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圆全面小康梦”系列发布会(第七场)

时间:2020-09-16 16:04:14 来源:陕新发布

pic

9月16日10时,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临先生,榆林市副市长马秀岚女士, 榆林市政府党组成员、市扶贫办主任王志强先生出席,介绍“打赢脱贫攻坚硬仗 谱写全面小康华章”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主持。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出席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陕西省“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圆全面小康梦”系列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榆林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临先生,榆林市副市长马秀岚女士, 榆林市政府党组成员、市扶贫办主任王志强先生,请他们围绕“打赢脱贫攻坚硬仗 谱写全面小康华章”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李春临先生作介绍。

  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榆林市人民政府市长李春临: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与大家一起分享脱贫攻坚的榆林实践和成果。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共榆林市委、榆林市人民政府,向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记者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榆林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榆林总土地面积4.36万平方公里,下辖1市2区9县,户籍人口385万。全市12个县(市区)均为革命老区县,其中国定贫困县8个,除定边县外,其他7个县区还是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陕西对榆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严格落实“村村过硬、户户过硬、人人过硬”要求,举全市之力尽锐出战、攻坚克难,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48.63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1.8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6.3%降到0.6%,截至目前,这1.82万贫困人口已具备退出条件,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9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一、坚持政治站位,健全脱贫攻坚指挥作战体系

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作战指挥部,高位推动各项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类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坚持四级书记抓扶贫,党政主要领导坚决扛起“第一责任人”职责,县委书记当好“一线总指挥”,下派1333支驻村工作队、948名第一书记,把“最能打硬仗的人”派到脱贫攻坚一线,逐级签订“军令状”和责任书,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持续抓好扶贫领域干部能力和作风建设,健全完善市级领导带队随机调研督查、分组包县督导等制度,强化脱贫攻坚部署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督,出台脱贫攻坚《奖惩细则》,激励和督促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担当作为、建功立业。

二、坚持目标标准,全面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弱项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标准,在找问题、补短板上下足“绣花”功夫,先后组织开展了“行业扶贫三清”“三排查三清零”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接连发起春季、秋季、冬季攻势,确保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累计投入78.14亿元用于道路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修筑通村沥青水泥路6534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运车;建成饮水安全工程5218处,所有贫困群众都喝上了放心水。全力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和网络建设工程,贫困村生活用电、动力电和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全力排查农村住房安全问题,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13万户,完成1.33万户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持续推进低保和扶贫有效衔接,为4.67万贫困群众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累计将35.92万人(次)纳入低保、6.11万人纳入特困供养,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化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建档立卡户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不再因为贫困而失学辍学,还享受到了有鸡蛋、牛奶的营养餐。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贫困人口就医全部纳入“三重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

三、坚持产业带动,实现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坚持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突出抓好产业、就业和金融扶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底的3013元增长到2019年底的10206元,年均增长27.64%。大力实施“4+X”产业扶贫工程,因地制宜发展壮大苹果、蔬菜、羊子、马铃薯四大主导产业和红枣、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产业,23.9万名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人口实现了产业全覆盖。建立健全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形成了“龙头企业+主导产业+贫困户”等带贫益贫模式,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3.4万户贫困户建立带贫益贫机制,把贫困户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大力推进光伏扶贫,建成并网光伏扶贫电站264个,总规模达19.24万千瓦,关联751个贫困村,每年有固定发电收益1.68亿元用于扶贫事业,有建设条件的贫困村实现了全覆盖,规模和覆盖面积全省第一。全面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贷20.3亿元,发放互助资金借款14.9亿元,有效保障了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需求。全力推进就业扶贫,精准对接岗位、技能、人员,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6万人,公益岗位安置就业9511人,聘用生态护林员3654名,全市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家庭至少实现1人就业。

四、坚持精准施策,奋力提高脱贫攻坚质量成色

始终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围绕识别、帮扶、退出、巩固等各个环节,量身制定到村到户到人减贫计划。精准管理使用资金,推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安排项目市级部门联审模式,全方位、全过程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确保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刃上。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36.4亿元,其中市本级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9.49亿元,保持每年20%的增幅,贫困县平均投入33.72亿元,非贫困县平均投入16.67亿元,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资金保障。加强扶贫对象精准动态管理,实行数据质量“日报告、月通报”制度,做到“零回退、零错退、零漏评”,扶贫对象管理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创新推出扶贫扶志“6+6”工作法,积极引导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了精神与物质“双脱贫”。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积极探索防止返贫致贫、巩固脱贫成果新举措,在全省率先出台《建档立卡数据信息四级联动监测办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办法》等文件,对存在返贫风险的1741户4227人和存在致贫风险的2164户5314人,及时落实帮扶措施。

