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汉中“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圆全面小康梦”系列发布会(第七场)

时间:2020-10-30 11:34:57 来源:陕新发布

10月26日10时,汉中市委宣传部、汉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圆全面小康梦”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宁强县委副书记、县长黎建军先生,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龚新伟先生以及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副县长汤新军先生出席,介绍“群策群力脱贫摘帽 同心同德圆梦小康 奋力谱写新时代宁强富民强县新篇章”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汉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廖丹主持。

pic

汉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廖丹: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汉中市委宣传部、汉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今天是汉中市“打赢脱贫攻坚战 共圆全面小康梦”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七场——宁强县专场。

近年来,宁强县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持续加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攻势,尽锐出战、精准施策、真抓实干,顺利实现脱贫摘帽,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决定性基础。为了让大家对宁强县脱贫攻坚工作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了宁强县委副书记、县长黎建军先生,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龚新伟先生以及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副县长汤新军先生,请他们围绕“群策群力脱贫摘帽 同心同德圆梦小康 奋力谱写新时代宁强富民强县新篇章”主题,向大家介绍宁强县脱贫攻坚工作成就亮点,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黎建军县长介绍相关情况。

宁强县委副书记、县长黎建军:

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角,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地界陕甘川三省,毗邻八县区,是汉江源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素有“三千里汉江第一城”之美誉,全县总面积3246.8平方公里,辖18个镇办、213个村(居),总人口34万,其中农业人口29.2万。宁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有贫困村10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7064户83771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狠抓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全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截至2020年6月底,全县累计减贫80775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0%降至1.01%,10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今年2月27日省政府公告宁强等29个贫困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目前,剩余贫困人口2219户2996人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正在按程序脱贫退出,至此,全县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对宁强脱贫攻坚情况作以介绍。一是强化组织保障,以最严责任捆绑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决扛牢脱贫攻坚责任。

一是精心谋划部署。我们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每月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精心谋划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建立周清单、月通报、常态化督查制度,确保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到位、推进到位、落实到位。二是夯实攻坚责任。建立“党委政府同责、三级书记主抓、四套班子共管、四支队伍攻坚”的责任体系,实行县级领导与包抓镇办捆绑、帮扶单位与镇办捆绑、脱贫攻坚与干部工作捆绑、督导组与被督导单位捆绑的“四个捆绑”考核机制,层层压紧压实责任,形成了合力攻坚格局。三是坚持尽锐出战。建立县级领导包抓镇办、扶贫“24条线”分线推进、驻村帮扶单位真帮实扶、镇村干部队伍合力攻坚的工作落实机制,全体县级领导、163个帮扶单位、107个驻村工作队、4443名帮扶干部,356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尽锐出战,合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落实。

二、坚持精准方略,全面落实脱贫攻坚政策。

一是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创新产业扶贫“十大模式”。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7.94亿元,采取产业直补到户、培育经营主体、发展集体经济、建设产业园区等多种方式支持和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了贫困户产业扶贫措施全覆盖和稳定增收;完善产业扶贫带贫益贫机制,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439个经营主体采取订单回收、入股分红、入园务工等方式带动1.7万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二是创业就业落实落地。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狠抓稳岗就业促增收。2016年以来,累计开展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8559人次、发放培训补贴850余万元;年均转移贫困劳动力2.7万人以上,兑付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补贴200余万元;建成社区工厂14家、就业扶贫基地31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2500余人次;开发公益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3219人,兑付各项就业扶贫政策资金1300余万元。

三是教育扶贫不漏一人。认真落实行政和教育“双线”控辍保学机制、“七长责任制”和控辍保学十项制度,创新建立“4321”送教上门工作法,全县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教育资助政策,贫困家庭学生教育资助政策实现了应享尽享。2016年以来,累计资助学生19.47万人次1.22亿元。

四是住房安全全面保障。2016年以来,投入11.59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796户23072人,建成集中安置点53个,集中安置5781户19395人,分散安置1015户3677人,全面落实易地扶贫搬迁“1+7”后续扶持措施,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投入1.06亿元实施危房改造4521户,同时县财政筹措8000万元对全县9035户农户房屋进行提升改造,农村居民住房安全问题全面“清零”。

