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十七场):持续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聚力打好扩大有效投资攻坚硬仗
时间:2025-10-30 17:05:52 来源:陕新发布

10月30日10时,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温志刚,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固定资产投资处处长齐振民,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刘阳,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刘斌,陕西省能源局综合处处长付智强出席,以“持续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聚力打好扩大有效投资攻坚硬仗”为题目,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周颖主持。
周颖: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继续举行“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系列新闻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温志刚先生,请他以“持续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聚力打好扩大有效投资攻坚硬仗”为题目,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处处长齐振民先生、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刘阳女士、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刘斌先生,省能源局综合处处长付智强先生。
下面,首先请温志刚先生作介绍。

温志刚: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之际,非常高兴与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发展改革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在增量政策争取、存量资产盘活、项目储备建设、招商方式转变等方面持续用力,推动高质量项目建设和扩大有效投资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高位推动,投资质效稳步提升。省委、省政府按季度召开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会暨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会,省政府成立“打好扩大有效投资硬仗”工作专班,印发《陕西省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2025行动方案》《“打好扩大有效投资硬仗”任务分工方案》,将重点任务逐一分解到省级部门和各市(区),将年度目标任务细化到具体时间节点,通过开展“四个走出去”“两个联系”等活动,紧盯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加强研判调度,推动任务落实。今年以来,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平稳健康运行,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高于全国3.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7.8%、制造业投资增长19.7%,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投资质效不断提升,新动能加速培育壮大。
二、健全帮联机制,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落地。今年实施省、市两级重点项目3482个,其中省级重点项目625个、年度投资达到5000亿元。为提升项目全周期服务效能,我们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领导帮联重点项目工作机制,首次实现对省级重点项目的“全覆盖”帮联。每个项目均配备一名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作为帮联责任人,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重点协调解决项目在审批、用地、资金等方面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项目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前三季度,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200多亿元、211个计划新开工项目中已有92%顺利实现开工,较去年同期提升9个百分点,项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在项目接续管理方面,我们持续深化“四个一批”动态管理机制,推动项目从前端招商到后端投产全链条衔接。目前,省级“四个一批”项目库中招商引资项目总数已超过1000个,占在库项目的50%以上,项目储备充足、结构合理。前三季度,共有400个招商引资项目实现动态转化,其中,99个由谋划阶段转入储备阶段,正在加快办理前期手续;250个由储备阶段转入开工建设阶段;51个由建设阶段转入投产运营阶段。这种梯次推进、有序转化的良好态势,将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强化政策供给,社会投资活力不断增强。社会投资活跃度是经济活力的晴雨表。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积极组织省内民营企业参与国家投贷联动试点,推荐18个民间投资项目纳入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储备适合民营企业参与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新机制项目20个,向社会公开推介适合民营企业参与的重大项目698个,撮合签订意向协议涉及资金290多亿元。我们坚持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增资扩产,连续三年实施新开工民间投资项目贷款贴息政策,给予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连续两年、每年2至3.5个百分点的贷款贴息补助,资金一次到位、直达企业;同时,对于产业类的省级重点项目贴息0.3至0.5个百分点,不分国企民企,一视同仁给予贷款贴息支持。截至9月底,已累计下达贴息资金1.5亿元,撬动银行贷款240多亿元,支持了一大批项目建设,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受到了项目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欢迎。今年1-9月,全省社会资本投资增长7%、占比81.6%、较去年全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增长9.8%、高于全国12.9个百分点,社会投资活力不断释放。
