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三周年改革创新成果”系列发布会 第二场

时间:2020-04-16 16:04:00 来源:陕新发布

pic

4月16日上午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三周年改革创新成果”系列发布会第二场,邀请西安市商务局党组成员、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李群刚先生,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杜鹏先生,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姚海军先生出席,介绍陕西自贸试验区区域改革创新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张竞怡主持。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张竞怡: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三周年改革创新成果”系列发布会的第二场,我们邀请到西安市商务局党组成员、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李群刚先生,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杜鹏先生,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姚海军先生,请他们分别介绍陕西自贸试验区区域改革创新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李群刚副主任介绍有关情况。

pic

西安市商务局党组成员、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李群刚: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三年前的4月1日,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揭牌成立,西安区域作为陕西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全力推动各项改革任务,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经验。下面,我向大家介绍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改革创新发展情况。

一、在全局性改革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西安区域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紧贴企业需求进行改革创新,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领域改革、贸易转型升级、金融服务开放等方面基本完成了127项改革试点任务,形成247项创新案例。西安市出台了《关于深化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区域改革创新若干措施》,全方位支持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西安样本”,其中9项创新成果得到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通报表扬,20项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5项案例入选陕西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三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主动作为、自主改革,探索了新形势下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路径,为全国全省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二、对标先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三年来,我们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体系,加快建设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实现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对100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精简,在取得改革试点经验后,将“证照分离”改革复制推广到我市部分开发区;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试点扩大到533项,进一步为企业取得营业执照后开展相关经营活动提供便利。推动行政效能革命,将政务服务向企业聚集区和居民小区延伸,“全城通港”自助信包箱覆盖了全市1345个网点,办事群众在自家门口就能自助交件、自助取件;实行新办纳税人“套餐式”服务,压缩原有办税时间50%以上。创新政务服务内容,率先推出“容缺审批、极简审批、楼小二、免费邮递”等政务服务;采用“事项上线、资料容缺、流程简化、服务延时、信用监管”等方法。

自贸试验区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创造出众多政务服务领域第一,建成全省首个无人值守的智能政务服务驿站,实现工商、税务、公安、社保40多个事项的自助办理;设立全省首台证照快易通,1分钟可自助办理7种证照;以及全省首张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营业执照等,目前这些改革创新已逐步复制到全市全省,营商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三、通关便捷助推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

三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

一是积极扩大贸易规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方位、多层次经贸合作,设立“一带一路”贸易之家,集中展示3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3500多种商品,同时宣传和推介各国国家形象、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打造365天进出口商品展。

二是跨境贸易更加便利。率先推出舱单归并通关服务模式,进出口货物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为企业节省了成本。探索汽车保税存储适用领域,在综保区内开展保税存储及展示进口汽车业务。探索保税检测研发监管创新试点,试点企业通关时效压缩95%。

三是创新监管模式。创新进境粮食、肉类、整车口岸监管服务,极大提升开行效率。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绿豆实施“先入区、后检测”监管模式,有效压缩通关时间,大幅降低了企业区外仓储费用;进口肉类从美国长滩港启运、青岛港中转、西安港清关,探索出“海铁联运+冷链运输+肉类口岸”模式。

通关便利化有效提升了企业进出口水平,2019年,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进出口总值2469.20亿元,占西安市进出口值的76.1%,占陕西省进出口值的70.2%。

四、金融创新释放企业发展动能

围绕陕西自贸试验区战略定位,加快推进金融领域改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益。

一是开展金融创新。立足服务实体经济创新金融产品“首单”,推出“央行·长安号票运通”运单融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首次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为中欧班列打造专属融资产品,缓解了物流和出口企业运费压力;建立“通丝路”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平台,创新“互联网+跨境人民币+精准扶贫”模式,为小微企业和贫困农户搭建了便捷的“人民币网上丝绸之路”。

二是首创金融服务新模式。开展医药制造行业融资租赁资产跨境转让人民币结算业务,实现了西北地区资产跨境转让零的突破。长安银科商业保理公司获批开展美元融资业务资格,开创了商业保理融资业务新模式。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投贷联动试点,2019年试点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金额累计超过7.5亿元。

