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渭南市“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新闻发布会(十七)
时间:2021-06-07 16:57:20 来源:陕新发布
6月3日,中共渭南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第十七场新闻发布会。邀请市林业局相关负责同志围绕“大力推动国土增绿,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主题进行通报发布,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与舆情信息科副科长张红红主持发布会。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与舆情信息科副科长张红红:
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由中共渭南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的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第17场新闻发布会。
应邀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是:
市林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卢益民同志
现在请卢总工同志围绕“大力推动国土增绿,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主题进行通报发布。
市林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卢益民: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在全国上下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昂扬姿态迎接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很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渭南国土绿化新进展。
首先,我代表市林业局,对包括新闻界朋友们在内的社会各界长期以来高度关注、大力支持、热心参与林业建设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围绕“大力推进国土增绿,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主题就全市生态保护修复进展情况向大家作以通报。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按照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为林业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八大以来,渭南林业始终坚持把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惠民林业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宗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和科学论断,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以林业建设为重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目前渭南森林面积已达335.4万亩,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37.85%,市域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人人爱绿、全民植绿、共同护绿、共享绿色发展”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
今年以来,渭南林业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把党史学习教育同全市林业重点工作深度融合,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干事创业的强劲动力,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做美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高地”,“努力打造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美丽渭南”生态建设目标,在森林城市创建、义务植树、国土绿化、资源保护、项目引进等方面精准发力,持续加快改善全市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积极推进。国家森林城市是目前我国城市生态建设方面的最高评价,也是改善市域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生态福利的重要抓手。5月3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我市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已正式备案。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了《渭南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创森指挥部,明确了部门责任分工、创建任务、创建步骤等。通过前期积极落实资金、精心编制招标文件等准备工作,启动了《渭南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渭南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正按照相关程序稳步推进。
二是义务植树活动蓬勃开展。义务植树是推进国土绿化的重要形式。今春,我市各地以我国义务植树运动开展40周年为契机,抢抓造林有利时节,组织党政机关干部职工围绕重点区域、组织城乡居民围绕城区道路、绿地广场、机关单位庭院和周边台塬等开展了多形式的实体义务植树活动,积极开展了“互联网+义务植树”活动,大力推进村庄路渠、庭院、巷道、厂矿企业、园区营区绿化。3月12日,市级和临渭区绿化委员会组织1500余名干部职工在临渭区双创基地开展了2021年义务植树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启动活动,栽植苗木4600余株,各县市区、一些镇办村组也组织开展了不同规模的义务植树活动。合阳县运行“最美合阳·绿色伴我行”网上报名实体参与项目,在洽川镇莘里村栽植苗木3000余株;蒲城县深入推进“家乡有我绿更浓”网上植树活动,累计募捐绿化资金136万余元。同时清明节前,组织各地开展了“植树缅怀、文明祭祖”活动,免费向社会发放“纪念柏”44万株,由群众自行绿化亲人墓地。据统计,全市今春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192.76万人次,栽植各类苗木816.9万株,有力推动形成了人人动手、绿化家园的浓厚氛围。
三是春季造林绿化扎实推进。认真贯彻落实中省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有关精神,立足 “森林、湿地、草原、荒地荒漠、自然景观”生态空间治理五大阵地,围绕生态恢复、生态重建,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方式,完成南北山地台塬生态治理38万亩、道路绿化提升893公里、城镇村庄绿化276个、河流沿岸生态恢复3485亩,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45.02万亩,占省上下达我市年度营造林预计划69.13万亩的65.12%,集中打造了合阳县5900亩沿黄直观坡面生态治理、大荔县长2公里宽500-1300米的黄河老崖生态林带和沿线1100亩侵蚀沟绿化、潼关县万亩沿黄直观坡面退化林修复、蒲城县4300亩唐陵区石质山地生态重建等一大批规模大、质量高的生态治理示范工程,以多途径、多方式不断增加全市绿色资源总量,持续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四是林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结合全市林业实际,认真研究推行林长制的工作思路,制定印发了《关于搞好林长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严格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严守林业生态红线,严防森林火灾,严把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关,严厉打击开山造地、采石挖矿、毁林开垦等侵占林地和毁坏林木资源的违法行为,严格保护森林资源,合力维护生态安全,为人民群众守护绿水青山。5月25日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推进会,市林业局成立了秦岭外来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制定防控方案,加强检疫站建设,把好高速出口及国省道重要路段关口,严密防控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和蔓延,目前全市共设立检疫封锁临时检查站40个,检查车辆272车次,检疫复检苗木45万株。联合市公安局、市环保局等部门,在全市范围开展以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清风行动”,累计出动人员700多人次,车辆358车次,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行为和非法贸易活动。
