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 (第七场) 介绍“深入推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奋力谱写 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有关情况

时间:2021-07-15 16:50:00

  7月15日10时,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张胜利,中共榆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德超,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刘小波出席,介绍“深入推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李惠: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系列发布会第七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中共榆林市委副书记张胜利先生,中共榆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德超先生,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刘小波先生,请他们围绕“深入推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这一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张书记介绍情况。

张胜利:

新闻媒体界的各位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榆林市地处黄河中上游,黄河从府谷县入境,流经榆林市6个县389公里。榆林市是国家综合能源重要供应地,境内煤油气、风光电资源丰富,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

进入“十四五”,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榆林正面临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碳达峰碳中和这场大考。时代是出题人,我们是答题人,人民是阅卷者。在“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我们都在赶考的路上,榆林市要努力交出五份合格的答卷。

 第一份合格的答卷,是要交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份答卷。我们主要做好四方面工作,第一,以生态定格局。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基础上,保障好国家能源供应的安全。第二,不断巩固和拓展毛乌素沙漠绿化成果。记者朋友们都知道,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榆林人民治沙造林,林木覆盖率拓展到现在的36%,现在榆林境内林地面积是2360万亩。去年已经成功跻身全国森林城市行列。同时我们也面临林木老化的风险。从今年开始,我们成立了由院士领衔的课题组,不断深入调研和规划,重启飞播造林,加大人工造林。到2030年,榆林的林地面积达到2800万亩,让毛乌素沙漠在榆林真正成为一块绿洲。第三,统筹好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榆林不仅是资源大市,也是农业大市,2020年,我们的粮食总产量50.8亿斤,处全省第二位。如何平衡好生态保护和农业的发展,对榆林市委、市政府也是一个考量。我们同样成立了由院士领衔的课题组,正在深入调研和规划,我们既不向地要绿,同时也不向绿要地。第四,以水定产,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城。榆林是一个半干旱的地方,我们又处在黄河中上游,“十四五”期间,榆林市要把水作为刚性约束,我们要严格执行水耗的总量和水耗的强度的双控制度。“十四五”末,要把榆林水耗总量控制在14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水耗强度下降10%。

    第二份合格的答卷,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榆林是资源型城市,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向世界宣告,(我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榆林承担着碳达峰碳中和这样一个重任。我们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主要按照四条途径来做。第一,压减“两高”项目。原来榆林“十四五”规划市一级县一级“两高”项目不少,按照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我们压减了45个“两高”项目。第二,源头减碳。一是电力行业减碳,我们测算过,榆林市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占总量的43%。“十四五”期间,我们要严控火电项目,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发电。到“十四五”末,榆林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二是对兰炭等传统的产业要升级改造,我们要通过环保的升级改造和兰炭等传统产业的减量置换,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三是在现代煤化工产业要实行减碳,通过绿电、绿氢和绿氧,我们在现代煤化工气化环节、一氧化碳变换环节、净化环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四是要大力推行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活。这就是我们源头减碳的四个措施。第三,末端固碳。把二氧化碳固下来,这里面有三条措施。一是推行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6月下旬,全国最大的(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项目,在榆林市国家能源集团国华电厂正式投用。二是和中科院合作,推行和探索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比如说二氧化碳+氢制甲醇。三是大力推行国土绿化,推进碳汇零。第四,能耗双控。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息息相关,就是一个因果关系。在整个“十四五”期间,我们要严格控制能耗的总量和万元GDP能耗强度,通过能耗的双控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和科技进步及技术进步。

