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陕西省决战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记者见面会第二场

时间:2020-05-20 16:02:01 来源:陕新发布

5月19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陕西省决战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记者见面会第二场,邀请西安市临潼区斜口街道白鹿观村石坡组村民,春华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9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毛春华;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宝鸡供电公司派驻宝鸡市扶风县天度镇下寨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2019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张刚;江苏省对口帮扶陕西省工作队队员,2019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张毅;丹凤县龙驹街道办大庄村副主任,丹凤县九谷艾草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2019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获得者李军良;镇坪县曾家镇星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18年陕西省脱贫攻坚优秀村干部获得者赵伟出席,分享脱贫攻坚故事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张竞怡主持。

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记者见面会。

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期间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度重视、对陕西工作的肯定、对全省人民的关心厚爱,为我们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做好陕西新时代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为了全面展示我省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展成效,充分展现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群众的工作状态和奋斗历程,更加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今天我们举办陕西省决战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记者见面会,这是第二场,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了5位一线优秀代表来到这里与大家见面,分享他们的脱贫攻坚故事。他们是:

西安市临潼区斜口街道白鹿观村石坡组村民,春华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9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毛春华;

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宝鸡供电公司派驻宝鸡市扶风县天度镇下寨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2019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张刚;

江苏省对口帮扶陕西省工作队队员,2019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张毅;

丹凤县龙驹街道办大庄村副主任,丹凤县九谷艾草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2019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获得者李军良;

镇坪县曾家镇星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18年陕西省脱贫攻坚优秀村干部获得者赵伟。

欢迎你们!

首先,请毛春华作介绍。

毛春华: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我叫毛春华,来自临潼斜口街道办白鹿观中心社区,现为西安春华专业养殖合作社负责人。

我是从四川远嫁到临潼区斜口街道白鹿观村的。结婚时,丈夫左腿残疾而且患有心脏病,家里唯一的财产就是高崖下的两孔窑洞。20多年,照顾丈夫、抚养一对年幼的女儿、播种收割,所有生活的重担都压在我一个人肩上。

为了养家糊口,我养过猪羊、摆过小摊,也经营过石榴园。脏活累活都干过,不管日子多艰难,我都没放弃过。我坚信只要拼命干,一切都会好起来。2012年,区残联安居工程为我家盖了4间平房,这才结束了一家人长达25年的窑洞生活。但好景不长,眼看生活迎来新的转机之际,丈夫却在医院查出了甲亢、肝硬化,从此我又踏上艰难求医之路。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作为一个母亲,过着这种穷困到失去尊严的生活,让我觉得特别对不起孩子!就在那个时候,扶贫工作开始了,一波一波的扶贫干部到村上家家户户宣传各种帮扶政策。我萌生了搞专业化养殖创业致富的想法。

我开始在网络上学习,了解养殖行业发展情况,查询相关政策,最终决定养殖肉兔,并且购买了大量肉兔养殖技术资料学习钻研,并到山东观摩学习,到河南接受技术培训,到重庆、浙江等地考察销售市场。没有地,就向乡亲们租;没有资金,就从村民互助合作社贷、向亲戚朋友借。2016年6月,养殖场建成。我全身心投入到肉兔养殖上,聘请国外专家培训工人,引进火焰消毒等先进技术。2017年6月,合作社售出第一批肉兔就实现了盈利。

创业之路虽然艰难,但在街道办、区农林畜牧部门,还有驻村帮扶干部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好。两个女儿也和我一起创业。现在,合作社总占地18亩,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拥有兔场2个,鹧鸪场1个,彩钢大棚9栋,存栏种兔1500只,鹧鸪2000羽。年创产值180万元,实现净收入70万元。谢谢大家。

主持人:春华大姐经历非常坎坷,但她不屈不挠,通过自己的勤劳奋斗实现了从扶贫对象到致富能人的转变。谢谢您。 下面请张刚作介绍。

张刚:大家好,我叫张刚,是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宝鸡供电公司派驻宝鸡市扶风县天度镇下寨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

下寨村位于扶风县天度镇东北一公里处的乔山脚下,属于六盘山连片特困片区贫困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户154户,573人,贫困发生率11.14%,整体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村民收入低。

驻村两年来,我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脱贫攻坚上。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逐渐成了我驻村工作的常态。“走”就是走村入户看实情,摸家底;“干”就是争项目,抓产业;“讲”就是讲政策、传技术;“读”就是读政策,学理论;“写”就是记日记,写心得;“想”就是谋发展,探路子。

