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介绍陕西气象现代化建设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暨汛期气象服务有关情况

时间:2019-06-25 14:32:34 来源:陕新发布

    6月25日上午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罗慧女士,陕西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处长段昌辉先生,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主任刘映宁先生,陕西省气象台台长王建鹏先生出席,介绍陕西气象现代化建设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暨汛期气象服务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张竞怡主持。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张竞怡: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陕西气象现代化建设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暨汛期气象服务有关情况。我们邀请到省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罗慧女士,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处长段昌辉先生,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主任刘映宁先生,省气象台台长王建鹏先生,请他们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罗慧副局长介绍相关情况。

陕西省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罗慧:

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朋友们一直关心、支持气象工作,在此我代表全省广大气象工作者对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近年来,我省气象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落实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重大战略部署中谋划和发展陕西气象事业,坚持气象事业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省委胡和平书记“气象管理法治化、气象服务智慧化、气象业务智能化”和中国气象局刘雅鸣局长“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总要求,以“满足需求、注重技术、惠及民生、富有特色”为总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高质量人工影响天气,努力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全省因气象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数五年变化由年均59人下降到34人,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由上一个五年年均1.6%下降到近五年年均0.7%,为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提供了一流服务和保障。

陕西省气象灾害种类多、影响大,特别是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暴雪、寒潮霜冻等气象灾害重。2019年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汛期我省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防大汛、抗大旱的严峻性不容忽视。下面就我省气象现代化建设情况、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及我省今年夏季天气趋势简要通报如下:

一、省部合作,共同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服务于国家决策和民生福祉

2013年12月陕西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和《陕西省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2015年8月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签署《共同推进陕西气象现代化建设合作协议》,气象现代化工作涵盖气象工作的各方面多层次。近年来,陕西省气象局聚焦综合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保障服务,通过各方协力推进,全省气象现代化建设在气象法治体系、观测网络建设、预报预警水平、防灾减灾救灾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同时也为我省气象工作向更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气象法治体系不断完善,为陕西气象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截止目前,省人大、省政府先后出台了《陕西省气象条例》《陕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陕西省实施<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办法》《陕西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等6件省级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各设区市政府先后出台14件市级政府规章。此外省市两级制定气象地方标准20余件。

二是天、地、空一体气象监测能力逐步提升。初步形成覆盖全省的天、地、空一体的气象观测网,地面观测、高空探测和农业气象、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观测站网日臻完善,环境气象、农业气象、交通气象等专业监测网初具规模,1500余套自动气象站覆盖到各个乡镇。陕西气象云纳入“秦云工程”。国家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备份中心(西安气象大数据应用中心一期)落户西安,主体建设完成,年底前投入业务运行。这为推进西安成为全国气象数据备份中心和气象核心业务备份中心、打造西安全国气象大数据应用创新示范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开放交流、媒体助力,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更加有效。气象部门与应急、自然资源、林业、水利等27个部门建立了应急联动机制。省市县三级全部成立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90%的镇(办)落实了“气象公共服务与灾害防御”职能。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基础上,积极拓展“互联网+气象服务”,建成融媒体服务业务系统,研发推广陕西气象、智慧农业气象等各类智慧气象服务APP 22个,开通气象官方微博、微信246个,抖音账号11个,关注人数达260多万人。省级、西安、咸阳、延安、铜川及24个县成立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一点接入,全网贯通,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8%,2018年发布预警1.4万次,2019年截止目前发布预警4千多次,使气象预报预警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

四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智慧气象为标志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建设陕西特色的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体系,覆盖全省区域有14万个预报网格点,可预报3公里逐小时天气,预报时效达到10天,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7%。发展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临近预警技术,主要是0—6小时,0—2小时的预报预警,提升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充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升智慧气象服务基础能力。

五是助力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等,气象为农服务作用明显。开展面向苹果、猕猴桃、茶叶等10多种农作物气象服务,研发推广农业气象适用技术23项,向1.8万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过程、系列化、直通式”服务。由我省牵头组织建设的苹果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被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认定为国家级特色气象服务机构。依托卫星遥感技术,面向水土保持、湿地保护和森林草原防火逐年开展了生态环境评估。汾渭平原成为全国空气治理第三大区域,我们成立了汾渭平原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开展生态环境气象条件分析和大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测。