五是饮水安全全部达标。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69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240个,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水保证率、安全水质达标率均达到国家标准;制定了《宁强县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宁强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成立管水协会200个,建立管护长效机制219个,确保了供水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六是健康扶贫全员覆盖。全面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参保率100%;在县域内全面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贫困群众就医更加便捷高效;674名医务人员组建200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开展全覆盖慢病签约服务,全县因病致贫户下降93.3%;积极开展大病救治,全县大病救治率100%;创新建立县域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并获得“县域综合医改一把手工程奖”等多个奖项。

七是生态扶贫效益凸显。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2.5万亩,落实补助资金3000万元,户均兑付补助资金5500元;2016年以来,选(续)聘生态护林员2939名,累计兑付劳务补助资金1763.4万元,年户均增收6000元;兑付生态效益补偿金1.32亿元,户均增收1800元;依托林业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林下中药材4.5万亩、银杏10万亩、干鲜果23万亩,覆盖贫困户1.6万户,实现了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双赢。

八是兜底保障应兜尽兜。全力推进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制度有效衔接,全面落实落细老年人、未成年人、重病重残人员等特殊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兜底保障政策,全县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兜底保障政策14615人,实施“分类施保”7440人、“渐退帮扶”1200人,累计发放补助资金1.43亿元,实现了应兜尽兜。

三、持续精准发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一是扶贫资金投入持续加大。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13.78亿元,实施扶贫项目2965个;创新建立扶贫项目资金“三全一评”监管系统,实现了扶贫项目资金全领域监管、全方位监控、全过程监督和扶贫项目资金绩效评价信息化管理;建立扶贫互助资金协会125个,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向贫困户借款6802万元,扶持贫困户会员7199户;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98亿元,助力7167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

二是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提升。2017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17亿元,实施交通项目383个,建设村组道路830余公里,全县200个行政村沥青(水泥)路通达率100%;投入1.17亿元,实施农网改造项目118个,全县电力入户率100%、行政村动力电覆盖率100%;全面提升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密度和广度,全县200个行政村实现了宽带网络和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

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大力实施“五改”、开展“五清”、治理“五乱”,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五净一规范”,全县200个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户容户貌显著提升;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市县级、镇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27个,打造了肖家坝村、汉水源村、宁青路沿线等一批环境整治示范点村、示范点。

四是消费扶贫助力持续增收。组建羌州控股集团公司,通过搭建“公司、门店、电商”三个平台,健全“信息、收购、销售”三个网络,创新“直收助农、合作助销、基金助困”三种模式,强化“政府、市场、社会”三个保障,实现了“群众增收、产业增效、企业发展”三个目标;全县82个产品被国务院扶贫办认定为消费扶贫产品,累计销售额7025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1.5万余户。

五是苏陕扶贫协作不断深化。2017年以来,崇宁两地累计开展党政交流、学习互访、商务考察等活动180批1800余人次;崇川区向宁强捐款、捐物折资1100余万元;实施苏陕扶贫协作项目133个,完成投资3.6亿元,惠及贫困人口2万余人;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赴崇川挂职锻炼、交流培训59批470人次,两地6个镇办、15个村(社区)、20家企业、7所学校和1家医院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各领域协作不断深化。

六是党建示范引领更加有力。坚持党建“主业”与脱贫攻坚“主责”融合统一,认真落实省市抓党建促脱贫“十六条措施”和“五大行动”,持续优化党员干部“四带四帮四引领”抓党建促脱贫体系;成功创建省级党组织标准化示范村5个、市级示范村20个,全县200个村实现“一肩挑”全覆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

七是群众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广泛开展“明理·感恩·诚信·自强”主题教育活动和“弘六德·展六美”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充分发挥“一约五会两榜”作用,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2016年以来,全县1000余人次获评中省市县脱贫攻坚各类先进典型。全县创办新时代农(居)民讲习所213个,累计开办讲习活动2.8万余场次,覆盖群众30余万人次,新时代农(居)民讲习所创新案例得到省市领导批示肯定,并被《求是》杂志选登。

各位媒体朋友,脱贫攻坚即将全面收官,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起点”的重要指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奋力谱写新时代宁强脱贫奔康、富民强县、追赶超越新篇章!

