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四年建设情况介绍

时间:2021-04-07 14:27:57 来源:陕新发布

4月7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副主任王宏伟,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李群刚, 陕西自贸试验区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苏亚文,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管委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朝杰出席,介绍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四年建设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pic

 李惠: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了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副主任王宏伟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四年建设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李群刚先生, 陕西自贸试验区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苏亚文先生,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管委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朝杰先生。

下面,首先请王宏伟副厅长介绍有关情况。

  王宏伟: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陕西自贸试验区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陕西自贸试验区自2017年4月揭牌运行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深入开展制度创新,有效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对全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截至目前,《总体方案》明确的165项试点任务已全面实施,形成创新案例511个,其中大型机场运行协调新机制、“全球云端”零工创客共享服务平台等21项改革创新成果被国务院或国家相关部委发文在全国复制推广,83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

截至2021年3月底,陕西自贸试验区新设市场主体83528家,新增注册资本9312.37亿元。其中新设企业57517家。从去年全年统计数据来看,自贸试验区以不足全省1/1700的土地面积,新增企业数占全省新增企业数的1/14,创造了全省7/10的进出口贸易额,吸引了全省近1/6的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到全省的近1/2。

下面,我从七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的新成效。

一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作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牛鼻子”,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变革和管理手段创新,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以“放”激发市场活力。中央层面设定的523项、我省设定的10项涉企经营许可“证照分离”改革事项在自贸试验区实行全覆盖清单管理。2020年累计办理“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事项总量6.8万件,惠及市场主体2.4万余户。以“管”维护市场秩序。探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双随机、一公开”市场监管模式全面推开。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总结的“三服四化”改革,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一省一案例”并在全国推广。以“服”提升高效便捷。推进“一网通办”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更大范围推行“不见面审批”“一件事一次办”。率先开展“省内跨区通办”“跨省通办”业务。陕西首张“一照多址”营业执照、“五证合一”行业综合许可证在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颁出。近300项涉税业务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强化法治保障,设立第二国际商事法庭、知识产权专业法庭、临空自贸法庭、丝绸之路仲裁中心等。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西安中心、“一带一路”律师联盟西安中心、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中心和国家生物安全证据基地等,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二是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引入全省首家外商独资演出经纪公司,三星二期、博世力士乐线性导轨和柔性传送系统、先正达种业中心、马来西亚凯儿库干细胞等外资项目相继落户。2020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88家,实际利用外资37.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15.3%、44.8%。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推广应用了国家标准板18大类729项服务功能,主要业务覆盖率达到了100%。探索形成“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行邮税移动支付”等改革成果,有力促进了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三是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不断深化。推动全国首笔商业保理外币融资业务和陕西首单保税融资租赁业务成功落地,推动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推进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政策落地,开展跨境业务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推出“保理金单”“央行·长安号票运通”“央行·跨境票据通”等供应链金融产品,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比如,“央行·跨境票据通”融资模式,加权融资利率仅为2.5%,低于企业原有融资方式下的融资成本约4.5个百分点。

四是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聚集。一是聚焦新产业。引入东航、海航、南航等14家航空公司区域总部,聚集圆通、申通、普洛斯等176个国内外物流企业和77个临空产业项目,临空经济规模突破100亿元。法国达能、西门子创新工业技术中心、施耐德(西安)创新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外商投资企业、项目在区内集聚。3家合资旅行社、15家生物医药科技类企业相继落户自贸试验区,文化旅游、健康医疗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培育新业态。强化“自贸+综保+跨境”的叠加优势,空港陆港联动发展,助推国际贸易大通道快速形成。引进东航和法国赛峰飞机起落架深度维修等项目,逐步形成以整机维修为龙头,起落架、APU等部件维修集聚的一站式维修基地。加快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我省首个跨境电商国际快件产业园开园运营,知名的跨境电商平台考拉海购、麦帮网、eBay综合服务商百福国际等跨境电商项目落户自贸试验区,为跨境电商贸易注入新动力。三是打造新模式。依托中俄丝路创新园,打造“一带一路”贸易信息服务平台,集聚俄罗斯农业集团、金苹果集团、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等知名俄方企业。搭建“中英联合诊疗”平台和医疗服务大数据中心,有效聚焦国际优质医疗资源,助力远程医疗健康发展。“秦渲云”文物服务平台为境内外数千家企业级用户提供专业高效的数字渲染服务。“中译语通”语言服务平台为黑龙江自贸试验区、新疆阿拉山口综保区提供跨语言大数据和语言科技领域服务。

