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延安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时间:2018-10-11 17:35:32 来源:陕新发布
10月11日上午11时,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延安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子长县政府副县长李茂胜介绍子长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并与子长县扶贫局局长高振平一起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由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少婷主持。
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少婷: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欢迎参加由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延安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
今年以来,子长县委、县政府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县上下始终把2452户8048人、68个贫困村脱贫退出作为第一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严格对照贫困户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村退出“7”条标准,统筹推进“八个一批”工程,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更加严实的工作作风,扎实推进各项措施落实,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了子长县政府副县长李茂胜先生,向大家介绍子长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应邀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子长县扶贫局局长高振平先生。
首先请李县长介绍相关情况。
子长县政府副县长李茂胜:
各位新闻界朋友:
大家好!非常感谢各位新闻界的朋友长期以来对子长脱贫攻坚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下面,我就子长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子长县辖8镇1个街道办事处,188个行政村,总面积2405平方公里,总人口2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8万人。今年计划退出68个贫困村、脱贫2452户8048人,实现全县整体脱贫。
为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这一目标任务,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严格按照省市安排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最大的机遇,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以脱贫攻坚促进发展,以脱贫攻坚锤炼作风,聚焦主攻点、聚力主战场,与任务赛跑、与时间赛跑,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截止9月底,各项目标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贫困村退出指标中,行政村道路达标率、安全饮水工程达标率、电力入户达标率、标准化村卫生室达标率均达到100%,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实现了全覆盖。贫困户脱贫指标中,通过有针对性地实施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搬迁安置、生态补偿、教育扶智、医疗救助、兜底保障、社会帮扶等措施,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产业发展达到100%;2016年、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入住率分别达到100%和60%,2018年搬迁工程基本达到入住条件并交钥匙;农村危房改造已全部竣工验收,补助资金全部兑付到位;新农合、大病保险参保率均达100%;义务教育阶段无贫困家庭子女辍学。
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突出特色产业扶贫,打牢贫困户增收基础。我县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围绕“全县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贫困家庭户户有短期增收项目和长线致富产业,每户至少有1人掌握1门以上生产实用技能”的目标,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广光伏、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探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真正通过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带动,把贫困户嵌入产业链,实现了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产业全覆盖。一是坚持政策扶持。围绕山地苹果、设施蔬菜、设施养殖等特色产业,制定了《子长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年)》《子长县2018年精准实施产业扶贫工作方案》,出台了《全面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实施意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扶持办法》《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实施办法》等文件,形成了长短结合、点面相辅的政策体系。目前,全县累计发展山地苹果24.3万亩、温室大棚(拱棚)1.2万座、优质马铃薯10万亩、良桑2万亩、中药材5万亩,猪、牛、羊存栏分别达到12.8万头、3.2万头、12.2万只。二是坚持主体带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经营大户,完善经营主体和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参与到特色种养、加工销售、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目前,全县共建成省市级现代园区8个,引进龙头企业4个,建成各类专业合作社376个、家庭农场125个。三是坚持品牌引领。通过加快推进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后整理工作,切实把农产品分拣、包装、加工、冷藏、运输、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做实做好,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目前,9家企业(合作社)授权使用“洛川苹果”品牌、4家企业(合作社)授权使用“延安苹果”品牌,44个特色产品商标成功注册。打亮“子长洋芋、子长粉条、子长蚕桑、新寨河油桃”等地域特色品牌,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同时,今年新建智能选果线3条、万吨级冷藏库2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果品实行免费分拣、免费代储或帮助销售等有效措施减轻贫困户负担。四是坚持改革转型。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着力培育流转土地收租金、入股企社分股金、进园务工领薪金的“三金”农民。通过农村“三变”改革,全县4670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120户)将闲置的4.4万亩土地成功实现流转,户均年增收“租金”1000元以上;560户1218人通过土地、资金等入股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实现了就地就近务工就业。