五、坚持统筹资源,不断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群众主体的原则,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脱贫攻坚,构建起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深入推进扬榆扶贫协作,落实苏陕扶贫资金5.8亿元、项目267个,榆林在全省东西部扶贫协作专项考核中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等次。加强定点驻村联户扶贫,国家和省市县946个单位参与定点扶贫,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9.3亿元。拓展国企“合力团”、校地结对“双百工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三大特色帮扶体系,建成投产项目9个,培训2万余人次,派驻医生专家389名,新建临床专科6个。广泛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深入开展村企合作、结对帮扶,940家民营企业和488家社会组织累计投入资金15.64亿元,惠及贫困人口15.81万人次。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瞄准关键环节,下足绣花功夫,倾注工匠精神,确保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圆满收官,为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贡献榆林力量。一是继续保持攻坚态势,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抓好国家普查、九三学社中央民主监督调研和前期各级督查、抽查反馈以及信访舆情中反映的问题整改,全面做好“对标补短”各项工作。坚持资金不减、政策不变、队伍不撤,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二是继续保持工作定力,夯实脱贫攻坚产业基础。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常抓不懈,加快形成具有榆林特色和竞争优势的“4+X”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省现代农业先行区和全国知名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整市推进“三变”改革,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行“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鼓励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贫机制,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参与度、受益度。三是继续保持昂扬斗志,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主动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盼,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有效路径,做好规划编制、政策扶持、组织保障、投入保障衔接,以脱贫攻坚奠定乡村振兴基础,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效。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不断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最后,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记者朋友多到榆林走一走、看一看,体验塞外驼城的风韵,感受能源新都的魅力。同时,也希望能够借大家生花妙笔和多彩镜头,讲好榆林故事,传递好榆林声音,为榆林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加油鼓劲!

谢谢大家!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

谢谢李市长。

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先介绍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名称。

中国报道杂志记者:

您好,我是中国报道杂志记者。榆林是如何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有哪些成效?

 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临: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请市扶贫办主任王志强同志回答。

 榆林市政府党组成员、市扶贫办主任王志强:

社会扶贫是构建大扶贫格局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坚持“常态化、可持续”的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狠抓工作落实,在定点驻村帮扶、扬榆协作、“3+X”帮扶、社会助力、消费扶贫等方面全面发力,凝聚起了全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一是推进定点驻村联户帮扶工作。6个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我市8个贫困县区,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4.85亿元,实施项目367个。省市县940个参扶单位派出1333支驻村工作队、948名第一书记、2917名工作队员、42724名联户帮扶干部,累计投入和引进资金14.45亿元。在各级单位的帮扶下,我市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产业、教育、医疗、科技等诸多方面均得到了大幅提升。

二是实现扬榆扶贫全方位协作。2016年以来,扬榆双方互派挂职干部192人、专业技术人才1556人,举办扬榆协作劳务培训班102期、招聘会57场,实现就业3489人。构建扶贫产品在扬销售体系,扬榆旅游合作不断深化。投入苏陕协作资金5.8亿元,落实项目267个,带动17万贫困人口增收。

三是促成“3+X”帮扶体系落地落实。充分发挥国企“合力团”、校地结对“双百工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三大体系作用,国企“合力团”建成投产项目9个,校地双方举行各类教育培训170余场,17家三级医院向10家贫困县医院派驻专家389名,新建临床专科6个。

四是引导社会助力多点开花。充分发挥我市民企活跃的优势,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940家民营企业和488家社会组织累计投入资金15.64亿元,惠及贫困人口15.81万人次。中国社会扶贫网注册总量达到106万人,成功对接贫困需求11.23万条,“互联网+”社会扶贫工作多项指标全省领先,位列全国地级市前茅,在全国“互联网+”社会扶贫论坛上做了经验交流。

五是扎实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消费扶贫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有力抓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消费扶贫工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工作专班,组建了榆林消费扶贫服务中心,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成投运“扶贫产品集采中心”,配套建设集采基地,创建“榆林扶贫优选”公用品牌,按照“5522”扶贫产品销售模式,对全市所有扶贫产品进行集合营销,与11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购销关系。我市“集采中心”模式在今年8月10日全国消费扶贫工作推进会上,得到了国扶办、省扶办的充分肯定。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弘扬扶贫济困优良传统,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

请继续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

您好,我是中国日报记者。榆林市采取了哪些举措来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效果如何?

