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2025年陕西省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情况介绍
时间:2025-10-31 15:38:49 来源:陕新发布

10月31日10时30分,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周毅,陕西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张东江出席,介绍2025年陕西省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周颖主持。

周颖: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水利厅副厅长周毅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2025年陕西省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张东江先生。
下面,我们首先请周毅先生作介绍。

周毅: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这次新闻发布会,也诚挚地感谢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陕西水利事业,特别是对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关心关注。下面,我就今年陕西省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以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去年冬天以来,我省经历了严重的冬、春、夏三季连旱,降雨量与多年平均值相比较偏少了八成,8条河流发生断流、3座水库的水位低于旱警水位、102万群众的饮水安全受到影响,全省干旱形势一度十分严峻。今年进入汛期以后,全省22轮降水造成139条河流出现洪峰1881次,66条河流超过警戒流量或警戒水位239次,其中6条河流超保证流量或保证水位14次,为近10年来最多的一年。9月以后,全省经历了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的强秋淋天气,汉江流域接连发生了7次编号洪水,黄河、渭河各出现了1次编号洪水。今年全省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给全省水旱灾害防御工作造成了极大挑战和困难。
在今年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中,省水利厅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压实责任、落细措施,紧盯病险水库、淤地坝、小水电、山洪沟道、河道堤防、在建水利工程、涉河项目等防御重点,加强山洪灾害、江河洪水监测预警,及时提醒转移撤离涉险群众,全力抗旱保供水保灌溉,成功实现暴雨洪灾“零伤亡”、城乡供水“双保障”。
一、提高站位,坚持“防住为王”
省水利厅始终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和确保城乡供水安全”这一目标,加快构建完善“三大体系”。一是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东庄水利枢纽大坝浇筑完成,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全面提速,王瑶、蒋家窑则水库建设进展顺利,徐家坪水库前期论证有序推进,5级以上堤防达标率达到95%。二是完善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加快构建由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三道防线”,提高预报精准度,延长洪水预见期。三是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夯实水库、堤防、淤地坝、水电站、山洪危险区“三个责任人”责任,形成预报、会商、预警、叫应、转移、反馈全过程闭环管理,特别是盯住“谁组织、转移谁、何时转、转何处、不擅返”五个关键环节,确保预警叫应转移避险落实到最末端,落实到每一名群众,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二、未雨绸缪,做到及早备汛
一是提早部署。汛期来临前,召开水旱灾害防御、水库淤地坝安全度汛、山洪灾害防御等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每次面对强降水过程都能做到提前安排、会商调度,夯实各级各环节责任。二是摸清底数。全面摸清水利工程风险隐患,形成水利动态“风险一张图”。目前全省涉及山洪灾害危险区10267个、水库117座、堤防34处、淤地坝725座、水电站8座,已经实现隐患可查、风险可知、责任可溯。三是整治隐患。指导各地强化属地自查、部门督查,加强系统性排查,累计发现问题580个,建立台账持续跟踪整改销号。四是实化预案。指导各级汛前完善各类防汛预案12607个,检验叫应7.6万人次涉水责任人。会同宝鸡、铜川、汉中、安康、商洛5市政府开展山洪灾害防御演练,全省各级共计开展防汛演练5549次、参加人员达34.91万人次。
