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介绍“聚焦‘三大目标’奋力推动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时间:2019-09-02 16:27:27 来源:陕新发布

介绍“聚焦‘三大目标’奋力推动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9月2日上午10时,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榆林市人民政府市长李春临先生,榆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胜利先生,榆林市发改委主任杨扬先生出席,介绍“聚焦‘三大目标’奋力推动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彬主持。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彬: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出席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奋力追赶超越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榆林市专场,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榆林市人民政府市长李春临先生,榆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胜利先生,榆林市发改委主任杨扬先生,请他们围绕“聚焦‘三大目标’奋力推动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作介绍,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李市长介绍情况。

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榆林市人民政府市长李春临: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通过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搭建的这个平台,和大家共同回顾榆林70年发展历程,共同展望新时代榆林美好未来。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榆林市委、榆林市人民政府,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榆林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特别是媒体界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地感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不断创造伟大奇迹、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0年。榆林作为革命老区,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 要求,全面推开一系列强基础、补短板、利长远的重大举措,开启了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848.62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伊始的7700倍,经济总量跃居中国西部城市经济体第六位、非省会地级市第一位;工业总产值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9万元扩大到2018年的4461.94亿元,增长了12.4万倍,崛起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人均GDP由改革初期的158元提高到2018年的112845元,与上海、天津等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相当;201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是1949年的2.7万倍,实现了长期依靠国家补贴过日子到每年向中省净贡献300多亿元的蜕变;此外,在能化基地建设牵引带动下,教育医疗、民生保障、文化体育、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榆林已成长为陕西重要经济增长极。回顾70年发展历程,榆林实现了“四个历史性转变”。

一是实现了由农业地区向工业强市的历史性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时期,榆林第一产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80年代初期榆林一产仍占GDP比重近60%。1984年,新华社播发的“陕北有煤海,质优易开采”电讯轰动世界,1998年,国家正式批复建设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 “三个转化”决策部署,建园区、上项目、搞转化,全市工业经济迅猛发展。20多年来,累计完成投资5000多亿元,实施重点项目170多个,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13个,50—100亿元项目17 个,10—50亿元项目45个,形成了“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格局,构建起以煤油气盐开发为基础,电力、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建成了国家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电基地、氯碱基地、煤化工基地和世界最大的金属镁、兰炭生产基地。2018年,全市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2.4%、5.6%、10.3%,煤制烯烃、煤制甲醇、金属镁、兰炭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3%、4.8%、48%和86.3%,榆林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能源大市、工业强市。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谋划长远布局,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十大战略问题研究,加快“资源型榆林”向“创新型榆林”转变,明确了以高端能源化工为引领的转型发展路径,确定了“12363”高端化发展战略,推开了27项阶段性重大事项,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的重大转化项目加快推进,一大批填补产业空白的精细化工项目落地建设,榆林正在向国际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大踏步迈进。