(二)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贫困村退出短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方面:投资5118万元,完成了54个行政村257处安全饮水工程,水质水量认定已全部完成。投资3.7亿元,新建通村油路44个村181.1公里,改造提升“油返砂”道路27个村37.2公里,其中今年计划退出的68个贫困村道路已全部通畅。贫困村退出电力入户、标准化村卫生室全部达标。“两房建设”方面:“十三五”期间,我县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为2967户9344人。2016年搬迁任务为1732户6242人,入住率达100%。2017年搬迁任务为496户1475人,入住率达60%。2018年任务为739户1627人,集中安置676户1564人,目前集中安置点已达到入住条件并交付钥匙;分散安置单人户63户全部安置到位。今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635户,其中“四类重点对象”534户、“非四类重点对象”1101户,目前已全部竣工验收,补助资金全部兑付到位,并搬迁入住。
(三)突出反馈问题整改,提高脱贫攻坚工作质量。今年以来,我县始终把问题整改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针对中央考核,第三方评估,九三学社民主监督,省市级交叉检查、督查,县上自查、群众反映等各级各层面反馈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对照任务标准,全面自查体检,深入分析原因,扎实推进整改,以问题整改提升脱贫攻坚质量。一是夯实整改责任。对照反馈问题,细化完善整改方案,建立整改责任清单和整改台账,落实县、镇、村三级整改责任,逐项逐条明确了牵头部门和配合单位,做到了问题明晰、责任明确,做到层层分解任务、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的效果。二是明确整改时限。严格执行整改销号制,对照整改问题台帐,加强跟踪督办,能立即解决的立行立改、逐条落实,一时不能整改的限时整改,做到“条条要整改、件件有着落”。三是落实整改措施。加强整改业务培训,围绕“如何开展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工作”,分三期对全县188个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队员,第一书记,镇(街道)驻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共计1150余人进行了轮训;落实整改进度报告推进机制,实行一周一报,及时跟进;组建整改工作巡回督导组进行督导检查,及时指出存在问题,及时督促指导整改。目前,各级各层面反馈我县的230条问题全部整改到位。
(四)突出内生动力培育,打好“三扶”组合拳。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救济纾困和内生脱贫相结合,通过“五个注重”,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一是注重教育引导。通过举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农民夜校”,开展文化进村,电视台开设《脱贫攻坚第一线》栏目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政策,报道脱贫典型,教育引导群众,进一步提振贫困群众争先脱贫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注重移风易俗。依托“家风馆”“红白理事会”引导群众改变陈规陋习,坚决治理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问题;运用道德评议手段,坚决抵制不孝不敬、道德滑坡、迷信赌博、好逸恶劳、诚信缺失等歪风邪气。余家坪镇寺湾村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家风馆”,被评为“延安市移风易俗工作先进村”。三是注重村民自治。通过村两委组织、村民参与,制定符合村情实际的村规民约,对个别群众不积极、不正当、不合理的行为进行约束,通过村规民约切实加快村民自治步伐,让群众当好脱贫“主人翁”。四是注重激励鼓励。通过评优树模、“爱心超市”等形式,激励贫困群众自强自立、勤劳致富;通过“公益救助”,关心救助农村弱势群体,培育广大群众热爱公益事业、参与公益事业的良好风尚。五是注重司法保障。加大法律法规、脱贫政策的宣传教育,积极组织司法人员深入贫困村开展法律援助,不断增强群众法律意识。同时,结合“打黑除恶”专项行动,依法惩治“村霸”和宗族势力犯罪,切实增强群众的安全感,维护农村稳定的社会秩序。
(五)突出方式方法创新,提升脱贫攻坚工作实效。一是开展“四问”现场巡查行动。按照每个镇(街道)抽查比例不少于50%的范围,采取现场问询、电视录像等形式,重点围绕问目标、问措施、问行动、问群众“四问”内容开展面对面现场巡查,着力解决贯彻落实各级决策部署不到位、安排部署不及时、脱贫计划不完善、推进措施不得力等方面问题,切实提高脱贫攻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二是开展“讲评访变”实践行动。“讲”,即脱贫攻坚政策大宣讲,通过举办农民讲习所,采取集中宣讲、进村入户解读等形式,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评”,即开展人居环境、文明创建、道德乡贤、移风易俗大评比活动,通过县评议镇、镇评议村、村评议户,比出差距,比争一流,营造弘扬先进模范、褒扬善行义举、抵制不良风气的浓厚氛围;“访”,即开展新一轮“大走访”活动,各级包扶干部进村入户征求意见建议,完善脱贫措施,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持续提升群众满意度;“变”,即促进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大变样,实行县级领导包片、镇(街道)负责、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让全县广大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截至目前,“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开展宣讲204场(次),评选优秀贫困户376户、先进模范564人,走访慰问1.2万人次,贫困村“爱心超市”建设达到了全覆盖。三是开展“五个一遍”查验行动。结合全省开展的“两对两补”活动,我们开展了“五个一遍”查验行动,即帮扶干部清算一遍、四支队伍走访一遍、工作队长核实一遍、镇(街道)主要领导督导一遍、脱贫攻坚工作团巡查一遍。通过“五个一遍”,及时发现工作弱项,补齐工作短板,确保贫困户、贫困村脱贫退出“57”标准全部达标。