五是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一是互联互通成果丰硕。加快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已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开通运行15条干线通道,覆盖了欧亚大陆全境。通过“干支结合”的方式构建了“+西欧”集结体系,相继开行了15条集结线路,辐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晋陕豫黄河三角洲等主要货源地。2020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3720列,是上年的1.7倍,创历史新高。运送货物总重达281.1万吨,是上年的1.6倍,开行量、重载率、货运量3项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2021年1-3月,中欧班列长安号共开行879列,是去年同期的1.4倍,运送货物总重约64万吨,是去年同期的1.2倍。充分发挥第五航权政策优势,着力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已开通“首尔—西安—洛杉矶”等3条客货运航线,累计开通国际航线92条,通达全球36个国家74个主要枢纽和经济旅游城市。二是国际产能合作持续深化。中俄丝路创新园聚集了俄罗斯立德集团、中俄海洋工程联合实验室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50余家企业和科研单位。爱菊集团、隆基绿能等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分销网络、生产基地和物流园区。三是农业国际交流合作成效明显。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揭牌建设。自贸试验区杨凌片区与全球60多个国家在现代农业领域建立合作关系,杨凌国际农业科技创新港聚集了11家国际合作研究机构和外资企业。在美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建设了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动农业技术、新品种和农业设备的对外交流。

六是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文交流日益密切。一是科技教育合作不断拓展。在以色列等国设立17家离岸创新中心、海外研发中心和科技服务站,推动全球创新创业资源统筹匹配。由38个国家(地区)151所大学组成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以及“一带一路”职教联盟,促进教育国际合作平台作用不断显现。依托国家“17+1”合作平台开展海外办学,为海外中国企业培养本地化专业人才。二是文旅交流日益增进。着力打造“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人文交流平台,建设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中心、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丝绸之路文物考古中心,发起成立“丝路城市广播电视协作体”,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沟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三是医疗合作持续深化。紧扣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防疫合作,组织医疗专家开展视频连线等形式,向相关国家提供技术指导,分享中国抗疫模式和经验。西安交通大学与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机构达成共建“一带一路”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意愿。以兵马俑等为代表的“外交使者”“文化名片”已成为配合国家外事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七是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成效初显。出台《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在延安、铜川、安康、宝鸡、渭南和韩城等6市相关开发区建设协同创新区。与深圳前海等21个国内自贸片区共同发起成立全国自贸片区创新联盟,与47个国内自贸片区、境外产业园设立特殊经济区域自由贸易创新联盟。落实陕粤两地自贸试验区合作备忘录,建设丝路(西安)前海园,西安国际港务区和广州市南沙区在商事登记等方面协同合作,开展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西安区域与济南、兰州建立“跨省通办”政务服务合作机制。连续3年将自贸试验区70余项改革创新成果向西北地区复制推广,实现改革创新经验互利共享。创新职业农民培训机制,为国内省区培养了200多名职业农民,近1.5万人获取农民技术证书,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探索经验。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自贸试验区围绕强化保障和创新方法开展工作,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如上线亲商助企平台,开展“云推介”“云签约”投资促进活动。发挥“通丝路”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功能,帮助企业解决疫情期间融资难题等,保障了企业顺利复工复产。其中“云支持新模式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微理通为中小企业提供线上无抵押融资”“自贸试验区法律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等做法得到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部际联席会议简报刊发肯定。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之年,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和引领示范作用,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积极对接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围绕打造一流国际营商环境示范区、制度型开放示范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谋篇布局,加快先行先试,深化差别化改革探索,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系统性集成性创新成果,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合作集聚资源,在区内培育一批全国和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当好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排头兵”,引领陕西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作出更大贡献。

李惠:

谢谢王厅长,情况介绍就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

香港商报记者:

您好,我是香港商报记者。2020年6月陕西省政府批准在延安、铜川、安康、宝鸡、渭南和韩城6市建设首批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那么现在的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和效果?下一步在协同创新区的建设上还有哪些想法?

