,且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690万人。全省已建成运营各类养老机构8821个,建成床位20.98万张,从业人员约50万人,相对于巨大的养老服务市场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今年,我省新建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项目20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站)建设项目200个、农村幸福院建设项目1000个。下半年,省民政厅将推动出台《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落实税费减免、金融扶持等优惠政策,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要力量。推动建立养老服务投融资平台,鼓励金融、保险等机构创新产品服务,通过贷款补贴、融资补贴等方式,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保险资金、社会资金投入到养老服务领域。

二是深化社会组织体制改革,构筑服务社会发展的新高地。截止今年6月,全省有社会组织26220家,其中,社会团体11867家,民办非企业10702家,基金会116家,备案3535家。去年以来,推动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省民政厅先后出台了《陕西省全省性行业协会商会负责人任职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和改进全省性社会组织登记监管方案》,建立了社会组织行政执法约谈制度,完成147家省级行业协会商会首批脱钩试点任务。今年上半年,省民政厅联合省委组织部在省委党校举办了省级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开展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月”活动,并结合年度检查,进一步摸清社会组织党建底数,完善党建信息台账,强力推动省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下一步,省民政厅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落实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政策,建设全省社会组织法人库,稳妥开展第二批35家行业协会商会脱钩试点工作。加快社会组织诚信体系建设,推行社会组织抽查审计和专项检查,建立社会组织“异常名录”和“黑名单”,加大对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和非法社会组织活动的查处力度。将对100家省级社会组织进行专项抽查,市县两级也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本级不少于10%的社会组织进行抽查。

三是加快行政区划调整,不断激发县域经济新活力。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相继有神木县撤县设市,高陵县、华县、横山县、安塞县、户县、南郑县等撤县设区,全省形成10个设区市,1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0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73个县的行政区划格局。但存在问题仍比较突出,一是县级市数量偏少,二是市辖区地域分布不均衡。今后一个时期,省民政厅将按照经济提升、空间均衡、符合标准、历史传承的原则,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围绕增强中小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稳步推动县改市,以关中城市群和南北交通干线、陕北长城沿线、陕南汉江沿岸城镇带为依托,优化城市结构体系,提升全省中小城市的发展活力和动力。围绕壮大区域中心城市,有序推动县改区,重点解决安康市、商洛市“一市一区”问题,提升区域发展的综合竞争力,有效壮大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四是围绕保障、改善民生,共建新生活。截至今年6月,全省共有城乡低保对象65.96万户141.67万人,支出保障金21.9亿元。全省共有农村特困人员12.4万人,农村供养服务机构452所,集中供养农村特困人员4万余人;累计实施医疗救助40万人次,支出资金5.05亿元;累计开展临时救助27.3万人次,支出资金2.45亿元。防灾减灾救灾体系逐步完善。出台《陕西省实施<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办法》,积极应对自然灾害。榆林市“7.26”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后,我厅领导第一时间带领三个工作组紧急赶赴子洲、绥德两县核查灾情,看望受灾群众,指导抗灾救灾工作;适时启动并调整应急响应等级,报请国家减灾委启动四级响应;及时调拨毛巾被1.5万条、救灾棉被0.5万床、移动厕所帐篷200顶;下拨省级救灾资金2909万元,争取中央应补助资金1亿元,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生活。兜底脱贫稳妥推进。推动省政府出台《关于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联合省扶贫办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农村低保对象动态数据更新过程中实施“三共同”,即:共同开展农村低保家庭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入户调查,共同组织民主评议和张榜公示,共同审核保障对象和扶贫对象,农村低保与建档立卡贫困户重合率全面提升,两项标准实现有效衔接。特殊群体保障网络日趋完善。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根据类别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全面开展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高救助时效性。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方面,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符合条件人员按程序全部纳入供养范围,确保了应救尽救、应养尽养。今年上半年,省级下拨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及相关资金4亿多元。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下拨1089万元补助资金,资助17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和31家镇村“儿童家园”建设项目。建立并实施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今年省级已安排5.07亿元,为81.9万困难残疾人、34.51万重度残疾人及时足额发放了补贴。