(六)突出体制机制保障,构建合力攻坚格局。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包扶干部严格按照“军令状”定计划、出措施、强落实,先后召开县级层面会议40余次,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实地指导全部贫困村2次以上,分管领导检查督导全部行政村3次以上,各级各部门坚持每周召开1次例会。镇村两级班子坚强有力,驻村工作队尽职尽责,包扶干部倾力帮扶,广大贫困户脱贫致富愿望强烈,全县上下合力攻坚的氛围十分浓厚,为完成年度脱贫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在攻坚机制上,县委、县政府统筹协调,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指挥部靠前指挥,行业部门依职发力,工作团一线督战,镇村两级和“四支队伍”主体落实,形成了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全县党员领导干部齐上阵的工作格局。二是在责任机制上,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明确指挥部、部门、乡镇、“四支队伍”等责任分工,构建了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机制。三是在包抓机制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包抓4个贫困村,其余县级领导包抓今年计划退出的1-2个贫困村,188个工作队包扶188个行政村、4141名党员干部帮扶10398户贫困户,实现了县级领导包抓贫困村、单位包扶贫困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全覆盖。四是在督导机制上,实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每周调研督导村户,10名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兼任10个镇(街道)工作团团长,抽调指挥部业务骨干组建了三个常态化巡查督导组,地毯式进行业务指导和工作督导。同时,将督查结果与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考核挂钩、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与资金政策分配挂钩,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生根。
当前,子长脱贫攻坚工作正处在全面决胜、全力冲刺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真正担负起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和光荣历史使命,同心同德,攻坚克难,确保如期实现全县整体脱贫目标,向市委、市政府和子长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最后,真诚希望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子长的建设发展,欢迎大家多来子长采访采风、检查指导,多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把工作做的更实、更好。
谢谢大家!
李少婷:
感谢李县长的情况介绍,下面请大家围绕新闻发布会主题及媒体朋友所关注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时先报所在单位名称,谢谢。
中国日报网记者:
我是中国日报网记者。10月份,脱贫退出工作已陆续启动,时间紧、任务重,你县在启动退出前采取了那些措施?
子长县政府副县长李茂胜:
启动退出前,我县对照年初脱贫攻坚目标责任“军令状”,按照“57”标准,对今年计划退出的68个贫困村和2452户8048人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全面开展了自查,摸清家底,找准短板和弱项,列出已完成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和短板弱项,分类建立台账,逐项改进提高。特别是9月份以来,我县结合“两对两补”工作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创新开展了“五个一遍”查验行动:一是帮扶干部清算一遍,与贫困户面对面算实、算准贫困户收支账,逐项核实各项帮扶措施,认真填写“两卡一簿”;二是四支队伍走访一遍,进一步摸清村户退出底子,准确掌握整改落实中省市督查反馈问题,排查并解决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同时完善相关档案资料;三是工作队长核实一遍,详细了解各类台账、信息数据、项目库建设等进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四是镇(街道)主要领导督导一遍,督促指导各驻村工作队全面落实帮扶工作措施,及时兑付扶持资金,指导做好当前各项工作;五是脱贫攻坚工作团巡查一遍,解决工作队之间进展不平衡、退出不达标问题。通过“五个一遍”,及时发现工作弱项,补齐工作短板,确保贫困户、贫困村脱贫退出“57”标准全部达标。
西部法制报记者:
我是西部法制报记者。子长县今年要实现整体脱贫,若实现整体脱贫后,下一步就返贫风险防控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来巩固脱贫成果?
李茂胜:
实现整体脱贫只是完成了脱贫攻坚阶段性任务,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任重道远。目前,我县已制定了《子长县脱贫攻坚三年规划》,建立了脱贫不脱政策、不脱责任、不脱措施、不脱帮扶的防控返贫风险机制。一是脱贫不脱政策,持续保障不返贫。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后,三年内保持扶持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在教育上,将保障脱贫户子女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资助全覆盖,确保贫困家庭就学子女无一人辍学;在医疗上,将保障脱贫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继续由财政给予补贴,对已脱贫人口住院就诊继续实行基本医疗报销、大病保险补偿和救助;在安全住房上,将保障所有贫困户住房达到安全标准,并做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到位。二是脱贫不脱帮扶,持续帮扶不返贫。坚持脱贫不脱钩,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后,原包村单位、包户干部保持三年不变,帮扶力度不减,及时落实后续帮扶措施。三是脱贫不脱措施,持续增收不返贫。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持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对有产业发展意愿和有能力的贫困户,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制定产业扶贫措施;持续加大就业扶贫力度,确保有条件的贫困户通过技能培训掌握1项以上劳动技能,大力开发适合贫困劳动者的公益性岗位、居家就业岗位和辅助性岗位,吸纳更多贫困劳动者就业;持续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对符合条件的脱贫户实施扶贫小额信贷项目,对退出村、脱贫户实施“保姆式”金融扶贫跟踪服务。四是脱贫不脱责任,持续压责不返贫。继续实行“党政同责、分级负责、各方协作、责任到人”的责任机制,建立脱贫户“一户一档”台账,强化末端意识,加大监测防控力度,注重发挥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作用,持续跟进各项帮扶措施,确保脱贫群众收入稳定增加,巩固脱贫成果,预防返贫。