2018年到岗后,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如何让群众腰包鼓起来,让村集体经济壮大起来两个核心,多方征求意见后,创造性提出了新一任驻村工作队“点、线、面”立体综合帮扶工作思路和措施,配套实施十大帮扶项目,助力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整村出列后,就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我又和村两委提出了“扶大贫”工作思路,即采取两手抓、双轮驱动措施(一手抓产业扶贫,引导带领群众发展特色养殖、种植,创品牌,走农业集约化经营之路;一手抓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集体实力,提高村集体为民服务,投入公益事业的能力),提升脱贫质量。

回顾近两年的驻村工作,可以说是一路坎坷,但自己也是收获满满。

2019年初,为了获得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阳光扶贫定向捐赠22万元投资,我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多次往返于西安、宝鸡之间办理相关手续,在扶风县与相关部门、单位和下寨村之间反复沟通协调,最终促成了项目顺利落地,实现扩容村光伏电站20千瓦,村上每年增发4万余度电,增加收益3万余元,仅此一项就可实现村集体收入超10万余元。

去年4月的一天,我在走访贫困户王红莲家敲门时,被一条恶狗从后咬到小腿。由于手上工作未完,我坚持到第二天晚上才回到宝鸡打疫苗。随后十余天坚持一边打点滴消炎防感染,一边继续坚守在脱贫一线。8月9日,我在收购贫困户史军林鲜桃时,车辆突然移动,在车上清点数量的我被重重的摔了下来,造成左跟腱断裂,在病床上躺了两个多月。为了迎接省上成效考核,11月1日我一瘸一拐的回到岗位,这一上来就没有再撤下来。

打铁还需自身硬。驻村期间,我严守工作纪律,严格约束自己,给自己定下了“四不”规矩,即:不喝酒、不抽烟、不打牌、不到群众家吃饭,不仅公开承诺,还让村两委会成员和村民监督。住在村委会,吃在幸福院食堂,全年驻村超过300天。

我深知,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帮扶干部就是一个标杆,一个驻村工作队就是一个坚强的堡垒;扛好大旗,树好形象,带好队伍,当好人民的服务员,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驻村帮扶干部应有的觉悟。两年的驻村工作中,我始终坚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全心全意为下寨村谋发展,为群众致富谋出路,那些开始怀疑、抵触我的干部和村民逐渐被我的诚意打动,也被我的真诚所折服,渐渐地聚拢到我的身边,开始支持我的工作。

主持人:张书记去年在工作中两次负伤,但仍然坚守岗位,令人敬佩。谢谢张刚。下面,请张毅作介绍。

pic

张毅:大家好!我叫张毅,是江苏省对口帮扶陕西省工作队队员。我来自江苏省政府扶贫办,现挂职陕西省发改委。2017年4月,赴陕开始从事苏陕扶贫协作工作。两年任期满后,出于对“三秦大地”的挚爱,难舍对口帮扶工作,个人主动提出再留任两年。

苏陕扶贫协作涉及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消费扶贫、教育扶贫、社会扶贫、健康扶贫、携手奔小康多方面内容,作为苏陕工作队一员,主要从三个方面创新推动本职工作。

一是助力产业扶贫,创新推动金融开发帮扶。助力推动苏陕两省发改委和国开行共同签署四方合作协议,该协议于2017年12月在苏陕两省高层联席会议上签署。协助国开行陕西分行、江苏分行建立苏陕扶贫协作项目库,促进银企对接。铜川达美汽车轮毂公司、西乡县国动产业园获得国开行共计6亿元授信。

二是助力消费扶贫,推动“陕货进苏”。协调、组织陕西企业参加2017年、2018年海峡两岸名优农产品展销会和第15届江苏名特优农产品(上海)交易会,争取30余个免费展位,现场销售77.1万元,达成106份购销或意向协议,合计4.2亿元。协调苏陕两省供销合作总社于2018年12月在苏陕两省高层联席会议上签署协议。协议约定多项助力消费扶贫的内容,比如江苏供销社将在江苏省社主导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中,设立“陕货进苏”集中批发区域。

三是助力健康扶贫,服务银发医疗人才援陕。协助江苏银发医疗人才援陕,为贫困县区群众义诊,开展师徒结对,提升贫困地区医疗水平,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从2017—2019年,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主任医师周珉带队的银发医疗专家团分赴延川、镇安、耀州等贫困县区,为群众义诊2883人次,查房会诊446人,师徒结对61人,举办讲座14场。

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和我的同事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为陕西打赢脱贫攻坚战奉献“江苏力量”。

主持人:张毅从江苏来到陕西工作,您对陕西最初有什么印象?