二、坚持需求引领、科技支撑,持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保障能力

人工影响天气是气象现代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座谈会。我省是人工影响天气大省,全省11市、94县大部分建立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构,市级100%、县级覆盖率94%。全省布设防雹三七高炮300多门、增雨火箭发射架400多、地面燃烧烟炉60多套,年均开展飞机增雨雪作业60余架次。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于抗旱增雨、生态涵养、水源地水库蓄水和清洁空气等领域持续拓展,全省年均开展地面防雹增雨雪作业4000余炮(箭)次,消耗炮弹60000余发、火箭弹5000余枚,为我省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陕北旱区半旱区、渭北优势果业区、关中粮食主产区和陕南特色农业种植区等重点区域,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防雹保护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在秦岭重点生态保护区、陕北水资源严重短缺区、红碱淖水源涵养区,科学作业促进生态环境修复,扩大湖泊湿地面积,增加草地生物量和覆盖度,年增雨覆盖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今年4月8-9日,我省在中国气象局、陕西省政府联合指挥下,首次开展了夜航跨省飞机增雨作业,针对渭南、铜川森林火灾发生区域开展地面和飞机立体协同增雨作业服务,为森林防灭火工作做出了气象贡献。

三、关于2019年夏季(7-9月)天气趋势预测和本轮过程气象服务情况

年初预计全省整体气侯状况属于偏差,须提前做好暴雨、雷暴大风、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以及极端天气气侯事件的防御工作,注意对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影响。2019年截止目前,全省共发布预警和预警信号2400多期,其中省级70多期,市县级2300多期,重要灾害性天气过程均做到了监测预报预警准确,服务主动积极及时,努力发挥气象预报预警的先导性和“消息树”的作用。陕西最明显的暴雨天气过程,气象部门提前24—36小时发布了重要天气报告和预警,省市县共同发布暴雨和雷电预警43个,至今没有出现重大灾情。

预计今年夏季陕北、关中北部降水偏少1~2成,发生大面积夏旱的可能性大;关中南部、陕南降水偏多1~2成,但时空分布不均,也容易出现阶段性干旱。全省气温偏高,关中渭河河谷、陕南汉江河谷地带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有阶段性高温热浪。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全省气象工作者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按照党中央工作部署,认真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中国气象局的要求,按照陕西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和高质量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围绕追赶超越目标和“五新”发展战略任务,大力推进气象各项工作,努力提升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谋划好“十四五”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全力为我省防灾减灾救灾、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保障。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张竞怡:

感谢罗慧副局长的介绍。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的时候,请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名称。谢谢。

西安广播电台记者:

今年我省整体气侯趋势及汛期天气趋势是什么样的情况?

陕西省气象台台长王建鹏:

1月以来(1月1日-6月19日),全省平均气温10.0℃,较常年同期偏高0.6℃,全省大部偏高0.5~1.5℃。全省平均降水量为164.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0%。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全省仅宝鸡和汉中偏多1成~1倍,其余大部地区偏少1~6成。

根据综合研判和分析来看,预计2019年陕西气候状况总体偏差,陕北黄土高原区、关中北部降水偏少,关中南部、陕南降水偏多,呈现“北少南多”格局,旱涝灾害并存,局部地区冰雹、大风和强降水事件可能多发。关中、陕南初夏汛雨开始时间接近常年,六月下旬到七月上旬出现前汛期多雨时段。

预计主汛期7月全省大部降水较常年偏多1-2成;8月陕北、关中偏少1-2成,陕南偏多1-2成。7月中旬至8月上旬关中、陕南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8月上旬中旬有10天左右的弱伏旱,出现时间较常年略偏晚。

三秦都市报记者:

从发布词通报的情况看,我省天气预报准确率已经很高了,为什么有时候天气预报大家还是感觉报不准?

陕西省气象台台长王建鹏:

气象部门宗旨是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准确率是87%,为什么还感觉不准?天气预报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对气象科学再认识。气象科学是预测科学,讲的是概率,准确率有其客观性。二是观测手段。目前,我们的气象观测网络覆盖率和密度还需要加强,观测数据的多少也决定了气象预报的准确率。三是科技发展水平。目前,从人类科技发展水平来看,全世界都做不到百分之百准确,要做好更细致的更加准确的天气预报,我们需要更高端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技术,为提高准确率提供支撑。

从目前看,我省气象预报准确率已经比较高,但不同的预报产品有不同的准确率,比如说对19—20号的暴雨过程,发布了《重要天气报告》,对重大灾情过程通报准确率是90%左右,也是比较高的。不准可能指的是对局部的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的预报,这方面还有待提高。

陕西省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罗慧:

第一,天气预报属于预测科学,最核心的问题在于预报的主体是混沌系统。亚马逊雨林的一只蝴蝶煽动翅膀,会让德克萨斯州卷起一场龙卷。明天后天十天以后的天气是时刻变的,因为你的呼吸和每一个举动变化,捕捉起来很难。大气运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某些不确定性,人类尚未完全掌握大气运动规律,因此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第二,高性能计算机和加密的气象观测网络。大家都知道比较快的计算机最早用于气象部门,通过计算机来模拟大气变化。但是,我们还需要更快的计算机。强对流天气和突发性天气需要密集的观测网捕捉,目前遍布全省的综合气象观测网络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亟待加强。

