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 (第一场)

时间:2021-02-04 09:39:00 来源:陕新发布

介绍深化“两链”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西部创新高地有关情况

pic
发布会现场

2月3日15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孙科,陕西省委科技工委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军,陕西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区域创新处处长吕永卫出席,介绍“深化‘两链’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西部创新高地”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单红主持。

单红: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全面反映陕西科技资源力量、科技发展成效,助推全省高质量发展,省政府新闻办将举办“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

今天第一场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孙科先生,请他以“深化‘两链’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西部创新高地”为题,介绍有关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委科技工委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军先生,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区域创新处处长吕永卫先生。

首先,请孙科厅长介绍总体情况。

孙科: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在省“两会”胜利闭幕,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与媒体记者朋友们见面。借此机会,我谨代表陕西省科技厅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迈出更大步伐”的指示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速创新型省份建设,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68.39%,排名全国第9位,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75.97%,排名全国第4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584.58亿元,投入强度2.27%,创十年来新高,排名全国第7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5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拥有两院院士66人;国家级高新区7家,省级高新区17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80家,重点实验室172家。我省连续四年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表彰激励。下面我向大家通报2020年陕西科技创新发展情况,以及2021年科技工作重点举措。

一、2020年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加快推动陕西实验室组建工作;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列入会商事项,新建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家陕西省应用数学中心。部署先进金属材料、高端集成电路与先进半导体器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苹果产业转型升级4个科技重大专项,专项实施总数达到6个,立项课题33个;启动重点产业创新链27条、创新点274个。组建陕西省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20家。省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注册研发机构430家、企业6600家。“嫦娥”探月、珠峰“测高”、“北斗组网”、“华龙一号”首堆投入运行均体现了陕西科技担当。

二是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科技成果。法士特自主研发的最新一代集成式16挡AMT变速器,打破国外先进技术壁垒,填补了国内产品空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克了5G通信用高性能氮化镓射频功率放大器关键技术,实现了关键基础元器件的国产化。西部超导公司针对“奋斗者”号深潜器大深潜的严苛要求,研制了载人球舱支撑结构用特种钛合金材料,为万米下潜成功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自主选育的苹果新优品种“瑞香红”以1100万元许可苗木生产经营权,刷新了苹果新品种转让价格全国最高纪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省快速反应部署的应急专项研究提出的多项诊疗措施被纳入全国诊疗方案,多项科研成果应用于抗疫一线。

三是创新型企业数量大幅增长。新增“双创”示范基地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到8069家,入库企业数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实现“常年受理、无纸申报、网络评审、系统管理”,数量突破6100家,新增1800家,同比增长41.8%。科创板上市企业和过会企业达6家。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子基金数量达到20支,认缴规模44.32亿元,财政资金放大效应11.37倍,累计投资科技型企业304家。与中行陕西分行联合规划5年200亿元专项信贷规模,支持科技企业复工复产和创新发展。

四是科技园区发展实现“量质双升”。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对排名靠前的高新区予以通报奖励。2020年,高新区生产总值预计占全省GDP比重约30%,成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安高新区获批全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全省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达到7家。进一步优化省级高新区布局,启动省级农高区建设工作。西安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西安、宝鸡、汉中3个创新型城市和安康、渭南、榆林、杨凌4个高新区入选科技部“百城百园”行动。

五是科技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科技部门四级联动通过对接高端科技资源、科技项目支持、科技特派员服务、建立数据平台等方式,为柞水木耳产业发展提供了全链条、闭环式科技支撑,“小木耳、大产业”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联合12个省级部门出台《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选派激励政策。18个省级科技特派员产业技术服务团,瞄准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技术需求,发挥专家团队智力资源提供科技支撑,促进了一批先进适用成果的转化,带动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开通精准扶贫科技计划绿色通道,在56个国定贫困县(区)累计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9家。

六是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出台《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聚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高新区创新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等方面出台“硬核”举措。印发“三评”改革实施意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首次将国防领域涉密科技成果纳入省科技奖励体系。出台10条举措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在陕西省财政科技计划中试行项目经费“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新增国家引智示范基地13家,省内引智服务站11家、海外引智服务站4家,形成了海内外引才引智服务网络。

二、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关键之年。刚刚闭幕的省“两会”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和最大潜力,对全省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的要求,并从“强化科技支撑能力、深化‘两链’融合发展、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等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科技工作全局,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全省“两会”精神,坚持“四个面向”,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加快推进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发展为突破口,以打造双创“升级版”为支撑,深化建设创新型省份,着力打造西部创新高地,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迈出更大步伐”。