王宏伟:

建设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着力破解开放不足这一突出短板,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门户和改革创新示范先行作用的重大决策。通过构建自贸试验区引领、协同创新区紧跟的“雁阵”发展格局,实现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协同整合,进一步助力全省形成产业互补、政策共享、交通共联、信息联通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2020年6月,省政府批准设立了首批6个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自设立以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各协同创新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主动谋划,积极作为,把自贸试验区的制度优势和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与自贸试验区各片区、功能区开展平台、产业、项目、人才等方面的深度交流合作,探索双方在投资贸易便利化、产业发展、金融开放创新等多个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合作方向,促进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推动自贸试验区与协同创新区产业优势互补、协调联动、错位发展,为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新经验。

截至目前,各协同创新区与自贸试验区西安、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管委会及各功能区积极开展交流对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韩城市人民政府、韩城高新区管委会分别与自贸试验区杨凌片区签署《协同创新框架协议》,围绕农业领域合作共同进行技术研发、产品推广;在制度创新、跨境电商、人文交流等方面积极探索多样化合作模式。安康协同创新区建立全省首个“营商综合服务系统”,实现了企业设立登记、项目备案、规划选择等252项行政审批事项及77项服务事项全程“一网通办”,率先开展“一件事一次办”服务。2020年获评全国“十佳优质营商环境产业园区”“全国政务服务最佳实践奖”。渭南高新区协同创新区在全市率先打造政务服务“楼小二”品牌,充分借鉴自贸试验区各功能区的科技政策,形成“西安研发、渭南制造”的发展模式。总体来说,各协同创新区能够立足当地实际,联合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举措,实现区域创新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推动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推广260项自贸试验区创新经验和陕西自贸试验区83项试点经验,全面促进营商环境水平的提升。按照省政府“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示范作用,赋予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更多省市级管理权限”的要求,推动省级相关部门将相关已下放(委托)自贸试验区的省级事权逐步下放(委托)各协同创新区实施,提高协同创新区服务企业的便利度。在前期对接交流的基础上,依托协同创新区特色产业,以发展全产业链为目标,推动协同创新区与自贸试验区各片区、功能区开展平台、产业、项目、人才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李惠:

请继续提问。

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您好,我是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在推动产业聚集,助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群刚:

四年来,西安区域通过改革创新打通产业发展的堵点和难点,在推动产业聚集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出台产业支持措施。立足自贸区产业基础,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编制《西安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示范作用助力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措施》,从政策层面对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产业聚集提供支持。各功能区先后出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举措,高新区从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支持总部企业、生物医药、文化产业、硬科技发展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吸引高端要素聚集、优化投资环境;经开区设立招商引资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装备等战略性产业,培育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国际港务区制定《扶持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对临港服务业、制造业加大支持力度;浐灞生态区印发《深化改革创新工作实施方案》,在金融创新、会议会展业聚集等方面提供支持。

二是为产业营造良好环境。围绕“放管服”改革及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开展探索,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将523项中央行政许可事项和10项省级行政许可事项纳入管理清单,分类推进改革,惠及市场主体21693户。创新政务服务模式,率先与济南、兰州、无锡、南沙开展“跨省通办”业务,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和群众异地办事需求;开展“一照多址”“一业一证”改革,发出省内首张药品零售行业综合许可证和“一照多址”营业执照;设立“水电气暖”综合窗口,企业和群众“跑一趟路、进一扇门、填一张表”即可完成报装,办理时间缩减为1天。深化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出铁路运输“舱单归并”、加工贸易在线“云核销”监管等系列便利化举措,通关时间和作业效率大幅提升。加强法治环境建设,先后设立西安知识产权法庭、陕西自贸区仲裁院、陕西自贸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一带一路”服务机制办公室和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揭牌运行“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三中心、一基地”,将为推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与法律服务。

三是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开展金融外汇服务。围绕企业需求推出融资产品,实施结算便利化措施,为市场主体提供精准化、专业化金融外汇服务;推进服务贸易税务备案电子化试点,企业服务贸易对外付汇实现“最多跑一次”;支持外汇管理“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跨境普惠金融覆盖面不断扩大。探索金融创新模式。创新跨境商业票据等跨境结算方式,满足企业降低成本需求;在全国率先开展国际保理美元融资业务试点,为上海、浙江、广东等15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美元融资;拓展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业务,“通丝路”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已入驻企业185家,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额1900万元;持续推进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和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截至2020年底,办理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业务约10亿美元,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业务近1300万美元。

四是搭建平台聚集产业。加大中欧合作产业园建设力度,园区已聚集德国博世、宝马等9个世界500强企业项目;打造西安出海产业园,帮助更多企业、品牌走出国门;加快建设丝路(西安)前海园、“一带一路”临港产业园,将吸引东南沿海产业在园区聚集;中欧班列长安号常态化开行,为凝聚跨区域产业集群提供支撑;打造丝路会展产业孵化平台,签约入驻德国、土耳其、意大利等会展产业链企业80余家。