 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临:

我来回答中国日报记者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对榆林而言,开展就业扶贫,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区域立地条件,以南六县为例,南六县总土地面积9400平方公里,总人口146万,其中农业人口125万,以全市21.6%的土地面积养活着全市42%的农业人口,典型的人多地少。再加上南六县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其中吴堡、佳县、清涧又位于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土地贫瘠,立地条件差,在产业发展上存在先天不足,这就决定我们必须将就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之举。一个是贫困人口结构,全市41.0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19.3万人,占比达到47%。贫困劳动力基数庞大、就业需求迫切,这就倒逼我们必须不断加大就业扶贫帮扶力度。为此,我们将做好就业扶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围绕“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不断拓岗位、强培训、提素质,实现了有就业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动态清零,有就业创业意愿的贫困家庭至少1人就业创业。

主要采取了以下五条措施:

一是着力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针对榆林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特点,我们坚持把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就业扶贫的重点,建立完善了精准帮扶、定期调度、专项服务等工作机制,通过强化劳务协作对接、线上专场招聘、“点对点”输出服务等方式,组织有意愿外出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近三年年均13万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占全市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60%以上。特别是今年,我们出台了应对疫情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十条措施,全力做好农民工返岗保障工作,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去年同期水平。

二是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我们把开发公益性岗位作为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的重要举措,市县两级每年拿出近11亿元用于公益性岗位就业补助,创造性地增设劳动保障、社区服务、卫生保洁、治安维护、林草管护等一大批特设扶贫公益性岗位,确保就业困难人员收入有保障、生活有着落。近年来,全市通过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贫困劳动力9511人,其中农村特设公益性岗位5836人、公益专岗1071人,城镇公益岗位2604人。今年疫情期间,各县市区开发临时性防疫公益岗位安置3964人。

三是全面拓宽就业渠道。我们千方百计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充分利用扬榆扶贫协作、国企“合力团”和中省定点扶贫等社会资源力量,下大气力推动社区工厂和扶贫基地建设,支持国有企业、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优先招用贫困劳动力。先后建成总投资3.4亿元的清涧红枣深加工、总投资2.8亿元的子洲黄芪深加工以及毛绒玩具制作等一大批带贫益贫项目,累计建成社区工厂61个,认定扶贫基地37个,吸纳5.1万贫困人口稳定就业。

四是扎实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针对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低、收入渠道少的客观实际,我们千方百计采取订单、定向、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升专项行动,全力促进贫困群众就业。近年来,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2万多人次,今年疫情期间培训贫困劳动力5000人次。同时,积极实施技工教育,向省内外96所技工院校推荐1557名“两后生”入学,其中向陕汽技工院校推送贫困学生246名,实现贫困学员全免费培训、“零花费”上学、无顾虑就业。

五是全力支持贫困群众创业脱贫。创业历来是就业扶贫的一块短板,而资金短缺是贫困人口创业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全面落实各类创业补贴政策,持续强化资金支持和创业指导,大力开展标准化创业服务中心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帮助贫困群众自主创业、增收致富。近年来,全市累计认定市级创业孵化基地9家,建成县镇两级标准化创业中心135个,创建创业担保贷款信用村26个。累计发放小额扶贫贷款20.3亿元,惠及3.2万户贫困户,有意愿、有发展需求的贫困户全部实现创业脱贫。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

请继续提问。

中国网记者:

您好,我是中国网记者。白于山区以前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尤其在饮水方面,榆林市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白于山区群众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成效如何?

 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临:

中国网记者问的问题很重要,请马秀岚副市长回答这个问题。

榆林市副市长马秀岚:

白于山区位于黄土高原中心,是陕西省三大贫困山区之一,涉及我市定边、靖边和横山三县区,总面积8659.6平方公里。该区域地下水位在350米以下,取水困难;地表缺水且多为高氟水、苦咸水,不能饮用。为切实解决白于山区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我市累计投入资金4.19亿元,分类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及巩固提升工程,34.51万群众实现了从“饮水难”到“饮水甜”的跨越式转变。一是浅山区实施集中供水工程。通过打深井、建高位水池、铺设供水管线,新建和改造集中供水工程1509处,使30.13万人吃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二是深山区实施分散式供水工程。以户为单元,新建水窖和蓄水池11822座,硬化集雨场131.18万平米,由卫健部门落实专门技术人员,指导农村供水管护员定时定量投放漂精片(每吨水投放10片),从根本上解决了缺水区和氟病区4.3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此外,定边西线引黄提升改造工程预计2020年10月建成通水,我们同步实施了八条支管线进村入户项目。建成后,定边县6个乡镇、1个便民服务中心的28个行政村、6925户、38977人将由饮用窖水变为饮用自来水,彻底改变“山区无水吃,滩区有水不能吃”局面。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

请继续提问。

 国际在线记者:

您好,我是国际在线记者。请介绍一下榆林市吕梁山片区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整体情况?