(一)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使命责任,加快建设西部创新高地。一是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发布实施,形成建设西部创新高地的系统谋划。加强部省协同联动,深化创新型省份建设,推动部省科技会商任务落实,形成时间表和路线图,完善配套政策,健全实施机制。二是加大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投入。聚焦空天、能源、信息、材料等优势领域,加强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积极筹建陕西实验室,高水平建设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国家分子医学转化中心和西安科学城等重大创新载体,加强空天地海无人系统综合试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发挥好在陕两院院士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作用,打造全国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三是积极探索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的新模式新路径。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自主布局基础理论研究,有效保障高质量科技供给。发挥在陕部属高校、央属院所、军工企业等“国家队”作用,统筹协调在陕科研力量,积极参与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维护国家科技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二)聚焦高质量发展,实施“两链”融合科技行动计划。一是健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协同对接机制。全图谱梳理产业链、创新链的发展状况和短板弱项,建立企业清单、创新资源清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一体化集成部署创新资源,努力打通产业链“堵点”和创新链“痛点”,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二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1155工程”,聚焦能源化工、高端机床、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先进金属材料、空天动力等主导产业,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着眼“补链、强链、延链”。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实施重点产业链协同攻关项目,努力攻克一批产业急需、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壮大一批特色创新型产业集群,有力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三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人工智能、无人机、机器人、新一代通信、北斗导航、生命科学、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高性能计算与工业软件等领域,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和前瞻布局,加快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应用,构建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引领带动风口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2021年“两链”融合科技行动计划将聚焦12个产业领域,一体化布局项目、平台、人才、经费,从资源配置全链条加强统筹实施,着力突破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力争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600亿元,到“十四五”末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2000亿元以上。

(三)以西部科技创新港为突破口,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特区”。一是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科技人才评价方式,试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领衔专家制”等,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深化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属”和“收益”分享机制改革,让职务成果发明人主动和深度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支持科研人才在企业兼职兼薪,支持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等活动增收创富。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让科研人员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二是在创新港设立省级技术交易中心。健全以投资人为主导、以转化应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搭建科研人员发明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之间的桥梁。努力打通科研人员迈向企业家的通道,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孵化载体在创新港设立分支机构,加强创业孵化载体建设,鼓励科研人员带着科技成果领办创办创新型企业。联合有关单位在创新港设立种子基金,促进“天使投”“风投”“创投”“产投”等机构与“双创”企业开展常态化路演对接。建设技术经纪人队伍。三是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创新高地。推进大科学装置和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落户落地创新港,推进创新港融入国际创新网络,推动创新港成为西部创新高地的重要引擎。鼓励创新港与国内外高水平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科技园区、联合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等科技合作交流,积极引进海外顶尖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优秀留学人员,开展国际化技术转移和创新创业活动。落实在陕两院院士等专家服务保障政策。

(四)聚焦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双创”升级版。一是优化高水平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创新中心﹢孵化器﹢科创企业”创新创业体系,新建省级创新创业平台40家以上。引导高新区和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等建设各具特色的专业孵化载体。加强关中地区与陕南、陕北的协作,深化托管共建、异地孵化等模式,促进创新创业要素跨区域流动。修订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管理办法,支持载体提供工业设计、试验检验、设施共享、对接金融、市场信息等增量服务。二是实施高新区“提质升级”工程。落实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出台我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延安、商洛、汉中、铜川创建国家高新区,支持区位明显、优势突出、条件具备的园区申建省级高新区,形成全省高新区协同错位发展的格局,支持西安高新区建设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硬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硬科技”企业创新社区。加快发展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创新创业集聚区。三是组织实施“双创”升级行动。会同教育厅修订《省级大学科技园认定管理办法》,认定培育一批省级大学科技园,推动高校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在翱翔小镇、大学科技园等推广应用并实施“一校一策”,打造创新创业综合体、产业带、经济圈。建立孵化载体绩效“排行榜”,按照载体功能差异开展分类评价,树立载体建设标杆。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持续办好创新创业品牌赛事。四是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机制,对成长性好、创新潜能大的科研团队加大扶持力度,催生一批创新型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和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发展壮大,2021年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8500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000家左右。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100家科技型企业在主板、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等上市,形成领军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各类创新主体相互促进、滋养共生的良好格局。

2021年春节即将来临,在此向各位媒体朋友拜个早年,祝大家新春快乐。谢谢大家!

