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周年改革创新情况及成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第二场

时间:2019-04-11 15:24:00

4月11日上午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周年改革创新情况及成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邀请西安市商务局局长、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管理委员会主任吕恒军先生,西安海关副关长应小莉女士,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巡视员孙益国先生,西安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长庞波先生出席,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张竞怡主持。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张竞怡: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周年改革创新情况及成果”主题系列发布会的第二场,我们邀请到西安市商务局局长、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管理委员会主任吕恒军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两年来改革创新成果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西安海关副关长应小莉女士,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巡视员孙益国先生,西安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长庞波先生。

下面,首先请吕先生介绍情况。

西安市商务局局长、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管理委员会主任吕恒军: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春和景明,万绿吐新,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我们迎来了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两周年。两年来,西安市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紧紧抓住制度创新,加强改革整体谋划,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两年来,市场准入持续放宽,营商环境极大改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更加深入,为我市、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下面,我向大家通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情况。

一、紧扣国家战略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

两年来,我们紧扣陕西自贸试验区发展定位和国家发展规划,紧贴企业经营需求,大胆推动改革,深入探索实践,完成了127项改革试点任务,形成136项创新案例。其中,“创新推进中欧班列发展模式、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新模式、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3项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设立‘互联网+政务服务’驿站、政务服务容缺受理、24小时自助信包箱、征信服务与政务服务联动、内保外贷金融创新、信用金融服务创新”6项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形成一批自贸“西安样本”,为促进全市、全省改革开放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行政效能革命助力构建高水平营商环境

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抓手开展行政效能革命。实施先照后证、多证合一、集中注册、简易注销等准入环节全流程的创新改革举措,强化了企业市场投资主体地位。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通过取消审批、改为备案、告知承诺和优化准入管理的改革方式完善市场准入管理,使企业办证更加便捷高效,目前改革范围已扩展到航空基地、航天基地等6个开发区。实行网上核名、微信登记等多渠道、多平台注册,实现企业注册登记“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多证联办” 和全程电子化,办理时间压缩到3个工作日以内,时效提升95%以上。

制度创新让营商环境更优。为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办事,西安区域推出“容缺办理”,让企业先办事后补材料,目前这一做法已在全市推广。设置24小时自助信包箱,利用网上政务平台与自助信包箱数据互相推送,提供线上线下全年无休政务服务。在企业集聚地设立政务服务驿站,将电子政务平台与帮办服务延伸到企业办公区,使企业办事更加便捷高效。率先启用人脸识别“微警远程认证”方式,对线下申请设立登记的股东、经办人实行人脸识别远程验证。成立街区服务站、软件新城服务站、楼小二等政务办理点,政务服务向街区、商业广场等企业聚集地延伸。

加快完善法治服务保障体系。设立中国贸促会(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中心,为自贸区内贸易投资提供商事法律服务。成立西安仲裁委员会陕西自贸区仲裁院和陕西自贸区国际商事调解中心,为区内国际商事主体纠纷提供综合服务。设立陕西自贸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为区内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咨询、专利信息、维权援助等服务。设立“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一带一路服务机制陕西办公室”和“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西安调解室”,为自贸试验区内的国际商事争议和纠纷提供多元化、便捷化解决途径。

一系列的政府职能改革创新,在政务服务领域促生了众多陕西乃至西北第一:首张支付宝签章营业执照、首张仅凭身份证办理的个体营业执照、首张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单一窗口、单一表格”营业执照、首个24小时无人值守政务服务区、首个下沉写字楼的“政务服务驿站”、首个身份证电子证照政务应用、首批智能语音登记注册机器人终端、首个自助办税服务区、网上办税体验区等等,这些首创业务极大提高了企业获得感,为全市营商环境优化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显示,西安营商环境综合排名进入前10,其中政务环境评价进入前5。

三、制度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

两年来,西安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投资、贸易、金融领域,加快构建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并将之转化为产业功能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一是确立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积极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在医药制造、装备制造、金融领域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开放,结合自贸试验区产业特点推出产业培育、产业扶持等投资促进政策。

二是确立符合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对标先进、接轨国际,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成为企业办事主要接入服务平台,企业办事效率不断提高。推出“货站前移”“舱单归并”等监管服务举措,企业通关时间大为缩短。进出口货物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企业通关效率大幅提升。建设海关及检验检疫报关报检辅助平台系统,企业单项业务通关平均时间由2小时缩短到40分钟。

三是确立适应更加开放环境的金融创新制度。发展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建设离岸金融产业配套设施,组织省内基金公司形成联盟。建设灞柳基金小镇,目前已吸引270余家基金企业入驻,基金管理规模超过2000亿元,成为全国十六家知名基金小镇之一。建立“通丝路”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促进区域金融资源聚集,提高金融资源配置能力。打造“丝路金融信息产业基地”,建设集金融征信、金融信息、数据挖掘、指数研发、金融家俱乐部等多重功能于一身的金融大数据信息中心。自贸试验区日益完善的金融营商环境吸引了各类金融和投资服务机构入驻,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富邦华一银行、浙商银行、苏宁全国互联网金融运营中心等纷纷落户。截止2018年底,自贸试验区拥有金融机构235家,其中持牌金融机构208家,实现营业收入277.5亿元。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范围,探索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截止2018年底,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77.13亿元,其中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结算金额52.23亿元。