第三份合格的答卷,转型高质量发展。碳达峰碳中和,我们理解既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但更是难得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讲过,要善于在危机中遇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对榆林来讲,正当其时。在转型高质量发展中要做到四个明确。一是明确思路,我们提出了三个转变:资源开放利用由过去提出的三个转化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转变,产业体系由过去能源主导要向优势要素支撑多元融合转变,增长动力由过去的资源驱动和投资拉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二是明确方向。下一步榆林怎么转?转向哪些方面?现代产业体系如何建立?我们经过深入调研,结合榆林实际,提出了8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二是发展新材料,三是依托镁铝发展下游产业,四是发展智能无人系统和通航产业,五是发展轻纺工业,六是发展环保产业,七是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八是推进榆林全域旅游。这就是未来榆林在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主要方向。三是明确路径。思路有了,方向有了,路径是什么?我们经过深入思考,明确了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把招商引资作为榆林经济发展的第一要事,现在建立了市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主任的招商委员会,榆林市现在已经建立了150亿资金池,现在就是要拿资金换项目,过去我们是用资源换项目,但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我们要转变思路,用资金换项目。这150亿资金池里,其中50亿用来兑付招商引资的各项奖励政策,剩下100亿是建立基金,用基金支持高质量项目在榆林落地生根。同时,我们还抽调了市县两级390名后备干部,要到招商一线去。第二条路径,依托科技创新,我们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四是明确责任。也就是(解决)谁来干(的问题)。现在我们明确要求,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在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各县市区、园区就是要承担起主体责任,要加强和大力发展我们的县域经济。我们现在明确提出,在榆阳、神木、府谷,党政领导班子在任期内至少引进一个50亿元高质量项目,在横山、定边和靖边县,党政领导班子在任期内至少引进一个30亿元以上的高质量项目,在绥德、米脂等南部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在任期内至少引进一个10亿元以上的高质量项目,并把这个项目纳入考核体系和干部的选拔任用。通过这四个明确,全力以赴推进榆林转型发展,破解资源型城市的魔咒。

第四份合格的答卷,是乡村振兴。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榆林来讲,我们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集中体现在城乡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就是要以乡村振兴为主抓手,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水平。一方面,我们是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不摘,落实好政策、职责、监管和帮扶。到目前为止,我们全市新一轮2800多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已经全部轮换到岗。第二方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建立防返贫监测机制。现在榆林市已经把全市5257名已脱贫户和4227名脱贫不稳定户建立台账,也建立起了动态监测机制和定期帮扶机制,确保榆林不发生规模性的返贫。第三方面,我们以“三变”为抓手,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推进榆林农业产业振兴,把农民嵌入产业链,不断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增加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第四方面,我们按照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因地制宜的制定好榆林市各个层面的乡村振兴规划。这个规划制定好之后,我们要按照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久久为功,以规划为引领,实现榆林市在乡村振兴方面的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这是我们在“十四五”赶考路上要交出的第四份合格的答卷。

第五份合格的答卷,是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踏上新征程,迎接新挑战,适应新形势,对榆林市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级党组织都提出了新要求。硬任务必须要有硬作风,也要有一支硬队伍。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弘扬建党精神。榆林市不仅是资源大市,也是农业大市,更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1924年,李大钊的学生李子洲参加了五四运动,回到榆林后,在绥德师范建立了陕北第一个党组织,也培育了刘志丹、谢子长这样的革命家。1927年,清涧起义打响了(中国北方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榆林也是西北革命的策源地。1936年初,毛主席率领(红军)东征(队伍)来到榆林市清涧县,面对白雪皑皑的莽原,一挥而就写下了《沁园春·雪》。1943年,时任绥德地委书记习仲勋,在绥德县郝家桥组织过大生产运动。1947年3月,毛主席转战陕北一年零五天,在榆林市8个县战斗和生活过。1948年3月,(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从榆林市吴堡县东渡黄河前往河北西北坡,(并最终)取得全国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向全党发出号召,要求全党要发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进入“十四五”,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走在赶考路上,更要发扬这种伟大的建党精神,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第二方面,我们要锻造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榆林市处在黄河中上游,又面临碳达峰碳中和这场大考,榆林市各级党组织和干部就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到血液中,不断提高各级干部战略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法治思维能力,不断学习碳达峰碳中和这样的新知识,勇挑新担子,按照总书记提出的要勇于担难、担重、担险、担苦(的要求),我们在长征路上才能勇挑起新的任务和新的担子。

我想,只要榆林市各级领导干部和党组织,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适应新形势,增长新本领,我们才能不断做出新的业绩、开创新的局面。

谢谢!

李惠:

谢谢张书记的介绍。下面,欢迎大家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请提问。

香港商报提问:

我们注意到,榆林市正在加快培育布局智能无人系统产业,请谈谈榆林市在西北地区率先布置这一产业的主要考虑和下一步打算是什么?