二是实现了由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的历史性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人普遍过着“早上菜、晌午糠,晚上清汤照月亮”的日子,很长一个时期被视为“贫穷落后”的典型。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以来,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开发建设,榆林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8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183元,居全省前列,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17元,增长8.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34元,增长9.1%。榆林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北部支援南部”的总体思路,全力推动北部转型发展、南部绿色发展,北部县市区重点发展能化终端产品、轻纺、铝镁等转型产业,南部县壮大文化旅游、中药材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神木、府谷、靖边、定边四县市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神木成为西北首个生产总值过千亿元的县。近年来,榆林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贯彻精准方略,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合,过去三年市本级财政资金投入达20多亿元,位居全省第一,累计减贫12.59万户36.0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4%,8个国定贫困县中5个已经摘帽,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我们将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确保3.2万贫困人口脱贫、剩余的134个贫困村退出,佳县、清涧和子洲三县摘帽,确保与全国全省一道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三是实现了由内陆小城向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性转变。榆林深居内陆,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城市形态、城市规模、城市功能持续落后,到2000年,城市面积仅为2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0万。撤地设市后,榆林城市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心城区框架扩大了三倍多,人口翻了近两番,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市容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学、出行、就医等一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升。“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新建中小学幼儿园145所,新增学位13.5万个,北师大附中等一批知名教育品牌落户榆林;建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3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3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77所、规范化村卫生室398个,新增医疗床位5000多张,一批“国家队”医院在榆林设立专科联盟。我们坚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2018年营商环境排名由全省倒数第1提高到第5位,全国262个地级市综合信用排名由倒数第3跃升到第86位,进位幅度全国第一,今年7月份进一步提高到第55位。我们先后推开了延榆高铁、榆阳国际机场、黄河引水、“四馆两中心”、榆溪河生态长廊等一系列事关长远的重大工程,启动了科创新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不断增强。截止2018年,榆林全市公路总里程达31000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068公里,居全省第一;铁路总里程达1000多公里,年货物外运能力超3亿吨;榆阳机场升级为4D级,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居西北支线机场第一,榆林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已初步形成。榆林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园林城市验收,2018年正式被纳入国家呼包鄂榆城市群规划,榆林城乡建设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四是实现了由生态环境恶化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性转变。历史上,榆林森林密布、水草丰茂,汉唐以后,由于战乱频繁、过度垦殖、气候变迁等原因,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十分严重的地区,林木覆盖率只有0.9%,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群众生活苦不堪言。70年来,历届党委、政府持之以恒带领全市人民“南治土、北治沙”,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涌现出了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等一批全国治沙英雄,孕育了“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榆林治沙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我们积极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等工程,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前,全市林木保存面积、林木覆盖率分别由新中国成立初的60万亩和0.9%提高到现在的2157万亩和33%,为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作出巨大贡献。在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评价榆林:“中国的防沙治沙是从榆林走出来的,榆林成功的防沙治沙经验,正在引领着中国乃至世界防沙治沙工作的走向”。在最近召开的市委四届七次会议上,我们系统部署了新时代榆林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市县两级每年投入财政资金20亿元,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坚信,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榆林一定能够走出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把“山清水秀、地绿天蓝” 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当前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是第一要务,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榆林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围绕实现“三大目标”和“两个更大”,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我们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落实“12363”高端化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多极支撑、多点带动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将坚持区域协调,着力形成市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我们将坚定不移向改革聚力,敞开对外开放大门,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全力打造陕西向北向西开放门户;我们将久久为功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为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厚植竞争新优势;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奋力开启榆林新时代追赶超越的新征程!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彬:

谢谢李市长的情况介绍。

下面开始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名称。

香港商报记者:

您好,我是香港商报记者。榆林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提出了“12363”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新战略,工作中是如何实战化推进的,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

 榆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胜利:

榆林市聚焦全省“五新战略”和“三个经济”发展,按照省上对我市“三大目标”“两个更大”要求,于市委四届五次全会上确立了 “12363”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战略。围绕这一战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实战化举措:制度建设方面,成立了党政“一把手”挂帅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指挥部,建立了双周推进例会和日常调度机制,高标准编制《榆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总体规划》,下力气破解要素制约。政策支持方面,出台了《榆林市推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若干政策(试行)》,设立了榆林煤炭资源转化引导基金,构建起了以低煤价、低电价、低水价、低气价、低地价、低融资成本为主的最优政策体系。园区承载方面,进一步明确园区发展定位和产业方向,重点打造榆神、榆横、锦界、靖边四大能化园区;按照“五个一体化”要求,全面提升园区配套服务水平。科技支撑方面,围绕国家能源革命战略,提出了创建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示范区的构想,和中科院建立全面合作机制,围绕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和以多能融合大型集成示范基地为核心的产业化示范基地、以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院榆林分院为龙头的科研创新基地、以国科大能源学院榆林分院为基础的科教融合基地“一区三基地”建设,加快榆林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和经济转型。要素保障方面,编制了《榆林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榆林市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规划》,科学利用土地、水、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为高端能化项目落地创造条件。

