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 (第八场) 介绍汉中市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汉中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情况

时间:2021-07-21 16:38:00

pic

7月21日上午10时,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共汉中市委副书记、汉中市政府代市长张烨,中共汉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春丽,汉中市发展和改革委主任马军出席,介绍汉中市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汉中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奋力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的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李惠: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系列发布会的第八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中共汉中市委副书记、汉中市政府代市长张烨先生,中共汉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春丽女士,汉中市发展和改革委主任马军先生,请他们围绕“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汉中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这一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各位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张市长介绍情况。

pic

张烨: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在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凝心聚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之际,很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汉中的情况。首先,我代表中共汉中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全市人民,向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关注汉中、宣传汉中、支持汉中表示衷心感谢!

汉中地处秦巴之间,历史文化悠久,两汉三国文化资源富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史记》中称汉中“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汉中也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是陕南党组织的发源地,川陕苏区红色交通线在这里开辟,徐向前、李先念、王树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英勇战斗,刘秉钧、陈锦章、何挺颖、陈浅伦等天汉儿女献身革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红色史诗。

近百年来,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红色根脉历久弥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汉中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奋斗、激情创业,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的历史性腾飞、从“小城旧镇”到“最美城市”的历史性巨变、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探索走出了一条“三生融合”(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互融互促)的发展之路、共建共享的民生之路、追赶超越的奋进之路,一幅“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干劲足”的秀美画卷正在天汉大地徐徐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天汉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第一,我们聚力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实现追赶超越。我们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在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扬长克短,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稳步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时期,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24家增长到76家,科技创新团队从1家增加到29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0.71件增长到1.61件;航空智慧新城获评国家五星级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汉中高新区升格为省级高新区,“颐高互联网+双创园”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全市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6.7%、8.1%、9.3%和9%,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方阵,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大关、“十二”末的1.54倍,有7个县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装备制造、现代材料、高品质食药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8.2%。

2021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4%,两年平均增长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9%,两年平均增长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7%,两年平均增长3.4%,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仍居全省前列。

第二,我们聚力绿色循环,坚决守护好绿水青山。一方面,我们扛牢生态环保责任,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坚决整治秦岭区域118座小水电站,确保如期拆除、退出、整改到位;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3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至63.79%,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生态文明城市。

另一方面,我们坚持绿色循环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树起汉中生态品牌,打造了12条工业循环产业链、6条农业循环产业链,推动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等支柱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构建了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工业产值增长24.9%、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00.5%,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16%。

当前,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努力探索在汉中的实践路径,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先试,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召开了数字经济工作推进大会,制定了《汉中市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谋划数字兴业、数字赋能、数字治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换道超车。

如今,我们不仅拥有绿色发展的底气、更有绿色崛起的路径,汉天蓝、秦巴绿、汉水清成为跨越发展的永恒坚守。

第三,我们聚力改革创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我们坚持向改革要活力,持续深化供给侧、放管服、投融资等重点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坚持向开放要资源,主动“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扩大汉中“朋友圈”,全力吸纳高端要素进入汉中;坚持向创新要动能,积极搭建科创孵化平台,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不断增强。

我们着力改善营商环境,围绕“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目标,打造“事不过夜、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服务品牌,全市政务服务平台网上可办率达92.8%,行政审批时间压缩30%以上,市场主体数量突破23万户。

我们着力扩大开放,主动连结关中经济圈、成渝双城经济圈,全面对接“一带一路”,汉中海关开关运营,城固机场各项运量指标位居西部机场前列,对外贸易市场辐射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中欧班列“汉西欧”专列成功首发;今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99.1%

我们着力招商引资,出台鼓励“汉商”回归等优惠政策,设立5个驻外招商分局,一批国际国内500强企业和重大项目落户汉中,“十三五”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较“十二五”翻了一番。

我们着力科技创新,今年上半年,建成秦创原汉中分院、301所汉中分中心等科创平台,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6.5%。

