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 (第五场) 介绍“追赶超越促发展 砥砺前行谱新篇”有关情况

时间:2021-07-09 09:03:00 来源:陕新发布

7月8日10时,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共渭南市委副书记郑维国,中共渭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玉娥,渭南市发展和改革委主任赵林斌出席,介绍“追赶超越促发展 砥砺前行谱新篇”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pic

李惠: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系列发布会的第五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中共渭南市委副书记郑维国先生,中共渭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玉娥女士,渭南市发展和改革委主任赵林斌先生,请他们围绕“追赶超越促发展 砥砺前行谱新篇”这一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郑书记介绍有关情况。

郑维国: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在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之际,非常高兴和大家见面。首先,我谨代表中共渭南市委、渭南市人民政府和渭南人民,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渭南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渭南是渭华起义的发生地,是渭华起义革命精神的发祥地,一直以来,我们发扬“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不怕牺牲、矢志奋斗”的渭华起义革命精神,低调务实、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渭南的事情办好,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让渭华起义革命精神在秦东大地永放光芒。站在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回眸“十三五”走过的不凡历程,我们感慨万千。五年时间不过是历史的一瞬,却记录了渭南人奋斗的坚实足迹。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社会大局安定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秦东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崭新气象。

五年来,我们追赶超越,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十三五”时期,我们坚持巩固加强第一产业、改造提升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挖掘新潜力,培育新动能,创造新优势,凝聚起逐梦前行的强大力量。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364.42亿元,发展到2020年的1866.27亿元,总量增加了501.85亿元,年均增长5.0%。我们聚焦工业经济。坚持一手抓存量,一手抓增量,全市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主导产业逐步明晰,形成了能源工业、化工工业、装备制造工业等6大主导产业体系。中联重科和华州金钼等企业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中国酵素城、3D打印产业基地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617户,较2015年增加了173户。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561.33亿元,年均增长4.8%。我们大力发展农业。作为全省人民的“菜篮子”和“果园子”,渭南坚持产业化发展、特色化推进,积极发展3+X特色产业,品质不断提升,品牌逐年增加并产生了明显效应。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30.5万亩,产量达319.6万吨,粮食产量创十年新高,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大荔冬枣”、“富平尖柿”、“澄城樱桃”等八大水果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186亿元。我们坚持文旅融合。努力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积极引进特色餐饮、大型商超、高端酒店、休闲娱乐项目,助力文化旅游产业全链条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之魂”。如今,渭南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数字背后不仅仅是总量的增加,更多是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

五年来,我们共建共享,百姓生活再上新台阶。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持续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发力,书写了催人奋进、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和8.8%。我们始终办好利民之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基本建立,累计新增就业21.33万人,新改扩建各类学校894所,招聘医技人员2800余人。我们始终践行暖民之举。5个国定贫困县顺利摘帽,5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5.59万贫困人口脱贫。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6.5万套,解决20余万群众住房困难。连续六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我们始终恪守为民之责。强势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加大对煤矿、道路交通、烟花爆竹和建筑工地等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渭南、平安渭南。如今,我们见证了全市民生事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无不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温度”、幸福的“质感”。

五年来,我们坚守底线,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总结过往、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将绿色崛起作为渭南的发力点,写下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绿色成绩单。我们深刻认识保护秦岭是国之大者,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秦岭保护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坚决守护好秦岭这一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让秦岭的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我们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协同黄河金三角协作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我们坚决打好“四大保卫战”,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顺利完成,渭河入黄河断面达到Ⅱ类水质,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合阳县、富平县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蒲城县、大荔县、潼关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县城,全市省级园林县城实现了全覆盖。我们积极探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径,加快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调整优化,推进渭南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实现新能源发电装机居全省前三名。如今,绿色已成为渭南发展“主色调”,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是渭南人的共同感受。