张毅:陕西印象最深的有三点,陕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西安是十三朝古都,陕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像陕北矿产资源、煤炭石油,陕南的旅游资源,陕西有雄厚的科教实力,西安大学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陕西有这么好的基础,未来一定很好。

主持人:谢谢张毅。下面,请李军良作介绍。

李军良: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我叫李军良,是丹凤县龙驹街道办大庄村副主任。我们村是深度贫困村,有8个村民小组,280户1010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5户404人,已脱贫108户390人,未脱贫户7户14人,贫困发生率1.38%,2019年人均纯收入为8597元。近年来,我们村坚持“天麻打头阵,艾草作后盾,养殖鼓实劲,劳务向前进”的产业发展思路,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于2010年,在本地办起了第一个千头生态养殖场,饲养和改良当地野猪,饲养量达2500头,将贫困村民和周围残疾人30人吸纳进来,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2015年担任村干部后,多次到河南南阳和湖北蕲春进行考察,2017年在包扶单位商洛广播电视台的大力支持下,注册兴办了“三变”产业九谷艾草股份有限公司。村上利用200亩水毁修复土地资源作为资产入股,拓展艾草种植基地,带动全村52户贫困户种植艾草,安排20名贫困户入厂务工。公司年加工生产艾绒、艾柱、艾条等艾制品500吨,加工艾灸保健制品器具5000件,年产值达500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年增收达10多万元,为贫困户每年分红10多万元,贫困户种植艾草每亩可增加收入2500元。企业坚持“支部引领,公司牵头,股份合作,三方共赢”的发展模式,为开展“三变”改革、实施产业脱贫、壮大集体经济进行了有益探索。目前以我村为龙头的艾草产业,已被列为丹凤县六大主导产业之一,公司在古城岭上打造的500亩艾草产业园已经竣工。

主持人:李军良不仅是一名村干部,还是农民企业家、更是致富带头人,他带领着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改变家乡的面貌。谢谢李军良。最后,请赵伟作介绍。

赵伟:大家好!我叫赵伟,今年40岁,来自中国长寿文化之乡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现任镇坪县曾家镇星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星明村国土总面积14.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5﹪,有耕地1223亩,林地16890亩,主要产业有订单富硒土豆、魔芋、萝卜、红心猕猴桃,其他产业有中华蜂、生猪、林下鸡等,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95.6元。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174人,于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退出,截止2019年末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

星明村素有“口袋村”之称,自然条件差、产业基础薄弱、群众增收条件相对滞后。自2014年担任星明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我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村级发展,带动全村群众脱贫增收,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帮扶部门的倾心帮扶下,星明村于2018年顺利实现了整村脱贫退出,我所在的镇坪县也是安康市率先整县脱贫摘帽的县区。立足村情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原则,在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后,进一步明确了“一村一企一基地,一户一法一产业”的基本发展思路,坚持“产业第一”的扶贫理念,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注册成立了镇坪县星明村农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从而形成了我村农副产品订单销售的市场主体。通过将全村农户逐一同合作社无缝对接,签订农副产品种植销售订单,进而明确了“四个两百亩”的产业发展目标。通过省监狱管理局对接全省各个监狱,与合作社签订洋芋、蔬菜、蜂蜜等销售“订单”,自2016年至今,累计销售洋芋60余万斤,销售魔芋15万余斤,销售萝卜110万余斤,实现了应售尽售,发展长期产业猕猴桃300余亩,带动农户发展中蜂养殖800余箱,带动全村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2019年星明村连续两个季度获得县委组织部“群众增收红旗村”命名。为了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自2018年起支部通过协调申报涉农整合资金60万元注入村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协会收益累计资金达到7.2万元,贫困户分红达到85.9元/股、非贫困户分红达到71.7元/股。