三是打造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丝路国际保理平台,联合银行、出口信用保险、融资租赁、基金等机构,打造一站式跨境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陕西煤炭交易中心成为西北第一家上线上海票交所“票付通”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电商平台,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目前依托“票付通”业务结算的规模达到上亿元。

这些金融领域的改革探索及服务创新,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自揭牌至2019年底,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新增市场主体46001家,注册资本5270.12亿元。其中企业30826家、注册资本5254.19亿元,外商投资企业358家、注册资本14.75亿美元,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543家。

五、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

一是帮助企业走出去发展。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商务中心、“一站式”国际企业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经贸咨询、赴外培训、课题调研、商品展示、编印指南等方式,解决企业赴外发展的后顾之忧。支持隆基股份、爱菊集团等区内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设厂,目前隆基股份在马来西亚、印度投资布局,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初步形成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合作体系。

二是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建设中欧国际合作产业园,已聚集博世力士乐、阿尔斯通、达能、布勒等欧洲世界500强企业项目。天隆科技与韩国企业在分子诊断领域合作,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向韩国、日本、意大利、伊朗、塞尔维亚等国家提供了200余台提取及检测设备、100余万份提取及检测试剂、50余万份采样套装。

三是建好对外开放通道。中欧班列长安号向西、向北常态化开行,目前开通了西安至中亚五国、德国、波兰、捷克、匈牙利、芬兰、意大利、俄罗斯、比利时等13条干线通道,辐射“一带一路”44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中欧班列搭载的进出口货物日益丰富,出口货物包括机器、电气设备、纺织原料等,进口货物包括北欧的三文鱼、哈萨克斯坦的小麦、乌兹别克斯坦的绿豆等,中欧班列成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黄金通道。

四是探索合作新模式。如探索海外文化艺术品保税拍卖;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12所高校举办 “一带一路”留学生创业大赛;引进中国书法学院自贸区创新创业基地,举办中华传统文化培训班;举办“发展中国家免疫规划与疫苗合作官员研修班”“非洲英语国家公共卫生管理研修班”“一带一路”电子商务培训班、“一带一路”国家铁路专业人才研修班等。

六、共享经验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的载体和平台作用,将自贸试验区的创新优势向其他地区辐射。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共享自贸试验区创新经验,创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方式,带动西部省市共同发展。与三门峡市建立联动发展机制,将西安区域创新经验向三门峡市复制推广,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区域协同、产业融合、平台共享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共享经验,协同发展。自贸试验区区内改革试验与区外复制推广有机衔接,形成了自贸红利共享、开放成果普惠的局面。

通过一系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探索,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政府服务效能显著增强,投资管理模式更加科学,营商环境明显优化,逐步释放出高质量发展的红利。2019年,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五上”企业较上年增长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较上年增长8.4%,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较上年增长23.3%。截至2019年底,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314家,较上年增长38.0%,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增长34.9%。

各位记者朋友,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大家营造出的良好舆论环境,借此机会,衷心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的高度关注、积极宣传和鼎力支持!也真诚期待大家继续扩大自贸试验区影响,促进陕西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谢谢大家!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张竞怡:

谢谢李群刚副主任的介绍,下面请杜鹏副主任介绍有关情况。

pic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杜鹏: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向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记者朋友们表示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杨凌示范区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片区是我国自贸试验区中唯一一个以推动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交流为主要特色的自贸片区。挂牌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落实国务院支持杨凌发展的《批复》、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为契机,始终以国家队的站位、排头兵的担当,紧扣国家使命,在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特色现代农业、农业国际合作等方面,夯基垒台筑“高地”,创新引领做“示范”,政府服务效能显著增强,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现就三年来建设发展情况介绍如下:

一、积极履行国家使命,制度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重要讲话精神,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片区实施方案》《贯彻<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二是组建专家智库团队,成立杨凌农业自由贸易研究中心,编制完成《杨凌自贸片区总体性规划》《杨凌自贸片区发展规划》,形成了《金融支持“一带一路”海外农业园区建设》等多项课题研究成果。三是细化工作台账,建立“项目化、目标化、动态化、责任化”的管理流程,全面完成了承担的61项自贸试验区建设试点任务。四是加大制度创新和案例培育力度,形成了50多个系统集成性较好的创新案例。其中《积极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等2个创新案例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特别是“微信办照”受到李克强总理肯定,《以标准化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农业全产业链生产经营模式》被商务部作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创新亮点对外发布。9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15个案例被评为我省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改革创新工作受到省自贸办的通报表彰。

二、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显著改善

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刀刃向内的精神和勇气,通过自主创新、复制推广,杨凌自贸片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是大力实施“3631”方略,积极推进“一门一网一次”政务服务模式,政务服务中心建成投用。二是率先完成225项省级委托下放事权的承接落实工作,全面启动“证照分离”全覆盖改革。三是实施药品零售企业“多证合一”审批和施工图审查豁免清单管理,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等6项审批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在全省率先推出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四是设立西北首个“出口退税流转金”,研究出台《示范区出口退税当日拨付业务优化升级工作方案》,全面实现“当日办结、当日退税”,累计拨付税款3339.36万元。五是延伸政务服务触角,构建“三级”服务网络。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开展示范区、杨陵区、镇(办)三级联动审批服务体系建设,将部分事项受理权限下放至镇(办)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了“就近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截止2019年年底,杨凌自贸片区累计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583户,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26户,新增企业注册资本183.14亿元。2019年,示范区实际利用外资额完成3841万美元,同比增长76.8%;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完成10.93亿元,同比增长33.87%,市场活力得到了有效激发。

三、不断深化农业国际合作,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

一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比什凯克上合组织峰会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上合组织国家同地区交流合作。第26届农高会期间23名上合组织国家部级官员、国内外2000多家企业集聚农科城,成功举办了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上合组织国家农业专题展等7项重点活动,杨凌国际农业交流培训示范中心成功奠基。二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杨凌的国际“朋友圈”日益扩大,先后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农业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哈萨克斯坦农业部等20多个丝路沿线国家的政府部门签订了农业合作协议。建成国际合作平台13个,组织实施国际合作项目120多项,布局建设了中哈、中澳、中德、中俄等一批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区。三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丝绸之路沿线17个国家的8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杨凌共同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国内42家农业企业在杨凌共同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杨凌现代农业企业创新合作联盟。四是出台人才聚集十大措施,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创业团队招引活动20场(次),累计引进海外专家81人。大力推动协同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91%,位居全省第二。五是作为中国四大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之一,累计为100多个国家培训了包括30位农业部长在内的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2900多人,培训涉及现代农业经济管理、节水灌溉等11个领域。

四、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动能显著提升

全球知名的种业巨头先正达已落户杨凌,将打造世界顶级种业技术工程中心和产品生产中心。美国嘉吉、阿根廷凯茂等一批世界知名农业企业投资杨凌。总投资100亿元的绿地世界城等一批重大项目成功入区建设。加拿大麦肯集团马铃薯深加工、凯儿库干细胞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建成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上合组织农业科技展示交流中心。自贸区外经贸综合服务平台、跨境电商产业孵化服务平台、国际生产资料保税展示交易中心等项目正在加紧落地建设。与西部机场集团联合申请的进口植物种苗指定监管场所已经通过海关部门预验收,即将进行正式验收。杨凌综合保税区项目已按程序上报国务院审批,可研编制和规划设计方案已完成。加快推进杨凌铁路货运口岸申报建设工作,立足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功能定位,依托杨凌铁路货运站,积极争取设立进境粮食油料、肉类等指定口岸。