陕西网记者:
我是陕西网记者。农村“三变”改革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据了解,子长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请问你县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子长县扶贫局局长高振平:
近年来,我们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全县共建成省市级现代园区8个,引进龙头企业4个,建成各类专业合作社376个、家庭农场125个。而“三变”改革是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有效举措,也是助推产业扶贫的主要抓手。对此,我们立足农村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着力培育流转土地收租金、入股企社分股金、进园务工领薪金的“三金”农民。具体做法:一是发挥土地流转效益,催生“租金”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县镇村三级流转服务平台,将农户已确权登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给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促使传统农民转变为收取土地“租金”的“新型地主”,既解决了农村零散土地利用不足、效益低下的问题,又使农户分离土地转入二三产业。目前,全县4776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156户)成功流转土地4.6万亩,户均年增收“租金”1000元以上。二是释放农村劳力资源,催生“薪金”农民。我们坚持把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群众创业就业的平台,在大力鼓励农民通过资金入股参与农业管理经营与分红的同时,组织农民就近就地务工,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全县农民在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就业3890人(其中贫困人口1283人),年创“薪金”4850万元。三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催生“股金”农民。积极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以及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大、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作用,引导农民有序参与、踊跃入股,催生更多的“股金”农民。全县有1795户农户(其中贫困户560户)通过土地、资金入股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成为“股金”农民而直接分享经济效益。
新浪陕西记者:
我是新浪陕西记者。子长县今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635户,在全市是任务最重的!那么在具体工作中是如何保障任务完成的?
高振平:
在危房改造任务下达后,我县积极与市上业务部门进行对接,及时制定了鉴定导则、补助标准、实施方案等,按照改造一户、达标一户、认定一户的思路,全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确保了任务的顺利完成。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一是强化责任,组织好危改。组建了4个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小组,由县住建局4名领导担任小组长,将全县危房改造任务划分成四个片区,每名小组长包抓一个片区,每名小组成员包抓一个乡镇,实行小组成员向小组长负责、小组长向危改办主要领导负责、危改办主要领导向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负责的三级责任制,做到人人有任务、个个有担子。二是强化宣传,引导好危改。通过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宣讲、开辟政策专栏滚动解读、发放口袋书等资料宣传,让贫困户真正了解危房改造的重要性、必要性,引导贫困户理解、支持、参与到危改工作中来。三是强化指导,保障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坚持每周至少现场巡查一次,对现场的施工质量、安全等严格把关,确保房屋的建设质量。同时组织召开了全县危房改造“厕所革命”现场推进会,全力推动危房改造及厕所建设进度。四是强化,精准认定。针对今年危房改造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我县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分成八路开展危房认定工作,确保危房认定工作快、实、准。目前,全县农村危房改造认定工作已全部结束。
陕西日报记者:
我是陕西日报记者。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请问,你县在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高振平:
饮水安全是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指标。按照指标要求,我县共实施安全饮水工程257处,涉及今年计划退出贫困村68个、贫困户2452户,概算投资5500万元。目前,工程已全部投入使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全面摸底,明确思路。工程实施前,我县组织16名工程技术人员,分片进行逐村逐户摸底调查,根据村户实际情况分类汇总,制定了“先急后缓、先重后轻,保用量、提质量”的工作思路,确保一户不留,一步到位。二是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工程实施中,我们根据工程的类型、规模、供水方式等,分6大类进行分类施工:对具备集中连片供水条件的,实施新建或扩建工程;对水源受污染严重且恢复困难的,进行重新选址新建;对水处理设施短缺的,一次性配备到位;对居住分散的,新建集中式或分散式供水设施;对水资源缺乏的,新建集水窖;对地下水源丰富的,新建分散供水井,确保施工有序、科学有效。三是健全制度,执行有力。为保证工程规范有效实施,我们建立了项目法人制、公示制、决算审计制、招投标制、监理制“五项”制度,做到所有饮水安全项目一律由主要领导亲自抓、一律进行公示、一律按审计结果招投标和决算、一律进驻监理单位,突出制定刚性,严格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四是强化管理,保障运行。为确保安全饮水工程良性运行,我们严抓建后管理,重点做好设施管理和费用管理两个方面。属县城管网或集镇管网的,由原管理单位管理,实行同网同价;属新建集中式供水的,由供水管理局统一管理,水费按物价部门核定价收取;属山区饮水设施的,由受益村组管理并自行解决相关费用;属集雨水窖工程设施的,由受益群众管理并自行解决相关费用。
李少婷:
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