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延安市“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新成效” 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
时间:2018-08-15 17:54:03 来源:陕新发布
8月15日下午13时,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新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延安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白浩通报延安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改革情况。延安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助理、法规宣教科负责人张世军介绍延安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进展情况。
发布会由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张福川主持。
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张福川: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欢迎参加由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新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发布。
生态保护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一直以来是我们群众关注度比较高的一项工作。近年来,市环保局围绕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安全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环境保护工作任务仍然非常艰巨,也是一项长期的、渐进、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行动。
今天的现场新闻发布共有两项内容:
第一项:由延安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白浩先生通报全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改革情况。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助理、法规宣教科负责人张世军先生介绍我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进展情况和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相关情况。
第二项:观摩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亮点。
下面请白局长介绍相关情况。
延安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白浩: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为了切实改善城乡环境面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咱们市委、市政府进行了总体安排和部署,近几年来,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延安”为引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不断加大投入,综合施策,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现就将有关工作情况向各位媒体朋友报告:
一、加强城乡统筹规划,推动农村绿色发展
划定并落实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和农村生态安全格局。坚决制止在农村地区建设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发展循环农业,推动建设一批畜禽粪污原地收储、转运、固体粪便集中堆肥等设施和有机肥加工厂。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强化水源保护区管理,严格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警示标志。
二、坚持综合施策施治,加快农村环境治理
一是加强环保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农村生态型污水处理模式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处理)、县处理”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全面推行村庄保洁制度,合理配置保洁人员,明确村民的保洁义务。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及其他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系统,禁止城市向农村转移垃圾,防止在村庄周边新增生活垃圾堆放点。全面施行改厕工程,普及双瓮式、三格化粪池式等类型的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到2020年,所有重点镇都要实现污水、垃圾全收集、全处理。全市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力争5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一是强化垃圾污水治理。全市1784个村全部配备了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67%,562个行政村污水得到有效处理,随意倾倒焚烧垃圾、污水横流现象得到明显改观。二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编制了《延安市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技术指南》,针对不同区域地形和气候特点推出“麦勒无水马桶+三格化粪池”卫生厕所建设模式,目前已完成近4万座农村改厕任务,占年计划的50%以上,卫生厕所达到85%以上。三是提高目标定位。制定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创建标准,去年全市所有行政村均建成清洁乡村,30%以上村庄建成生态村,10%以上村庄建成美丽宜居示范村。
二是实施空气污染治理。大力推进“气化延安工程”,将有条件的乡镇和社区纳入气化范围,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建筑节能改造和集中供热替代分散燃煤取暖,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持续转变。加强民用散煤燃烧综合治理,建设洁净煤配送中心,推广优质煤替代、节能环保型燃煤采暖炉具,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建筑节能改造和集中供热替代分散燃煤取暖。持续开展秸秆禁烧工作,强化秸秆焚烧对大气污染、身体危害等科普宣传,提高农民自觉主动参与秸秆禁烧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加强面源污染防治。按照“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的要求,把污染防控和生态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实施延河、洛河、秀延河等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工程;鼓励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推行农业清洁化生产,推行绿色农业发展计划,扩大绿色种植面积;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倡导农民增施有机肥;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严控高毒农药使用,实行定点经营、实名制使用;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建立农资包装废弃物贮运机制;严厉打击违法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农膜的行为。到2020年,全市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四是加强养殖污染防治。编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根据污染防治需要,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凡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到2020年,规模畜禽养殖场(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建设设施比例达到100%,农村畜禽粪便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