三、健全机制,全面夯实责任
一是建立水情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工作机制,将原来的“双预警、双叫应、双反馈”机制优化调整为“双预警、双叫应、双转移、双反馈”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压实条块责任,进一步规范应急响应联动工作流程。二是健全山洪灾害危险区包保责任体系,将监测预警、转移避险等关键环节纳入“责任到人”管理范畴,确保转移避险“五个关键环节”责任到人。三是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会商研判机制,实行周会商、场次过程会商、强降雨期间每日会商、2小时滚动会商,及时研判水旱灾害事件发展态势,研究提出应对措施。四是建立气象预警叫应、临近预警叫应、监测预警叫应三阶段递进式预警叫应机制,预警发布后由厅领导叫应红、橙预警危险区市、县政府领导,防御部门叫应黄、蓝危险区水利部门负责同志,确保叫得准、应得牢、落得实。
四、科学应对,确保安全度汛
汛期严格执行24小时带班值班制度,强降雨期间启动“双值双带”,增强防御力量,省级水文部门发布各类江河洪水预报预警信息166期,省水利厅发布各类山洪灾害预警1394期,及时提醒叫应基层责任人做好转移避险安置等工作。9次启动省级洪水防御四级应急响应,5次启动省级洪水防御三级应急响应,累计派出工作组、专家组1967组7728人次赴强降雨区指导帮扶暴雨洪水防御工作。强化河流沟域上下游联防联控和水情通报,累计发布水库调度令307道,切实做到“上游下雨、中游吹哨、下游避险”,有效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实现了今年安全度汛。
五、多措并举,全力应对旱情
针对今年发生的严重旱情,省水利厅动员全省水利系统开展农村饮水安全“敲门入户”大排查。4月16日启动省级干旱防御四级应急响应,坚持每日会商调度,先后派出13个工作组下沉市县进行技术帮扶。协调黄委增加抗旱用水指标1.43亿立方米,调度万家寨、龙口、南沟门等水库增加下泄流量满足下游用水需求,引汉济渭工程向西安供水1.3亿立方米。联合团省委发出节水倡议书,协同推动深度节水控水。全省灌区斗口累计引水9.67亿立方米,累计春灌1347万亩次。截至10月12日,全省105座大中型水库蓄水量58.84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多蓄14.45亿立方米,今冬明春全省城乡供水得到有力保障。
各位记者朋友,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事关全省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保障,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持之以恒、加压加力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各项工作。我们也希望媒体朋友和各界公众持续关注、大力支持陕西水利工作。
周颖:谢谢周厅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之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三秦都市报:能否介绍一下,今年较为成功的洪水防御应对案例。

张东江:今年主汛期,特别是“七下八上”期间,我省面临极端暴雨频发、旱涝急转的复杂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省水利系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通过科学预警、高效调度和基层创新,成功应对了多轮强降雨过程,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下面,我用2个典型案例和大家交流。
案例一:精准预警渭南市华州区特大暴雨山洪。
2025年7月8日凌晨,渭南市华州区金堆镇(秦岭腹地)突降暴雨,12小时最大降雨量212.5毫米,强降雨导致多条南山支流涨水,罗敷河罗敷堡站7月8日8时8分洪峰流量139立方米每秒,超警戒39%;黄埔峪河黄埔峪站7月8日7时35分洪峰流量108立方米每秒,超警戒116%。7月7日11时30分,省水利厅联合省气象局发布24小时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华州区为蓝色预警;7月8日2时至8时,向镇村危险区推送了6期2小时山洪风险提示预警,值班同志电话叫应危险区责任人。7月8日3时20分、5时30分、9时整,金堆镇监测点分别触发蓝、黄、橙色预警,防御值班室穿透式叫应镇村防汛责任人,要求迅速组织危险区群众转移避险,华州区据此提前部署群众转移工作,安全转移受威胁群众988人,切实保障了人员安全。
案例二:成功应对处置汉江2025年第1号洪水。
