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陕西“五个扎实谱新篇 追赶超越再出发”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

时间:2020-04-17 16:43:06 来源:陕新发布

pic

4月17日10时,陕西省委宣传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黄思光先生,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韬先生出席,介绍“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 推进陕西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主持。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会。今天是“五个扎实谱新篇 追赶超越再出发”系列发布会的第六场。

农业是国之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来陕视察时要求我们“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五年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统筹推进“三农”改革和打赢脱贫攻坚战,聚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力、砥砺前行,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

为了使大家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我省“三农”领域的发展变化,今天上午我们邀请到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黄思光先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韬先生,请他们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 推进陕西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为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黄思光厅长介绍相关情况。

   陕西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黄思光: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与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沟通交流。借此机会,我谨代表陕西省委农办、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陕西“三农”工作的新闻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5年2月13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对陕西发展作出“追赶超越”的科学定位,提出了“五个扎实”的明确要求,特别是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为我们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五年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定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融合发展为路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谱写了陕西“三农”改革发展、追赶超越的新篇章。

一、坚持特色发展定位,优化农业产业体系

五年来,我们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基础上,坚持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因地制宜布产业,因势利导配资源,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全省农业转型发展。

一是强基础、调结构,稳定粮食生产能力。落实“两藏”战略,划定2700万粮食生产功能区,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资源高效利用的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粮食实现“十六连丰”,产能连续九年稳定在1200万吨左右,单产水平提高了5%。

二是优布局、扩规模,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以“3+X”特色产业为抓手,紧盯市场需求,放大特色优势,持之以恒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苹果产业坚持“北扩西进”,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强化冷藏、分拣等产后整理,促进果业提质增效,水果生产稳居全国首位,苹果产量占到世界的1/7、产值达到900亿元,猕猴桃加快“东扩南移”,产量占到世界的1/3。奶山羊坚持全产业链开发,加快扩群增栏,存栏达到240万只,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奶山羊群体,羊乳制品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5%,产销量稳居全国第一;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生猪存栏恢复到常年水平的95%,提升肉羊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导向,提升设施农业效益,做大食用菌产业板块,设施农业规模居西北首位。茶叶、魔芋、中药材、核桃、红枣、杂粮等50多个区域特色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收入来源。

三是拓功能、促加工,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区为载体,聚合资源要素,拓展园区功能,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五年来,全省创建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2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实施“百库百线”工程和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全省果蔬库存能力达到422万吨。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4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13个、特色产业小镇24个,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传承、教育体验等产业的嫁接融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催生新产业新业态。

四是创品牌、抓营销,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实施“三年百市”品牌营销行动,省市县三级共举办或参加各类展销活动580场次,推动陕牌农产品走进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合约金额达1364.6亿元。加强与中石化网点和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知名电商合作,开辟新的销售平台,培育和打造出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品牌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做强农业生产体系

五年来,我们秉持绿色发展理念,聚焦“农田、农机、农业环境”,转变要素投入方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装备升级,增强农业生产发展后劲。

一是实施重大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统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等农业基础项目建设,坚持建、管、护并重,改善耕地地力,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1200万亩,累计建设2141万亩,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39.3万亩。颁布《耕地质量保护办法》,推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农机深松整地1000多万亩,建设秸秆还田试点30个,推行轮作休耕制度,全省耕地质量持续提高。

二是加强技术装备应用,加快提升农业生产手段。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新建2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装集成推广技术500多项,推广轻简化技术200项,有效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和成果转化应用。坚持以种为先,培育8个商业化育种联合体,推进品种更新换代,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推行农机购置敞开补贴,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8%,比2015年增长7个百分点,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0.6%。

三是突出绿色发展导向,持续优化农业生态环境。聚焦“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紧盯秸杆、畜禽粪污两大源头,推进饲料、肥料、基料“三料”转化,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5.9%,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4%;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推行精准施肥喷药,推广新型肥料和高效低毒农药,推进农药减量增效,五年间,全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病虫害防控处置率达到98%,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均实现负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三、加大改革创新,壮大农业经营体系

五年来,我们以农村改革为牵引,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优化农村生产关系,提升农业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程度。

