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 (第三场) 介绍咸阳市百年奋斗坚守初心、一路向阳谱写新篇的情况

时间:2021-06-23 17:55:00 来源:陕新发布

6月23日下午15时,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共咸阳市委书记杨长亚,咸阳市委秘书长、市委办公室主任王春霄,咸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李忠平出席,介绍咸阳市“百年奋斗坚守初心 一路向阳谱写新篇”的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pic

李惠: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欢迎出席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中共咸阳市委书记杨长亚先生,请他围绕“百年奋斗坚守初心  一路向阳谱写新篇”这一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各位关心的问题。

出席发布会的还有:中共咸阳市委秘书长、市委办公室主任王春霄先生,咸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李忠平先生。

现在,先请杨书记作介绍。

杨长亚: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在喜迎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很高兴在这里同媒体界的朋友们见面,向大家介绍咸阳有关情况。首先,我代表中共咸阳市委、咸阳市人民政府,向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咸阳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百年奋斗路,砥砺践初心。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也给灾难深重的咸阳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1925年12月,咸阳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三原特别支部诞生,星星之火在咸阳大地燎原;1931年5月,西北地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渭北革命根据地成功创建,咸阳各地党团组织不断建立、发展壮大,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各个历史时期创造了改天换地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咸阳干部群众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以追赶超越为遵循,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到“十三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204.8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到15.4:44.1:40.5,县域经济平均规模达到142.6亿元,13.29万户、46.54万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9.8%,城市绿化率提高到39%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较2015年提高8550元、3189元,成功创建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十大智慧城市,等等。这一串串跃动的数字和荣誉,是我们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个生动注脚。

令我们倍感振奋、倍受鼓舞的是,在过去极不平凡的一年里,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陕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高远的政治引领和亲切的政治关怀,极大地提振了全市上下勇立潮头、感恩奋进的精气神。一年多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五项要求”和“五个扎实”,聚焦落实“三新”、聚力实现“三高”,以“止滑促升、决战收官”攻坚克难,以“增量提质、高点开局”统揽推进,明确发展目标,完善发展布局,筑牢发展支撑,众志成城推动咸阳新时代追赶超越和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一路向阳!

——行稳致远、一路向阳,是快步复苏、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叠加影响下,咸阳经济增长一度疲软不振。我们审时度势、精准发力,及时建立市级领导包市区县、包项目、包企业和促建设、促生产、促销售“三包三促”责任制,成立由市级领导牵头的投资、工业、农业、消费、建筑业5个稳增长工作专班和农业、工业、流通、项目、文化5个专业技术小组,坚持一二三产齐发力,“一企一策”抓生产、减库存、增订单、促销售,着力扭转经济下滑趋势。特别是牵紧项目建设“牛鼻子”,坚持重大项目月开工、季观摩,精心举办“百企进咸·投资兴业”“民企助咸·共创共赢”发展大会等系列活动,累计签约项目417个、总投资7200多亿元,有效稳固了经济基本盘。今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8.5%、居全省第一,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4%、居全省第一,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8.5%、居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2%、居全省第二,实现了较为理想的起步开局。

——行稳致远、一路向阳,是创新引领、实体支撑的产业体系。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和投资拉动齐转发力,突出提档升级、提速增量、提质增效、提能增智,系统推动基础产业固本增效、传统产业转型增力、新兴产业接续增量。坚定不移深耕实体经济,大力实施城市经济“万项万亿”增资行动、农村经济“千村万户”增收行动、现代服务业“千企万店”增效行动,着力打造电子工业、智能制造、食品加工、能化工业、现代服务业5个千亿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医药和医疗器械、新型纺织建材、文体康养4个五百亿级特色产业,新材料、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4个百亿级新经济。把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咸阳)核心区,筹措5亿元科技转化基金,投资200亿元开工建设西部(咸阳)科技创业湾,优化整合资源,深化咸阳高新区、咸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带动能级,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5家,登记在册“瞪羚”企业20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位居全省之首。