汉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廖丹:

谢谢黎县长。

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介绍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名称。

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您好,我是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今年2月27日,省政府对外公布,宁强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请问你县在脱贫摘帽后是如何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谢谢。

宁强县委副书记、县长黎建军:

感谢记者朋友对宁强的关心关注。今年以来,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始终保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

在落实“摘帽不摘责任”要求上,我们构建“党委政府同责、三级书记主抓、四套班子共管、四支队伍攻坚”的责任体系,建立“四个捆绑”考核机制,出台《宁强县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实施细则》《驻村联户扶贫和脱贫攻坚“四支队伍”管理办法》,层层压紧压实责任,形成了合力攻坚格局。

在落实“摘帽不摘政策”要求上,我们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标准,制定出台《宁强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脱贫攻坚成效巩固提升防返贫“1+4”实施方案》《易地搬迁“1+7”后续扶持工作方案》等系列配套文件,全面强化产业就业促增收、建好基础设施强硬件、落实综合政策优保障、严格资金监管提实效,各项扶贫政策持续全面精准落实。

在落实“摘帽不摘帮扶”要求上,我们始终坚持一套体系抓到底、一支队伍攻到底,继续落实“531”帮扶工作机制,出台了《宁强县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帮扶干部管理办法》《驻村帮扶工作督查督导办法》,全体县级领导、163个帮扶单位、107个驻村工作队、4443名干部,帮扶107个贫困村、27064户贫困户,实现了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

在落实“摘帽不摘监管”要求上,我们建立了防返贫预警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制定出台了《宁强县巩固脱贫成果防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处置和动态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各行业部门、镇村同步建立了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对存在致贫返贫风险人群认真核实研判,做到应纳尽纳、即纳即扶,确保了“两类人群”(边缘易致贫户和脱贫不稳定户)帮扶措施全面落实到位不返贫。

 谢谢。

汉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廖丹:

请继续提问。

汉中日报记者:

您好,我是汉中日报记者。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据了解宁强大力发展茶叶、食用菌、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创新实施“3+X”产业发展模式,刚才黎县长也提到产业扶贫“十大模式”,宁强是怎么通过发展产业助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谢谢。

宁强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副县长汤新军:

感谢记者朋友对宁强的关心关注。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举措,也是全面小康的长久事业。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举措,坚持市场导向、绿色导向、生态导向和主特结合、长短结合、三产融合产业发展思路,全力推进“3+X”农业产业化布局,做大做强茶叶、食用菌、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做精做优干果、畜牧、蔬菜、中蜂、猕猴桃等特色产业项目,着力建设“生态茶园、特色菌园、道地药园、精品果园、放心菜园”,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富民产业培育,千方百计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宁强地处秦岭、巴山之间,生物资源丰富,特别是农特、林特产品资源丰富。我们一方面抓好产业发展、扩大规模,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加工企业、扩大销售,努力使丰富的资源转变为群众的“真金白银”。一是建立了“3+2”产业体系。全县大力发展茶叶、食用菌、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各镇办因地制宜,发展两个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形成主导产业整县推进、特色产业全面覆盖发展格局。二是大力开展农技服务。成立8个产业扶贫技术服务工作队,落实107名产业技术员包村帮扶、开展技术培训指导,促进脱贫产业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实现贫困户发展产业有人帮、技术指导有人教,使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增收。三是探索实施产业扶贫“十大模式”。探索实施食用菌产业扶贫园区带动模式、保底价回收订单生产模式、核桃与林下经济产业扶贫模式、寄养托管经营模式、资产保值增值入股分红模式、激活资源资产“三变”模式、中蜂养殖“借蜂还蜂”模式、就近就业务工模式、休闲旅游引领模式、电商平台带动模式,指导经营主体灵活运用“十种模式”,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将贫困户牢牢镶嵌到产业链上,增强了小农户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保障群众产业收益最大化。四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招引扶持发展了天洋制药、秦川大厨、千山茶叶、汉水绿梦、青木食品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基本构建了主导产业加工体系,激发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全县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快速发展壮大。五是发展庭院经济模式。我县立足自身的山区资源,采取“小而全”的庭院经济模式,让当地群众居住的房前屋后成为群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让农户在自家庭院里发展食用菌、木耳、畜禽养殖,在房前屋后种植核桃、魔芋、药材等,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庭院经济”还入围了国务院扶贫办脱贫攻坚典型案例。根据农业部门统计,目前宁强有17535户贫困户采取“庭院经济”的方式发展产业。随着“庭院经济”在全县的推广,使全县的产业向多元化发展,产品向品牌化转型,呈现出了“产业富、环境美、队伍强、民心聚”的美好景象。

谢谢。

汉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廖丹:

请继续提问。

陕西网记者:

您好,我是陕西网记者。据悉,宁强县大力实施消费扶贫工程助力贫困群众增收,请给我们介绍一下具体做法?下一步还会采取哪些措施推动消费扶贫?谢谢。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龚新伟: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直接消费,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着眼全局,始终把消费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作为优化提升服务水平、扩大农特产品消费、促进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互利共赢”的原则,依托县属国有企业陕西羌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整合全县资源、统筹抓好全县消费扶贫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建好公司、门店、电商三个平台,搭建展销窗口。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十二条措施》,筹资400余万元组建陕西汉江之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消费扶贫工程实施主体,建立“消费扶贫专馆”5个、专区2个,统一布设消费扶贫专柜,建成1000平方米仓储加工配送中心、扶贫超市和汉中、西安、南通、上海“扶贫农特产品展销中心”,在淘宝、拼多多、抖音等平台开设线上“扶贫爱心商城”,助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二是健全信息、收购、销售三个网络,打通供应链条。由“四支队伍”牵头组建县、镇、村、组四级消费扶贫信息网络,认定消费扶贫产品82个、供应商35家,依托邮政网点、电商服务站等,建立了覆盖全县的农特产品收购站点;强化市场对接,消费扶贫产品登录国家扶贫832、京东无界工厂、国家电网、教育部E帮扶等平台,积极参加西交会、农高会、年货节、“抖音带货直播”、“99公益日扶贫日募捐”等活动,举办消费扶贫主体专场活动7次、互联网线上集中推广活动4次。密切东西部消费协作,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市场主体建立供销合作关系。“汉水羌山”“宁羌小蜜”“宁羌飞鸡”等特色地域品牌产品走出大山、走进千家万户。三是创新直收助农、合作助销、基金助困三种模式,增强扶贫效益。通过四级网络收购1600余万元农特产品,40余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助销3500余万元。设立消费扶贫基金,用于特殊困难群众救助、贫困大学生资助及扶贫公益项目建设,目前已资助2名贫困群众、10名贫困大学生、2个扶贫公益项目。四是强化政府、市场、社会三个保障、拓展销售途径。动员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多方参与,深入推进中小学校、机关单位食堂原辅材料统一配送,落实工会福利采购预算政策,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和质量管理。强化社会帮扶,国防科工局、省军民融合办、上海港务集团等120余家中省市定点扶贫单位、爱心企业累计采购500余万元农特产品。五是实现“群众增收、产业增效、企业发展”三个目标,巩固扶贫成果。消费扶贫实施以来,促进了农企产销对接,实现了企业产值、利润双增,有效解决了高山蔬菜、食用菌、土鸡等农特产品滞销问题,累计销售额7025万元,带动1.5万余户贫困户增收。

下一步,我们将一手持续抓消费扶贫月收官,一手持续抓农特产品助销工作,全面摸底,准确撑握全县农产品品种、数量及销售情况,强化宣传营销、全面动员各级帮扶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力量,广泛参与,多渠道助销,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谢谢。

汉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廖丹:

由于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

华商报记者:

您好,我是华商报记者。宁强县为了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形成了医改“宁强模式”,既方便了群众就医,又提高了医疗水平。请介绍一下你们的经验?谢谢。

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副县长汤新军:

感谢记者朋友对宁强的关心关注。群众看病难是社会广为关注的热点,也是健康扶贫需要解决的关键难题。近年来,我们紧扣“基本医疗有保障”这个目标,下了一番功夫,把群众“看得上病、看的好病、少得病、不得大病、减轻就医负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作为切入点,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动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核心驱动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改革建设,确定由2家县级公立医院牵头,与18个镇办卫生院及所辖村卫生室分别组建了2个县域医共体,建立起了县镇村一体化运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县级医院在管理、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带动镇村卫生机构协同发展,有效促进了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和共享,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和更高的医药费报销比例,这一系列举措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据统计,全县因病致贫户下降93.3%,为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提供了健康保障。

医改“宁强模式”先后在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份深化医改会、第三届医共体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峰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并获得“县域综合医改一把手工程奖”“开拓引领奖”“支付方式创新奖”“中医药创新奖”等多项殊荣,宁强也被确定为国家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谢谢。

汉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廖丹:

由于时间关系,现场提问就进行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会后与宁强县联系作进一步采访。

再次感谢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黎县长、龚县长、汤部长,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