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举措,吸引聚集了大量市场主体,自贸试验区成立两年来,西安区域新增市场主体34835家,注册资本4404.94亿元,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465家。两年的新增市场主体数,达到成立前该片区域历年市场主体数的1.5倍。

四、区域联动引领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西安区域在埋头改革创新的同时,加强与西部省市交流,通过自贸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和发展平台,辐射带动西部区域协同发展。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共享自贸试验区创新平台,创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方式。鼓励爱菊粮油在阿拉山口扩大粮油加工基地生产规模,增强西部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联合新疆等省份组织中欧班列货源,创新换装分拨在西部开展“长安号”多式联运,打造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依托西安科技大市场,建立国内首个实现科技资源要素信息高速流转和有效分发的云服务公司,协助青海西宁、山西运城等10余个中西部城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依托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军民融合(西安)试点平台,推动西部地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与唐山港合作在西安港设立内陆港,丰富西部地区向东物流通道,提升自贸试验区对西部地区的服务能力。与青岛、宁波等沿海港口城市合作开行海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推动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

五、投资贸易合作推动我市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创新国际产能合作模式,建设“一带一路”中欧合作产业园,聚集博世、宝马、阿尔斯通、达能等世界500强企业;支持陕汽集团、爱菊集团等本土企业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设立生产基地和物流园区,形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开通西安至欧洲、中亚、西亚11条跨国铁路货运干线,覆盖丝路沿线44个国家和地区。运营汽车、绿豆、粮食、木材、跨境电商等专列,2018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1235列,运送货物120.2万吨,货值17.2亿美元,实现跨越式发展。设立孟加拉科技服务站,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设立自贸区国际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编印62国投资服务指南,为与“一带一路”国家经贸交流提供服务。新增“襄西欧”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陆海联运班列,在德国法兰克福等地设立8处“海外仓”,形成服务“一带一路”的国际、国内、区域物流通道。

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新模式,人文交流由传统的文化、广电、出版、文物领域,向科技、教育、旅游、体育、金融、人才等领域扩展。成立淘宝大学丝绸之路培训基地、举办铁路专业人才研修班、举办“一带一路”商务精英训练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家进行商务培训。举办西部海外文化艺术品保税拍卖活动,探索艺术品保税拍卖模式。设立“一带一路”贸易之家,搭建产品展示、项目推介、经贸交流平台。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商务中心,开展“中俄地方经贸合作论坛”“丝路国际人文交流行动”等30余场主题活动。开展中俄青年创业交流,促进中俄创业青年人文交流互访。

通过自贸试验区一系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首创性”探索,我们培育的“苗圃”正在生根发芽,结出务实之果。自贸试验区揭牌以来,新增专利申请5994件,新增专利授权1746件,新增高技术企业2969家,高技术企业营业收入547.12亿元。2018年,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吸引企业12975家,进出口总额2640.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额37.1亿美元,税收收入102.3亿元。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以西安市0.7%的面积,创造了全市79.9%的进出口、58.4%的实际利用外资、18.4%的税收。2018年底,在全国自贸试验区“十大新闻”和“十大创新成果”评选中,我市分别有2条新闻、2项创新成果入选,在全国自贸试验区位居前列。

各位记者朋友,自贸试验区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大家营造出的良好舆论环境,借此机会,衷心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的高度关注、积极宣传和鼎力支持!也真诚期待大家继续多报道、多宣传,扩大自贸试验区影响,促进陕西自贸试验区更好、更快发展!

谢谢大家!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张竞怡:

介绍就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的时候,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名称。谢谢。

 西安晚报记者:

我是西安晚报记者。西安海关下一步如何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

pic

西安海关副关长应小莉:

感谢对海关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关于下一步如何支持自贸试验区的发展,西安海关将严格落实国务院促进综保区发展《若干意见》的工作部署,以及海关总署、省委、省政府、对自贸试验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工作要求,切实做好自贸实验区的相关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监管创新和制度复制推广力度。第四批复制推广的14项制度中,3项属涉水港业务我省不涉及,其余已开展业务8项。针对还未复制推广的制度,我关将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交流,结合《国务院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中相关的优惠措施,加快制度落地进程。

二是积极推进落实海关总署《全面深化业务改革2020框架方案》工作部署。针对特定区域监管模式的改革,推行了“两区优化”模式,即“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和“优化自贸实验区海关监管制度”,其具体措施包括进一步简化进出区手续,探索创新服务贸易海关监管制度;对自贸试验区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企业,试点取消工单核销和单耗管理等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我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