五年来,我们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呈现新气象。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精细化管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20年城镇化率较2015年提高10个百分点。我们提升城市品质。我们深入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覆盖、四清零、五提升”工作,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一城三区三走廊”的城市空间结构初步形成。我们夯实城市基础。华县撤县设区,六泉路等一批“断头路”陆续打通,黄河水引入主城区,市民公园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用,老旧小区改造、生活垃圾分类稳步推进。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我们完善城市路网。中心城市“四纵四横”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公路总里程达到2.1万公里,蒲白黄高速建成通车,沿黄公路、合铜高速渭南段全线贯通,县县通高速目标全面实现。如今,渭南逐步成为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美丽之城、文明之城、绿色之城。

五年来,我们凝心聚力,党的建设步入新常态。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牢记初心使命、强化担当作为,构筑起一座座坚强的战斗堡垒,树立起一面面高扬的党员旗帜,镌刻出我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坚实足迹。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办实事走深走实。我们用好“营养剂”,创新打造“重走智取华山路、传承红色好基因”品牌路线,策划开通“秦东革命星火之旅”“民族信仰追寻之旅”等6条红色践学路线,编印《富平红色故事》、《走进张富清1948》剧场党课。我们办好“百姓事”,我们采取“六个结合”的方式(与庆祝建党100周年、“留心护根”工程、党员“双报到”、作风建设提升年、“十项重点工作”“十件民生实事”、项目建设突破年相结合),梳理出“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311件,提出133项重点民生清单,真正让人民群众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有了更多获得感。我们树好“精气神”。把党史学习教育与作风建设提升年、项目建设突破年等统筹结合,弘扬“勤快严实精细廉”作风,着力在抓落实、解难题上狠下功夫,以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韧劲,推进工作落实、任务落地、见到实效。如今,渭南的城镇乡村、田间地头,广大党员淬炼党性锤炼作风、开拓进取谋求发展、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秦东大地正在奏响一曲全面从严治党的“铿锵旋律”。

渭南发展的巨大变化,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更加坚定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永远跟党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决心。

“十四五”时期,站位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我们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对标中省要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科学提出了“十项重点工作”,构筑起“十四五”规划的四梁八柱,以此为抓手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全力构建“一市两区三地”新格局和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市”。

光辉历程永载史册,壮丽画卷更待描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关键时刻,展望“十四五”,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突出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打造“一市两区三地”目标,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再鼓干劲,再强措施,奋力谱写渭南新时代追赶超越的新篇章。

谢谢大家!

李惠:

谢谢郑书记的介绍。下面,欢迎各位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请提问。

国际在线提问:

请问郑书记,渭南市将采取哪些“硬核”措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一市两区三地”新格局,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实现渭南新时代追赶超越?

   郑维国:

首先,谢谢您的提问和对渭南发展的关注。加快构建“一市两区三地”新格局,是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聚焦追赶超越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十四五”时期提出的战略目标(“一市”即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市,“两区”即郑洛渭西合作带协同发展样板区、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都市圈宜业宜居美好生活先行区,“三地”即全省现代工业集聚地、西部特色现代农业引领地、华夏山水文脉汇聚传承地)。我市对标中省要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科学提出“十项重点工作”,构筑起“十四五”规划的四梁八柱,以此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全力打造“一市两区三地”新格局。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推进落实:

一是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依托现有基础,聚焦新兴业态发展方向和趋势,加快构建以工业为引领、服务业为支撑、农业为基础的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做优钢铁及金属制品、食品工业、新材料3个千亿级产业,做强装备制造、精细化工、能源工业、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5个500亿产业,做大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3个超百亿产业,力争到2025年工业企业总数突破5000户,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等五大生产性服务业,规划建设渭南综合商贸物流园、卤阳湖航空物流港等,形成2-3个优势明显的服务业集群,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性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提升文化旅游、商贸餐饮、健康养老、体育、家政、职教培训等六大产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做优做强现代农业。做大做强以苹果、冬枣等为主的果业,以有机蔬菜等为主的设施农业,以奶山羊、奶牛等为主的畜牧业,培育发展苗木花卉、木本油料、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到2025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4%以上。