五是林业科技推广成效明显。林业科技是加快国土绿化质量的保障,今年我市不断加大林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林业实用技术的引进和研究,以提高林业生产科技含量和质量。组织全市林业干部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法规、生态保护、林业技术等业务培训,4月23日成功举办了渭南市首届林业技能大比武活动,通过理论答题、现场操作、实地观摩等形式,不断提高林业干部专业技术和业务水平。成立了林业技能培训团,面对广大农民,开展林业技术培训活动80余次,免费发放资料15000余份,发放柿子、花椒等经济林苗木40余万株,及时解决群众在林业产业发展方面的难题,促进产业发展林农增收。同时将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采取免费发放苗木和对低产低效林提升改造的方式,今春指导群众开展花椒、柿子、红枣特色经济林栽培和提质改造8.42万亩,全市干杂果经济林面积已累计达到280.62万亩、林下经济15.6万亩、苗木花卉18.57万亩,实现了“国土增绿、农民增收”双赢。
六是项目引进力度持续加大。紧盯中省投资方向,加大林业项目资金申报力度,为加快我市国土绿化进程提供资金保障。根据中省《关于组织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的通知》精神,组织编制了《渭南市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拟在黄河沿岸、秦岭北麓浅山区和关中北山区域,实施人工造林、退化林补造和抚育24.8万亩,打造黄河沿岸植被恢复提升示范带、秦岭北麓浅山生态保育示范区和北部山区生态修复示范区,目前我市该项目为全省唯一一个项目被国家林草局公示,预计可争取到较大额度的中央造林绿化补助资金。同时积极申报了省级林业改革发展资金项目7个,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项目17个,“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项目2个,重点区域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10个,生态保护支撑项目2个,累计申请中省投资5亿余元,争增资额创历史新高。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将有效解决我市国土绿化资金短缺的问题,极大的推进国土绿化进程,加快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今后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领航新征程,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林业促进绿色增长、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力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为建设美丽渭南提供有力的生态支撑。
(一)突出共创,加快森林城市创建步伐。结合渭南实际,组织编制《渭南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创建目标、工作重点、工作任务等。围绕森林网络、森林健康、生态福利、生态文化、森林管理等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五个方面36项评定指标,紧扣林木覆盖率、宣传知晓率、全民参与率、新建停车场绿化率等创森短板,细化工作措施,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着力补齐短板,全面提升全市绿化水平,力争2023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人民建成森林城市。
(二)突出共建,扎实开展国土增绿。以森林城市创建为抓手,围绕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以及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工程,以秦岭北麓、黄河沿岸、关中北山区域为重点,采取全民义务植树和工程造林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大力开展荒山荒坡、城镇村庄、交通道路、河流水系等国土绿化行动,不断扩大全市森林面积。积极开展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森林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改造和修复受损森林系统,提升全市森林质量,使“十四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9.85%,为人民打造美丽家乡。
(三)突出共治,持续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以推行“林长制”为抓手,严守林地、湿地、物种、沙区植被、自然保护地五条红线,划定林长责任区域,构建市县镇村四级林长监管体系,逐步形成责任到人、分工明确的森林资源管护格局。完善森林督查、林地资源分类分级管理制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征滥占、乱捕滥猎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涉林案件查处率达到100%。加强森林资源管理,规范林地用途管制,加强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保护,加快推进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强化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严格控制林业有害生物、野生动物疫病发生和蔓延,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绿尽责,维护好林业生态安全,为人民群众守住绿色家园。
(四)突出共赢,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通过科技支撑、项目带动、典型引领,围绕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和低产低效园提升改造,全年新建和提升改造花椒、柿子等特色经济林15万亩;继续扶持群众发展连翘、香菇等林药、林菌套作和土鸡、蜜蜂等林禽养殖模式,培育核桃、花椒、白皮松、牡丹等苗木花卉,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大力发展森林游、湿地游等生态旅游,抓好林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扶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用心用情做好生态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落实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等林业惠民政策,加强生态护林员动态管理,落实“五个一批”开放政策指导意见,开放森林公园、国有林场、林业管护站等基层单位吸纳贫困人口参与林业生产,持续做好包村帮扶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人民开拓富裕乡村。
新闻界的朋友们:
建设美丽渭南是我们林业人的神圣使命,提供优良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是我们务林人的职责,我们林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及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努力保护秦岭祖脉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渭南国土绿化,持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与舆情信息科副科长张红红:
谢谢卢总工的通报发布。
下面请媒体朋友围绕刚才的发布内容进行提问。提问的时候,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名称,谢谢。
农业科技报岳艳:
卢总工,你好,我是农业科技报记者,请问今春全市村庄及村庄周边荒山绿化情况如何?
