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渭南市脱贫攻坚工作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时间:2018-11-07 15:02:22 来源:陕新发布
10月15日上午11时,中共渭南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渭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渭南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举办全市脱贫攻坚渭南在行动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邀请市教育局副局长姚培实介绍全市教育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新闻发布会由中共渭南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刘玉陆主持。
中共渭南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 刘玉陆
新闻界的朋友们:
现在我们召开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参加新闻发布会的领导是市教育局副局长姚培实。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新闻媒体有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三秦都市报、华商报、西部法制报、渭南日报、渭南电视台、华山网等19家。
本场新闻发布会共两项议程,首先请市教育局副局长姚培实先生向大家介绍市教育局教育脱贫工作情况。
市教育局副局长 姚培实
媒体朋友们,大家好!教育是扶贫的根本之策。渭南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党员教师,围绕“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目标,以控辍保学和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为重点,以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渭南教育为抓手,聚焦脱贫、聚力攻坚,为脱贫攻坚贡献了渭南教育力量。
我们的工作思路:
面对教育脱贫攻坚具体任务和渭南实际,市教育局紧紧围绕“不让一个学生因贫而失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这一工作目标,标本兼治,既聚焦阶段任务、又着眼渭南教育长远发展,确定了渭南教育123扶贫工作思路。即就是一个确保,实现“义务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确保零辍学”;两个全覆盖,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和教师帮扶两个全覆盖”;三方面提升,实现“扶贫成效、教育教学质量、群众满意度三方面提升”。
我们的工作举措:
为了全面做好教育脱贫工作,市教育局成立了领导机构、优化了工作机制,建立了包联机制、“定期议事、包联负责、明查暗访督查、政策宣传信息报道、考核考评”五项教育扶贫推进机制,在全省率先建成了教育扶贫数据平台、启动了群众满意度测评问卷,夯实了领导干部、党员教师的工作责任,形成上下同心、齐抓共管的教育扶贫格局。
第一个方面:聚焦重点任务,同心聚力攻坚。
一、突出底线任务,实现义务段零辍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一是夯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深化“渭南市控辍保学五项制度”。二是严格学籍管理,做到流入流出等情况手续完备,操作规范。三是全面落实辍学学生劝返、登记和书面报告制度。四是落实对流动、留守、贫困家庭子女的关爱和精准帮扶,通过随班就读、上特教学校、送教上门等形式,确保残疾儿童少年全部接受义务教育。五是实行控辍保学月报制度。六是向家长宣传义务教育法,明确家长的监管责任,让家长把辍学学生及时送返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多措并举,全市实现了义务学段零辍学。
二、严格落实政策,实现资助全覆盖
一方面,我们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一进行精准识别,建立数据库,按照中省市政策,精准资助,不提标,不扩面,无遗漏,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2018年春季学期共资助中小学幼儿园贫困学生101993人,发放资助资金6579万元。“泛海助学”行动为今年考上大学的1084名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542万元;“彩票公益金”为929名贫困大学新生资助路途补助55万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全市18833名贫困大学生提供生源地贷款1.3亿。
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市除临渭区城区外,实现了义务教育段公民办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2018年上半年全市发放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财政补助资金9367万元,受益学生333568人,受益学生数居全省第一。
三、开展师生结对,实现教师帮扶全覆盖
一是扎实开展入户大家访活动。全市教育系统党员教师,每学期至少进村入户开展一次大家访活动,通过察民情、听民声、解民意,宣传教育扶贫和资助政策,全力提升政策知晓率和群众满意度。
二是全面落实“市包县、县包校、校包生”的包联制度,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开展“扶志向、扶学业、扶生活”的三扶活动,通过教师针对性的帮扶,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人人进步、个个健康成长。全市党员教师包联帮扶建档立卡贫困生实现了全覆盖,
四、强化职教培训,提升群众脱贫力
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服务功能,主动承担行业项目培训,自主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提升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对现有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和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全日制学历教育或者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培养一个人、致富一个家”的目标。前半年我市中职学校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共计171期8695人次,培训人员中未升学初中毕业生2181人,高中毕业生3733人。
五、深化苏陕协作,教育联姻谋发展
镇江、渭南两市教育局签订了《对口交流与协作工作协议书》、《备忘录》;11所学校与镇江对口学校建立了交流协作关系;今年以来,两市互派教育系统干部教师挂职锻炼、跟岗学习、培训达93人次;镇江市每年出资30万元资助我市国贫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高中学生;镇江市设立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两市教师校长交流培训工作。8月初,渭南市委常委、副市长吕培明同志亲赴江苏,出席两市在江苏大学举办的“渭南市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开班仪式,来自渭南农村乡镇初中校长共30人参加培训。蒲城、富平、合阳、澄城、白水五个国家级贫困县与江苏对应区县交流互动频繁。这些互动及时把教育强省的经验带回了渭南,给渭南教育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第二个方面:办好教育事业,做好教育大扶贫
六、加大教育项目建设力度,办好群众家门口学校
2015年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28.5亿,新建学校15所,并对732所学校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建设校舍面积131.2万平方米,运动场地155.9万平方米,购置生活设施2.3万台件套,图书650万册,课桌凳22.82万套,计算机、教学仪器设备等3.75万台件套。校校通网络接入率100%,建成班班通教室7622个,配备教师办公用机22840台、学生终端机26539台。全市基本形成了“交流有网络、上课有电子白板、备课有电子备课室”的现代化教学环境。让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好的学校。