一是推改革、建机制,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省土地流转面积1587.4万亩,承包地流转率增长到26.9%,较五年前提高11个百分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快速提升。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1.5万个集体经济组织完成赋码登记,农村资源要素不断激活,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着力提升小规模农户生产经营水平,探索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模式,加快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二是强扶持、补短板,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行“户办场、场入社”经营新模式,优先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涉农项目,积极研究破解龙头企业用地、融资难题,集中培育高素质农民。五年间,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339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608家;新增农民合作社3.01万家,总数达到6.13万家,纳入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达16330家;培育新型高素质农民15.5万人,认定8.76万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主力军。

三是扩规模、提能力,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扩面、提档、升级,以服务小农户为重点,培育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加快构建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服务体系,提高综合配套服务质量和水平。五年来,累计投资2.4亿元,发展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56万个,服务农户175.1万户,土地托管面积增长了7倍多,走出了适应农村社会结构变革、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

回首五年,殷殷嘱托记心间。展望未来,凝心聚力再出发!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以敢为人先的勇气追赶超越,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埋头苦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持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指示要求取得更大成效。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

谢谢黄思光厅长的情况介绍。

下面请记者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介绍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名称。

陕西农村报记者:

您好,我是农村报记者。黄厅长您好,请介绍一下我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陕西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黄思光:

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是总书记2015年来陕视察后提出的“五个扎实”其中之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要振兴,首要抓产业。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长期执政的重大任务写入党章,中央要求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五级书记齐抓共建,而且给各行各业提出了具体的任务,也为乡村产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面对新变化、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将坚持“绿色、循环、优质、高效、品牌”发展理念,按照“园区聚合、龙头带动、家庭主体、合作经营、融合发展、示范推进”的思路和方向,聚集资源、聚焦产业、统筹要素,不断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全力推动全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切实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控制农业用水的总量,减少化肥、农药施用总量,基本实现畜禽污染、地膜、秸秆资源化利用),强化土地污染管控和修复,推进畜禽粪污治理和秸秆综合利用,着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循环发展。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形成完整的闭环,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推广“畜-沼-果(粮、菜、茶)”生态循环模式,形成种养一体化的绿色发展格局。坚持种养结合,以就近就地还田还地为主,支持畜禽粪便有效储存、收运、处理和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发展。

三是坚持优质发展。加大更高质量、更加安全的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做到既能产得出、产得优,还能卖得出、卖得好,以优质农产品满足高端化需求,以新的消费催生新的生产,走质量兴农的路子,用高质量提高农业竞争力。

四是坚持高效发展。坚持市场导向,紧盯优质化、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优化产业布局,优化品种结构,优化供给体系,走效益优先的路子。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依靠科技兴农,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五是坚持品牌发展。一方面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全面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兴农。另一方面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围绕“3+X”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以企业品牌为主体、以产品品牌为基础的陕西农业品牌层级集群,不断提升陕西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号召力。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

请继续提问。

人民日报海外网记者:

您好,我是人民日报海外网记者。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提升乡村产业综合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重要手段。请您谈下近年来陕西三产融合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韬:

近五年来,我们把农村三产融合作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主导产业搭建融合平台、培育融合主体、丰富融合业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和乡村服务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尽量把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发展的二三产业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增值收益和就业创业机会留给农民,以融合发展把小农户带入大市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一是农村三产融合机制不断优化。我们把三产融合的机制创新和模式探索作为主攻方向,突出主体融合、产业融合和载体融合,坚持主体带动、示范引领和模式集成,先后创建16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7个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24个农村特色产业小镇、63个省级农业化示范联合体,构建了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利益联结、多业态发展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柞水下梁镇“木耳小镇”、临渭下邽镇等产业强镇引导龙头企业发挥产业化发展的引领作用,稳固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原料生产、加工物流等业态下沉,加快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为全省三产融合发展作出典范。