二是坚持改革开放创新,统筹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深化西渭融合,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增强渭南区域性重要节点城市功能,加速融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都市圈,促进教育、医疗、科技、文化、金融等公共资源有效衔接、充分共享,加快富阎产业合作区、渭临经济协作区、西渭东区建设,推动临渭与蓝田深度合作,引导产业梯度转移、跨区域产业联动发展。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协作,健全区域经济协作机制,积极融入“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推动与洛阳、郑州协同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共治、产业互动合作、科技资源共用、成果转化合作、金融信息互通、公共服务共享,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配套产业,促成区域市场一体化。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强国际友城、民间组织互动交流,大力开展国际招商推介活动,持续运行好中欧班列“渭西欧”专列,加强霍尔果斯、青岛等口岸城市协作,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农业技术培训合作,创建国际性培训基地品牌,提高渭南外向型、开放型经济水平。到202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

三是坚持项目带动支撑,全力推进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是扩投资、稳增长、调结构、强根基、惠民生的关键支撑。我们始终把项目谋划作为关键内容,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把项目抓大”的鲜明导向,策划储备“十四五”重大项目936个,总投资1.2万亿元,涵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振兴、生态环境建设等10大领域,“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1.1万亿元。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一是深化市级领导包联帮扶,强化责任分工,对已纳入重大项目库的项目,在规划选址、土地供给、融资安排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最大程度简化审批核准程序、落实项目建设条件。二是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监测评估,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库动态调整机制,对不具备建设条件、建设质量不及预期的及时清理出库,对前期工作充分、带动作用强、新谋划的优质项目及时入库。三是强化跟踪服务,持续稳定做好政策供给,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有效推进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实施。

李惠:

请继续提问。

陕西广播电视台提问:

我们注意到渭南市近年来一直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继去年“项目建设提升年”之后,市委、市政府又把今年确定为“项目建设突破年”。请问发改委赵主任,今年渭南市将采取哪些举措推进项目建设?

 赵林斌:

感谢记者朋友对渭南项目建设的关心关注,今年1月13日,我们举行了全市项目建设突破年启动仪式暨2021年第一次项目集中开工动员会,吹响了“项目建设突破年”的冲锋号。今年,我们计划实施527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已开复工436个,开复工率82.7%,完成投资551.6亿,占全年计划投资额的52%。中国长城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一期)、仁汇年产10000吨食用酵素项目、雁中制衣服装厂等一批项目已竣工投产。我们主要抓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策划,储足后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抓手,做好谋划储备是抓好项目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们突出比较优势、瞄准问题短板、立足产业定位,聚焦工业倍增计划等“十项重点工作”和203项创亮点工作,紧盯构建“353”产业集群,共谋划“十四五”重大项目936个,估算总投资1.2万亿元。

二是抓招引,赋能蓄力。渭南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狠抓招商引资这个“一号工程”。我们持续开展“百企千项万人进渭南”活动,由市级领导牵头组建了14个产业招商小组,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和省内100强企业的对接联系,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力争年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00亿元以上。今年1-5月,全市共赴外招商178批次,546个招商引资在建项目实现到位资金614.9亿元,在建省域外项目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4%。

三是抓保障,加快落地。我们坚持执行“一月一开工、一月一观摩、一月一讲评”,层层传导压力,调度一切因素,再掀项目建设热潮。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坚持市域统筹,积极争取支持,着力破解资金、土地等难题,严格落实“容缺+承诺制+并联审批+全程代办”,创造优质高效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成、早投产。目前,已举行六次项目集中开工仪式,297个市级重点新建项目开工253个,开工率为85.2%。