五是扎实推进社会治理,为塑造新形象提供有力支撑。

截止今年6月,我省现有2654个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17539个村民委员会。今年,省民政厅安排城镇社区服务站新建改扩建125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新建改扩建196个。城乡社区建设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围绕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强化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社会化服务”目标,我厅大力加强城乡社区建设,下拨1600万元支持16个县(区)试点“四社联动”,下拨7080万元在全省建设118个省级标准化示范社区。全省已有58个县(区)平台与省厅实现了互联互通,剩余县(区)也将在年底前完成。社区建设的不断加快和社区网络平台的互联互通将为城乡居民的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省民政厅深入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工作,编制省、市、县三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分级分类分批开展古城(都)、古县、古镇、古村落等重点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工作;与省内主要媒体合作,开展 “提起家来家有名”大型网络宣传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新地名中,传承和保护陕西三千年历史文化。

谢谢大家!

安广文:

感谢曾厅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谢谢!

新华社记者:

今年在“7.26”榆林暴雨洪灾中,陕西省民政厅第一时间启动响应,及时提供救灾物资和资金。我想问一下,近年来陕西省民政厅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曾明:

近年来,我厅下大力推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2013年以来,我省累计投资1.12亿,用于资助9个市级和75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目前,基本形成了“中、省、市、县”的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可保证在发生灾害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救助。下一步,我们将在偏远、多灾易灾的乡镇建立救灾物资储备点,为灾害救助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从2008年以来,我省全面落实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要求,严格创建标准,稳步推进创建工作。目前,全省已有221个社区被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表彰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30个社区被表彰为“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数位居西北五省第一。今年我省将从福彩公益金中列支210万元,用于支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三是引领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有效参与防灾减灾工作。按照《陕西省民政厅财政厅 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减灾救灾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依托《国家社会力量参与救灾信息平台》建设,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救灾课题研究,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符合陕西省情的研究成果。今年我厅已委托西北大学开展了《社区灾害风险评估》课题研究,届时,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可逐步完成我省所有社区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从而以点带面实现全省灾害风险隐患分布图的绘制和全省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为全面提高我省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支持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在工作实践中培育和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减灾救灾的能力。在今年的“7.26”榆林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中,全省有27家社会组织参与了救灾工作。

华商报记者: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我省在加快养老市场化改革有什么具体的办法和措施?

曾明:

您提的问题很重要,当前老龄化在陕西的趋势比较明显,前面我也介绍了,截止今年6月,我们省共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613.83万人,预计2020年将会达到690万人左右。

今年,我省将出台《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落实税费减免、金融扶持等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要力量。推动建立养老服务投融资平台,鼓励金融、保险等机构创新产品服务,通过贷款补贴、融资补贴等方式,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保险资金、社会资金投入到养老服务领域。进一步加快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重点完善政府向市场购买生活照料、康复护理、辅具配置、紧急救援、法律服务等养老服务的政策机制。大力推进运营体制改革,鼓励公办与民办、机构与社区合作,在国有资产不流失、养老用途不改变的前提下,推进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发展,盘活闲置养老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机构社会效益。全省将扶持、评定2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发展养老集团,形成品牌,走规模化、连锁化发展的路子。

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刚才曾厅长介绍关于行政区划调整内容,撤县设市(区)标准是什么?撤县设市(区)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今后一段时间计划中还有哪些需要撤县设市(区)的?

曾明:

你提的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行政区划调整对一个省一个市来讲都是重大的变化,国家关于行政区划调整,特别是撤县设市(区)有明确的指标体系。这些体系对于一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来讲十分重要,大家知道县域是我国最基本的治理单元,在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撤县设市(区)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效率。撤县设市后县域经济的发展重心向非农产业倾斜,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城区集聚,能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撤县设区可以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有利于细化产业分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延伸二三产业链,有效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效率。二是有利于改善县域基础设施,提高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撤县设市使县域获得更多的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撤县设区使县域全面接受中心城区辐射,基础设施建设也将纳入中心城市规划,可以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三是有利于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撤县设市(区)能有效增强城区对县域及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带动区域互补发展,提升区域综合发展能力。

安广文: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大家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