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 ”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深化六个改革”、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迈出更大步伐

时间:2025-04-17 15:08:00 来源:陕新发布

pic

4月17日10时,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 ”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西安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杨建强,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薄盛春,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军平,西安市科技局局长陈默出席,以“‘深化六个改革’、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迈出更大步伐”为题目,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单舒平主持。

pic

单舒平: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今年年初,陕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安排部署,要求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和省两会部署,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焦聚力打好“八场硬仗”,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奋力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突破。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抢抓政策机遇、细化落实措施、凝聚工作合力,各项工作正在有力有序、全面扎实推进。

为了更好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作大局,全面反映全省上下深化“三个年”活动,打硬仗、促发展、惠民生的实招、实干和实效。从今天开始,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将围绕“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这一主题,举行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全省11个市(区)和30余家省级部门,全面介绍各地各部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和成效。

今天是这一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一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西安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杨建强先生,他将以“‘深化六个改革’、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迈出更大步伐”为题目,全面介绍西安市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薄盛春先生、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军平先生、市科技局局长陈默先生。

下面,首先请杨建强先生作介绍。

pic

杨建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西安市委、市政府,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西安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2024年,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着力推进“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交出了一份殊为不易的高质量发展答卷。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6%、净增1307.02亿元,突破1.3万亿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2.37亿元;土地出让收入1115亿元,化解隐性债务1040亿元,完成保回迁投资1040.54亿元,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攀升。

一是稳中求进夯实经济底盘。坚持盯着项目干、围着企业转,推进“两重两新”政策落地见效,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60.86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深入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累计发放补贴32.9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5.08亿元。大力培育经济主体,新增“五上”单位2919家、总数达1.29万家。

二是创新驱动加速转型发展。以建设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推动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项目开工,新建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8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8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00家。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450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56%,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8位。新增光子芯片、稀有金属材料2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建立“功能区-功能组团-功能单元-重点功能区块”四级功能传导体系,推动详细规划全覆盖。探索城市闲置低效资产利用新模式,整理“五类用地”39.2万亩,建成人民体育场、红旗铁路公园等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完成108条道路微改造,通行效率提升15%左右。机场T5航站楼落成,地铁8号线等4条线路开通运营。

四是改革开放释放强劲动能。58项营商环境“小切口”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数字+招投标”做法受到国务院大督查表扬,预算绩效管理经验入选“三个年”活动创新案例。落实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成果,峰会秘书处启动运行。中欧班列(西安)开行4985列、增长25.1%,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稳居全国第一。新开通及恢复国际客、货运航线34条。进出口总值4117.99亿元、增长14.5%。全年实现外商直接投资7.5亿美元。

五是生态治理厚植绿色底色。修复秦岭北麓生态1.62万公顷,治理河道岸堤463公里。完成秦岭核心保护区717户2435人生态搬迁。扎实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41天、较上年增加13天。重点河流国考断面全部达标,土壤环境安全稳定,“无废城市”建设有序推进。

六是文化兴市绽放古都新韵。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互融共生、有机结合,探索西安大片区考古新模式,加快汉长安城遗址规划修编,推进西安城墙预防性保护。推进旅游、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繁荣体育赛事、舞台演绎市场,强化数字赋能,提供新场景新服务,“西安年·最中国”节庆活动与央视春晚分会场相互赋能。全年接待游客3.0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760亿元,分别增长10.3%和12.3%。新增规上文化企业190家,6家博物馆上榜“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百强”。

七是民生实事温暖千家万户。76个9.3万套保交楼任务全面清零,342个保回迁项目全面开工、153个项目建成交付、30.43万群众回迁。新增城镇就业18.08万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2所、新增学位2.3万个,建成卫星医院27个。建成三级养老服务设施90个,新增托育机构51家、全市托位数达5.45万个。彻底解决沿山区县12.09万群众季节性缺水问题和汉长安城遗址区13.3万群众用水问题。

八是安全筑基护航高质量发展。聚焦增强城市安全韧性,谋划实施燃气、供热、供水、污水、排水、电力、消防领域安全能力提升行动。出台“稳楼市”10条措施和8条房地产利好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施城镇燃气安全等11个领域专项整治,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6年“双下降”。

今年,省委、省政府发出了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 聚力打好“八场硬仗”的动员令。西安市闻令而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深化六个改革”为牵引,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力做大增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防范变量,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迈出更大步伐。

一是综合施策,稳定经济增长。用好目标牵引和任务管理体系,打好稳工业、扩投资、促消费组合拳,提升组织经济工作能力,强化穿透式调度,确保年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打好稳就业促增收硬仗,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7%。今年1-2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4%,规上工业总产值1489.97亿元、增长18.5%,进出口总值671.7亿元、增长6.6%,固定资产投资和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均较去年同期明显提升。经预测,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能够实现“开门红”。