五、高效推进自贸区建设,组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杨凌自贸片区成立以来,持续优化工作机制,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一是成立自贸区建设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自贸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二是建立与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部等国家部委的联系机制,每季度赴国家相关部委汇报改革创新工作,争取农业农村部等部委的改革创新试点在杨凌自贸片区先行先试。三是与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厅等厅局建立了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现代农业创新工作联系机制,定期召开创新工作会议,围绕自贸试验区现代农业开放政策突破、农业农村改革创新等议题进行研讨交流,共同培育现代农业领域的创新案例。四是坚持区校融合发展,加大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协同创新、技术集成。五是根据产业类型、规模等指标对自贸试验区企业进行分类,建立重点联系企业机制,每月针对企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进行调研座谈,深入挖掘企业创新发展和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寻求制度创新突破口。

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紧抓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基地建设机遇,围绕我省“三个经济”建设和杨凌示范区打造“三区三高地”总体战略布局,紧扣国务院对杨凌自贸片区功能定位,以投资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改革为重点,以创新现代农业交流机制为抓手,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把杨凌自贸片区打造成为农业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靓丽名片。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和支持杨凌自贸片区建设工作。

谢谢大家!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张竞怡:

谢谢杜鹏副主任的介绍,下面请姚海军副主任介绍有关情况。

pic

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姚海军: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下面由我介绍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3年以来的建设情况。

三年来,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作为我省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稳步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创新活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形成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成果,进一步增强了区域吸引力,为我省对外开放注入了新动力。

第一,制度创新展现新活力

我们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统筹推进多项国家级试点,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一是在“试点”上做文章。高效推进并持续深化69项改革试点任务,在探索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模式、设立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完善集疏运体系、构建立体化开放大通道、创新文化交流、旅游合作以及推进“双创”示范基地等试点任务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涌现出了多项全省“首创”及“首例”。二是创新成果实现“质、量”双提升。累计形成改革创新案例90个,2019年新增49个,同比增长133%。累计形成7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18项全省复制推广;“互联网+文物教育”等8个改革创新案例被评为全省“最佳实践案例”。另外5项服务贸易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2个案例被商务部评为最新一批“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三是创新平台发展活力足。依托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着力发挥“双创”示范作用,培育并支持各类自贸创新发展平台13个,有效整合了优势资源,激发区内各类主体创新活力。

第二,差异化改革为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增添动力

我们持续深化差异化改革,促使飞机进境维修、第五航权、保税航油、保税展示等相关业务陆续落地,助力全省“三个经济”建设,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一是创新通关监管模式助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创新开展西安咸阳机场协同运行模式,提升机场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通过开展港港联动海关异地委托、智慧旅检、行邮税移动支付、快件进出口通关智能化等通关监管模式的改革创新,有效提升了通关效率。目前,已实现海关企业注册及电子口岸路网全程无纸化和定制化通关服务,口岸通关作业无纸化覆盖率达到98%,2019年空运进出口额占西安海关进出口总额的71%。不断完善集疏运体系,加密航线航班,陕西空中门户效应不断凸显。2019年先后开通第五航权货运、客运航线,全年新开至莫斯科、曼谷、德里、河内等9条全货运航线,累计开通全货运航线27条。截至目前,第五航权货运航线稳定运行30班、货量达到2649吨。二是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助力贸易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走出去“一站式”境外投资服务平台、“易物流”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能源类特色供应链合作平台等平台的综合服务功能,为区内企业走出去提供专业、高效、快捷的全程化集成服务。开展跨境电商保税备货出口联通改革,促使跨境电商业务量集聚提升。三是创新互联互通合作机制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一园两地”国际合作模式,加快建设国际离岸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国家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平台示范区。依托国际汉唐学院、沣东国艺馆、中国书法学院,培育语言服务、互联网文物教育、文物数字化及渲染服务平台等载体,持续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第三,营商环境提升不断增强区域吸引力