我觉得扶贫不仅仅是让大家吃饱饭,还要让大家赚到钱。为了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不断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2017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凭借早年在外创业打拼积累的工作经验,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注册资金1000万元,成立了镇坪县美通达科技有限公司,在全镇搬迁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开办了全镇第一个社区工厂,开发就业岗位80余个,截止2019年底累计带动200余名群众实现了就业,带动人均增收3000余元,2018年底被镇坪县人社局认定为新社区工厂,所在社区获得了“充分就业社区”命名,我也受到了安康市“劳模助力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

2019年9月,我当选星明村村委会主任,实现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后,肩上的担子重了,责任也更大了,为了实现村级长远发展,我先后组织村三委、村民代表,商定完善了村级基础设施管护运营机制、贫困户监测预警动态帮扶机制、群众稳定增收带贫益贫机制、资金资产运行管理机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机制等一系列长效机制,通过整合行业部门资金、帮扶资金、村集体经济资金、农户有偿使用资金、公益岗位等资源,实现有人管、有钱管、有机制管目标,为全面巩固脱贫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作为星明村的带头人,我将再接再厉、苦干实干,为实现脱贫攻坚全面顺利收官、带领全村群众共奔小康而不懈努力!

主持人:谢谢赵伟。介绍就到这里。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之前,请报一下所在新闻单位名称。请提问。

陕西农村报记者:您好,我是陕西农村报记者。请问张毅,能否介绍一下苏陕扶贫协作工作的总体情况。

张毅: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江苏省对口帮扶陕西省。2017年,江苏10个地级市、52个县(市、区)与陕西10个地级市、56个国定贫困县(区)分别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同年,派出第一批江苏省对口帮扶陕西省工作队赴陕西扶贫一线开展帮扶工作,助力陕西脱贫攻坚。2017至2019三年来,江苏累计拨付陕西财政援助资金45.4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3460个;援建扶贫车间366个,招引产业扶贫项目555个,实际投资近百亿元;选派援陕干部约300名,派出“支农、支医、支教”人才3000多名。他们奋战在陕西脱贫攻坚各条战线上。2019年底,陕西全省贫困人口减少到的18.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75%,所有贫困县、贫困村全部宣布脱贫摘帽。

今年,疫情在2020年1至4月,苏陕工作队克服疫情影响,积极推动复工复产,重点在社会扶贫、劳务协作、消费水平推动了工作。截至4月底,江苏向陕西援助财政资金25.86亿元,社会各界捐款捐物1774.16万元,其中包含大量陕西省紧缺的防疫物资。采购、销售陕西特色农产品1.09亿元。帮助陕西8418名贫困人口就业,其中帮助3442名贫困人口到江苏省就业,疫情期间,通过包机、包车、专列、统一购票等方式帮助2704名贫困人口赴江苏就业。3月,江苏帮扶干部帮助江苏口罩制造企业落户陕西商洛,该企业已成为目前陕南规模最大的口罩制造企业。同时,经江苏省工信厅和苏陕工作队的主要领导亲自督办,协调了4吨熔喷布,解决了口罩原材料缺的难题。到今年底,该企业年产一次性防护口罩将达1亿只。这一次,苏陕携手跑出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加速度”。

主持人:请继续提问。

国际在线记者:您好,我是国际在线记者。刚才听了春华大姐的介绍,您的奋斗过程很励志。请问,支撑您一步步走到现在的信念动力是什么?

毛春华:为了这个家,我也很多次感到无奈绝望,甚至想到过轻生。但当看到无助的丈夫和两个可爱的女儿时,便一次次打消这些念头。2015年,我在银行贷款了三万元,买了50只羊,开始了创业之旅。但由于缺乏经验和前期准备,靠养羊致富的创业路以失败告终了。我很失落,心想老天爷为啥这么不公平,但是我不甘心:“我不认命,一定要和这不公的命运作斗争!”。就在那个时候,扶贫工作开始了,想到国家鼓励扶持农民创业,看着家门口优越的自然条件,我萌生了想重新寻找一条养殖创业致富之路的想法---投资科学规模化养殖。后来,在合作社的发展中,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扶。在养殖场相关许可证申办过程中,区农林局主动协调骊山森林派出所,不到两天就为我办好了“特种养殖许可证”;由于资金短缺,发展一度受阻,区人事局得知情况后,及时为我申请了定向贴息贷款。针对资金、养殖场设施缺乏,区委领导联系协调区畜牧中心和区科技局,为我场引进价值8万元粪污处理设备一套,申请了2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引进先进技术的养殖场真正走上了科学养殖的道路,进一步扩大了生产。