二是农产品加工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加工既是陕西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突出短板,也是产业提质增效、农民脱贫增收的最大潜力。我们以果菜茶等农产品冷藏、智能化分拣为主攻方向,实施百库建设二期、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果品4.0智能分拣线等建设项目,全省果蔬库存能力达到422万吨,建成各类选果线208条(其中4.0智能线70条以上),4.0智能选果线可以对苹果病虫害、糖分含量及品质进行筛查,比如说个别苹果在储运过程中发生黑心病,现在4.0智能生产线可以智能筛除,有力提高了农产品初加工水平,提升了农产品的入市品级。累计认定12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引导加工企业和服务业向园区集聚发展,杨凌示范区、渭南经开区、咸阳兴平等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建设成效明显,推动了粮、果、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三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三产融合、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主力军。全省新增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7家省级龙头企业,全省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达2339家,其中国家级44家、省级564家;新增农民合作社3.01万家,总数达到6.13万家,纳入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达16330家;培育新型高素质农民15.5万人,认定8.76万人。石羊集团以油脂加工和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为主,2019年营收达87亿元,入选2019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百强企业。陕西西瑞(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粮食加工、收购、储存、粮油贸易为主业,不断提升加工深度,延长加工链条,积极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粮油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7亿元。全省龙头企业发展基地746.95万亩,收购农产品原料支付金额340亿元,带动农户343.58万户(次)。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

请继续提问。

香港经济日报记者:

您好,我是香港经济日报记者。近年来,我们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上常常听到生产托管这个词,请问为什么要推广生产托管这种服务模式?陕西是如何开展这方面工作的?下一步有何打算?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韬:

托管模式这种新服务业态的产生是与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特别是现在随着农村劳动力减少、老龄化现象日显突出,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挣钱、不合算的事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加快培育各类服务组织,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生产托管是农户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基础上,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专业化服务组织统一管理的农业经营方式,能有效解决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问题、促进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发展、带动农业节本增效。专业化队伍集约化生产,效果肯定高于一家一户。这就好比家长把孩子放在托管班,交由专人照顾一样,部分农户把生产等环节委托给专业服务组织打理,真正实现了“你在外安心打工,我在家帮你种田”。

陕西的农业生产托管起步很早,早在2008年西安市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在长安区开展粮食生产的土地托管。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的通知》,自2017年起连续三年开展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建设,对开展农业生产托管的服务主体或对象给予一定的补助,促进社会化服务市场初步形成。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发展各类服务组织数量共5903个,托管总面积4081.3万亩次,服务农户42.7万户,其中小农户25.6万户,有力的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在重点扶持粮食类生产托管的同时,各地结合“3+X”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探索拓展服务领域,涌现出礼泉、洛川、白水的苹果托管,眉县的猕猴桃托管,榆阳区土豆托管,韩城市花椒托管等多种类型托管,其中:白水县美华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果农苹果托管,带贫益贫机制受到胡和平书记的关注和调研肯定,其经验《果园托管拓出产业扶贫新途径》入选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首批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20个典型案例之一。

农业生产托管因其诸多优越性,正被越来越多的农户所接受,我们将进一步抓住这一机遇,进一步加快构建政策培育体系、创新托管服务方式、拓展托管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

最后一个问题。

中国网记者:

您好,我是中国网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提出,要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请您谈一下省农业农村厅这五年是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的?

陕西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黄思光:

总书记2015年来陕视察五年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牢记嘱托,上下砥砺奋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定位,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追赶超越,整合行业资源,全力抓好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反复进行分析论证,狠抓粮食生产作为前提和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统筹产业脱贫近期任务和乡村振兴的长远任务,谋划实施现代特色农业“3+X”工程,成为全省农业农村系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有力抓手。我们及时启动实施现代特色农业“3+X”工程两年攻坚行动,大力发展以千亿级苹果为代表的果业、以千亿级奶山羊为代表的畜牧业、以千亿级棚室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做优做强茶叶、魔芋、中药材、核桃、红枣和有机、富硒、林特系列产品等区域特色产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奠定坚实基础。五年间,我省粮食单产提高5%,总产持续稳定在1200万吨左右;苹果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增长6.8%、20.9%、34%;奶山羊存栏、羊奶产量、全产业链产值分别增长了12.1%、38.9%、131.7%;设施农业面积、产量、综合产值分别增长了25.5%、26.5%、30%;生猪存栏805.8万头,已恢复到常年水平的94.3%。同时,我们还培育了猕猴桃、食用菌、茶产业等一批百亿级的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有效保障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也充实了农民群众的钱袋子,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五年前的7932元增长到现在的12326元,增幅达55.4%。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黄思光厅长和王韬副厅长出席今天的发布会,谢谢各位记者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