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陕西省深化“三评”改革 优化创新环境有关情况

时间:2020-09-04 10:54:00 来源:陕新发布

9月3日14时30分,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史高领先生,陕西省科学技术厅资源配置与管理处(重大专项处)副处长范孟慧女士出席,介绍陕西省深化“三评”改革,优化创新环境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到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史高领先生,省科学技术厅资源配置与管理处(重大专项处)副处长范孟慧女士,请他们向各位介绍我省深化“三评”改革,优化创新环境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史高领副厅长介绍相关情况。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史高领: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陕西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关注和宣传报道。

为了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激发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潜能和活力,提升科技创新和供给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近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意见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聚焦“三评”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发挥好评价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政策措施突出实招硬招,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入手,找准突破口,增强针对性,更加注重质量、贡献、绩效,提高改革的含金量和实效性。

下面,我对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意见的实施方案》作以简要介绍。

一、出台背景

《实施方案》的制定出台,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背景:

一是落实中央改革的具体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2018年7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与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以下简称“三评”)有关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是实现迈出更大步伐的客观需求。4月20日-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陕西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三评”是科技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创新的三大指挥棒,其导向是否正确、指标是否科学、方法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技人员能否潜心科研、追求卓越,影响着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率。深化“三评”改革,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进一步优化科研生态环境,是实现陕西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走在全国前列的基础保障。

三是回应科研人员的普遍诉求。一段时期以来,科技界“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的现象突出,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让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科研人员总有许多难以言表的“烦心事”。针对当前我省科技评价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符合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问题,广大科研人员普遍反映,应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实施方案》旨在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减轻科技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

二、起草过程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实施方案》自2018年年底着手调研起草,历经一年半时间。

一是深入开展调研。先后组织召开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高新区及科技管理部门等不同层面人员参加的20余场次调研座谈会,梳理“三评”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二是广泛征求意见。先后4次征求了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信厅、省人社厅、省农业厅、省卫健委、省国资委、省科学院、省社科院等10家省级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理思路、议对策、谋共识。

三是反复修改完善。省政府分管领导高度重视《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多次听取汇报,提出修改意见。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指导下,《实施方案》几易其稿,经省委、省政府审定同意后于6月15日以两办名义正式印发。

三、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聚焦科研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结合我省实际,突出可操作性,分别对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工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并对普遍适用于“三评”工作的监督评估和科研诚信建设措施做出了安排,共计5方面22项具体措施,真正让科研人员吃下“定心丸”。

一是在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方面,对指南的编制与发布、评审专家的选取使用、评审工作的质量效率、科技项目的结题验收、科技计划的绩效评估等方面均提出了改革举措,形成了项目评审全流程各关键环节的制度规范。

二是在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方面,针对人才“帽子多”、标准“一刀切”、“评用脱节”等突出问题,坚持“干什么评什么”的分类原则,“评用结合、谁用谁评”,论文发表和引用排名等不作为限制性指标,扭转少数人急功近利、作风浮躁的问题,促进作风和学风转变。

三是在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方面,针对科研机构在职能定位、法人自主权、机构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科研机构全面推行章程管理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绩效为核心的中长期绩效评估制度,并对完善科技创新基地评价考核体系一并做出制度安排。

四是在加强监督评估和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着眼规范“三评”行为、守住诚信底线,提出了建立覆盖“三评”活动全过程的监督评估机制和集教育、自律、监督、惩戒于一体的科研诚信体系。

四、主要特点

《实施方案》是落实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对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是一份内容全面、系统部署的科研评价改革文件;以树立正确评价导向、净化科研风气、优化科研生态为目标,加快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通过立规矩、建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实招硬招,充分发挥科技评价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三强”。

一是针对性强。《实施方案》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精准设计改革举措,直击“三评”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体制机制症结。比如评价数量化、唯论文、人才“标签化”、单位自主权不足、科研诚信缺失等科技界反映强烈的问题,均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

二是操作性强。《实施方案》着眼操作执行,突出实招硬招,便于基层理解执行,同时也可督查、可考核。比如明确规定,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荣誉性头衔、承担项目和获奖成果等作为科技活动成果的支撑材料,不作为限制性条件;不把人才荣誉称号作为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获得科技奖励、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确定的限制性条件;基础研究类科技活动突出原创导向,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其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避免多个类似人才项目同时支持同一人,原则上已获得国家级人才荣誉称号的不再给予省级和省级以下同类人才荣誉称号。

三是规范性强。《实施方案》在为科研人员减负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行为规范。比如项目承担单位无特殊原因未按时提出验收申请的,按不通过验收处理;加强对已结题验收项目的跟踪问效,将项目验收结果和执行效果作为对其后续支持的重要参考;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对严重失信行为的责任主体,实行“一票否决”,一定期限、一定范围内不允许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奖励,不推荐申报国家项目和奖励。