回顾过去,我穷过、苦过、也奋斗过,但我心里最庆幸的是依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最终走上了这条创业的道路。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政府和乡亲们帮助我渡过了难关。合作社发展起来了,我想我也要回馈社会和乡邻。为带动乡亲们共同脱贫致富,合作社通过“先帮十户,十户带动二十户”的发展模式,为困难家庭和残疾家庭无偿提供兔粪用于果树施肥,同时优先吸纳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和残障人士加盟或入社,同时对有务工意愿的贫困户和残障人士优先招录,重点吸收白鹿观村贫困劳动力到合作社打工,现有加盟农户15户,带动贫困户10户。

习总书记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我想激励更多村民与我一起,改变命运、脱贫致富。2020年,共奔小康,谢谢大家。

主持人:请继续提问。

陕西网记者:您好,我是陕西网记者。请问李军良,您既是一名村干部,又是一名企业负责人。您是如何通过创办企业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又是如何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的?

李军良:我先说第一个问题:如何壮大集体经济?我们村以前的集体经济可以说是零,没有任何积累。我们兴办九谷艾草公司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壮大集体经济。“三变”产业的第一“变”就是变资源为资产,我们把属于集体的200亩水毁修复土地资源,作为资产入股到公司;同时公司修建厂房占用村上的土地,也以资源的形式入股到公司参加分红。这样,村集体每年就能拿到10多万元的分红,三年累计就是30多万元。当然与发展条件较好的村子来比,这样的集体经济积累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我们的村子是深度贫困村,人均不到5分地,九山半水半分田,立地条件差,能从无到有实现零突破,也真的不容易。

再说第二个问题:怎样带领贫困户致富?这主要分三步走:一是鼓励贫困户入股,变为股东。创业之初,贫困户抱着观望的态度,入股积极性不高。村支部要求村干部每人带头入1万元的股,党员、组长也要带头入股。这样打消了贫困户的顾虑,贫困户利用互助资金贷款入股公司,参加年终分红。公司每年为贫困户分红11万元。二是鼓励贫困户积极种植艾草,增加收入。村上除把200亩水毁修复地承包给贫困户种植艾草外,还动员贫困户利用自己的自留地、边角地种植艾草,全村艾草种植面积达300多亩。贫困户种植的艾草由公司统一回收,种植艾草所需要艾根、技术由公司统一提供。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使种艾农户平均每年每户增收7000多元。三是鼓励贫困户到公司务工。经过公司培训,目前有20名贫困户家庭成员,在公司从事长期稳定的生产工作,月工资均在2000元以上。通过以上三种形式,公司把全村115户贫困户有效链接在艾草这一产业链上,增加了贫困户的家庭收入,推动了我村脱贫攻坚工作。

主持人:请继续提问。

陕西日报社记者:您好,我是陕西日报社记者。请问张刚,从条件优越的国企到条件艰苦的贫困村驻村担任第一书记,您当初是怎么想的?您认为脱贫攻坚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张刚:相对于供电局工作条件和市区的家庭温暖,下寨村的条件的确艰苦的多,吃饭问题、住宿条件、交通不便、村上贫困面大、增收缺少门路,维持两委会正常运转的办公经费也捉襟见肘。自己当初也有压力,但一旦踏入脱贫攻坚主战场,自己就不再有撤退的想法。抱着乐观的心态,直面困难,以坚定的信念,直扑脱贫攻坚最前沿,静下心,谋事干事,在脱贫攻坚中干出一番事业,为自己赚一份难忘的上山下乡经历,积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抱着这样的信念,不仅坚持下来,而且还干出了成绩,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也实现了我个人的价值。我认为,要做好驻村工作,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有扶贫工作的情怀。情怀是一种情感,是对“三农”工作的热爱,是把困难群众当亲人的一种大爱。情怀更是一种责任、理想和信念,一种人生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对扶贫工作有了情怀,你才会热爱扶贫工作,也只有这样你才会工作起来有激情、有创新、有包容,有不竭的动力,勇于奉献,乐于奉献;才能理解“三农”工作的不易、困难群众的疾苦,才能把群众当亲人,把帮扶村当作自己的家,沉下来、扎下根与村、镇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风雨同舟,并肩作战,动情、用情、真情的组织开展帮扶工作,真扶贫、扶真贫。

