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汉中市生态环境局“全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1-05-18 18:30:34 来源:陕新发布
2020年4月29日,汉中市生态环境局召开“全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上午9时,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汉中市环境宣传教育信息中心主任李奕慧主持发布会,汉中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郭进对全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并解读了相关问题。
主持词全文:
新闻界的朋友们、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根据全市生态环保重点工作安排,今天召开我市四月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的主题是“汉中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情况”。在此,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我市生态环保工作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邀请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新闻媒体有汉中日报、汉中广播电视台、三秦都市报、华商报、新浪网、凤凰网、陕西网方面的媒体朋友。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市局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负责人。
全国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国情调查,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基础性和全局性工作。2017年,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我市开展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全面摸清我市各类污染源状况的迫切要求,对于准确判断我市当前环境形势、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措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美丽汉中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请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郭进同志作详细介绍。
发布辞全文: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首先,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关心和支持。今天,很荣幸由我为大家介绍我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有关情况。
一、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目的和意义
全国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国情调查,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基础性和全局性工作。《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规定,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每10年开展一次,2007年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普查成果为“十二五”以来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规划制定和环境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2017年,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我市开展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全面摸清我市各类污染源状况的迫切要求,对于准确判断我市当前环境形势、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措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美丽汉中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7年12月31日,调查时期是2017年度。主要通过对全市境内有污染源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进行全面调查,获取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移动源基本信息和污染物排放信息,建立健全我市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为加强污染源监管、改善环境质量、防控环境风险、服务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我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总体情况
我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于2017年9月启动,成立了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发改委、工信委、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等19个部门为成员的全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生态环境局,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市县区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调查突出重点、数据准确真实、切实查清底数、保障服务质量”的工作原则开展普查工作。
本次污染源普查分为前期准备、全面普查和总结发布三个阶段: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为前期准备阶段,市、县两级共组建普查机构13个,建立制度20余项,累计开展各类普查技术培训20余次,参训1100余人次,划分普查小区2200多个,聘用普查指导员、普查员500余名,配备手持移动终端600余台,引入5家第三方机构参与普查工作,搭建了信息化工作平台,按照“全面覆盖、应查尽查、不重不漏”的原则,对6900多家企业进行了摸排清查,最终确定了入户调查对象名单;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为全面普查阶段,对全市有污染排放的5000多个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进行入户调查,普查过程规范执行技术规范,同步填报了普查纸质报表、电子表格、专网软件报表和采集空间信息,如期完成了产排污量核算任务,同时把质量控制贯穿于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全过程,累计进行了12次数据审核和8轮市级质量核查检查,市普查办到企业现场核查110余家,做到了重点排污单位全覆盖,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符合逻辑;2019年11月至今为成果总结与开发阶段,编制上报了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数据分析报告和工作总结报告,市普查办按要求通过听取汇报、提问交流、查阅资料、量化打分的形式对各县区普查工作情况、普查档案管理情况进行了验收,最终市县两级普查工作均顺利通过了验收。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普查对象的积极配合下,经过全市普查人员辛勤努力,我市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受到了国家、省级普查部门的充分肯定,2020年9月我市5个集体、19名工作者受到国家普查办表扬,2020年12月我市6个集体、28名工作者受到省普查办表扬。从国家和省级通报表扬的名额占比来看,我市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我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摸清了全市各类污染源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状况
截止2017年底,全市各类污染源数量5574个(不含移动源),包括工业污染源2716个,畜禽规模养殖场388个,生活污染源2296个,集中式污染处理设施163个,以行政区为单位的普查对象数量11个。其中,汉台区、南郑区、勉县、城固县、西乡县5个县区的工业污染源普查对象占全市总数的76.8%。从行业来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 5 个行业工业污染源普查对象总数占全市总数的58.8%。勉县、城固县、汉台区3个县区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占全市总数的54.4%。汉台区、城固县及略阳县的非工业锅炉占全市总数的90.5%。西乡县、南郑区、洋县3个县区的集中式治理设施占全市总数的56.4%。
(二)掌握了全市各类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经普查核算,全市水污染物排放量为:化学需氧量64050吨,氨氮29100吨,总氮62200吨,总磷650吨,动植物油780.68吨,石油类4.00吨。其中,生活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排放占比较大,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占全市排放总量的97.6%、96.6%、97.6%和98.5%;动植物油排放量全部来源于生活污染源;石油类排放量全部来源于工业污染源。
全市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为:二氧化硫18000吨,氮氧化物33070吨,颗粒物43920吨。本次普查对部分行业和领域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尝试性调查,排放量13856.2吨。其中,工业污染源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市排放总量的82%;工业污染源和移动源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市排放总量的94%;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颗粒物排放量占全市排放总量的99%;生活污染源和移动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占全市排放总量的82%。
全市固体废物的情况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9644613.7吨,综合利用量4308141吨,处置量131702.5吨。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机械零部件加工、粘土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和农产品初加工活动等行业,其中勉县、略阳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量及处置量分别占全市总量的88.7%、90.1%和61.1%。危险废物产生量235451.4吨,综合利用和处置量180055.9吨,年末累积贮存量25193.2吨。全市危险废物主要来源于铅锌冶炼、机械零部件加工等行业,其中勉县、南郑危险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和处置量分别占全市总量的98.4%和99%,勉县年末累计贮存量占全市总量的92.5%。
(三)建立了具有“汉中特色”的普查档案管理体系
我市在污染源普查工作开始之初,便确定了“边普查边归档”的工作思路,始终坚持档案管理和普查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验收“三同时”制度,并根据汉中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了4项档案管理办法,对各类文件材料、普查数据分门别类做好归档工作。同时,在纸质档案整理的基础上,开创了“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管理模式,市、县两级同步完成了五大类600余盒纸质和11个G电子档案的建档工作,其中市本级纸质档案60余盒、电子档案6个G。我市普查档案管理工作先后2次受到省普查办验收组高度评价,档案管理水平始终位列全省第一梯队。
(四)有效支撑了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
污染源普查数据是我市掌握最为全面、最为详实的污染源状况数据信息,可用于全面分析当前污染源基本情况,了解环境治理技术水平,掌握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效率,弄清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成因。当前,污染源普查数据已经在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核发、环境统计、“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环保税征收等多个领域进行了综合应用,后面我们还将进一步挖掘好利用好普查数据资源,科学全面将普查结果转化为实践应用成果,最大限度发挥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应有价值。
(五)全民环保意识显著提高
普查期间,全市各级普查机构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宣传活动,先后在市生态环境局网站开辟了普查工作专栏,在汉中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及《汉中日报》发布信息50余篇,编制普查工作《简报》23期,并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LED 电子屏幕、宣传横幅、展板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宣传,累计印制普查知识手册、公开信、污染源条例、知识问答等宣传资料20000余份,在交通主干道及工业污染源集中区域悬挂横幅500余条,发放宣传页15000多份,大力宣传我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凝聚起了齐心协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强大合力。
关于汉中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相关情况,我就发布这些,谢谢大家!
李奕慧:
今天的新闻发布已进行完毕,诚挚欢迎大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在你们的帮助下不断改进、提升工作水平和质量。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参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