——行稳致远、一路向阳,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自信提升。咸阳以改革而强,因开放而兴,迈进新时代,我们更加注重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赓续“春天的故事”。充分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十最”营商环境,建设民营经济大数据平台,推进多领域行政综合执法,“多措并举为市场主体减负让利”做法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围绕构建“双循环”产业承接地和商品集散地,制定实施“一心三极三带五板块”市域一体化的发展战略,谋划实施环城现代立体综合交通,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改革举措。强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理念,积极参加进博会、丝博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策划开展“正月文化闹咸阳”“今年花开逛咸阳”等活动,系统打造临空经济带,推动“咸阳马栏红”苹果、液晶电视等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去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元大关、增长16.5%,城市外向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行稳致远、一路向阳,是生态立市、绿色转型的坚定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我们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四大结构调整优化,积极探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径,自觉从“南山”想到“北山”,加快“旱腰带”地区生态修复,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聚焦“工煤车尘燃”主要污染源,铁腕治科学治协同治、严执法严监管严督查、靠企业靠社会靠群众,去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30天,今年截至6月中旬,优良天数108天、同比增加4天,PM2.5浓度同比下降8.1%。大力拓展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和林长制,“一断一策”系统实施域内河流综合治理,排污许可证证后审计式监管做法得到生态环境部肯定推广。建成7个国家级绿色矿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5大类36项指标全部达标,全国关注森林活动工作交流座谈会在咸阳召开。

——行稳致远、一路向阳,是人民至上、共建共享的赤子初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把群众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依托“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下功夫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财力再紧张、民生支出一分都不少,任务再困难、民生工作一天也不拖,真正把“人民”二字镌刻在新时代的答卷上。去年全市剩余10938户19215名贫困人口顺利脱贫,交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合格答卷,正在有力有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每年办好一批惠民便民实事,城区提前供暖、特定时段公交车免费乘坐、假期停车场免费停车等惠民便民之举广受群众好评,咸阳连续8次、9次荣获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咸阳、法治咸阳,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扎实搞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五链共治、法在基层”诉源治理模式得到中央政法委肯定、被写入今年全国两会最高法工作报告。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255.9万剂次。

——行稳致远、一路向阳,是持身守正、真抓实干的清风正气。我们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抓住政治建设这个根本,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延安精神和马栏精神、“梦桃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体现在工作成效中。深化“以案促改”,祛作风之弊,紧纪律之弦,出台市级部门和党政干部平时考核《实施办法》、关于纪委对同级党委及其班子成员监督工作的《实施办法》,用活用好“三项机制”,持续正风肃纪反腐,广大党员干部力戒“庸懒散慢虚粗”,崇尚“勤快严实精细廉”,形成了人人谋事、个个干事、处处成事的生动局面。

同志们、媒体界的朋友们!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更加深刻地体悟到,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的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历史。以史为鉴,向史而新。我们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科学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传承光荣传统,感悟思想伟力,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积蓄新动能、拓展新空间、打造新地标、谱写新篇章,以一路向阳的新业绩喜迎建党100周年!

再次感谢媒体朋友们!诚邀大家到咸阳做客,期待大家用笔尖和镜头关注咸阳、宣传咸阳,为咸阳新时代追赶超越一路向阳助力加油!

李惠:

谢谢杨书记。下面,欢迎各位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请提问。

三秦都市报记者:

我是三秦都市报记者。“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是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请问咸阳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为群众办实事,目前进展和成效如何?谢谢。

王春霄:

再过几天我们将迎来党的百年华诞。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团结带领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史。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咸阳市委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锤炼为民服务本领的“磨刀石”,作为检验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试金石”,积极构建上下贯通、协同联动的“为民办实事”工作机制,持续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民生领域倾斜,用心用情用智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真切、更加明显。