二是抢抓机遇,激发需求潜能。打好扩大有效投资硬仗,全年计划投资5500亿元以上,保持房地产、基础设施投资稳定,出台房地产市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加大工业和科技投资力度,安排工业和科技领域投资1400亿元以上。认真落实“两重”政策,围绕8方面17项重点任务谋划项目785个、总投资3420.21亿元。加大精准招商力度,出台重点产业发展及招商指南、重点产业链招商图谱,招引落地500个亿元以上项目,全年新增限上商贸企业800家。打好提振消费硬仗,加力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接续开展汽车、家电、3C数码、电动自行车、家装厨卫5大领域消费品以旧换新,一季度累计发放补贴13.4亿元,带动消费113.7亿元,惠及消费者180万人。

三是创新驱动,培育发展动能。全面抓好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各项任务,扎实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开工建设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分子医学转化中心主体封顶,建成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支持西安交大建设西部创新港、西工大建设科创新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设信息港、西北大学建设未来科创城,促进校地、科研和产业融合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全覆盖,支持龙头企业组建10个创新联合体和15个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新增规上高新技术企业3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4700亿元以上。打好重点产业链链群建设硬仗,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加快44个产业片区开发性实施规划编制和土地整备,推动7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六大支柱产业规模过万亿。

四是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开发区体制机制、国资国企、财权事权改革,开展市场准入、金融服务、市场竞争、工程建设招投标等改革,持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化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成果,打好外贸拓展硬仗,推动中欧班列“枢纽对枢纽”多点升级,提升通道商贸物流集成能力,深度参与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和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加快建设中欧班列经济圈,西安国际港年集装箱吞吐量60万标箱以上,空港客、货运吞吐量分别达4800万人次、30万吨。创建国家级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深化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布局建设海外仓,助力企业“出海”。

五是规划引领,推动转型发展。全面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严守“三区三线”要求,重构详细规划编制管理模式,实现单元详细规划全覆盖和一张图动态管控。坚持“行政+技术”,深层次推进规划土地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水平,唤醒沉睡的、调整错配的、盘活低效的闲置资产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39.2万亩“五类用地”分类管理和盘活利用,用好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政策。建成“地下一张网”“地面一张图”耦合平台,开展团结、幸福林带、张家堡等5个重点片区更新示范试点,加快实施燃气、供热等7个重点领域322个安全能力提升项目。

六是体系推进,提升城市能级。实施都市圈城际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开工建设绕城高速扩能改造、城市环线、高新至鄠邑高速复合通道、西南二环立交、广运潭大道跨绕城高速等工程。地铁15号线一期开通运营,加快轨道交通四期建设规划报批。实施81条道路微改造,打通8条断头路,完成幸福路北延伸、雁塔路立交改造工程。重塑城市道路和街区空间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和执法一体化改革,集中整治卫生死角、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五类乱象。

七是传承文脉,增强文化软实力。建立大遗址保护和城市融合发展新模式,提升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水平。推进小雁塔世界遗产保护片区综合改造和展示能力提升,建成碑林博物馆新馆。推进大唐不夜城两侧商业优化盘活及太古里、长安十二时辰二期等项目建设。开行中国—中亚人文旅游班列,建设市内免税店,深化“文商旅体娱”融合发展,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统筹文化设施布局,创新文化展示方式,提升传统文化展演水平,组织“戏曲进乡村”“文化进社区”等演出1500场以上。

八是夯实基础,守牢发展底线。全面打好问题整改硬仗,牢记“国之大者”,全面完成秦岭山水工程建设和核心区搬迁复绿,统筹推进秦岭文化展示中心、大熊猫繁育科研基地建设和野生动物园功能提升;强力推进大气、土壤、水污染源头治理,有序实施燃煤电厂关停和替代。办好10方面30件为民实事,完成“保回迁”安置项目148个以上、回迁群众6.47万户。用好“71条”化债措施,推动隐性债务和融资平台“双清零”。打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攻坚战,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落实防汛减灾“四项机制”和住宅小区消防安全综合治理“五项机制”,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总之,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决扛起省会城市担当,攻坚克难、奋发作为,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陕西新篇章中勇当先行示范。

单舒平:谢谢杨市长。下面请参会的各个新闻单位围绕今天的发布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大家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

新华社:2025年,西安市在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方面有哪些举措?