三是大力推进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持续压缩通关时间的工作部署。发挥好“主力”作用,加大力度统筹推进,协助有关部门和各地梳理找准流程“堵点”和问题症结,出台务实管用措施,推动整体通关流程“去繁就简”,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关检业务全面深度融合,按照机构改革,不仅要改头换面还要“脱胎换骨”要求,加快实现申报单证、作业系统、风险研判、指令下达、现场执法“五统一”。

四是加大制度创新案例培育力度。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全面了解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情况,对有实际业务需求企业,通过关企合作机制引导企业开展制度创新试点。对属于海关事权范围内制度创新,及时向总署主管司局请示汇报,对不属于海关事权的制度“堵点”,积极建议并协助地方政府争取相关部委支持。

五是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特殊区域整合升级工作。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所列改革措施仅适用于综合保税区范围内的企业;海关总署也明确要求所有符合条件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必须尽快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对于不符合条件未能整合升级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将适用退出制度。目前我省的综合保税区建设情况可以概括为“321”,即3个申请中的综保区(宝鸡、西咸空港、杨凌)、2个待升级的综保区(西安出口加工区A、B区)、1个在建的综保区(航空基地综保区),可以说我省特殊监管区域升级整合工作任务艰巨。西安海关将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省内各综保区的升级整合工作,进一步助推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蓬勃发展。

三秦都市报记者

我是三秦都市报记者。通过刚才发布的内容,可以看到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一系列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探索,不难看出确实结出了务实的硕果。下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新举措有哪些?

pic

 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巡视员孙益国:

下一步,我们作为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在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拓展网上办。将更多的市场主体类型和登记业务类别纳入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让更多办事群众办理注册登记实现“零跑路、零见面”,最大程度利企便民,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舒心。二是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有效破解“准入不准营”问题。除国务院确定的第一批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外,我们要在自贸区范围内率先对所有的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实行“证照分离”改革,厘清行政审批事项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市场监管模式,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三是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自贸区政务服务平台全面纳入全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认真落实双告知制度,推动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办理,优化“一网通办”系统,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开展“一网通办”,继续推进“一窗受理”,在企业开办环节实现一次提交、同步办理、信息共享、限时办结服务。将企业开办全流程减少到三个工作日以内,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市场准入服务,降低市场准入制度性成本。四是破解企业注销难、注销慢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和税务等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企业注销一网服务,实现各部门注销业务信息共享同步指引。同时,将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纳入到简易注销的试点范围,公告时间由原来的45天压至20天,缩短企业注销程序的时间。五是大力推进企业登记身份管理实名验证制度。在企业开办环节,通过企业登记注册身份证验证系统证明申请人身份真实性,从源头上遏制冒用身份证、信息骗取登记的行为发生,有效防控冒用身份虚假注册的问题。六是稳步推进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通过行政执法“双随机、一公开”综合监管系统,建立各部门检查事项清单,综合执法人员库和待检企业库,明确抽查工作细则,科学开展联合检查,做到市场主体基础信息、相关信用信息、违法违规信息归集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减少市场监督管理工作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七是加快中国(西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进度。强化知识产权运营,大力实施商标战略,盘活优质知识产权资源,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

香港经济日报记者:

我是香港经济日报记者。两年来,西安市金融工作局在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能否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

pic

 西安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长庞波: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政策的重要举措。在省市自贸办等部门统一牵头下,我局一直重视并积极配合,推进落实自贸区金融改革和创新发展,简要概括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金融领域市场化放权持续推进。获批“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试点”,成为全国第6个、西北唯一试点地区。建立自贸区银行业机构准入事项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开辟自贸区保险行政许可绿色通道。简化自贸区银行、保险机构高管准入管理。

二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如经开片区创新“云税贷”企业融资模式,依靠纳税信息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围绕“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定位,建行陕西分行、西安银行等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签署战略协议,推动金融与文化深度融合。

三是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完善。资本市场机构数量、规模不断扩展,多家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的分公司、营业部落户。灞柳基金小镇吸引数百家基金企业入驻,成为全国知名基金小镇之一。企业资本市场融资能力不断增强,注册在自贸试验区的上市公司有26家,2017年至今首发及再融资158亿元。

四是金融对外开放进一步突破。富邦华一西安分行落户高新,成为西安首家台资银行。“通丝路”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平台落户浐灞。长安国际信托获批西部地区首家QDII资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走出去”综合金融服务丰富完善。

市金融工作局作积极配合协调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营业管理部、陕西省银保监局,结合其他省市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先进经验和西安市建设丝路国际金融中心的整体思路,推动加强金融机构产品的创新,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和监管手段改革等工作。在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丰富外汇业务种类、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加强保险业务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通过金融创新和发展,推动发挥好自贸区示范和引领作用。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张竞怡: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