一是迈好“第一步”。察民情访民意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基础。为此,我们建立了党史学习教育“六包”责任制,由市级党员领导干部每人包一个市区县、一个镇(街道)、一个村(社区)、一个市级部门、一个分管领域基层单位、一个企业,深入走访调研,征求意见建议,列出针对性、操作性很强的“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明确工作责任、质量标准和完成时限。在此基础上,市上还派出巡回指导组跟进指导、验收评估、销号管理,确保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

二是找准“小切口”。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抓起、小问题改起,聚焦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领域的一桩桩具体问题,力求把好事实事办到老百姓心坎上。比如,针对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开展“百名中医下基层”活动;针对物业管理不规范、不到位的问题,探索推行“红色物业”模式;针对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活动;针对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将低保覆盖范围向支出型贫困家庭扩展,等等。

三是抓好“大纵深”。今年投资116亿元用于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启动实施了城乡居民增收、就业服务质量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教育为民、文化惠民、社会保障提升、健康咸阳、住房保障提升、老有所养、畅通咸阳“十项惠民行动”。以“畅通咸阳行动”为例,今年开行了西咸城际“绿巨人”动车,仅用15分钟就可以从咸阳市中心到达西安市中心;启动了分别跨越渭河、穿越陇海铁路的“三桥三隧”工程年内还计划新建城市道路17条,新建改建人行天桥12座,新增车位6800个。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市委市政府的理念是始终“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真正用各级干部的辛苦指数、奉献精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李惠:

请继续提问。

中国报道杂志记者:

谢谢主持人,我是中国报道杂志记者。请问,“十四五”期间咸阳将在哪些方面求突破,推动高质量发展?

王春霄:

面向“十四五”,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我们的总体考虑是,经过五年努力,实现全市经济增长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围绕构建“西部名市、丝路名都”,打造“一核心两示范四高地”(一核心:大西安都市圈咸阳核心区;两示范: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临空经济发展示范区;四高地:丝绸之路经济带开放合作高地、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高地、西部先进制造业集聚高地、关中城市群科技创新转化高地)。

主要预期目标:一是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以五大主导产业、四大特色产业、四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发展实现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二是城乡融合实现新突破,发展空间不断优化,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提升,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三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明显成效,大气污染取得根本性扭转,空气优良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PM2.5浓度累计下降15%;四是社会民生跨上新台阶,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城乡区域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养老事业协调发展,“一老一小”问题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生活;五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非公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资源整合和要素配置能力显著增强,营商环境位居西部城市前列,临空经济发展活跃,外贸进出口总值实现翻番,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六是治理能力取得新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社会信用体系更加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和能力得到明显加强,平安咸阳建设持续深化,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大幅提升。

李惠:

请继续提问。

中国网记者:

主持人好,我是中国网记者。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咸阳市提出了以“增量提质、高点开局”为统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各项事业一路向阳的发展目标。请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咸阳市将采取哪些扎实有效的措施?

杨长亚: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建党100周年。我们全部工作的主基调就是以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为总纲,推动咸阳高质量发展和各项事业行稳致远、一路向阳。我们经常讲,开局决定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提出以“增量提质、高点开局”为统揽,这是对去年四季度提出的“止滑促升、决战收官”的拓展和深化。其中:“增量”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持续做大经济总量,用加快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提质”就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向高质量聚焦发力,锻造形成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点”就是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实现经济增长中高速,有效供给中高端,发展进步有实效;“开局”就是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夺取“开门红”,做到起步优、首战好、全局胜。