学前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序列较晚,基础较差,为了满足群众的需求,我们着力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近年来,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12所,普惠性幼儿园占全市1223所幼儿园的比例达到76%。基本解决了“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育人水平
加大农村教师补充力度,积极争取中央特岗教师计划,适当扩大乡村教师招聘规模。近三年全市累计招录1591名特岗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任教。
加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选派校长教师赴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支教交流,确保农村偏远学校、教学点的课程开齐开足。2018年全市交流教师2482名,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4.9%,其中名师和中高级教师占到30.5%,有效地缓解了农村教师数量不足问题。
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建立健全“县管校聘”管理体制,试行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
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落实偏远乡镇教师工作补贴。
加强乡村教师校长培训,市政府每年列支350万元培训经费,全力打造“136”骨干教师队伍,国培、省培名额分配向乡村教师倾斜,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素质能力和乡村学校教育质量。
八、实施双高双普创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我们抢抓机遇,实施“千校达标”工程,累计创建标准化学校达到720所,多数区县基本实现了学校标准化。我们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构建素质教育实施体系,建立了示范学校107所。
我们积极推进“双高双普”和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创建工作。继潼关、合阳、华阴、白水成功创建“双高双普”和“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后,2017年临渭区(含高新区、经开区)、华州区、澄城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富平、蒲城、大荔本周就要接受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国家验收。
九、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实施义务教育大学区制度,建立义务教育大学区,探索出了合作、合并、共同体等多种模式,缩小了校际差距,有力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率先在全省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充分调动了广大校长的积极性,构建起校长专业成长的良好机制。今年,经过基层评选推荐、市级答辩评审、公示等环节,共评出市级特级校长13名,高级校长83名。
实施中考改革,省级示范高中、省级标化高中将50%的招生计划定向农村初中和薄弱初中倾斜。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高中录生分数线降10分且不占学校招生计划,今年有2816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享受降分政策,1672名被录取。
组建教育纠风协作区,县区之间交叉监督办案,有力整治了各类教育乱象,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教育风气。
十、启动五大提升工程,解决发展突出问题
为了着力解决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力促进教育公平,全方位优化教育生态,提升渭南教育品牌,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今年9月份启动了“城区幼儿园建设、城区学位补充、乡村学校生活设施提升、教师队伍提升、教育改革提升”的渭南教育提升五大工程,我们将通过3年的努力,补足补齐城区学位、提升乡村学校生活设施条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解决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渭南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生态,办好人民满意的渭南教育。
总之,渭南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在省教育脱贫办的指导下,在市脱贫攻坚指挥部的领导下,通过全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党员教师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零辍学、帮扶全覆盖无失学,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圆满完成了教育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市脱贫攻坚贡献了教育力量。
谢谢大家!
中共渭南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刘玉陆:
谢谢姚局长!下面进行第二个议程,开始提问,提问之前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谢谢!
华商网记者 刘 瑶
姚局长,您好,我是华商网记者刘瑶,教育资助政策比较多,资助覆盖面也非常大,您能否给介绍一下教育资助政策?
市教育局副局长姚培实:
教育资助,陕西省已建立和完善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学生资助政策各个学段、公办民办、资助项目三个“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覆盖,确保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前、入学时、入学后“三不愁”。
从管理方面,我们要求各县市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和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校(园)长以及学校资助办公室工作人员,严格做到“资助对象清楚、资助范围准确、资助标准明白、资助程序规范、公开公示透明、发放形式精准、资助系统运用正确、资助档案健全完善”。
下面,就教育资助政策,我做以介绍,希望大家广泛宣传。
学前段:实行“一免一补”。对学前一年幼儿免除保教费、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生活费。每生每年补助750元,每学期375元。
义务段:实行“两免一补”。免费提供教科书、免学杂费、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小学每生每年补助1000元,每学期500元;初中每生每年补助1250元,每学期625元。
高中段:实行“一免一助”。免学费、发放助学金生活补助。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建档立卡)普通高中学生每生每年发放2500元的助学金,家庭经济一般困难的普通高中学生每生每年发放1500元的助学金。对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贫困家庭学生每生每年发放2000元的助学金生活补助。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中职在校生,每人再一次性给予3000元扶贫助学补助。
大学段:对在陕西省地方高校就读的建档立卡家庭的大学本专科学生每生每年发放6000元的助学金生活补助;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每人每学年可申请办理最高限额本专科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不超12000元的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按照省外每生1000元、省内每生500元标准资助路途补助。
中共渭南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刘玉陆: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