2025年9月5日至6日,汉江流域南部及西部降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受持续降雨影响,洋县站9月6日1时30分出现超保证洪峰9070立方米每秒,汉江形成2025年第1号洪水。
8月30日省水利厅印发明电安排防御工作,省水利厅主要领导9月3日、5日两次线上部署防御工作,2日、4日分管领导、带班厅领导分别主持召开调度会议,调度流域内宝鸡市太白县、汉中市城固县内6座水库电站拦洪削峰。9月3日17时30分针对汉中等5市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同步派出工作组指导帮扶,9月5日20时30分将汉江流域洪水防御提升为Ⅲ级。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12期、河道及水库洪水预警34期。厅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带班厅领导坐镇指挥,调度河道实时水情及滩面过流情况,会商研判分析洪水演进动态,叫应红、橙预警市县政府负责同志,防御部门叫应黄、蓝预警市县水利部门负责同志。洋县组织镇村干部转移沿江群众3883户12299人,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9月6日凌晨1时30分,汉江1号洪峰9070立方米每秒顺利平稳通过洋县,无人员伤亡。当日8时,经石泉水库拦洪调蓄,出库流量8400立方米每秒,恢复为正常出库流量,汉江第1号洪水安全演进。
起点新闻·西部网:今年的汛情相较于往年,呈现出哪些特征。在应对方面,省水利厅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请介绍一下。
周毅: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今年汛期我省整体呈“前旱后涝、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的特征,降水区域和时空差异明显,5-8月中旬降雨全省呈现“点强面弱”状态,9月以后强秋淋降水历时长、范围广、重叠度高,造成江河超警戒、超保证洪水多,全省多地受灾严重。面对严峻形势,省水利厅坚决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强化监测预警,落实“叫应”机制。始终将精准监测和及时预警作为防御工作的首要环节。一是完善监测网络。我们在全省已建成4部测雨雷达的基础上,在安康汉滨区新增1部测雨雷达组网,提升对暴雨高频高值区的监测能力。二是递进发布预警。根据气象预报和会商研判结果,联合气象部门及时发布全省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递进式发布临近预报预警,密切跟踪雨带移动,动态发布各类预警。三是落实“叫应机制”。严格落实“双预警、双叫应、双转移、双反馈”机制,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发得出、叫得醒,精准传递到镇、村一级的防汛责任人和受威胁群众,为组织转移避险留足时间。
二、突出重点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我们紧盯防御重点,全力化解持续强降雨可能带来的次生灾害风险。一是严防山洪灾害。针对土壤饱和、产汇流快的特点,对山洪灾害危险区实行动态清单管理,并在村级以下建立“一沟一责”“一点一岗”的包保责任体系。同时,对25条山洪沟实施工程治理,提升防洪抗灾能力。二是强化江河巡查管控。充分利用无人机等技术手段排查可能因地质灾害形成的堰塞体,加强上下游信息共享,加大巡堤查险频次,严控下河路口和沿山峪口,及时劝离滩区群众。三是科学有序调度水工程。严格执行水库调度运用计划,严控擅自长时间超汛限水位运行,主汛期病险水库原则上一律空库运行,淤地坝汛期不得蓄水运用。统筹水库防洪与下游河道行洪能力,充分发挥水库的削峰滞洪作用,确保江河水势平稳。
三、夯实基层基础,确保转移避险。基层是防御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一是压实包保责任。全面构建“市包县、县包镇、镇包村、村包组、网格员包户到人”的逐级包保责任体系,并将监测预警、转移避险等关键环节责任落实到人。二是聚焦特殊群体。针对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等,建立“一对一”转移避险包联机制,核实并落实了31522名特殊人员的转移责任,确保强降雨期间能够提前、安全转移。三是强化实战演练。省水利厅会同宝鸡、铜川、汉中、安康、商洛5市政府开展山洪灾害防御演练,特别是在断电、断网等极端情况下,检验预案的实用性和各级责任人的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关键时刻群众能够“转得出、安得好、不擅返”。全省各级累计开展防汛演练5549次、参演人员34.91万人次。