今日之汉中,已成为创新创业的理想之地,人才流、资本流、技术流、信息流正在加速汇聚融合。

第四,我们聚力赋能升级,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全面发力。我们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四个在汉中”(即学研在汉中、医养在汉中、旅居在汉中、兴业在汉中)为总抓手,坚持“绿色循环、汉风古韵”定位,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推动大平台、大通道、大路网、大项目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我们正在制定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战略规划(2021—2035)》,统筹中心城区和县城、集镇建设,构建“一核两翼六极多点”城市框架体系,打造“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制定九个方面具体举措(在绿色发展上持续用力,打造区域生态经济中心;在创新驱动上持续用力,打造区域教育科创中心;在深化改革上持续用力,打造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在文化传承上持续用力,打造国际人文交流高地;在合作共赢上持续用力,打造区域内外开放高地;在交旅融合上持续用力,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在规划建设管理上持续用力,打造高品质宜居城市;在共建共享上持续用力,打造高质量幸福城市;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上持续用力,打造高水平平安汉中)。

我们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现行政村通客车、通邮、宽带网络和电力入户全覆盖;扎实开展“十镇创优、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三年行动,努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我们大力传承发扬汉文化,发展汉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山水人文、民歌民俗、秦岭四宝、汉菜系列等城市品牌,塑造汉风古韵的城市形象,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汉文化交流中心。

今天的汉中,旧貌换新颜,天汉文化公园和一江两岸成为“网红”打卡地,特色小镇魅力彰显,美丽乡村镶嵌绿野,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城市矗立在秦巴之间。

第五,我们聚力人民幸福,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近年来,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尽锐出战、合力攻坚,全市累计减贫52.4万人,101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汉台区整体脱贫、10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连续四年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被评为“好”等次。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十三五”期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7%和8.9%,就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统筹发展和安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探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法治汉中、平安汉中建设扎实推进,荣获省级“平安市”称号。

今年上半年,我们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投资82.4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271所,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人行道改造、违章建筑拆除、断头路打通以及架空线缆落地规整项目495个,目前已开工411个、建成142个。

第六,我们聚力党建引领,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当前,全市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1.08万件,广大党员干部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洗礼和作风锤炼。

我们部署开展“明责、践诺、结果”主题作风整训,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今天的汉中,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用脚步丈量、靠作风吃饭、凭实绩说话的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回顾汉中发展取得的成就、发生的变化,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强有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坚持绿色循环定位,以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牵引“三市”共建(区域中心城市、生态经济强市、幸福宜居名市),奋力谱写汉中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在第二个百年伟大征程中交出汉中合格答卷。

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汉中!诚挚邀请大家常来汉中创业兴业、休闲度假,亲身体验汉中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领略秦巴山水的自然美景,感受两汉三国的厚重文化,与我们携手开创汉中发展的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李惠:

谢谢张市长的介绍,下面欢迎大家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

请提问。

    新华社记者:

我是新华社记者。刚才张市长介绍到,汉中市为守护绿水青山,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请具体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张烨:

汉中市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汉济渭工程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着国家和全省的生态环境大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记秦岭生态保护“国之大者”,扛牢“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十三五”以来,我们先后制定环保工作文件37个,启动实施了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了《汉中市环境保护督察巡查方案》,督促县区切实履行好环保工作“党政同责”“一把手负责”“一岗双责”。清理取缔和整改“散乱污”企业515户,淘汰落后产能285万吨左右,实施生态移民搬迁19865户69803人,拆改燃煤锅炉1053台,年消减煤炭使用量4.29万吨,淘汰黄标车4万辆,秸秆禁烧率达到95%以上,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全市空气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3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至63.8%。

我们一方面铁腕治污,一方面推动转型发展。城固县曾经种植3万亩黄姜,工厂用黄姜提取皂素,带来了污染。为了保护一江清水,我们关停了皂素厂。厂子关了,老百姓的生计怎么办?办法是引导种植效益更好的中药材元胡。城固县新元村轮作元胡、水稻,每亩能挣7000元,带动户均增收4000元。

7月15日,省委召开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紧盯“绿色循环、生态宜居”的发展定位,强化汉江源头的使命担当,坚决当好秦巴生态卫士,守护好绿水青山。

一要全力扛牢生态环保之责。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开展大气污染“冬病夏治”、“5+1”治水等专项行动,持续整治秦巴区域“五乱”问题,特别是将以最坚决的态度抓好秦岭区域小水电整治这项政治任务,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二要倾力打造最严环保执法区。编制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水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并刚性执行。加快智慧环保建设,依托在线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实现全领域、全时段、全过程自动化监测。严格实行排污许可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坚决守护美丽家园。

三要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打造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品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先行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实践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李惠:

请继续提问。

    陕西日报记者:

我是陕西日报记者。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是陕西省委、省政府赋予汉中的战略使命。请问汉中市是如何谋划实施的?