四、推动流程再造,要素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土地保障方面,对用地大户建立上门服务机制,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实行“即收即审”,对省级以上开发区出让的工业用地全部采取“标准地”供应,截至目前全省共审批建设用地5.01万亩。环评保障方面,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实施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审批、“打捆”审批、“承诺”审批、容缺受理等政策。环评审查会由定期召开改为随时召开,成熟一批、研究一批,今年省级审批时间比法定时间压缩65%以上。文物勘探方面,建立重点项目推进台账,明确工作时限,联合省内外8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考古工作,全面加强考古力量;同时,进一步完善考古分级分类机制,大大提高考古工作的精准度,累计为项目单位节省考古勘探费用1.65亿元。项目审批方面,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通过数据共享、表单整合和电子证照应用,将分散在多部门的审批事项集成为“一件事”,实现“一套材料、一次提交、多方复用”,推动项目审批流程优化、服务升级。
五、加强谋划储备,发展后劲持续夯实。抓项目谋划储备,就是抓发展主动权,就是抓未来竞争力。时值“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重要交汇期,我们创新建立并全面推进“三张清单”管理模式,系统加强项目储备体系建设。一是建立项目储备清单,全力争取中央资金支持。我们主动对接国家政策导向,加强跨部门协同和省市县联动,精准谋划储备一批符合中央投资方向、建设条件成熟的优质项目。今年以来,全省已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35.2亿元,“两重”资金132.3亿元、“两新”资金120.2亿元,资金规模均创历史新高,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二是建立支撑项目清单,服务“十五五”发展大局。在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纲要和45个省级专项规划的同时,我们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围绕各专项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谋划布局一批与规划指标相匹配、与资源禀赋相协调、与民生需求相适应的重大项目。截至目前,已动态储备项目1689个,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的项目基础。三是建立招引项目清单,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聚焦全省50条重点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需求,我们精准绘制招商图谱,建立目标企业库和项目库,开展定向招商、精准招商。今年以来,全省共举办各类招商活动300余场次,签约合同项目2224个,总投资规模近4300亿元。这批项目将全部纳入各级“四个一批”项目库实行滚动管理,将在“十五五”期间加快转化、陆续开工,持续释放投资效益,为陕西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新的动能。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持续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聚力“打好扩大有效投资硬仗”,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一是在项目谋划上“下硬功”,做深做实项目储备“三张清单”,夯实“十五五”发展支撑。二是在服务保障上“用足劲”,进一步提升要素精准保障水平,促进项目快速转化、及时开工、早日建成。三是在机制运行上“求实效”,推动“三张清单”与“四个一批”高效衔接,不断提升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的精细化水平,推动我省高质量项目推进年和打好扩大有效投资硬仗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我先介绍这些。接下来,我和我的同事们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周颖:谢谢温主任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之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202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陕西省“两重”工作开展情况如何?

齐振民:感谢您对“两重”工作的关心,“两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从去年启动,全省上下按照省上统一安排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要求,积极推进“两重”政策在陕落地,两年来国家已累计下达我省“两重”资金239.2亿元,支持了一大批项目建设,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一是优化完善工作机制。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两重”建设“自上而下”要求,按照“两重”建设的政策体系,成立工作专班,统筹各方面力量,系统开展项目储备、审核筛选、落地推进、政策配套、资金监管、投产见效等各方面工作。二是精准开展项目储备。我们对标“两重”支持的投向领域,多次开展到县区、到企业、到项目单位的政策培训和解读,组织各级各部门精准开展项目谋划储备。同时,我们在省级层面建立了部门间的联合审核把关机制,由省发展改革委和各行业主管部门对各方面储备的项目进行共同审核,确保筛选出优质的项目。三是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对于“两重”资金支持的项目,我们全部按照“清单化、节点化、颗粒化”方式管理推进,省级要素保障部门牵头协调办理前期手续,省级行业主管部门按月调度项目进展,财政部门做好资金保障,市县政府认真扛牢属地责任逐一做好项目组织实施。截至目前,2024年“两重”资金已使用70%以上,2025年“两重”项目开工率已达到95%以上,预计年底前全部开工建设。四是落实“软硬结合”要求。硬投资与软建设相结合,是“两重”工作的鲜明特点,这和以往的中央资金有所不同。我们认真落实“软建设”要求,在城市地下管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基础设施等方面制定和完善100余项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在生育率提升、“三北”工程等领域出台30余项配套政策,特别是我省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软硬结合做法,入选国家优秀典型案例。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两重”建设任务,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加强政策衔接,强化协调联动,谋划储备更多符合“两重”性质的项目,出台更多管用的软建设措施,扎扎实实完成国家确定的工作任务。
香港经济日报:能源是我省工业经济的“压舱石”,我省在促进能源工业投资增长、做强万亿级现代能源产业集群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付智强:谢谢记者朋友对我省能源工业的关注。今年以来,我省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扛牢能源大省政治担当,坚持稳煤扩油增气并举,坚决筑牢能源生产基本盘,锚定“稳控转”不动摇,以高质量项目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持续做优做强万亿级现代能源产业集群。前三季度,能源工业高位运行、支撑有力,增加值、投资分别增长8.3%、16%,整体呈现“稳、强、新、绿”四大特点。具体来看:
一是着力推动能源投资更“稳”。持续完善“四个一批”项目动态管理机制,主要是加快2个“千亿级”煤化工、5个抽水蓄能、陕皖陕豫2条电力外送通道及其配套电源、千万千瓦级风电光伏等重大项目建设。“十四五”以来,全省能源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2.3%,分别占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比重1/8、2/5以上,为稳定全省投资大盘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着力推动能源供应韧性更“强”。坚持稳煤扩油增气并举,加快优质产能项目投产节奏,建成试运转煤矿8处、2795万吨/年,核准煤矿2处、1000万吨/年,煤炭产量稳居全国第3位。延长石油150亿方/年天然气产能增能项目提前建成,延安气田跃升为我国产量第四大气田。前三季度,煤、气、电产量分别为5.88亿吨、276亿方、2413亿度,外送比例分别达到2/3、2/5、1/3,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着力推动产业体系更“新”。坚持创新引领,天然气成藏新理论打破鄂尔多斯盆地“南油北气”传统认识,煤基航天煤油在130吨级火箭发动机上长程试车成功,对俄出口首套煤矿综采成套装备,商用尺寸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达33%、晶硅组件效率突破26%,双双刷新世界纪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迈出坚实步伐。
四是着力推动能源结构更“绿”。扎实推动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陕煤榆林化学二期、神华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两个“千亿级”项目延链补链有序推进。推动可再生能源跨越式发展,风电光伏规模化开发利用稳步推进,山阳等5个、总投资563亿元抽水蓄能项目加快建设。截至9月底,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达6318万千瓦,为“十三五”末的2.6倍,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规模,占全省电力总装机50.3%,助力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绿”的成色更足。
下一步,我们将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持续筑牢能源生产基本盘,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力推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确保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谋深谋实“十五五”重大能源项目,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持续贡献能源力量。
起点新闻·西部网:我们注意到,省里今年在推动项目落地和惠民实事上有很多新动作。请问,在强化重点项目服务保障、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百姓方面,我们采取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创新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刘阳:感谢记者朋友对全省重点项目工作的关心,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今年以来,我们始终把强化项目服务保障和推动民生改善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机制创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全力以赴推动全省重点项目早落地早见效,努力让发展成果更早更实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
为系统破解要素保障难题,今年我委牵头,会同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等5个部门,联合出台要素保障17条针对性措施,并实施重点产业项目贷款贴息政策,构建起体系化、精准化的要素保障新机制。在用地审批上,健全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协调机制,开展用地用林用草联动审批试点,将审批时限从原来的“三周清零”提速至“12个工作日完成审核”。今年以来,625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中,已有600个得到完全或部分用地保障,保障率高达96%。例如,洋县至西乡高速公路从用地组卷到先行用地获批用时仅24个工作日,为项目早日开工提供了关键保障。用林用草保障推行并联审批和容缺受理,对工期紧迫的基础设施项目允许控制性单体工程先行使用林草地。陕北-安徽、甘肃-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及福银高速西安至永寿段改扩建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都通过分段办理、先行使用等模式,确保了工程顺利推进。在环评审批上,我们为每个省级重点项目发放环评审批服务单,实施专班化运作与提前介入,提供精准指导。同时,强化省市县三级协同,实现审批环节的无缝衔接。这套组合拳大幅压缩了省级审批时限。今年以来,全省625个省级重点项目已有610个完成环评,保障率达到97.6%。文物考古创新分级分类机制,累计为重点项目核减勘探面积约3356万平方米,显著降低了项目前期成本。同时,为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先考古、后出让”工作流程,保障项目及时开工。通过持续优化,推动“项目等要素”向“要素保项目”转变,重点项目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在夯实要素保障基础上,我们全力推动交通、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项目建设。交通出行方面,西十、西康、康渝等高铁加快建设,西延高铁预计年底通车。10月27日,西部地区在建规模最大的高铁站——西安东站站房主体结构顺利封顶,全面转入装饰装修阶段。高速公路建设也取得了积极进展。7月21日,随着麟游至法门寺高速公路正式通车,麟游与扶风两县车程从69分钟缩短至27分钟;与此同时,京昆高速合蒲段改扩建已于9月5日动工;西北地区首条十车道高速福银高速西安至永寿段改扩建也于10月28日动工,这一系列改扩建项目将有效缓解长期拥堵问题。教育提质方面,争取中央资金35.37亿元,在学生宿舍建设、科研能力提升、设备更新等领域,支持48个项目建设。西安戏剧学院等校区建设扎实推进,将极大优化我省高等教育布局。医疗健康方面,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9.2亿元用于卫生健康领域“两重”“两新”建设,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7.6亿元支持交大一附院重大传染病救治基地等项目建设。交大一附院国家医学中心和榆林医院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高质量推进,宝鸡市中心医院和安康市中心医院两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已建成投用,有效缓解“看病难、看大病远”的问题。
可以说,这些民生项目的扎实推进,正在实实在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强化项目调度管理和服务保障,推动各类项目早日开工、早日建成、早日投用,让全省人民更好地共享全省高质量发展成果。
陕西日报: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省发展改革委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局,在宣传贯彻《民营经济促进法》方面主要有哪些工作举措和成效?