杨建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西安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科学把握民生工作定位,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重点办好住房保障、交通出行、教育助学、医疗服务等十方面30项为民实事。

一是聚焦“急难愁盼”,兜牢民生底线。完成148个“保回迁”项目,回迁群众6.47万户;完成285个“办证难”项目不动产登记;完成30个临电小区和200个“合表户”小区供电设施改造;建成保障性租赁住房5000套、公租房2000套。新建消费维权服务站300个以上,打造规范化农村食品经营店10家以上。精准帮扶1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和100个重点帮扶村,实施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37个,创建“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60个。

二是聚焦重点领域,强化民生保障。就业方面,创建标准化就业服务驿站50个,面向高校毕业生提供市场化岗位10万个,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教育方面,开工新建扩建高中8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1所,新增学位1.53万个。医疗方面,21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率90%以上,建成省级示范中医馆45个、中医阁100个。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查检验互认项目超200项。“一老一小”方面,新建镇街养老服务中心5个、社区养老服务站30个以上、老年助餐点30个以上。建设公办托育机构50所、社区嵌入式普惠托育机构60所。

三是聚焦美好生活,提升供给品质。完成124个老旧小区微改造,加装改造电梯1000部以上,新增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接口2万个以上。优化公交与地铁接驳,调整公交线路20条,新开和调整通学、通医等公交线路20条。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惠民演出1500场以上。开展博物馆文化惠民进社区、进农村等“五进”活动300场以上。建成全民健身路径项目200个、多功能运动场及健身房12个,打造全民健身园区和示范社区4个,组织全民健身活动500场以上。

四是聚焦办好实事,确保可感可及。将为民实事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按照时间、数量、标准、责任四个概念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任务,明确任务目标、实施步骤、资金安排、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建立工作台账和月度任务清单,确保实施到项目、任务到单位、责任到个人。加大为民实事项目要素保障力度,确保用地、资金跟着项目走。坚持市级统筹,加强穿透式调度,一线发现解决问题,确保当年实施、当年完成、当年见效,群众可感可及。

香港商报:今年,西安市将通过哪些举措深化拓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

pic

薄盛春:非常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西安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宣传和支持!2025年,西安市将扎实落实我省、我市关于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的决策部署,坚持“盯着项目干、围着企业转”,以提升经营主体感受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和“急难愁盼”问题,从优化涉企服务水平、严格规范监管执法行为、系统提升要素保障能力、精准高效回应企业诉求等方面重点发力,持续深化拓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成效,不断提升要素吸引力和城市竞争力,为打造“投资西安”品牌提供强有力支撑。具体来讲,我们将以开展“四个行动”为抓手,推动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现新突破。

一是对标国际规则,开展重点领域提升行动。我们将主动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指标体系等国际规则,系统构建让各类经营主体放心投资、安心经营、舒心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比如,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企业登记注册流程,推行准入准营“智慧联办”,推动35项市场监管领域经营许可与营业执照“同步办理、一次办结”。又比如,我们将聚焦经济主体关注度高的招标投标领域,推行企业“盲投”、专家“盲抽”、评审“盲评”、评审席位“共享”的“三盲一共享”创新举措,为经济主体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打造更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再比如,我们将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探索推行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审批、不动产转移登记与水电气过户联动办理等改革试点,有效提升企业获取经营场所便利度。

二是紧盯企业需求,开展涉企服务提标行动。我们将坚持以“为企业解决多少问题、带来多少实惠”为标准,在政务服务、惠企政策兑现落实、园区服务、涉企诉求处置等领域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努力提升涉企服务质效。比如,我们将把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政务服务中,新增不少于40项智能审批事项、1000项“掌上办”服务事项,并取消牌匾标识审查登记等审批事项,持续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又比如,我们将积极构建全渠道企业诉求“接诉即办”工作体系,在全市建立1000个营商环境“监测点”,把企业关切的问题切实解决好、把吃拿卡要的行为坚决铲除掉。同时,我们还将通过开展惠企政策“直达快享”专项行动、建设“营商环境特色园区(楼宇)”、整治涉企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问题,进一步做优做实涉企服务,把该支持企业的事情坚决办到位。

三是聚焦规范执法,开展监管执法提质行动。我们将以“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为目标,不断创新监管模式、拓展智慧监管手段,积极营造“无事不扰”的监管环境。比如,我们将全面推行“扫码入企”,规范对同一企业实施行政检查的年度频次上限,并在20个以上的监管领域推行跨部门综合监管,把频繁无效的检查坚决停下来。又比如,我们将在全市各执法领域推广“标准化执法”模式,加大对过度执法、机械执法、逐利执法等不作为乱作为问题的督查力度,进一步完善柔性执法相关制度机制,坚决防止简单粗暴“一刀切”执法。同时,我们将围绕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探索制定规范不正当牟利性投诉举报行为制度,坚决打击涉企造谣传谣勒索等违法行为,以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护航企业轻装上阵、安心发展。

四是优化资源配置,开展要素保障提级行动。我们将围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要素保障,全力为企业发展、创新创业打造营商沃土。比如,我们将围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出台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股贷债保”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帮助更多初创型科技型企业茁壮成长。又比如,我们将围绕支撑产业链协同发展,动态梳理发布“链主”企业需求及链上企业配套“两张清单”,持续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供需对接、设备资源共享等服务保障。同时,我们将围绕提升人才工作生活便利度,不断深化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医疗、住房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保障政策的落实,为青年人才、高层次人才、外籍人才等各类人才发挥才干、实现梦想提供全方位的资源要素保障,推动更多人才留在西安、赢在西安。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2025年,西安市在推进高质量项目建设方面有哪些安排和推进举措?