当前,榆林能化基地建设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煤头化尾”的能化基地初具规模。我市坚持“三个转化”,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构建起以煤油气盐开发为基础,电力、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已形成580万吨煤制甲醇、240万吨煤制烯烃、30万吨醋酸、135万吨聚氯乙烯、5850万吨兰炭生产能力,成为世界最大的兰炭生产基地、金属镁生产基地和国内重要的烯烃、甲醇、氯碱生产基地,为下一步高端化、精细化发展夯实基础。二是高质量发展已成主导。煤制烯烃、百万吨煤间接液化、世界首套万吨级甲醇制芳烃、全球首个煤油混炼等一大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能化装置在榆林成功运行。设立榆神工业区精细化工园和榆横工业区终端产品加工园两个“园中园”,引进实施了一批以甲醇、烯烃等为原料的溶剂、催化剂、合成蜡等精细化工项目。同时,积极推进煤制芳烃-乙二醇-聚酯、环己酮-己内酰胺-尼龙6等全产业链项目,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迈入了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三是一批关键性转化项目落地。全市在建和三年内拟开工的重大能化项目有42个,总投资达到6195亿元,2019年计划投资255亿元。国家能源集团180万吨甲醇联产40万吨乙二醇、靖边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填平补齐工程建设进度进一步加快;陕煤煤炭分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一期180万吨乙二醇项目、中石油兰州石化长庆乙烷制乙烯等项目如期开工建设;榆林高新能源煤制清洁燃料、陕煤1500万吨煤炭分质转化示范项目热解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已现雏形。

我们计划到2022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0亿元,一批全国化工50强、全球化工50强企业落地,六大煤化工产业链基本形成,煤化工产值力争突破2000亿元,成为全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排头兵和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彬:

请继续提问。

华商报记者:

您好,我是华商报记者。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榆林作为陕西经济重要增长极,如何推动省上战略落地落实?

榆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胜利:

加快发展“三个经济”,是省委省政府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五个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榆林实现“三个目标、两个更大”、奋力追赶超越的有力抓手。虽然榆林不沿边、不靠海,但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处,是国家“两横三纵”城镇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已被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等15项国家战略覆盖,区位优势不断凸显,作为陕西向北向西的开放门户,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枢纽经济方面。我们围绕“建成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全力打造8721综合交通网络。一是完善8条铁路网:蒙华铁路将于10月建成通车,延榆高铁力争年内开工,冯红铁路加快推进,加上已建成的包西铁路、太中银铁路、神朔铁路、准神铁路、准朔铁路,构成四通八达的铁路网。二是优化7条高速公路网:绥延高速年内建成通车,庙沟门-河曲高速公路正在推进前期,加上已建成的包茂高速、青银高速、榆蓝高速、沧榆高速、吴定高速,构成纵横交织的高速网。三是管好G307和G210两条国道。四是提升1个机场,榆阳机场是陕西第二大航空港和西北第一支线机场,目前二期扩建工程航站楼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下一步我们将加密榆林至北京等国际航空枢纽的航线,巩固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直达航线,做大榆林航空投资公司,推动航空服务和临空经济产业协调发展。

门户经济方面。我们积极打造陕西向北向西门户城市,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的经贸合作,鼓励企业在外设立商务代表处,吸引外商积极参与榆林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今年上半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家,实际利用外资1.15亿美元。积极申报航空口岸,去年12月至今年3月,榆林航空口岸实现首次临开,今年10月将再次开放,开通飞往日本名古屋、泰国普吉的两条国际航线。不断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压缩通关时间、降低通关成本、减少通关程序,全力打造能源化工产品、特色农产品、金属镁和羊毛防寒服出口基地,力争年底前建成完善3个保税仓库。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启动会展中心建设,已连续举办十三届榆林国际煤博会,第十四届将于9月4日-5日举行,未来将力争每两年取得1个国际性重大活动承办权,会展经济的红利将进一步释放。