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临:

这个问题请王志强同志回答。

榆林市政府党组成员、市扶贫办主任王志强:

吕梁山片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包括山西13个县和榆林的7个县区(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横山区),全部在黄土丘陵沟壑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必须采取系统的政策和措施。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吕梁山片区县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狠抓责任、政策、工作落实,推动7个片区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33.47万人实现脱贫,64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个片区县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2.61%下降到0.69%。

一是“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片区县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问题全面解决。无因贫辍学贫困学生,为12.1万名建档立卡学生发放补助1.05亿元。贫困人口参合参保率达到100%。贫困人口大病专项集中救治10375人,慢病签约服务救治61373人,签约服务率100%。易地扶贫搬迁7360户,危房改造15437户,建成各类饮水工程3712处,实施农网改造升级项目1382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生活用电、动力电、通硬化路、通光纤。

二是脱贫攻坚政策全面落实。紧紧牵住产业扶贫“牛鼻子”,因地制宜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发展山地苹果、马铃薯、小杂粮和中药材153.12万亩,羊子79.36万只,实现了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发展产业的6.94万贫困人口产业全覆盖。640个贫困村均建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有226个。新建社区工厂41个,认定扶贫基地19个,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9.5万人,公益岗位安置就业7069人,通过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把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基础夯的更实。不断筑牢兜底保障底线,将符合条件的5.25万人和7669人分别纳入农村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范围,3.1万人次贫困残疾人享受“两项补贴”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三是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提升。2016年以来,片区县投入中省市县财政扶贫资金75.58亿元,其中市级投入30.44亿元,县级配套4.07亿元,整合涉农资金109亿元,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保障。不断规范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加强项目科学论证和入库项目审查,确保项目安排更加合理,资金使用更加精准。实行“6+1”工作法,实施“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提醒、项目市级部门联审、资金预警管理”三大机制,推动扶贫项目落地见效,资金绩效全面提升,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发挥出最大资金效益。

四是合力攻坚放大效应全面显现。中央5个部委扎实开展定点帮扶,投入帮扶资金4.57亿元。扬榆扶贫协作投入资金5.48亿元,25个乡镇和25个村与扬州对口镇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国企合力团投资5.35亿元,带动近万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高校结对帮扶举行各类校地培训160多场,签订帮扶协议10多个。17家省内省际医院与县级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推动基层医疗服务提质增效。414家民营企业帮扶561个贫困村,投入资金7.46亿元,实施帮扶项目835个,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总的来说,我市吕梁山片区7个县区,在国家卫健委牵头帮扶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片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彻底解决,我们有信心确保片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

最后一个问题。

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您好,我是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榆林市在产业扶贫方面有什么举措和成效?

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临:

这个问题由我的同事马秀岚副市长回答。

榆林市副市长马秀岚:

一是抓资金投入,提供坚强保障。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我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涉农资金整合的70.8%用于产业扶贫,累计投入资金78.6亿元,实现全市23.9万名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人口产业全覆盖。

二是抓产业发展,夯实扶贫基础。按照“4+X”产业发展战略,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山地苹果47.3万亩、设施蔬菜2.83万亩、马铃薯20.9万亩和羊子107.9万只,发展特色产业小杂粮94.8万亩、中药材26.7万亩,累计覆盖贫困户25.96万户,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1-2个稳定增收产业。

三是抓机制创新,完善利益联结。全市33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00个家庭农场和1.1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劳动务工、入股分红、托管代养”等形式,将3.4万户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条之中。横山羊子、吴堡挂面等6个典型范例被编入《产业扶贫陕西范例》,在全省范围推广。

四是抓集体经济,提升带贫效益。探索形成了赵家峁村“三变”改革等先进模式,并在全市推广。2019年,全市89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集体产业,带动2.2万户贫困户,分红1027.9万元。

五是抓市场开拓,助推产品销售。借助国家部委包抓联系、国企榆林合力团等平台,大力开展“三年百市”营销宣传,形成名优产品50多个,累计销售农产品9500吨、总金额近1亿元。按照中央和我省消费扶贫行动安排部署,全市已建成消费扶贫专柜35个、专馆15个、专区22个,认定6批210个供应商1090个扶贫产品,销售总额达到2.79亿元,惠及3.73万贫困人口。9月11日,市委、市政府启动消费扶贫月活动,动员各方购买和帮助销售扶贫产品,全面掀起消费扶贫行动热潮。

六是抓技能培训,激发内生动力。成立产业脱贫110技术服务中心,市级组建12个农业科技扶贫工作队,市县乡共选派2685名产业指导员,采取“长期加短期”“阵地加游击”等方式,开展设施养殖、果树修剪等实用技术培训,累计服务20多万户(次),实现有技术帮扶需求贫困户全覆盖,努力将贫困户向高素质农民拓展。

市委、市政府已明确2021年扶贫支农产业政策不变。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关键措施,用足用好产业扶贫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持续壮大和推动“4+X”主导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努力实现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红:

感谢李市长、马市长及王主任今天的发布,也感谢记者朋友们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