第三,气象预警的快速发布和传播能力。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制作出来,把它传播出去,需要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这个合力。尤其是突发灾害性天气,很难捕捉的原因是发生很不确定、很突然,从发生到消失时间很短,我们捕捉了以后怎么告诉老百姓,气象部门好不容易捕捉了,预报制作出来后,需要时间发送给社会公众,这就需要借助各类新闻媒体传播。传播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借助全社会传播的合力,才能把好不容易捕捉到的信息告诉老百姓。

陕西日报记者:

过去很多人认为气象部门仅仅就是制作天气预报,从发布词看,目前气象服务的行业和领域已经非常宽广。请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陕西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处长段昌辉:

感谢大家对气象部门和天气预报的关注,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核心工作,但不是我们唯一的工作。尤其近年来,根据我们部门的职能结合社会的广泛需求,我们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围绕地方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做好决策气象服务。比如围绕乡村振兴、大气污染防治、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发挥气象部门的行业和技术优势,为党委、政府及时提供气象监测和预报等气象保障服务。为政府安排部署生产、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我们也全力做好重大社会活动,包括体育赛事、世博会、重大节假日、端午节,满足政府、社会各方面的气象服务工作。

二是做好防灾减灾公众服务。目前我们搭建了五级气象防御体系机制,气象平台负责协调组织信息共享。我们统计省市县体系人员大概有将近5000人,一直到行政村。重大气象灾害来临,比如19号—22号暴雨过程,我们通过省气象灾害指挥部、省级各成员单位、市气象组织单位提前48小时发出预警,要求各地做好防御工作。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工作,预报做出来我们报得准、发得出、用得上、防得好。这几年通过各部门包括新闻媒体各方面的努力,初步搭建了广覆盖的气象信息覆盖网络,现在达到了95%,我们开发了APP、广播电视、显示屏等,两微一端现代新媒体的传播方式,预警信息通过头条、小视频的形式也在发布,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在不断扩大。全社会防灾减灾自救能力在不断提升,最大限度减轻气象灾害的损失。

三是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围绕省政府提出的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我们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治污减霾、防雹的监测预报预警。围绕全省大气、植被、水体等主要生态持续做监测报告。

四是做好为农服务,保障乡村振兴。主要是围绕农业生产做好大宗粮食、特色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全流程的气象保障,我们是全国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保障粮食安全,开展了农业品质认证,农业气象灾害保险。

五是开展专业服务。根据部门职能,加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旅游、交通、能源化工等部门合作,开展一系列针对行业的气象监测、预警、服务评估等工作,服务各行业的趋利与避害。

六是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我们通过现代科技组建了一支在全国排在前列的装备队伍,覆盖18万平方公里,防御干旱增加降水。防御冰雹,冰雹对农业的危害特别大,每年大量的精力就在这方面,特别是夏季冰雹造成危害比较大。地面和高空结合,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土保持恢复、空气净化等方面的工作。

陕西网记者:

陕西是人工影响天气大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对环境有没有影响?

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主任刘映宁:

目前,我们使用的催化剂主要是干冰、液氮、碘化银,其中干冰和液氮汽化后成为了二氧化碳和氮气,都是空气的组成部分,对环境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常用的催化剂碘化银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使用的量非常少,一发炮弹里面只有1g碘化银,播撒到空气中,微粒将作为人工冰核伴随降水沉降地面,单位面积微乎其微。举个例子,今年4月8日—9日,为铜川和渭南开展防火增雨,飞了四个架次,作业时间近15小时,播散碘化银9千多克,飞机作业影响面积达到2.55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0.38克碘化银含量。在其他国家,比如说美国、俄罗斯,他们开展飞机增雨使用碘化银比较早,他们在长期进行人工影响天气的区域也做过相关的水样和土样测试分析。北京也在水库做了多年的水样、土样分析,表明银离子含量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达不到污染的程度,不会对任何环境污染造成影响,也不会破坏我们的生态环境。请大家放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是安全可靠的。

陕西省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罗慧:

首先,人工影响天气不是人工控制天气,人工影响天气实施成功需要有必须的条件。比如说要有空域时间,要申请空域。第二,必须有合适的天气条件,有上升的气流,在空中有充沛的水汽含量。有很多的综合条件,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才能成功。人工影响天气是“边研发、边实验、边造福人类”的科学试验,目的是为了对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合理开发利用浩浩荡荡过境的云水资源,但是怎么有效发挥好人影作用?需要一定的、合适的天气条件,规范的空域批准,客观定量化的科学技术支撑,还有安全、预报、监测、评估等方方面面的保障,是非常复杂的、要求科技支撑的系统工程。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张竞怡:

由于时间关系,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采访需求,请会后与省气象局有关负责同志联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