pic

王军平:2025年,西安市围绕国家“两重”“两新”政策部署和“十五五”发展要求,安排重点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314个,总投资1.17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520.61亿元,涵盖十个重大领域:

一是重大基础设施。包含机场、铁路、轨道、高速公路和水利工程等。如地铁15号线一期工程,总投资178.12亿元,将于今年通车;绕城高速扩能改造项目,总投资179.3亿元,将于今年开工建设。

二是重点领域能力提升。包含城市地下管网、消防救援、防震减灾、气象预警、政法公安等设施合理布局和能力建设项目。如电网建设项目,总投资146.7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5.45亿元;临电小区和合表户小区改造项目,总投资40.6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12亿元。

三是重大科学技术和创新平台。包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建设项目。如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总投资8.2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千万元;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项目(一期),总投资2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4亿元。

四是重大制造业。包含新能源汽车、光伏、半导体、航空等重点产业链项目和增材制造、新型储能、光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如国产大飞机配套能力提升项目,总投资113.8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5.98亿元;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一期),总投资7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0亿元。

五是重大服务业。包含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仓储物流、软件信息科技服务项目和数字政府建设等。

六是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包含城市片区更新、“保回迁”、保障房、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道路建设项目。

七是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治理。包含市政基础设施、绿化系统、城市保洁、环卫设施等城市公共服务事业管理体系建设和生态保护治理项目。

八是教育能力提升建设。包含高校办学能力提档、普通高中以及中小学和幼儿园学位保障和教学能力提升项目。

九是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事业保障领域建设项目。如小雁塔历史文化保护片区文物保护和展陈改造提升项目、大熊猫繁育基地和秦岭文化展示中心、市儿童福利院改扩建和提升改造项目等。

十是乡村振兴和统筹城乡发展。包含新型城镇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农村分布式光伏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项目。

在项目的安排上,我们突出多领域布局,覆盖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等各方面,推动全市全方位发展。在项目推进方面,要持续推进多部门协同,加快项目转化、建设。

一是完善推进机制。由各要素保障部门对年度新开工重点项目按照“一项目一清单一台账”实行精细化管理。相关职能部门主动跟进服务,运用好重点项目“绿色通道”,从破解项目难题、提高审批效率、确保项目用地、优先保障资金、做好项目配套、优化建设环境等方面,推动储备项目加快落地实施。

二是加快手续办理。落实《西安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推进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市区联动,优化审批流程。产业项目用地采用“告知承诺 + 预审批”模式实现 “拿地即开工”,重点项目环评和使用林地平均审批时长力争较法定时限压缩30%以上。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拓展 “标准地” 适用范围,保障省市重点及重大民生项目用地,盘活五类用地;统筹财政资金,争取国家及省级政策性资金,力争专项债券9月底前发行完毕;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推广凭“技”融资西安模式。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高质高效推进重大项目落地见效。

陕西日报:今年的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聚焦中央科技委下达的西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细化年度任务”,请介绍一下目前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推进情况以及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pic

陈默: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感谢大家对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注和支持。

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对西安来说既是光荣使命,也是难得机遇。我们坚持以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统揽,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抓手,全力优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集聚”相互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不断提升。目前,全市新建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40家,在建运营及筹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6个,3个陕西实验室和8个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获批建设。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西安由2023年第19位上升至第18位,连续两年进入全球前20序列。

今年,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使命要求、目标任务和主攻方向,抢抓战略机遇,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机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能力,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急需人才培养。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效能,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新型管理体制,打造先进阿秒激光、分子医学转化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科技领军企业选育机制,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壮大,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支持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在重点产业和社会发展领域应用推广。

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培育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聚焦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以产定研”靶向部署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布局一批重点科技企业牵头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创新中心。开展有组织科研活动,推动高校院所、科研平台与优势产业、创新企业精准对接。高标准推进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积极培育氢能等未来产业。

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聚焦创新立市、产业强市战略部署,构建科学高效、生态融通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撑体系。推广“校招共用”“双导师制”等引才育才新模式。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支持高校院所建设科技产业园,推动“三项改革”扩面提质增效,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发展壮大耐心资本,构建“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体系。

五是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武汉等区域的协同联动,带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创新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推进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务实办好硬科技创新大会、西安国际创业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提升西安科技创新影响力。

单舒平: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再次感谢参加今天发布会的各位媒体朋友,感谢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杨市长和三位发布人。请大家持续关注“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 ”系列新闻发布会。朋友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