四是抓质量,提升效益。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城市边界红线、文物保护红线,严把项目准入,严格安全监管。探索建立工业项目土地利用前置评估体系,综合考虑亩均投资、产值、税收等因素,以“亩均产出”论英雄,实施了一批“效益好、贡献大、占地少”的好项目。

下一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激发“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提振“一日不为、三日不安”的责任心,聚力攻坚、强势突破,全力以赴争项目、精准施策引项目、比学赶超干项目,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追赶超越。

李惠:

请继续提问。

陕西日报社提问:

渭南是一片革命的热土,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请问王部长,如何让这些红色资源“活起来、火起来” ,更好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王玉娥:

渭南是陕西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建立党团组织的地区之一,在这片红色沃土上,发生了渭华起义、八路军东渡黄河、荔北战役等重大革命事件、革命活动,走出了习仲勋、王尚德、张宗逊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批共产党人在这片热土上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渭南目前已查明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达43处,全市拥有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5家,博物馆纪念馆28家,267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

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渭南市紧扣“红色”主基调,立足实际,精心谋划,守正创新,以“读、讲、唱、访”为红色引擎,让遍布全市的红色资源“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让红色精神在秦东大地薪火相传、熠熠生辉。

一是“读”红色经典,赓续红色血脉。全市各级党组织采取“关键少数”引领示范学、线上线下融合学,通过举办专题读书班、专题培训班、讲专题党课等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原汁原味学、走深走心悟。

二是“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坚持集中宣讲与日常宣讲、线上宣讲与线下宣讲相结合,成立党史学习教育市委宣讲团,深入基层和部门开展示范宣讲320余场;各县(市、区)累计举办各类宣讲报告会3300余场,受众28万余人次。同时,还组织开展了“永远跟党走”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功臣模范讲述红色故事”“品读红色经典 共庆百年华诞”主题读书分享等各类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160余场次,4万余名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其中。

三是“唱”红色大戏,弘扬红色文化。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系列庆祝活动。创作推出了《东渡!东渡!》《黄河湾纪事》《渭华星火》《张富清1948》等红色文艺精品。“学党史颂党恩”百部万场红色电影下基层放映活动放映电影5600余场,“重温经典故事 净化政治灵魂”廉政教育电影放映216场,百场红色文艺行演出48场,观众累计达200余万人。

四是“访”红色之旅,汲取红色力量。组织开展了“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主题采访活动,制作推出了《在红色记忆里汲取奋进力量》等一批优质融媒体产品。推出“秦东革命星火之旅”、“红色初心之旅”、“民族信仰追寻之旅”、“红色革命精神追寻之旅”、“重走华山路之旅”、“新时代乡村振兴之旅”等6条线路,为省内外游客提供丰富的“红色之旅”出行选择。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红色之旅”在渭南各地“火出圈”,不仅让党员干部深受教育,还让广大人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热情持续高涨。

随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升温,全市上下正以“学史悟思想强根铸魂 奋进新时代追赶超越”主题活动为抓手,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李惠:

请继续提问。

陕西农村报提问: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将转移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请问郑书记,渭南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业强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哪些新举措?

 郑维国:

渭南是农业大市,但不是农业强市。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渭南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立足实际,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业强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工作思路,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思路,紧盯追赶超越目标,紧扣渭南特色,突出脱贫成果巩固、产业振兴、乡村建设,深化改革四项重点,加快构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新格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到2025年,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西部现代农业强市,全市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采取八大举措,具体如下。

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减贫战略转型。一方面,通过加大产业帮扶力度,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推进脱贫攻坚领导机制、工作机制、评价机制向乡村振兴平稳转型,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做强区域特色产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稳定粮食、生猪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围绕粮、菜、果、畜、特等主导产业,推广标准化、设施化、品牌化、智能化,做大做强产业,进一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

