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周年改革创新情况及成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时间:2019-04-16 15:35:00 来源:陕新发布

pic

4月16日上午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周年改革创新情况及成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邀请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亚平先生,杨凌示范区国际合作局局长明涛先生出席,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张竞怡主持。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张竞怡: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上午举行的是“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周年改革创新情况”主题系列的第三场发布会。我们邀请到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亚平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陕西自贸试验区杨凌片区两年来改革创新成果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杨凌示范区国际合作局局长明涛先生。

下面,首先请陈亚平先生介绍情况。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亚平: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在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两周年之际,非常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杨凌片区建设的有关情况。在此,我代表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对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和帮助杨凌示范区建设发展的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杨凌片区是我国自贸试验区中唯一一个以现代农业为特色的自贸片区。挂牌两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自贸办及各厅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落实《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的批复》为契机,紧扣国家使命和杨凌片区功能定位,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为目标,在制度创新、对外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2019年3月,杨凌片区注册市场主体1677户,新增注册资本152.91亿元,其中各类企业1433家;新增外资企业30户,同比增长109.9%;新增外贸备案企业88户,同比增长87.2%。2018年实现进出口总值8.17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一、试点任务全面落实,创新案例培育取得显著成效

在试点任务落实方面,杨凌片区承担的61项试点任务已经全面完成,完成率100%。在创新案例培育方面,充分发挥省部共建体制优势,与农业农村部等中央部委及省级有关厅局建立了现代农业创新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两年来,累计形成40个具有较强系统集成性特点的创新案例,其中,“微信办照”和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的典型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建设项目审批“三合两联”模式》等3个案例被评为陕西自贸试验区首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在创新发展研究方面,组建了杨凌片区建设专家智库团队,成立了杨凌农业自贸研究中心,同时制定出台了《加快杨凌自贸片区发展的若干政策》。编制完成《杨凌自贸片区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了《金融支持“一带一路”海外农业园区建设》等多项研究成果。

二、“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片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杨凌片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是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企业登记注册平均时间压缩至1小时以内,做到了即来即办。二是建立并持续优化“多证合一、多项联办”服务平台,将农林领域的45项审批列入联办平台,实现了“一次受理、并联审批、五十四证合一、五十三项联办”。三是积极深化“放管服”改革,率先完成三批共225项省级委托下放事权的承接工作,首批“证照分离”100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四是依托区内银行网点和工商服务站,建成了24个“行政事项审批(备案)联办服务中心”,打通企业注册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跨界融合,全域通办”。五是推进贸易便利化,设立西北首个“出口退税流转金”,企业出口退税做到当日办结和当日退税,推进国内首单海关关税保证保险业务落户杨凌。2018年,在全省营商环境测评中,杨凌片区营商环境排名位列省内各自贸片区和开发区前列。

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速,产业配套持续完善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扩大片区投资总量。一是重大项目招引实现突破,投资100亿元的绿地世界城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自贸片区。二是自贸片区路网建设、进境种苗口岸隔离温室和进境奶山羊隔离场等一批支撑项目启动建设。三是启动实施外经贸综合服务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马来西亚、中国“一带一路”全球采购中心陕西分中心落地杨凌。四是综合保税区申报建设工作积极推进,杨凌片区首个公用型保税仓库于2018年7月正式获批。五是杨凌铁路货运站国际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海得邦物流等一批国际物流公司入驻自贸区。

四、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不断搭建,集聚效应逐渐彰显

围绕推进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重点建设国际农业创新港,目前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一带一路”友爱研究所、科迪华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等12家国际机构正式入驻。为有效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在现有“1+3”国际合作平台的基础上,先后设立了荷兰等3个国际事务部,同时在日本设立了驻日办事处及投资贸易促进中心。推动国际农业科技平台有效集聚,中国-哈萨克斯坦现代农业研究中心等11家研究机构落户杨凌自贸片区。同时,我们开展了商务部援外培训、职业农民海外培训和国际专家培训等多层次国际农业科技培训。持续推进中国农业海外粮仓建设,在已有6个境外合作园区的基础上,在乌克兰等3个国家新建大田作物、食用菌及亚麻种植基地,搭建了“壹欧粮”海外农业订单采购平台。推行“杨凌农科品牌+境外农产品展洽会”的跨境贸易模式,成功对接79个国家地区、138个国际农产品协会,首批56家农产品企业入驻平台,抱团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两年来,杨凌片区在创新案例培育、“放管服”改革、国际农业合作交流等方面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特色发展的新路径。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自贸区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不断提高自贸试验区发展水平,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把杨凌片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农业特色鲜明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谢谢大家!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张竞怡:

情况介绍就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的时候,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名称。 谢谢。

新华社记者:

我是新华社记者。在发布辞中提到了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的批复》,请问《批复》的下发对杨凌片区带来哪些利好?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亚平:

大家知道,去年10月,国务院第三次出台了支持杨凌建设发展的《批复》,这对杨凌来说实属不易,内容包括5个方面35项政策,每条含金量十足,这次《批复》明确了杨凌建设成为干旱半干旱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核心区,新时代乡村振兴、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这一定位也为杨凌片区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制度创新方面,《批复》提出支持杨凌开展涉农改革创新试点和金融改革创新,为自贸区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改革实践机会。我们将紧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发挥好省部共建体制机制优势,力争推出一批农业特色鲜明的创新案例。

 二是在跨境贸易方面,《批复》明确指出支持杨凌建设综合保税区、健全海关等机构,支持建设进境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这些举措将进一步完善杨凌片区国际贸易功能,打通 “一带一路”涉农贸易通道,有力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国际合作交流,推动杨凌片区农产品跨境贸易快速发展,不断提升杨凌片区的国际农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批复》指出支持国内外科研单位在杨凌设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大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力度,这将为杨凌片区集聚全球农业科技资源、参与农业国际竞争、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是在农业国际合作交流方面,《批复》明确指出支持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发挥作用,建设“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全面扩大农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我们将通过海外农业园区、跨国农业交流平台、跨国农业人才培训、先进农业技术输出等途径,全面拓展农业国际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杨凌在全球农业发展中的影响力。

谢谢!

 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是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陈主任在发布辞中提到的“出口退税流转金”和“关税保证保险”两项举措,请问这两项举措为企业带来了哪些实惠和便利?

杨凌示范区国际合作局局长明涛:

推进贸易便利化是自贸试验区的重要任务之一。杨凌片区围绕这个领域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比如我们正在建设的保税仓库、外经贸综合服务平台、正在申报的综合保税区、种苗口岸等,就是为贸易便利化提供基础支撑和服务。在这里,我想从制度创新角度,具体介绍这两项创新性工作。

一是去年我们在西北地区首创设立总额为1亿元“出口退税流转金”,这项政策在对企业退税流程进行全面优化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少量资金进行贴息引导,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将原先需要较长周期完成的出口退税业务,压缩到1个工作日内完成,实现出口退税当日申请,当日办结。这项措施极大的降低了出口企业的资金成本。

二是去年11月1日,杨凌片区与西安海关、中银保险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共同签署了关税保证保险合作备忘录。通过构建“企业申请-保险承保-银行授信-海关受理”的新型担保链条,实现企业进口“先放行后缴税”。在当天,杨凌谊来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成为首单关税保证保险受益者。这项制度既有效的提高企业进口通关效率,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资金成本。

这两项创新和举措是我们在推进贸易便利化工作方面的缩影,使企业切切实实感受到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带来的政策红利。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刚才陈主任提到了杨凌片区国际培训方面的内容,请问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有关具体工作开展情况?

杨凌示范区国际合作局局长明涛:

杨凌片区在国际农业科技培训方面有着很好的基础,2011年,商务部就批准在杨凌设立“中国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目前已累计承办100多期援外培训项目,为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2500多名官员和技术人员。自贸区挂牌两年以来,援外培训得到进一步拓展,仅2018年实施了援外培训项目19期,也是历史上培训期数最多的。来自50多个国家的536位各国农业官员和农业技术人员,来到杨凌参加培训。目前,援外培训的语种由原来单一语种英语,拓展为英、法、阿、俄、葡5个语种,内容也有所拓展,包括经济管理、工程施工、中医药、电子商务等十六大领域。

自贸区挂牌后,我们启动了选送优秀职业农民赴海外培训计划。两年来,先后组织了30多名职业农民分别赴美国、日本和荷兰等国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今年还将进一步加大力度,计划在日本、荷兰等6个国家实施8期境外培训项目,计划培训人数超过120人。这项工作有效地提升职业农民和涉农企业家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国际化视野,有利于充分借鉴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地区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

2018年我们还首次组织专家赴格林纳达开展海外农业技术培训项目,为当地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同时,今年我们还将引进荷兰、以色列等国农业发达国家的专家,前来杨凌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交流活动。总体而言,杨凌片区的国际农业科技培训已经形成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交流体制,其规模和影响力在不断扩大,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力推动中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合作与交流。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张竞怡: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