单红:

感谢孙厅长。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先介绍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名称。

请提问。

群众新闻网记者:

您好,我是群众新闻网记者。您在发布辞中提到,我省实现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实现“常年受理、无纸申报、网络评审、系统管理”,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政策。

吕永卫: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国内技术创新能力较高的企业群体,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省税务局成立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出台了《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规程(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程序、流程管理等细则。2020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要求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将新增高企总数纳入市县创新驱动发展监测指标体系。

二是建立网上评审认定管理系统。全面落实“放管服”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去年,省高企认定首次实现全过程网上办理,企业线上申报,通过系统自动搜索检查,关联表格动态显示、附件清单自动汇总、审核操作全程留痕、工作进度实时反馈等智能化服务,使申报评审更加便利化,效率提高30%以上,既减轻了企业申报负担,又提升了认定管理便利化水平和服务工作质量。

三是建立健全精准服务工作机制。建立虚拟专家室培训和创新服务包推送工作机制。针对申报主体、评审专家、中介机构、管理人员等开设培训专题,进行分类、定期、定点学习培训,通过政策精准推送、创新资源高效供给,打造科技企业培训骨干队伍,推动服务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落地见效。

四是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按照“微成长、小升初、高壮大”梯度培育计划,开展高企培育政策“进区县、进企业”活动,一对一摸清底数,点对点帮助辅导。疫情期间线上“科技大讲堂”进行专题培训,疫情缓解后线下服务面对面辅导,开展活动近百场,实现了地市全覆盖,培训企业超过6000家。

下一步,我们将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修订省瞪羚企业培育管理办法,构建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瞪羚企业—独角兽上市企业”全周期培育链条,加快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各类政策工具,启动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精准支持一批研发能力强、成长潜力大、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科技企业聚集,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单红:

请继续提问。

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您好,我是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请您详细介绍下两链融合科技行动划的具体内容。

孙科:

我先介绍一下“两链”融合的背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来陕考察时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强调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对陕西来说,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不对称不协调是陕西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现象很重要的原因。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两链”融合发展已写入2021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加快实施“两链”深度融合科技行动计划。

我们的主要举措是:第一,梳理企业、创新资源、关键核心技术三张清单,包括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中小型企业相配套的产业资源清单;以高校院所及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为主体的创新资源清单;以“卡脖子”技术为主的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先找到产业链“堵点”和创新链“痛点”;二是围绕这些“堵点”和“痛点”,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以重大项目牵引,联合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支撑主导产业迈上价值链中高端。三是着力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我们将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校企研发平台以及“双创”平台,统筹布局和集成项目、人才、平台等科技创新资源,把创新链和产业链衔接起来,从而推动创新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是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们将继续深化科技成果所有权和收益权改革,让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创办和领办科技企业,把更多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目前,我们已经聚焦29个重点产业领域梳理三张清单,将按照“成熟一个、论证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抓紧实施,2021年我们将在高端机床、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高性能计算等领域进行先行先试,通过深化“两链”融合发展,推动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实现对接。

单红:

请继续提问。

 香港经济日报记者:

您好,我是香港经济日报记者。为支撑我省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我省设立陕西省科技重大专项,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进展情况。

 王军:

谢谢你的提问和关注。陕西省科技重大专项自实施启动实施以来,围绕我省主导、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科研、产业、资金、人才等优势资源开展协同攻关,目前实施的各类项目进展顺利,成效初现。

一是构建了完整的管理架构。建立了省科技重大专项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了专家综合咨询评审委员会,并根据专项支撑的产业领域,分别组建了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参与的推进工作组和由省内该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总体专家组,从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两个方面共同推进各专项组织实施。

二是完善了相关制度。制定了《陕西省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管理工作规则》,明确了重大专项的主要任务、管理架构、形成机制和组织方式。制定《陕西省科技重大专项专家综合咨询评审委员会管理章程》,并借鉴国家重大专项组织方式,突出创新链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重大专项组织管理架构。

三是重大专项在组织、立项、实施、监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创新。在专项实施方案方面,借助国家科技项目库和第三方评估力量,对专项实施方案、申报指南、资金预算进行评估论证;在项目实施方面,坚持以需求驱动科技创想,所有以重大产品、重大装备研发,重大成果转化、重大工艺示范为目标的课题,要求由企业承担牵头,企业投资应占课题总投资的2/3以上。在考评问效和动态管理方面,探索建立“里程碑”管理方式。

四是部署项目进展顺利。我省已在智能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苹果产业)等6个领域部署了重大专项,已启动课题总概算11.46亿元,其中财政资助3.38亿元,目前已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部分成果进入产业化阶段。预计将攻克87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19项“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空白11项,交付重大产品41余项,其中替代进口产品14项。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实施“两链”融合行动计划,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继续组织部署重大专项,推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

单红:

谢谢三位发布人,也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莅临。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记者朋友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