四、加强部门联动,凝聚防御合力。应对“秋淋”天气需要多方协作。我们与应急、气象、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等部门协同防御,实现信息高效共享和应急联动。与省防总办公室共同规范临灾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流程,有效解决了以往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碎片化”问题,形成了防灾救灾的强大合力。
中国网:为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建设,水利部提出重大水利工程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建设内容,请问省水利厅在相关方面有没有突出的成果。
张东江: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统称“三道防线”,其中第一道防线中的测雨雷达可以通过雷达监测“云中雨”,再结合降雨预报模型,有效延长洪水预见期。我省已在渭南市华州区,西安市蓝田县,汉中市佛坪县、镇巴县建成4部X波段测雨雷达,并已组网。与雨量站预警相比,测雨雷达预警覆盖范围广、预警时效早,雨量站需积累一定降雨数据后才能产生预警,而测雨雷达可通过临近预报提前发布,为群众避险转移争取宝贵时间。我省4部X波段测雨雷达已接入山洪灾害预警监测平台,可生成1小时雷达时报产品,今年汛期共发布965期雷达预报预警,在应对西安、渭南、汉中、商洛等地山洪灾害中发挥了显著成效。
7月8日至9日,渭南市及商洛市出现强降雨过程,个别区域出现暴雨过程,其中,金堆雷达站覆盖渭南市潼关县,商洛市洛南县、商州区。据统计,7月8日8时至7月9日8时,1小时最大雨量为44毫米。金堆雷达站在运行过程中,提前1小时探测到了暴雨中心,预报小时累计雨量最高达35毫米左右。渭南市全市共提前撤离575户1023人,无一人伤亡。7月19日至20日,全省出现分散性中到大雨,局地暴雨至大暴雨。其中,蓝田雷达站覆盖西安市蓝田县、临潼区、长安区等地。7月19日8时至7月20日8时,1小时最大雨量为75.6毫米。蓝田雷达站在运行过程中,提前1.5小时探测到了暴雨中心,预报小时累计雨量最高达84毫米左右。西安市共撤离453户1047人,其中雷达覆盖范围内,蓝田县撤离190户366人,临潼区撤离14户42人,无一人伤亡。两轮降雨过程中,共发布了32期基于0-1小时的雷达临近预报预警。省水利厅及时发布临近预警信息,提醒相关水利部门紧盯河道、沟道险段,安排专人巡查,做好危险区群众转移准备,确保了山洪灾害危险区人员安全,实现了零伤亡。
陕西日报:今年,我省黄河干流、渭河、汉江相继出现编号洪水,请问省水利厅采取了哪些措施?
张东江:今年,我省相继出现黄河第1号洪水、渭河1号洪水、汉江第1-7编号洪水,防汛形势一度十分严峻。水利部门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提前启动应急响应。针对渭河1号洪水,依据《陕西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工作规程》,于10月11日22时启动渭南市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10月12日9时启动渭河流域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10月12日16时10分将渭河流域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杨凌示范区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升级为洪水防御Ⅲ级应急响应。
二是强化调度叫应。省水利厅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召开视频调度会,彻夜驻守、坐镇指挥,叫应相关市县政府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带班厅领导叫应渭河沿线县区分管领导,要求做好沿河清滩预警管控及重点河段巡查防守。多次调度汉江流域内石泉、安康等大型水库减轻下游丹江口水库防洪压力,调度渭河流域内金盆、石头河、冯家山等大中型水库拦洪错峰,全天候指挥调度河道实时水情及滩面过流情况,会商研判分析洪水演进动态,确保行洪安全。
三是加密监测预警。省水利厅持续滚动会商研判洪水发展趋势,加强与水利部、黄委及相邻省份信息共享和联合调度,实时掌握雨情、水情变化趋势,确保江河行洪顺畅。水文部门提前发布各类江河洪水预警信息70期,及时提醒涨水河段相关责任人做好人员管控和重点堤段、险工险段等关键部位隐患排查加固。
四是强化帮扶指导。省水利厅主要负责同志10月12日、13日先后赴临潼、华州、华阴、潼关现场检查指导并调度指挥,前往渭河入黄口查看洪水沿岸防御落实情况。派出5个工作组分赴黄河、渭河、汉江沿线帮扶指导,持续跟进洪水演进,昼夜驻守动态监测水情变化,备足抢险物资设备,采取宣传车巡逻、高音喇叭提醒、设置物理隔离等必要手段清滩管理,及时劝离危险河段观洪人员。各级河长上岗履职,全面开展河道清滩管控、工程查险及河道堰塞湖隐患排查等工作,全力保障洪水平稳过境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群众新闻网:今年以来,多次强降水造成山洪多发频发,请问今年在防御山洪灾害方面,水利系统做了哪些工作?