当然,实现既定目标,必须有相契合实际、务实管用的方略、办法、措施才行。就“十四五”而言,主要是积蓄新动能、拓展新空间、打造新地标、谱写新篇章:积蓄新动能,就是坚持创新驱动和投资拉动“双轮齐转”,促进经济发展提档升级、提速增量、提质增效、提能增智;拓展新空间,就是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构建“一心三极三带五板块”的咸阳市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将咸阳建成国内国际“双循环”产业承接地和商品集散地;打造新地标,就是强化咸阳“西部名市、丝路名都”理念,做优做强咸阳高新区等园区名片,培育一批地理文化、产业产品标志性强的品牌;谱写新篇章,就是把新时代追赶超越的成效充分体现到民生福祉、生态文明、文化繁荣、社会治理各方面,不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今年而言,主要是打好“八大战役”。一是经济增长翻身战,在“止滑”的基础上“促升”,稳预期、攻重点、强保障,让咸阳经济增长由跟着跑到并跑、领跑,这一个阶段性目标在今年前5个月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实现;二是创新转型突围战,紧盯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集聚创新要素,促进两链融合,加快产业重塑,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三是项目建设阵地战,打造“十最”营商环境,有的放矢谋项目,千山万水引项目,全力以赴建项目,以源源不断的大项目好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四是改革开放攻坚战,强化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和“双循环”新格局,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发展活力竞相迸发;五是乡村振兴升级战,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在防返贫、保粮食、兴产业、促建设上下功夫,让乡村外在美与内在美同步提升;六是县域经济提质战,做强园区承载,做优主导产业,做精特色优势,做实城乡融合,加快形成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新格局;七是民生改善持久战,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增强群众福祉。八是生态环境保卫战,以治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守卫蓝天、守望绿水、守护净土,走好清洁生产、绿色发展之路。

从工作推进看,今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速居全省第一,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两项指标增速居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省第二,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三,实现了较为理想的起步开局。下一步,我们将以“增量提质、高点开局”为统揽,发挥优势、培优增效,推动各项工作纵向有提升、横向有进位,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谢谢中国新闻网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就回答到这里。

李惠:

请继续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

您好,我是中国新闻社记者。咸阳作为西安都市圈的核心组成,是怎样抢抓机遇、加快自身发展的?

李忠平:

2018年初,国家正式批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咸阳是西安都市圈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西部城市发展的重视和支持,也为咸阳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3年来,我们抢抓政策机遇、发挥叠加优势、深化协同共建,咸阳在西安都市圈的地位愈加凸显。

一是规划引领,全面推进共建。按照“多轴线、多中心、多组团”的发展思路,修编完善了《咸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咸阳作为西安都市圈核心区的定位,确定了咸阳城市“三城两带”的空间格局。在编制咸阳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加强与西安市充分衔接,确保一张蓝图、一体建设。

二是共建共享,提升城市品质。以大西安(咸阳)文体功能区为核心,布局建设发展临空经济带,实现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共同联动发展,推动咸阳城市框架向北延伸。以轨道建设为突破,加强大西安交通无缝对接,大家都知道1号线三期、11号线、14号支线、17号线、18号线、19号线纳入《关中城市群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线路涉及到咸阳部分一共71.8公里。目前1号线二期建成运行、三期正在加快建设,将于2023年全面通车。渭河高新大桥开工建设,连通两市一区的干线公路增加到12条、城市公交和近郊客运班线达到23条。以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为重点,建成全长17公里的渭河水生态带,“一河两岸”成为“都市会客厅”。

三是错位联动,培育现代产业。充分发挥咸阳区位交通资源禀赋、市场辐射等优势,积极承接东部、西安产业转移,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电子显示、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纺织建材等产业不断壮大,正泰、伊利、冠捷等知名企业落户咸阳,CEC8.6代液晶面板、隆基光伏组件、雷丁秦星新能源汽车、法士特智能传动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13.6%,较“十二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

进入“十四五”,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改革措施,进一步解放思想,敞开胸怀,在合力推动空间规划、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六个一体化”中勇立潮头,展现咸阳作为,全力推进西安都市圈咸阳核心区建设,提升对陕西、对西北发展的带动能力。谢谢。

李惠:

请继续提问。

香港商报记者:

我是香港商报记者。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的重要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刚才杨书记提到咸阳着力打造“十最”营商环境,请问具体是怎么推进的?