二要有承担责任的担当。脱贫攻坚战需要的是一份责任,职责所系,任务在肩。职责和任务就是我们的责任田,必须一心一意种好。除此之外与扶贫有关的其他事情就是我们的自留地,只有责任田和自留地同时都种好了,我们才能称的上是尽职履责的优秀帮扶干部。因此,在驻村工作中一定要有严格遵守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规定的意识,执行政策的原则,攻坚克难的勇气和能力。

三要有提升能力的意识。脱贫攻坚是一项政策非常强的一项工作,不懂政策你就无法开展工作,也就无法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更无法赢得群众的认同。善于学习,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提升谋事、干事、干成事的工作能力,是一个优秀帮扶干部成长的必由之路。对每一个驻村干部来讲,都需要非常强的综合素质,因此要有不断提升自我能力与素质的意识,一定要持续不断学习、实践,才能提升能力,磨炼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这就是我的一些感受,谢谢大家!

主持人:请继续提问。

各界导报记者:您好,我是各界导报记者。请问赵伟支书,刚才您介绍到星明村为实现脱贫后长远发展,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长效机制。能否介绍一下村级基础设施管护机制的情况?

赵伟: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先后修建完善了通村道路、安全饮水工程、垃圾处理设施以及绿化亮化设施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极大便利了群众日常生活,但是由于缺乏后期管护,好多设施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出现损坏损毁。按照镇坪县村级基础设施管护“六定”机制要求,我积极组织村三委成员全面摸底统计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分类进行统计,按照“定责任、定范围、定权属、定标准、定资金、定奖补”要求,全面明确了“五大类基础设施范围”,研究制定了“七项管护标准”,并通过“行业管护资金整合一点、帮扶部门补助一点、县级财政筹措一点、村集体经济支付一点、向受益对象筹措一点”的“五个一点”举措,全面破解了重建轻管、权属不清、责任不明、管护缺失等突出问题,实现了村级基础设施“有人管、有钱管、有机制管”的良好局面,在巩固了脱贫成果的同时,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工作认可。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

中国报道杂志记者:您好,我是中国报道杂志记者。请问各位,你们参与脱贫攻坚战的最大体会和感受是什么?

李军良:我作为村干部和企业负责人,最大的感受是现在企业和群众不愁产业发展资金,只要你能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政府就有扶助资金。比如:我村贫困户种植中药材,每亩地政府奖补600元,种植天麻,一个补助3元钱,养猪一头补助8元钱。

张毅:来陕西扶贫工作三年,最大的感受有三点。第一,陕西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政策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实足。第二,江苏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积极落实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部署,在资金、人才、产业方面全力支持,助力陕西打赢脱贫攻坚战。第三,每一名帮扶干部,有着一个不破楼兰终不还、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工作的恒心。

张刚:作为一线驻村干部有两点体会和三点感受。两点体会:一是脱贫攻坚工作意义重大,无上光荣,使命艰巨。二是感觉时间太紧,有大量的事情等着自己干,时间不够用。三点感受:一是经过历年扶贫,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美丽乡村初步体现。二是一线村干部、村民自信心上来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对生活充满了憧憬。三是大家很期待乡村振兴,期待乡村振兴规划的美好画卷早一天实现,谢谢大家!

毛春华:脱贫攻坚以来,我最大的感受:一是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山青了、水绿了、大家都富了。二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我要跟所有贫困户说一句话,抓住这个好政策,有这么多关心你支持你的好干部,我们要主动作为、努力奋斗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谢谢大家!

赵伟:脱贫攻坚以来,我最大的体会最大的感受是:一是村容户貌有了很大的变化。路硬化了、有自来水吃了、有新房住了等等。二是我的思想得到了改变。之前我确实是目光短浅,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通过这几年扶贫发现,我们有很多战友从省城到乡村,他们能舍小家顾大家去村里扶贫,他们能我为什么不能?我的思想慢慢变了,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要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三是村民通过这几年扶智工作,思想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以前保守的思想、传统的耕种、传统的发展农业,通过这几年帮扶部门帮扶,开拓了他的思想和眼界,能跟上这个时代了。

主持人:刚才5位代表的分享和介绍,让我们收获了很多感动。正是有无数像他们一样的人,在一线辛勤工作、顽强坚守、默默奉献、乐观向上,脱贫攻坚战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绩。现在,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让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信心、一鼓作气,以只争朝夕、真抓实干的劲头,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再次谢谢他们的分享!也谢谢记者朋友的参与!

今天的见面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