一是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新区在全省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通过“八办”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施“三服四化”改革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在全国首创微信办照,探索开展商事集成注册审批改革,不断优化企业开办手续。在自贸区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解决企业“准入不准营”问题。深入推进“一套流程管项目”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促进重大项目落地。二是充分发挥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作用。搭建了“一建一推”金融服务新模式,破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开发了“长安E贷”“政采贷”等金融产品,破解企业“融资贵”的问题;推出了企业“异地注册”银行开户新模式,破解企业“注册烦”的问题。在疫情期间,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近年来,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通过改革创新实现了营商环境的再提升再突破,区域吸引力得到明显增强,市场活力显著提升。截至2019年年底,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累计新增市场主体10269家,其中新增注册企业6450家,新增外资企业99家,新增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148家。2019年,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新增外资企业58家,同比增长107.14%,新增外商投资项目44个,同比增长69.23%。外资利用情况持续向好。

下一步,我们将集中精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制度创新、突破产业集聚,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在更多领域开展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改革探索,形成更多集成性、系统性改革创新经验,为推动我省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作出西咸贡献。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和支持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建设。谢谢大家!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张竞怡:

介绍就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的时候,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名称。谢谢。

 陕西日报社记者:

您好,我是陕西日报社记者。请问李主任,设立三年来,西安区域有9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或推广,20项在全省复制推广,初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安样本”。下一步,将在哪些方面加大差异化改革力度,形成更多“西安样本”?

西安市商务局党组成员、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李群刚:

我们今年的工作目标是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取得新突破,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在全省的标杆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作用明显提升。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科技、人才等优势,坚持走差异化改革道路,形成更多首创性成果。

一是创新文物及文化艺术品进出境监管模式。进一步简化综合保税区艺术品进出口审批及监管手续,支持符合条件的区内企业采取多元化税收担保方式开展出区展示。文化是西安也是陕西的优势,在自贸区创新过程中,我们有更多的优势可以转化。

二是创新“一带一路”人才教育及创业合作模式。优化留学生出入境手续和准入条件,通过举办留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电子商务培训班、创新创业交流会等活动,提升留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三是搭建“一带一路”外事交流平台,陕西自贸区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是要推动“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合作和合作交流,在国际教育、科技、环境等领域加大合作,吸引更多国际机构入驻自贸区,对于我们完善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走出去,扩大我们的影响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是加快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打造文化产业聚集区。通过引用新模式,包括“园区+虚拟平台”模式,实现对外文化出口服务“在场、在地、在线”的立体结合。创新“互联网+文化+外贸”发展模式,吸引更多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在自贸试验区聚集,成为自贸区的创新名片。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张竞怡:

请继续提问。

 国际在线记者:

您好,我是国际在线记者。请问姚主任,可否着重介绍一下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围绕医疗健康领域的改革创新举措以及下一步的推进方向?

  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姚海军:

谢谢您的提问。西咸新区依托自贸试验区,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在新形势下,我们还将进一步创新推进,发挥更大的作用。主要在三个方面:在医药领域,依托区内药云医药研发共享实验室,建立了以原料药研发、制剂药物研发、药物分析测试、药品临床试验、新药上市注册申请、药品成果产业化等为核心的医药研发共享平台。在检验检测方面,借鉴上海自贸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及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在新区试行医学检测实验室持有人制度。目前,秦汉新城已建成一家可共享的标准实验室,并即将完成第三方机构入驻审批。在沣东新城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内,这个模式也在推进。诊疗领域,率先搭建了“中英联合诊疗”平台,探索出了跨国医生资质、诊疗方案、医嘱互认与3D成像远程会诊的新模式,为患者提供了更为高效、便利、经济的医疗服务。

今年,我们将深化这方面的改革,按照“一个事项一个专班一个方案”的模式,持续推进第三方机构持牌互联网医院、区域医学检验中心两项改革。

一是设立陕西省首家第三方机构持牌互联网医院。支持以诚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联合区内符合条件的实体医疗机构,在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设立第三方机构持牌运营的互联网医院。这一改革将探索在全省开展第三方机构持牌互联网医院审批和设立,创新探索出西咸新区“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路径。

二是设立陕西首家区域医学检验中心。支持以陕西佰美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试点建立西咸新区区域医学检验中心,破除财政投入、人事管理、医疗数据、医保结算等方面的壁垒,创新探索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路径,从而有效提升西咸新区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推动优质医学检验资源下沉基层,提高区域内检验质量和诊疗水平。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张竞怡:

请继续提问。

三秦都市报记者:

您好,我是三秦都市报记者。自贸试验区承担着制度创新的重任,杨凌作为唯一的农业特色自贸片区,在现代农业领域创新方面有什么探索和尝试?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杜鹏: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杨凌自贸片区的关注。杨凌自贸片区自成立以来,紧密围绕创新现代农业交流合作机制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在现代农业发展领域中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了一批市场主体受益面广,实操性、参考性强,具有较强系统集成性特点的创新成果,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探索了道路,积累了经验。我用四个新回答您刚才提的问题。

一是新动能,二是新机制,三是新局面,四是新条件。

我们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杨凌片区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中农民的问题,在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很多举措,比如说针对农民兄弟的“务工式”培训,开展农民学历教育及职称认定。为农业现代化建设首先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保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链建设,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农业安全产业链格局,在一二三产间融合发展方面,为农民增收做了很多探索。围绕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做了很多尝试,从源头增强抗市场风险和赢利能力尝试,特别是发挥农业保险兜底机制,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好坚实的底层支撑。

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探索新机制。杨凌通过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突出无害化生物技术综合应用、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杨凌品牌,目的是提升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综合供给能力,探索出一套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安全”的新机制。现在大家对自己的生命健康不断的关注,病从口入,要把握入口端,让老百姓吃的安全吃的放心。

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交流开辟新局面。杨凌片区一直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时也要补充国内国际市场需求,有机统一也是我们一直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的目标。特别是围绕我们三年来的实践创新,推出跨国农业产业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建立海外新型农业合作社、推行“两国三园”运作模式、创新农产品进口服务新机制,不仅将海外优质农产品进口到国内市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我们也把更多的中国制造、杨凌制造,不仅是农产品包括农机装备,源源不断送到海外,促进国际合作交流双向互动。这么多年来,形成了进出有序、优势互补农业对外合作新局面。

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创造新条件。杨凌片区一直建立融投资、贸易、科技及人文交流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合作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境外农业国际合作园区建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在杨凌,我们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组建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丝绸之路现代农业企业创新联盟等,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农业产业优势互补,为彼此共享信息、共享金融、共享人才不断创造良好条件。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张竞怡:

请继续提问。

 西安日报记者:

您好,我是西安日报记者。西安区域作为陕西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区,三年来,自贸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大幅增加。下一步,西安区域还将采取哪些举措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西安市商务局党组成员、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李群刚:

对于自贸区来说,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是自贸区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营商环境建设,就是要营造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更多吸引投资和贸易。作为陕西自贸试验区核心片区,西安今年将从五个方面持续发力,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一是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对所有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实现改革全覆盖清单管理,为企业进入市场提供便利。继续推进“互联网+政务”工作,实现更大范围“一网通办”“掌上可办”“全城通办”,树立营商环境标杆。

二是全面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出台支持自贸试验区吸引外资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外商投资促进和投诉工作机制,加强对重点投资项目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跟踪服务,扩大对外开放市场。特别是目前我们面对疫情影响,要发挥自贸区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的杠杆作用,自贸试验区是吸引外资非常有力的一张名片和招牌,把这种优势转化为动能吸引更多的企业进来。

三是优化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行“两步申报”“两段准入”通关模式,进一步优化口岸通关流程,持续压缩整体通关时间,降低通关费用,提高通关效率。

四是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在自贸试验区内扩大银税互联互认共享信息范围,建立信用共享激励机制。利用“通丝路”平台扩大出口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拓展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业务。2019年,一批创新案例都围绕着金融创新、服务中小企业方面持续发力。

五是加快法治化建设。依托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回法庭和第二国际商事法庭,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进一步发挥西安知识产权法庭、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机构的优势,加快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依法妥善化解“一带一路”贸易和投资争端,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张竞怡:

请继续提问。

 陕西网记者:

您好,我是陕西网记者。依托全国唯一农业特色自贸区,杨凌综合保税区在未来建设中将如何凸显农业特色?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杜鹏: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就像我们一直说的杨凌自贸片区的定位一样,首先是农业特色,而且是全国唯一,对于你刚才提到的重点推进的杨凌综合保税区建设,一直以来也是紧密围绕杨凌农业自贸片区的国家战略,立足杨凌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设计打造的。目的是建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集群。

一是大力发展大宗农产品跨境贸易及保税加工产业,杨凌有丰富的成熟的饲料产业和植物提取产业基础,利用综保区不受农产品配额限制的相关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大宗农产品跨境贸易及保税加工产业,延展贸易带来的产业链长度,增加边际效应。目的是把杨凌建设成为大宗农产品商贸、加工、物流中心。

二是不仅有“量”,还有“亮”,比如种质资源,探索种质资源跨境保护研发新路径。先正达是全世界做种质资源最重要的企业,现在已经是国有企业,我们要把饭碗牢牢端住自己的手里,我们的粮食从那里来?种子的安全、基因、可生性决定了是否能够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围绕种质资源、跨境保税研发探索新路径。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种子产业园、智慧农业谷等种业科技研发优势,围绕机构、团队核心竞争力,为落地在自贸区的先正达种业、拜耳种业、杜邦种业等国际种业巨头,建设种质资源保税研发产业园,探索种质资源跨境保税研发新路径,我们希望把杨凌打造成世界种业硅谷。

三是围绕农机、农资、农产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在这个高的平台上,进行集中关于农机、农资、农产品保税展示是非常有必要的。未来,将建设大型的保税展览展示中心,专门用于进口的农机、设施农业装备、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高端农产品、食品等保税展示,围绕越来越多的线上服务,做好线上线下对接,打造农资信息发布和品牌营销平台。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张竞怡:

最后一个问题。

华商报记者:

您好,我是华商报记者。请问姚主任,您能详细介绍自贸试验区临空产业的集聚情况吗?下一步围绕临空型自贸试验区如何先行先试?

 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姚海军:

大家都知道,陕西有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就在西咸新区。作为陕西省西安市对外国际交流沟通最便捷最快速的通道,作为空港临空产业发展和空港自贸区建设,在促进对外开放交流,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方面无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做好空港片区建设和临空产业发展我们责无旁贷。过去我们组织做了一些有力的探索。

一是积极开通“第五航权”客货运航线。2019年先后开通“首尔-西安-河内”第五航权全货运航线和“叶卡捷琳堡-西安-普吉”客运航线。截止目前,累计开通全货运航线29条,其中国际航线14条,开通国际客运航线75条,机场国际(地区)通航点总量达到67个,联通全球36个国家、74个主要枢纽和旅游城市。

二是推进临空产业集聚。在空港落地了陕西首例干线飞机进境维修业务,建成东航技术西北分公司维修基地、海航技术西北维修基地,逐步形成以整机维修为龙头,起落架、APU等部件维修集聚的一站式维修基地。引入13家航空公司区域总部、144家国内外物流企业落户空港新城。此外,正式启动了保税航油业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立足空港区域特色,积极探索自贸试验区与临空经济示范区协同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一是围绕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先行先试。通过深度发挥第五航权优势,争取“一带一路”国家航权自由化试点。积极探索空-地物流不同主体之间的设施联通、功能联合,探索空-陆港物流协同示范中心。

二是围绕临空经济新业态先行先试。加快建设国际产能合作园、航空众创空间。重点发展跨境电商保税备货、直邮进出口业务,创建“云丝路”跨境电商孵化示范基地,打造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分拨中心,形成跨境电商产业聚集。

三是围绕开展国际商贸交流先行先试。依托区内综保区获批,积极探索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拍卖、文化IP等新业态。积极对接国外免税店运营集团,争取引入外资免税新业态,激活区内商贸文化交流市场活力。

通过这些探索,在促进对外开放,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做出不可替代的新尝试。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张竞怡: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