刘斌:今年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在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大力推动民营投资增长、加大对民营企业扶持力度等方面开展工作,助力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有关安排,今年6月,在我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和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办公室合署办公,统筹推进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为充分发挥统筹推进的工作职责,我委着力打造促进全省民营经济发展一部法律、七大行动、四个平台、七条措施的“1747”工作抓手,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1”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民营经济促进法》是我国首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我们持续加强对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宣贯解读。同时,配合省司法厅等部门加快起草《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办法》。
第一个“7”是指《陕西省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七大行动”实施方案》。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陕西省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七大行动”实施方案》。我委作为统筹推进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牵头部门,自加压力,牵头承担了12项具体工作。
“4”指在委内搭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四个平台”,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我委着力打造企业诉求响应、政企沟通对接、技术交流合作和典型案例宣传推广“四个平台”,从政企常态化沟通、问题诉求办理、涉企政策发布、政企协同、加强高校院所与企业精准对接等8个方面,进一步优化涉企服务,形成问题诉求办理闭环和专业问题研究机制,凝聚全委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合力。
第二个“7”指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七条措施》。针对政策知晓率不高、融资难、民企竞争力不强、营收规模小等问题,提出了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加强梯度培育促进升规纳统、积极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提升民间投资活力等七条措施,充分调动省级有关部门积极性和主动性。
前三季度,陕西民营经济总体呈现稳中向好、加快发展态势,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2889.4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50%,占据半壁江山,较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8%。全省新增“五上”企业4725户,同比增长17.6%,“五上”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稳超八成,较上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下一步,我委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充分发挥统筹推进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优化职能,全力构建民营经济发展“1747”工作抓手和营商环境“四个一”工作体系一体推进新格局,从政企沟通、诉求办理、政策发布、协同推进、宣传推广等多方面发力,倾心竭力当好民营企业的“娘家人”,让民营企业安心经营、放心发展,助推全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中国发展改革报:刚才发布辞中提到开展了“四个走出去”“两个联系”等活动助推高质量项目建设,能不能介绍一下相关工作?
温志刚:感谢中国发展改革报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省发展改革委是全省经济的综合管理服务部门,牵头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特别是高质量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和“压舱石”,我们深刻感受到使命在肩、责任重大,为了改变过去更多地“坐在办公室”抓发展改革工作的习惯,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发改委党组提出开展“四个走出去”活动。我们主动走出去到国家部委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到省级部门凝聚项目推进合力、到高校企业激活创新能力、到市县基层现场破解项目推进难点堵点,一体推进思想解放、作风转变、方法提升,有效扭转了被动局面,我们把“四个走出去”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长期坚持。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创新建立了由委领导联系地市、处长联系县区的“两个联系”机制,即由1名委领导联系1-2个地市、1名处级领导联系1-2个县(区),对全省11个地市和107个县(市、区)实现点对点全覆盖,旨在进一步密切与市县联系、强化与市县协同,携手抓好资金争取、项目策划包装、稳增长等工作,合力推动全省高质量项目建设和稳增长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同时,为了更好地策划包装项目、更好地争取政策资金、更好地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管理、更好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我们大胆探索,在用好以往好的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彻底打破传统思维、习惯做法、经验主义,创新整合职能、人员和运转机制,进一步打通工作中的卡点堵点,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建立了宏观经济政策集成管理、增量投资政策资金争取、重大项目策划包装、重点项目调度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五个新机制”,同时组建了8个业务链党支部,把党支部建在业务链上,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定期举办“发改干部大讲堂”和“处长上讲台”活动。这些制度安排相辅相成、自成体系,极大调动了工作积极性,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比如,今年我省国家政策性资金争取额度创新高、工业投资占比创新高、投资增速保持全国前列。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水平,更好地服务部门、服务市县、服务企业,更加广泛地凝聚推动陕西高质量项目建设的工作合力,也希望各位记者朋友对我们的工作继续给予关注和支持!
周颖:谢谢温志刚副主任和四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