这次“三评”改革针对问题分类施策,既彰显了决心更体现了力度。一是广度方面的变化。关注群体发生了变化,不仅关注少数人才学者,更关注广大普通科研人员,能更加广泛地调动积极性。二是深度方面的变化。引导科研人员,尤其广大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不要短期地追求“文章”“专利”“奖励”等“数字化”“表格化”的科研“GDP”,而要发挥自身优势,关注社会需求,追求自身可持续发展。三是纬度方面的变化。从原来职称评审等单纬度的改革,变化为机构评估、项目评审、人才评价等全链条、多维度、系统性改革。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发挥牵头部门作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抓好《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工作。一是开展宣传解读。通过新闻媒体、政策答疑等多种方式,深入细致宣传解读政策措施,努力让执行部门精通政策、科研人员掌握政策、社会公众知晓政策。二是抓紧制定配套政策措施。近两年,我省相继出台了《关于做好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工作的通知》《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陕西省科技计划及项目管理调整方案》等政策文件,都是落实“三评”改革的具体举措。此次出台的《实施方案》可操作性强,不少政策措施规定明确,可以直接执行。省科技厅还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任务分工,明确落实工作时间表、路线图,形成落实《实施方案》完整的政策体系。三是督查评估推动落实。加强对《实施方案》落实情况跟踪调研,畅通沟通反馈渠道,广泛听取一线科研人员等各方面对改革评价意见,不断改进完善落实工作,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

介绍就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的时候,请报一下自己所在新闻机构名称。谢谢。

中国报道杂志记者:

您好,我是中国报道杂志记者。请问本文件和国家“三评”改革相比主要特点是什么?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资源配置与管理处(重大专项处)副处长范孟慧:

与国家意见相比,我省“三评改革”实施方案更加聚焦我省的突出问题,设立评价标准,提出具体举措。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更加注重科研机构统筹布局。围绕全省发展战略和创新链布局需求,加强科研机构整体设计,实现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试验示范的全链条统筹布局。深入实施“1155”工程,加强各类创新基地平台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开放共享,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二是人才评价指标更具针对性。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和绩效为导向,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社会公益研究、科技管理服务、实验和检测技术等5类,对人才团队进行分类评价,真正做到“干什么、评什么”,不拘一格选拔、评价和使用人才。

三是项目评审更加公开透明。推行视频评审、集中网评、通讯评审和全程录像录音,保证评审过程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

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

请继续提问。

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您好,我是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在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和为科研人员减负方面,我省还做了哪些尝试?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资源配置与管理处(重大专项处)副处长范孟慧: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四抓一转”总要求,先后出台了《关于改进加强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和项目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陕九条”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做到应放尽放,能放尽放,为科技人员松绑,为创新主体赋能。具体措施包括:

1.落实科研单位主体责任。以信任为前提,以自我管理为主,合并各类检查抽查,对三年以下项目不做中期检查,压实项目承担单位的法人主体责任。

2.落实领衔专家有职有权。充分尊重和信任,赋予领衔专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

3.给予项目负责人更大的自主权。根据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项目负责人可自主确定技术路线,确定研发团队人员组成;研发过程中团队人员发生变化或调整,除项目负责人外无需向科技管理部门报批。

4.在经费管理方面,下放预算调整权限。科研经费开支范围下设的13个科目,除了直接费用中设备费调增、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有比例要求外,其它科目的调剂权都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基础研究和软科学项目试行经费“包干制”,如何使用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

5.项目评审管理方面,尽可能为承担人减负。①简化项目申报环节。推行电子签章,实行CA认证,取消多层级推荐,实现无纸化申报。②精简合并各类报表。取消重点项目申报查新。③改进项目评审方式。全面实行网络评审和视频答辩,让信息多跑路、人员少跑路。④合并技术与财务验收,只做一次综合绩效评价。

这些举措为进一步深化“三评”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

最后一个问题。

西北信息报记者:

您好,我是西北信息报记者。请问“三评”改革将会带来哪些新变化?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史高领:

“三评”改革针对广大科研人员关注的问题,突出实招硬招。将在科技管理、人才激励、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突破。

一是有利于推进科研项目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公平公正。“三评改革”要求,指南编制坚持需求导向,项目评审力求公开公正,评审专家遴选更加科学规范,不断提高项目评审质量和效率。科研管理坚持“放管服”原则,但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

二是有利于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到科技创新活动中。“三评”改革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职称、唯奖项”倾向,避免学术头衔和人才帽子与薪酬待遇直接挂钩,使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扭转少数科研人员急功近利、学风作风浮躁的问题,引导广大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追求卓越,营造风清气正的创新生态。

三是有利于引导科技创新平台肩负起支撑区域创新的重任。“三评”改革着力解决平台基地交叉重复、定位不清晰的问题。遵循科研活动规律,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商,按照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3类高标准布局建设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强化分类评价和动态调整,促进各类平台明确定位、突出特色、优化管理、注重绩效,不断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协同创新,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

谢谢史厅长,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也谢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