刘小波:

智能无人系统产业不仅是衡量国家军事实力、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榆林拥有发展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得天独厚的四大优势:一是地域和空域资源优越。榆林境内地域广阔,空域条件良好,年可飞日数达300天以上,靖边机场拥有的5000平方公里超大范围不限高度本场空域全国仅有,是发展无人机测试、飞行的最佳区域。二是应用场景丰富。榆林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也是陕西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基地,除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应急救援、气象作业等常规场景外,榆林在农业、采矿、管道和高压线巡检、化工厂作业等方面具备极为广泛的应用场景。此外,榆林地处五省交界,具备发展无人机物流的区位优势,重庆丰鸟科技公司已经在榆布局支线物流无人机西北运行基地,4月18日完成大型民用货运无人机超视距航线国内首飞,无人机物流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三是产业发展基础扎实。高水平编制《榆林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初步形成“1+3+6”的产业布局,榆林高新区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园挂牌运行(1个孵化器),海则空天小镇、榆阳和神木通航产业园(3大园区)加快建设;已建成榆阳、神木、靖边三大通用机场,定边、府谷支线机场即将开工,再加上榆阳机场共形成6大机场(3通航+3民航)支撑的机场群,西工大365所无人机测训基地、顺丰无人机物流、神木无人车制造等项目已经落地。此外,榆林作为重要的镁铝新材料生产基地,完全有能力满足无人机制造轻量化要求,发展无人机制造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四是改革支撑有力。获批为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启动建设全省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先行先试区,为榆林低空经济发展赢得了先机。另外,市政府出台了专门的智能无人系统产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整体产业由培育引导阶段全面转向落地见效阶段。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我市转型升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下一步,我市将把发展智能无人系统产业作为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加快平台载体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市域一体化布局行业无人机、商用无人车、工业机器人及现代智慧服务产业,形成融合、生态、开放的新型产业体系,打造“千亿级智能无人系统全产业链基地”。今年,我市将举办全国无人机航展,诚挚邀请各位媒体朋友届时来榆参展,也欢迎各地智能无人系统企业来榆投资兴业。

李惠:

请继续提问。

中国网提问:

请介绍一下榆林市是如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

曾德超: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榆林市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扎实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各项工作,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高位高标推动,构建起层层落实的责任体系。我们始终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高位谋划,高标推进,第一时间研究制订了《实施方案》《工作安排》等文件,及时组建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先后以市委常委会、市委专题会、领导小组办公室会等多种形式,先后20余次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重要讲话精神,谋划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市委常委班子成员以上率下,分赴包联县区深入调研党史学习教育、信访积案化解、安全生产等工作,帮助解决群众难题。全市各级党组织把抓好学习教育作为履行党建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在市委班子的示范带动下,迅速行动,扎实推进,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4个巡回指导专班深入县乡基层、学校医院、企业机关,从严从实开展督促指导,推动全市特别是基层一线不断掀起党史学习教育新热潮。

二是坚持对标对表落实,构建起成效明显的学习体系。我们始终对标对表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安排,紧扣党史学习教育目标要求、重点环节、关键任务,认真开展“学史悟思想强根铸魂 奋进新时代追赶超越”主题活动,做到“规定动作”扎扎实实、“自选动作”特色鲜明。主要做法有:领导带头促“导学”,市委、市政府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弘扬延安精神”这个主题,采取“理论学习+现场教学+研讨感悟”方式,集中3次到革命旧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创新方式促“讲学”,打造精品宣讲课程25个,深入基层宣讲500多场次。特别是“三级书记讲党课”“红色资源线上讲”“小分队宣讲党史”“百人百日讲党史”等创新做法让干部群众“听得懂学得进”。丰富载体促“研学”,围绕4本指定教材,采取党史大讲堂、主题党日、专题辅导、党史学习读书班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深学深读、精学精研。营造氛围促“比学”,在融媒体平台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等专栏,集中宣传全市推进工作中的创新经验和先进典型。全市涌现出“扫码学党史”、微视频“打卡”、“十个一百”、“6+6”学习法、“花儿朵朵心向党”等一些特色做法,扩大了党史学习教育受众面、覆盖率。红色资源促“深学”,依托神泉堡革命纪念馆、杨家沟革命纪念馆、郝家桥革命旧址、小河会议旧址等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现场教学活动,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三是坚持互促互进提升,构建起务实为民的目标体系。我们始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五项要求”“五个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中心工作互促互进,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我们以“我为群众办实事”来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聚焦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一件件抓落实、一项项求突破,全市涌现出“十件民生实事”“为民为企办实事”“民情民意大走访”“群众动嘴、干警跑腿”“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支部建在小区里,服务群众零距离”等一批好做法好经验,为群众办实事好事3100余件次,解决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奋力谱写新时代榆林追赶超越新篇章。谢谢!