通过一系列创新探索,西安区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高新功能区聚集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生物医药及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经开功能区聚集了先进制造业和印刷包装业产业集群;国际港务功能区成为集电商、交易、采购、配送、物联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集散地;浐灞功能区通过会展产业带动金融、文旅、商贸产业发展,初步搭建了“会展+”产业体系。吸引华润、中冶、招商局等六大央企总部,腾讯云计算研发中心、阿里总部、中科创达丝路总部、康佳智能家电总部等先后落地自贸区。自2017年4月份揭牌至今年3月底,西安区域新增市场主体60086家,注册资本7460.53亿元;外商投资企业469家,注册资本16.81亿美元;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705家。在推动全市、全省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做了先行探索。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在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李惠:

请继续提问。

 中国报道杂志记者:

您好,我是中国报道杂志记者。我们了解到,国务院已正式批复设立陕西杨凌综合保税区,作为全国唯一农业特色鲜明自贸试验区,杨凌综保区的特色是什么?

 苏亚文:

2021年1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陕西杨凌综合保税区。杨凌示范区将全面落实《批复》精神,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业务。按照“四园区、一中心、三平台”产业布局,建设全国首家以农业产业为特色的保税园区。

陕西杨凌综合保税区的农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是建设进境种质资源保护研究中心,该中心将成为国际优良农业品种进出口贸易的主通道,对丰富国家种质资源库、保证农业种质安全、带动种子研发企业集聚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充分发挥区校融合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针对生物科技、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畜牧养殖等产业创新需求,引进一批大型科学装置,构建校企合作的科技研发平台。三是充分发挥检验检疫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平台和特殊物品出入境供应链平台优势,探索开展进境种质资源、高端花卉苗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保税研发和保税隔离检验检疫业务。四是建设上合国家特色农产品贸易平台和上合国家保税仓,探索以跨境电商模式推动上合国家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及畜牧投入品贸易往来,针对上合国家特色农产品、进口高端农机装备和农业生产资料,打造集线下展览展示、线上服务交易为一体综合电商平台。五是利用综保区财税政策优势,发展面向上合国家粮食、饲料加工产业,促进杨凌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六是利用杨凌在植物提取产业方面的优势,打造国际功能食品产业园,在杨凌构建高端食品制造产业链体系。

 李惠:

最后,再提一个问题。

三秦都市报记者:

您好,我是三秦都市报记者。近两年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的改革创新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西咸新区目前的制度创新情况以及在推进制度创新方面的经验做法?

 李朝杰:

感谢三秦都市报记者对西咸新区工作的关心。我把西咸新区制度创新情况作以简要介绍。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自挂牌以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紧盯市场主体需求,围绕国家赋予我们的各项试点任务,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了一批优秀的改革创新成果。截至目前,共形成改革创新成果149项。其中“全球云端”零工创客共享服务平台、创新第三方医学检验检测实验室共享模式、大型机场运行协调新机制、探索国际远程会诊和国际医生执业资格互认模式等10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一站式”境外投资服务平台、文勘前置工作模式、政务服务全程电子化改革、国际多元化法律综合服务体系等30项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此外,还有工业互联网管理、能源类特色供应链合作平台等12个创新案例入选全省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西咸新区在推进制度创新的工作中,有两方面做法。一方面是以创新驱动为导向,不断优化顶层设计,明确每个阶段的发展重点,比如最新出台了《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三年建设方案(2021-2023)》, 专项开展了有关临空经济、平台经济、税制改革、文化贸易等多项课题研究,并积极谋划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十四五”规划。另一方面,我们建立了多个制度创新推进机制,有效激发各相关单位创新积极性。我们新区自贸办联同改革办、考核办建立了“三办”协同工作机制,将自贸试验区建设与西咸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统筹开展,将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及产业集聚相关内容纳入自贸管委会各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并以年度为单位评选出优秀改革创新案例予以表彰,形成了“考核+鼓励”的工作机制;另外为解决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浅层化、碎片化、同质化”问题,强化系统性、集成性创新,我们构建了“一部门一清单一件事一方案一专班”的改革推进工作机制,达到“提前谋划+深入推进+确保落地”的效果。2020年,在整个西咸新区形成了“新区+功能区”两级改革事项清单,确定了31项改革创新事项,其中区域医学检测、科技协同创新、四电改革等改革事项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下一步,在制度创新工作中,西咸新区将紧盯市场诉求,将按照“五个一”改革推进机制要求,建立“新区管委会+新区自贸办+新区各部门+四个功能区”四级事项清单,重点推进“双链”融合、一套流程管项目、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商事集成注册改革等改革,为全国全省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贡献西咸力量。

李惠:

再次感谢王厅长和三位主任,也感谢与会的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