张东江:今年以来,省水利厅聚焦补齐山洪隐患短板,压紧压实各级责任,全力防御确保安全度汛。
一是夯实防御基础。进一步完善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在已建成4部测雨雷达基础上建设组网平台,提前1-3小时捕捉暴雨,为避险转移赢得更多时间。在平台共享接入气象卫星云图、雷达回波、24小时、6小时、2小时降雨预报数据,形成场次降雨空间和时间维度全覆盖。对25条山洪沟实施工程治理,提升防洪抗灾能力。联合多个市区开展山洪防御演练,提升应急处置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是压紧压实责任。印发《关于全力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汛前复核更新山洪灾害危险区10267个,针对每个危险区摸清了人口、房屋、危险等级、特殊人群等基本情况,建立4个责任人,对独居老人、伤残人士、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落实一对一转移责任。全方位对山洪灾害危险区责任人开展模拟预警叫应演练,确保责任人链条闭环、履职尽责。
三是加密预报预警。建立预报预警、监测预警、现地预警三阶段递进式预警叫应机制。入汛以来,省水利厅联合省气象局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131期,新增山洪灾害风险提醒预警、临近预报预警、雷达预报预警三种短临预警形式,通过工作简报、“水润三秦”微信微博平台、主流媒体等累计发布各类山洪灾害预警1410期,递进式滚动更新蓝、黄、橙、红色预警,平台自动发送78.6万条预警短信、智能外呼6.87万次直达6.04万名危险区基层责任人,确保了山洪危险区群众生命安全。
四是穿透叫醒叫应。建立水情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双预警、双叫应、双转移、双反馈”工作机制,逐级叫应预警覆盖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村(社区)防御责任人和受威胁群众。汛期以来,厅领导287次点对点叫应橙色以上预警市县政府负责同志,防御部门4498次叫应市县水利部门负责同志。同时,山洪预警通过12379平台以及预警信息共享群实时共享至自然资源、住建、交通、文旅、应急管理等部门,实现横向与纵向预警叫应全覆盖。
陕西农村报:今年我省出现较为严重的旱情,请问省水利厅在抗旱保供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成效如何?
周毅: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针对今年我省出现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旱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水利厅立足“抗大旱、抗长旱”的目标,统筹推进“保供水、保灌溉、保民生”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高效抗旱体系。一是压实责任链条。省水利厅4月16日启动省级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成立专班,联合气象、农业农村等部门建立“日会商、周调度”机制,动态研判旱情趋势,精准部署应对措施。二是完善预案体系。修订《陕西省抗旱应急预案》,细化水源调度、应急送水等流程,指导各地落实“一县一策”“一库一策”抗旱方案。三是强化资金保障。统筹中央及省级财政资金8900万元,重点支持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和设备购置,并协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增加1.43亿立方米抗旱用水指标。
二、科学调度水源,保障生产生活用水。一是优化水资源配置。通过协调万家寨、龙口等水库增泄流量,全省灌区斗口累计引水9.67亿立方米,累计春灌1347万亩次;调度宝鸡峡灌区向咸阳城区每日供水15万至20万立方米,缓解区域供水压力。二是挖掘应急水源。动员10万余名基层干部开展农村饮水安全“敲门入户”排查,关中、陕南及时启用备用闲置供水应急、新打水源机井864处,全省累计投入抗旱机井5.85万眼、泵站1394处,机动抗旱设备1.2万台套、机动运水车3075辆,累计解决54.12万农村饮水受影响人口和农作物时令灌溉需求。三是统筹生态与生产用水。严格河湖生态流量监管,动态调整北洛河、汉江流域水库下泄流量,保障下游沿河县城供水与生态流量需求。
三、创新技术手段,提升抗旱减灾效能。一是推广节水技术。发布《农业抗旱节水技术指南》,在渭北旱塬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减少灌溉用水30%以上;引导工业企业实施定时限量供水,推广循环用水设备。二是强化科技支撑。联合气象部门开展人工增雨作业12次,发射火箭弹2000余枚;运用无人机飞防、便携式墒情监测仪等设备,提升农田抗旱精准度。三是发动社会参与。动员抗旱服务队开展流动灌溉、设备维护等服务,累计投入机动抗旱设备1.2万台套,覆盖受旱农田超800万亩。
通过以上措施,全省粮食主产区灌溉用水得到有效保障,12处大型灌区作物受旱面积减少45%以上,重旱区农村供水恢复率达98%。下一步,省水利厅将持续跟踪雨情墒情,统筹黄河、汉江流域水资源,确保秋播用水需求。
周颖:感谢周毅副厅长、张东江处长今天的发布,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出席。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