李忠平:

当今时代,区域竞争已经由过去拼资源、拼区位迅速转向拼服务、拼环境。今年2月18日,也就是春节收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咸阳召开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大会,明确提出要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聚焦“服务”二字做文章,推动咸阳政务服务最高效最贴心、政策服务最便捷最规范、法治服务最公平最放心、人文服务最守信最包容、城市服务最完善最宜居。

这五个方面、十个最,从不同维度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指明了路径。其中:最高效最贴心的政务服务,主要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力促各类市场主体轻装上阵。我们推出“全程网办”事项323项、“不见面审批”事项97项、“最多跑一次”高频事项511项,政务服务好差评满意度达到99.9%。最便捷最规范的政策服务,主要是优化政策供给,精准有效落实减税降费和援企纾困各项政策,最大限度便企利民。我们推出阶段性用电、用气价格优惠和“欠费不停供”等措施,做精做优“互联网+”大走访平台,实现了政策精准收集、精准分类、精准推送、精准应用。最公平最放心的法治服务,主要是保证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参与市场活动。我们全面推进公共资源线上交易,完成行业协会商会脱钩,组建2家中介联合体并制定扶持政策和办事指南,中介服务超市进驻中介机构200余家。最守信最包容的人文服务,主要是弘扬“契约精神”,构筑“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把纳税人当成衣食父母,当好为企业和群众服务的“店小二”。我们建立市级领导“三包三促”责任制,全面建立“帮办墙内事、包办墙外事”服务体系。最完善最宜居的城市服务,主要是树立“大营商环境观”,建设宜人宜居宜业的品质化、现代化城市,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能级。我们谋划推进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大视野布局“新基建”项目,开发推广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政务等应用,以城市更新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再造。

在全省营商环境监测考评中跨境贸易等2项指标咸阳夺取全省第一,开办企业、执行合同等13项在全省领先,“多措并举为市场主体减负让利”做法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互联网+”大走访经验全省推广。谢谢。

李惠:

最后再提一个问题。

陕西日报记者:

杨书记好,我是陕西日报记者。我们知道最近有一个词比较火,叫作“秦创原”。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请问咸阳在这方面是如何谋划推进的?

杨长亚:

创新是引领新时代发展的第一动力。秦创原最近几个月成了一个热词,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跟进,省内外也积极的投身参与到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建设行列当中。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作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共建共治是地方党委政府发展这一平台的责任,共用共享是借力发展的定位。无论从区位条件,还是创新资源,或是产业基础来看,咸阳都处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核心区,咸阳是当仁不让的建设主力军,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现实受益者。

省委省政府作出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们专门成立咸阳核心区的创新驱动领导小组,组建专班来负责推进这一项工作。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把参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作为咸阳“十四五”重大战略工程,以国家级高新区为核心区,以科技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文体功能区及兴平市为带动区,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加速向创新主体聚集,力促到2025年创新综合指数达到50%以上。二是强化项目支撑。我们谋划征集了11个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项目,总投资287亿元。其中,已经开工建设的西部(咸阳)科技创业湾项目,规划总面积3150亩、总投资200亿元,定位是秦创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平台、最有活力的人才集聚高地、高品质数字化智能城市建设示范区。该项目一期已经启动建设400亩的科研办公区域。三是强化服务保障。投资10.6亿元建设的渭河高新大桥进展顺利,其中追加3000万元建设的跨渭河专用便桥即将建成通行,这个便桥也可以通小型车辆和行人。咸阳高新区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空间上的“零距离”对接指日可待。在咸阳高新区、科技产业园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提供8万平方米孵化基地、4.5万平方米专家公寓、2.5万平方米众创空间。设立5亿元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积极构建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新格局。

我们相信,随着加快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咸阳)核心区,我市富集的科教资源将被更好地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将更加强劲。谢谢!

李惠:

谢谢杨书记、王秘书长、李主任,谢谢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的出席,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