流动经济方面。我们大力推动要素合理流动,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集聚,努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目前正在与中科院合作共建榆林多能融合大型集成示范基地、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国科大能源学院榆林分院,积极引进“两院”院士,“千人计划”、“百人计划”专家来榆共享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互联网+物流”新业态,绥德无车承运人试点建设稳步推进,货达等一批无车承运人企业不断壮大,亚洲面积最大、设计发运能力最大的公铁联运物流园——榆林象道国际物流园于6月19日开业并首发列车。我们还正在与华为共同建立华为榆林中国能源大数据中心和榆林能源数谷,充分利用华为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方面的能力,全面促进信息互联互通。目前,我们已经设立和正在推进的有煤炭资源转化引导基金、民营经济发展基金、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基金等5支基金,规模达到170亿元。今年1-7月,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了22.4%,榆林已经成为开放、创新的热土。

谢谢大家。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彬:

请继续提问。

中国报道杂志记者:

您好,我是中国报道杂志记者。省委、省政府要求榆林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榆林具体是如何落实的,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处理资源高度富集与生态脆弱并存之间的矛盾?

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榆林市人民政府市长李春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将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中的一大理念;将污染防治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省委、省政府要求榆林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这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央战略的榆林实践,切准了新时代榆林发展的脉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榆林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

我刚才已经提到,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榆林创造出了世界治沙奇迹,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但“显著”是相对自身过去比较,“改善”是针对本身薄弱而言。我们清醒认识到,全市生态环境脆弱的面貌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目前仍是黄河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区,随着资源开采强度增加,采空区面积也在不断扩大,榆林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依然繁重,道路依然漫长。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省要求,我们在今年8月上旬召开了以“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为主题的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系统部署了新时代榆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我们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目标,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基本方针,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为基本动力,探索不同区域生态治理的模式,构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互协调的体制机制,为全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归纳起来,就是“一个目标、八大行动、六个突破、两个专项治理”:即聚焦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实施水资源供给保障、造林绿化攻坚、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区域生态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绿色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化培育等八大行动,在市域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白于山河塬梁涧区、矿区和产业园区六个重点区域先行先试,突出重点河湖和城镇体系两个专项治理,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路径,以示范突破带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得到严格控制,矿区绿色开采、园区循环发展试点示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50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8%以上,城镇绿地率达到34%以上,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55%以上,重要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到2035年,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和绿色发展方式全面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生态文明全面提升,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基本建成。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彬:

请继续提问。

西部网记者:

您好,我是西部网记者。过去两年,榆林营商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请问下一步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进一步优化提升榆林营商环境?

榆林市发改委主任杨扬:

感谢您的提问。去年以来,我市铁腕整顿营商环境、重拳整治舆论环境、下茬修复金融生态,营商环境排名由全省倒数第1提升至全省上半区,在全国262个地级市综合信用排名中由倒数第3跃升到当前的第55位,进位幅度全国第一。各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时间、环节、资料、费用压缩60%以上。今年1-7月份,市场主体增长22.4%、民间投资增长41.8%、减免税费122.1亿元,“两升一降”效果显著,市场活力明显提升。

实现政府角色从“官本位”到“店小二”的转变。市委、市政府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减少政务环节、减免不必要的成本、提高办事效率。一是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进入实操阶段,我市改革方案全省第一家获批,划转事项全省最多,市级530项行政许可、审核转报、备案事项已全部划转至审批局。二是用大数据驱动“智慧榆林”建设,组建了榆林市智慧社会建设局和市属国有企业榆林大数据公司,构建了“局+公司+生态圈”的榆林智慧社会建设模式,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市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云平台建成运行,“一张网”“一朵云”“一个数据池”政务服务大数据体系初步行成。三是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启用市级政务服务“一张网”,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70%以上,重点领域和高频事项基本实现“一网、一门、一次”目标;巩固扩大“证照分离”改革成果,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四是开展行政审批事项颗粒化梳理工作,推行综合受理、容缺受理、联办通办、证照包邮、自助取件等服务新模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五是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实现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化、规范化。六是落实各项产权保护措施,建立了“企业破产联动工作机制”,成立了金融审判合议庭、知识产权“三审合一”审判团队、破产案件合议庭,畅通企业案件审判“快车道”。