五是推进土壤环境治理。建立耕地和饮用水源地土壤环境保护制度、土壤环境例行监测和评估制度、灌溉水水质监测发布制度。到2020年,建成全市土壤环境保护体系,使全市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一是根据中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延安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延安市土壤污染防治年度工作方案》两个文件。文件通过明确各方责任,加强信息公开,宣传教育等措施,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为全面提升我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按照省上统一部署,我们联合市国土局、市农业局开展了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核实工作,全市共核实确认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580个,并上报核实结果确认单和人员信息表。同时,市环保局配合省环境监测站对农用地详查点位进行了土壤现场采样,共采集37个点位的土壤样品。三是积极配合省环保厅开展建立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工作,要求各县区人民政府与辖区内列入陕西省土壤污染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的30家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并向社会公开,目前此项工作已全部完成。
六是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建立完善农村地区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监督管理机制,促进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加强农村地区石油天然气开发环境治理,采取“井场清洁文明、污水达标处理、原油管道输送、危废安全处置、伴生气综合利用”治理措施,改善恢复油煤气产区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七是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实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县区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统筹城乡、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移民搬迁等工作紧密结合,建立政府引导、农民投工投劳、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整合水务、住建、环保、卫生、教育、农业等各类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体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到2020年,力争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建制村200个。2017年以来,我市共争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资金2964万元,共涉及6个县区(宝塔区、安塞区、延长县、洛川县、宜川县、子长县)23个乡镇88个行政村,主要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农村环保宣传四个方面。生活垃圾治理方面:新建垃圾处理站2座,购置各种垃圾箱、垃圾桶12090个,配备各种垃圾运输车118辆。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共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2座,铺设污染收集管网7.13公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共新建沼气池6个,配套粉碎机、运输设备6套。农村环保宣传方面:设立各种环保宣传展板、示范村镇标识牌、制度管理牌、宣传栏352个,制作环保宣传手册60336册。
八是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进“以创促治”,健全创建机制、巩固创建成果、提高创建水平,充分调动镇、村两级的积极性,采取鼓励措施,扩大覆盖面,严格按照创建指标和要求,自下而上全面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美化绿化农村生态环境,利用林业重点工程和“三化一片林”项目,结合我市农村现状,各县(区)对分散居住村庄、移民搬迁集中居住村庄、塬面村庄和城郊村庄等类型村庄,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办法进行绿化美化。到2020年,村庄居民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村域范围内的道路、河渠绿化率达到90%以上,村前屋后因地制宜地发展小果园、小花园等,实现庭院绿化、美化。1999年以来,我市先后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重点区域绿化等各项生态保护工程,全市累计营造林和退耕还林面积分别为1888.75万亩和1071.59万亩,延安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十三五”以来,更加注重了“身边增绿”,累计完成造林绿化399.04万亩,绿化美化了32个重点乡镇、100个新型农村社和821个村庄,建设绿地1768.8万平方米、人居林1402.5万平方米,绿化街道165.1公里,完成道路绿化5435.35公里、水岸绿化811.7公里,点、线、面结合的森林生态网络初具规模,人居环境面貌得到持续改善。同时,我们积极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全市先后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9个,国家级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县2个,省级生态乡镇34个,省级生态村24个;市级生态乡镇90个、生态村716个。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创格局。
三、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保障体系。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支持和保障的重点,不断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力度,主要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污染防治设施建设、环境监测、宣传教育等。按照“适度集中、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围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各部门涉农资金整合力度。
总之,我们市环保局会加强监督,联合相关部门督促各级县乡政府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为提升我们环境环境质量而不懈努力。
延安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助理、法规宣教科负责人张世军: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
下面我就涉及我市农村环境保护部分工作给大家作以简要介绍: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进展情况。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之后,又一条国家层面的“生命线”。我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报告已初步形成,通过多次征求意见和专家论证,初步确定全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800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百分之二十多。
其次,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
我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构建起全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机制。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明显改善,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遏制,经济结构合理优化,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和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显著提高。
最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相关情况。
2017年以来,我市共争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资金2964万元,共涉及6个县区(宝塔区、安塞区、延长县、洛川县、宜川县、子长县)23个乡镇88个行政村,主要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农村环保宣传四个方面。生活垃圾治理方面:新建垃圾处理站2座,购置各种垃圾箱、垃圾桶12090个,配备各种垃圾运输车118辆。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共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2座,铺设污染收集管网7.13公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共新建沼气池6个,配套粉碎机、运输设备6套。农村环保宣传方面:设立各种环保宣传展板、示范村镇标识牌、制度管理牌、宣传栏352个,制作环保宣传手册60336册。
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这几个大家比较关注关心的问题,如果大家对这项工作感兴趣请大家来我们单位进一步了解情况。感谢大家!
下面大家一起观摩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