市林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卢益民:
答: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市将造林绿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以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绿化为重点,持续加大村庄及周边道路、河流、荒山荒坡绿化,营造“村内有绿地、院内有花果、路渠有绿荫、四旁有树木”的生态景观效果,助推村镇“生态宜居”建设进程,让走进森林、拥抱自然成为城乡居民时时处处的生态福利。
以建设美丽渭南为目标,以创建园林示范镇、绿色家园示范村为载体,依托“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示范项目,大力开展村道、巷道、房前屋后绿化,积极营建环镇环村林带、绿地广场、绿地小品,加快村庄绿化,实现村内园林化、巷道林荫化、庭院花果化。同时,加快村庄周边道路、河流堤坝、直观坡面及空闲地绿化,积极营建片林、林带、林网,实现村外森林化。临渭区按照“一路一景点、一村一景观”的思路,打造了集“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为主的临渭区下邽镇蝶吴村、桥南镇天留村等50余个绿化标杆村。大荔县按照“一条环村林带、一个文体广场、一处水面景观、一个整洁环境”的绿化标准,建成了下寨镇新堡村、范家镇福佑村等100余个绿色家园示范村。华州区深掘“水、禅、竹、山”人文底蕴,营造了以大桥路为中轴,辐射水渠、高楼、毛沟等村的绿竹景观长廊20余公里。据统计,今春全市共实施村庄绿化提升276个,“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镇村绿化1618个,完成道路绿化提升1.28万公里,建设黄渭洛及其支流滨水绿色长廊870公里,城乡绿化均衡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城乡绿化成果。
华商报赵宵:
卢总工,你好,我是华商报记者,请问如何通过壮大林产业帮助群众增收,巩固脱贫成果?
市林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卢益民:
答:生态保护与修复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在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巩固生态脱贫成果过程中因地制宜发展林业产业,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具体实践,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效途径,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生动注脚。全市在加快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认真落实中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求,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基础性和延续性,不断发展壮大干杂果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林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巩固脱贫成果。
在生态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坚持脱贫不脱政策,保持现有2595名生态护林员不减少,按时足额发放劳务补助,今年已发放生态护林员劳务补助576.8万元。全面开展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补助现地核查公示等前期工作,公示无异议且兑付资金到位后,通过“一卡通”为群众按时足额兑付到位。同时鼓励群众参与森林抚育、重点区域绿化、森林管护等林业建设,开放具备条件的林业基层单位,预计今年将开放9个单位、96个岗位,组织林业工程师累计开展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培训80余场次,发放资料15000余份。
在发展干杂果产业方面,充分将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政策宣传、免费发放经济林苗木、建立营销渠道,今春引导群众开展特色经济林栽植和提质改造8.42万亩,其中花椒5.14万亩、柿子1.56万亩、红枣1.47万亩、核桃0.25万亩。全市累计发展干杂果经济林280.62万亩,其中花椒105万亩,占全省半壁江山;柿子39.5万亩,在全省排名第一;红枣63.3万亩,是全省第二大产区,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已成为林农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在林下经济产业方面,充分发挥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加林下种植面积和养殖规模,目前我市建成国家级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苗木花卉基地10家,示范带动林下种植、养殖产业发展,全市林药、林菜、林菌为主的林下种植面积达到7.76万亩,养鸡、养猪为主的林下养殖面积达到10.84万亩。
在发展苗木花卉方面,采取政府推动、项目带动、资金拉动、群企联动的方式,加大苗木花卉栽植种植技术培训,积极培育苗木花卉示范基地,国槐、油松、侧柏、花椒等林木育苗,银杏、石楠、紫薇等绿化观赏苗木,牡丹、月季、菊花等花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今春全市新育苗1.77万亩。截至目前,全市苗木花卉种植总面积达18.57万亩,扩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在森林旅游发展方面,现有自然保护地21个,总面积为71752公顷,其中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级湿地公园10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市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沙漠公园1个。各地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禀赋,结合文化民俗特色,积极开展森林生态观光、森林休闲度假、湿地游、苗木花卉观赏等生态旅游活动,2020年底生态旅游综合产值已达2.3亿元。森林、湿地等公园的建设,为丰富我市文化生活,满足市民休闲度假、观光游览、回归自然等户外活动的精神娱乐需求提供了理想场所。依托自然森林、湿地景观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展各类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自然认知、科普教育等服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与舆情信息科副科长张红红:
谢谢大家的提问,因为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问题,欢迎大家将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提供给我们,我们将及时联系市林业局,有针对性地及时回应。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