聚焦企业关切事项全力提升市场主体感知度。一是持续增强金融支持能力,截至7月份全辖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07.3亿元,较年初增长7.92亿元,小微企业贷款客户数17713户,较年初增加2375户;“银税互动”累计授信额度达7.25亿元。二是全力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出了降低税费、人工、用能、物流成本,提升服务效能、企业管理水平等“四降两提升”共30条具体举措,市财政设立2180万元专项奖励资金,用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三是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总体进展走在全省前列,建立了“一委一办一中心”管理机制,出台了《榆林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实施细则》,交易流程全面打通。截至7月底,完成进场交易金额12.3亿元;四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系统化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宣传格局。在市级官方媒体开设了营商环境专栏,鼓励运用陕北说书、小品等多种艺术手法开展营商环境专题宣传。积极开展涉企培训,累计培训辅导7.7万余人次,发送宣传信息600多万条。

全力推进重信守诺“诚信榆林”建设。一是信用基础加快夯实,三张清单(数据清单、措施清单、应用清单)编制完成,信用信息新归集35.3万条,推出了特色“桃花分”个人信用评价产品,启动了个人信用专题数据库建设。二是信用社会氛围加快形成,开展了“诚信建设万里行”系列活动和信用承诺倡议签名活动等,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和企业共建信用榆林。三是信用应用加快推进,联合奖惩已嵌入政务服务系统,产业园区承诺制改革、政府融资担保、“网上金融超市”、“信易批”、“信易贷”等“信易+”应用全面铺开;信用报告成为工作调动、职位晋升、人员招聘、评优评先等领域必要条件。四是强化联合信用惩戒,今年已召开三次诚信“红黑榜”新闻发布会,去年以来累计向社会公布19批次4187名失信被执行人信息。

多项利企便民创新举措成效显著。一是全国首创个人平房住宅用地出让价款补缴纳入一窗受理,不动产登记全面实现无纸化一窗受理;自主研发的“基于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V1.0”信息系统顺利通过国家版权局审核,不动产登记电子证书(证明)正在全力推广。二是建立陕西首个小微企业小额票据贴现中心,解决小额票据流转难、变现难问题,累计办理再贴现6.7亿元。三是成立了全省首支税侦支队,深化警税协同作战机制,服务榆林经济发展大局,着力构建法制化营商环境。四是自建全省首个交通违法处理电子支付系统,业务办理时间由15分钟缩短至20秒钟以内,极大提升了群众办理便利程度。五是全市出入境接待窗口实现了往来港澳台旅游签注24小时自助服务全覆盖,省内首家上线运行公安“电子临时乘机证明”系统。六是整合市区办税资源,实现“网上办税为主、自助办税为辅、窗口办税兜底”,形成榆林市区“10分钟办税服务圈”。七是全市公证部门在政务大厅设立法律服务窗口,实现公证法律服务事项“只跑一次”。

下一步,我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统筹推进“智慧榆林”建设,紧紧围绕 “互联网+政务服务”,在政务信息共享、公共资源交易、“诚信榆林”、营商环境监测领域推进信息化建设应用,通过大数据、“互联网+”手段,全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二是深入推进规范中介服务、规范涉企收费、诚信体系建设、优化便民服务、促进政策落地落实五大专项行动,协同推动“放管服”改革和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形成优化营商环境合力。

三是推动“一门、一网、一次”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编制发布第二批“最多跑一次”清单,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70%,“一窗”分类受理政务服务事项不低于70%。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成榆林政务服务旗舰店、榆林政务APP和政务服务自助服务终端。

四是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应用提标扩面,持续推进信用信息征集全覆盖,深化“信易+”应用,推进“信易医”“信易游”“信易停”“信易行”等“信易+”场景在榆部署应用,持续提升榆林在全国地级市综合信用排名。

五是推动先进经验做法复制推广,全面推广国务院第五批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重点实施自然人“一人式”税收档案、海关业务预约平台等改革;推动网上中介超市、证照联办、限时联合验收等20多项全国其他城市已经成熟运行的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在榆复制推广。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彬:

谢谢李春临市长、张胜利副市长和杨扬主任的热情解答,也感谢记者朋友们的提问,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