三、培育多元融合主体,提升农业经营效率。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鼓励小农户和专业大户稳步扩大规模,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落实质量兴农战略,建设优质供应基地。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快农业品牌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力争把渭南建成西北地区最优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五、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以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产业强镇、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为重点,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六、大力支持就业创业,带动激活农村经济。在全市实施“扶持十个创业标杆、打造百家创业载体、培育千名创业之星、带动万人就业致富”行动,推动人才回乡、项目回迁、资金回流,激活“归雁经济”。

七、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筑牢乡村振兴基础。加大农村厕所、农村垃圾和农村污水治理力度,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八、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添“三农”发展活力。围绕农村“三块地”(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改革,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为全省农村改革探路子、树样板。

为了八大举措落实落地,我们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周调度、月推进、季考评奖惩”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取得良好成效;同时,我们把重点任务策划包装成重点项目,共安排项目193个,通过项目的实施,确保各项重点工作高质量完成。

   李惠:

最后,再提一个问题。

中国文化报提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渭南地处黄河流域,请问王部长,渭南如何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王玉娥:

渭南地处黄河流域,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将相故里”的美誉。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省级文保单位165处;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省级109项,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和非遗项目均居全省之首;有3A级以上旅游景区81家。

新时代的渭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弘扬黄河文化作为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系统性保护、创新性传承、创造性弘扬,多角度展现黄河魅力、全方位讲好黄河故事,把文化的渭南旋律融入新时代“黄河之歌”。

一是保护历史遗存。近年来,我们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组建了渭南市考古基地,建立了常态化文物巡查督察制度,守护好华山文物群落、西岳庙、仓颉庙、梁代村古遗址、刘家洼东周遗址等文化遗存。目前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697处,博物馆纪念馆28家,可移动文物24519件(组),珍贵文物1794件(组)。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对全市非遗项目开展全面普查与重点调查,制定印发了《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组建了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承发展华阴老腔、华州皮影、同州梆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

二是推动融合发展。市委、市政府紧扣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陕考察提出的“五项要求”“五个扎实”,立足渭南实际,科学确定了“十项重点工作”,以此为抓手,构筑起“十四五”渭南发展的四梁八柱。作为“十项重点工作”之一,“加快文旅融合建设华彩渭南”是放大渭南文旅资源优势,推动新时代追赶超越的重要承载。我们坚持“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通过“机制保障、项目支撑、宣传推介、活动促销”的举措,扎实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响华彩渭南品牌。机制方面,市县两级成立了工作专班,实施了“市级领导包抓、工作专班调度、分管领导点评、现场考核、工作群晒比拼超”等5项机制,10名市级领导包抓15项重点工作,全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项目方面,“十四五”期间共策划包装了50个重点文旅项目,总投资289.4亿元;今年计划实施10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3.2亿元。其中,国家时间博物馆、潼关古城项目、大荔县沙苑湖、蒲城槐院里历史文化街区、合阳诗经苑等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其他项目进展顺利,有力支撑了文旅融合发展。宣传方面,加强与中省主流媒体合作,在更大平台宣传推介渭南文旅资源和优惠政策,全方位、立体式展示华彩渭南。活动方面,走进国内省会城市及渭南周边城市,大力推介渭南文旅项目和文旅活动,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综合收入,与疫情前相比翻了一番。

三是弘扬时代价值。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文化导向、价值导向,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将黄河流域传统文化与戏曲、电影、广播剧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进一步开发优秀文化的价值和功能,使之与当代价值体系相辅相成、融入实践。先后创作推出了秦腔现代戏《李仪祉》《张富清1948》、电影《黄河入海流》《春雷》《粮票》、广播剧《王鼎与林则徐》《白居易》《麟趾原乡医》、纪录片《东渡!东渡!》等一批文艺精品力作,讲好守护根脉、传承文明的历史故事,理想如炽、信念如铁的革命故事,革故鼎新、开放共赢的发展故事,引导人们汲取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奋进的力量。

 李惠:

谢谢郑书记、王部长和赵主任,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出席。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