 张烨:

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汉中的战略使命,是汉中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正在加快制定《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战略规划》,做好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主要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以区域中心城市牵引“三市”(即区域中心城市、生态经济强市、幸福宜居名市)共建,以“四个在汉中”(即学研在汉中、医养在汉中、旅居在汉中、兴业在汉中)为总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产业新高地、城市新地标、核心聚集区,增强汉中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引领力和辐射带动力,打造陕甘川渝四省市地带的区域中心城市。

工作重点是:构建“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六维支撑体系。即,建设区域生态经济中心,就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绿色制造业示范基地、区域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打造生态经济的汉中样板,协同构建区域协同生态经济体系,形成秦巴地区生态经济增长极。建设区域研学科创中心,就是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建立研学科创大基地、大平台,形成辐射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的教育中心、科创中心、双创人才基地,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动力引擎。建设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就是做强金融平台,创新金融模式,做大金融规模,优化金融生态,提升区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建设国际人文交流高地,就是充分挖掘汉中文化、旅游、研学、康养、体育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国际汉文化交流中心、全域旅游示范市、绿色康养之都、体育休闲运动之域。建设区域内外开放高地,就是以建设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先行区为抓手,主动对接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等经济区,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助力区域发展合作共赢。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就是以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为导向,以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开拓大市场、大市场催生大商圈,加快形成立体化交通枢纽、陕南交通旅游山水画卷、区域物流集散中心和商贸中心。

为此,我们布局了36个平台,其中,中国科学院老专家技术中心专家汉中工作站、区域农产品生产交易中心、中药材生产交易中心建设初见成效,汉中学研小镇等建设步伐正在加快推进。策划了7大类256个项目,其中200个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我们坚信,有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有汉中人民的聚力奋进,只要我们只争朝夕、真抓实干,汉中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必将实现。

    李惠:

请继续提问。

    国际在线记者:

我是国际在线记者。刚才张市长介绍说,全市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请问汉中市党史学习教育有哪些特色亮点,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pic

 王春丽:

今年以来,我们市委市政府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注重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在融会贯通、学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交出党史学习教育优秀答卷。

一是突出凝心铸魂,学思践悟促实干。坚持必修课和选修课一起抓,突出以学促干、知行合一,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聚焦“关键少数”,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持续深化学习,采取了专家导学、现场教学、集中研学等活动,在照金干部学院举办2期红色主题读书班,传承红色基因、汲取智慧力量。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市委市政府组织高规格的研学考察团,到三省五市学习考察,学先进、找差距、谋发展,持续掀起“学党史、开新局”思想大解放热潮。扎实开展“万名书记讲党课”活动,目前7600余名党组织书记采取“谈亲身体会”“分享入党誓词”等方式讲党史、学党史,激发思想共鸣。聚焦“绝大多数”,深入开展“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和“四史”学习教育,“唱支山歌给党听”“我与党旗合张影”等主题活动如火如荼,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主旋律强劲高昂。

 二是突出传承基因,以文化人强引领。汉中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厚重。我们坚持把红色文化作为涵养初心的“营养剂”,创新开展红色革命文化传承振兴工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注重滋养精神,先后推出纪录片《烽火天汉》、广播剧《长征一家人》、红色电影《红巴山》等影视精品和《汉中红色革命文化丛书》等图书,讲好中国共产党在汉中百年光辉故事,讲好汉中人民奋斗故事;注重融合创新,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等深度融合,打造“红星闪耀之旅”“华阳红色之旅”等红色精品研学线路5条,开展红色主题展览20余个,在寓教于游中净化心灵、坚守信仰。推出全市首家VR红色纪念馆,通过沉浸式体验,让红色文化“潮起来”“火起来”;注重铸魂育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读书、“红领巾向党”的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三是突出践行宗旨,为民办事守初心。我们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最终检验的标准。围绕建设宜居城市,扎实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等“四改一拆一通一落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项目992个,目前已开工420个、建成投用149个,为解决城市停车难我们新增停车泊位2982个、充电桩1800个,改造棚户区45个、老旧小区200个;围绕共享平安汉中,市公安局开展“三见警”活动、推出34项便民措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为了解决执行难问题,市中级法院开展“天汉风暴”百日执行大会战,集中执结案件329件;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开工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71所,净增学位6.3万个;围绕办好就业实事,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6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86.5万人。