李惠:

请继续提问。

三秦都市报提问:

近年来,榆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总体排名从全国后进位次实现大逆转,请问榆林在打赢这场“翻身仗”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刘小波:

  诚如您所说,榆林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曾经经历过巨大的考验和困难。大体从2018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高认识,从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高度,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高点站位、统筹部署,全面启动“诚信榆林”建设,整体工作实现三年三跨越,到2020年底,我市城市信用综合排名提升至全国第22位,位居西部第二,全省第一。

谈不上经验分享,这里主要介绍几点做法: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可以概括为“制度全覆盖、平台全贯通”,市县及行业部门累计出台近50项规范性文件,对联合奖惩、信用监管、场景应用等各领域各层级进行全面规范。强化平台支撑作用,依托公共信用信息基础平台,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电子信用合同系统、联合奖惩自动化应用系统,桃花分个人信用积分系统等8大系统,归集各类主体信用信息近1亿条,实现政务诚信自动监测和评价、政府采购合同全流程信用监管等功能。与市级政务服务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等12个业务系统完成对接,实现水、电、气、暖、医保、不动产、住房公积金、公安、法院等数据融合和共享共用。二是强化信用监管。将19个重点行业54个领域纳入分级分类信用监管体系,在招投标、政府采购、政府性资金项目安排、国有土地出让、评优评先、融资授信等六大领域建立联合奖惩机制,健全“逢审必查、逢办必查”的信用核查机制,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防联控机制,着力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锚定重点群体突破工作,率先开展了公职人员诚信档案建设约13万名干部职工纳入诚信档案;对涉及不良贷款的公职人员开展专项治理,一千多名失信人员积极主动履行还款义务,推动全市不良贷款率下降到3%以下。锚定重点行业开展治理,例如2020年在招投标领域重点处罚了围标串标、业绩造假骗取中标的22家企业,对各类违法违规信息推送信用中国(榆林)网站进行公示,对各招投标参与主体形成强力震慑。三是拓展应用场景。以“信用+应用场景”为主推模式,市县共上线“信易贷”“信易行”“信易停”等40款“信易+”应用,榆林信用APP荣获“全国信用大数据应用场景征集活动(十大)优秀应用奖”。“信易+”的应用推广为重塑诚实守信的社会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这里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信易贷”的推广应用,我市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已经入驻各类金融机构42家,入驻企业12650户,昨天最新数据线上成交金额41.9933亿元。上周市政府又研究出台文件,全省首家由市财政出资设立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1000万元,可以说给“信易贷”平台戴上了安全帽,效果将会进一步释放。再一个就是我市自主开发的“桃花分”个人信用积分系统(因榆林盛产桃花水得名),已有15万余人注册授权查询,市民可以在看电影、坐公交、停车、旅游等方面享受实实在在的减免政策。

下一步,榆林将以争创全国信用示范城市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强化市场主体的信息安全和权益保护,推进数据规范化标准化治理,不断加强监管,拓展“信易+”应用,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信用基础。

 李惠:

最后,再提一个问题。

 陕西日报提问:

榆林不仅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也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请问,榆林是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光荣传统,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

曾德超: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榆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主要阵地。在这块大地上,中国革命迎来了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伟大转折,创造了永载史册的光辉业绩。在转战陕北期间,毛主席为佳县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永远都要代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利益,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永远都要走群众路线。在党的领导下,一代一代革命者、建设者在榆林这片红色土地上,矢志不渝坚守初心,续写了始终为人民服务的壮丽诗篇。今天,我想以治沙造林为例,说明我们党如何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

从前的榆林,处于毛乌素沙漠地带的“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榆林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持之以恒开展艰苦卓绝的治沙造林行动,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汗水,染绿了一座又一座沙丘,为饱经沧桑的高原增添了一片片靓丽的色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践行“两山”理论,实施了“‘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等一系列造林绿化活动,逐步将大漠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目前,榆林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林木保存面积从1949年的60万亩提高到现在的2360多万亩,使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余公里。

随着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榆林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空气质量指数连年位居全省前列,往日受风沙危害的农田变成了现在稳产高产的良田,风沙区大棚种植、大棚养殖、育苗业、沙漠旅游业蓬勃兴起,整体实现了“林茂粮丰牧发经繁”,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在治沙造林行动中,孕育形成了“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榆林治沙精神”,也涌现出一大批治沙英雄,其中石光银就是杰出的代表。他40多年坚持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创造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新模式,为彻底改变毛乌素沙漠南缘“沙进人退”恶劣环境作出杰出贡献。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石光银“七一勋章”,这是对石光银同志和榆林治沙事业的充分肯定,也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造福人民的真实写照。

展望伟大征程,我们将始终从红色文化中汲取营养,始终“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榆林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谢谢!

李惠:

谢谢张书记、曾部长、刘主任,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出席。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