下一步,我们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核心内容,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我市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李惠:

请继续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我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富集。请问汉中将如何发挥好文化资源优势,做好文旅融合文章,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

    王春丽:

非常感谢,正如您说的汉中历史文化悠久,自秦设汉中郡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汉中是国家第三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市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3处,有不可移动文物点4188处、文物保护单位283处、博物馆24座;登记可移动文物3万余件(套)、等级文物1704件(套),有3A级以上旅游景区30家;4A级现在达到15家。省级风景名胜区7处,自然保护区10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省级森林公园4处。

新时代的汉中,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市为抓手,大力发挥汉文化资源优势,让汉文化成为区域中心城市最鲜明的特征,全力打造国际知名汉文化旅游目的地。重点在“三化”方面下功夫:

一是活化传播。加快编制汉文化发展规划,以保护、传承、利用为核心,扎实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汉文化”的研究阐释,精心举办汉字汉学汉文化论坛,举办世界汉文化大会等节会活动,加快建设汉中的数字汉文化博物馆,推出一批精品力作,把厚重的汉文化用生动易懂的方式传播出来,打响汉人老家品牌。

二是市场化开发。发挥好汉文投的引领带动作用,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按照品牌化、产品化、全时段的文旅思路,建立全市重点文旅产业项目库,运用市场机制和投行思维,发展一批以兴汉新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同时,积极谋划市域内轨道交通旅游、大型室内冰雪场等一批文化旅游设施项目,加强招商引资,引进社会资本;依托现有博物馆等馆藏资源,积极开发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丰富文化旅游供给。

三是融合化推进。实施“文化+”行动,加快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体育、生态等深度融合,重点建设一批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特色街区、文化旅游综合体,着力打造“快进慢游”旅游产品,汉中现在高铁机场非常发达,进入很快,但是很多景区大家要在漫游当中享受山水人文美景。我们要推出一批文旅融合精品。串联景点景区、特色小镇,通过公铁联运、陆空联运,实现全域景点接驳互联、一票通行。把自然风光和旅游设施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布局,引进品牌企业,打造不同风格的高端民宿集群和各具特色的旅游小镇,建设高端酒店、精品购物街、餐饮特色街等配套设施,让更多游客游在汉中、留在汉中,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升级,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市。谢谢,我就回答这些。

   李惠:

最后再提一个问题。

  三秦都市报记者:

刚才介绍到,汉中市连续四年在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获得全省“四连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请问汉中市将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pic

 马军:

感谢您对汉中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支持。这些年来,汉中市全市上下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牢记总书记对略阳县徐家坪村群众的关怀嘱托,尽锐出战、克难攻坚,全市累计减贫52.4万人,101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汉台区整体脱贫、10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获得“四连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艰苦努力和无私奉献,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自2013年精准脱贫以来,全市多名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牺牲。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以来,我们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统筹推进县乡村各项工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全市93.46万农户逐一排查,研发上线“防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平台”,适时发布“红、黄、蓝”三色预警,严格落实各类帮扶措施,有效防止返贫致贫问题发生。突出产业帮扶,深化拓展“七个一批”就业帮扶举措,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保障等政策,全市580个易地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建成社区工厂73个、2.67万户搬迁群众实现增收。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战的最大受惠者。同时,坚持一县一策,因地制宜抓项目、建园区、强产业,开展乡村振兴试点,打造美丽乡村汉中样板。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具体工作上:

巩固成果促振兴。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坚持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将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脱贫攻坚期国家扶贫标准的1.5倍且有返贫致贫风险的人群纳入“三类人群”,做到早发现、早核查、早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

多措并举促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八大行动”,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下乡,释放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十镇创优、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三年行动,重点培育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21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

 重点突破促振兴。紧盯略阳、镇巴2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行市委书记、市长包抓制,建立专项支持基金,加大政策倾斜支持力度,确保到2025年县域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市1个百分点,全市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原来的贫困村和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非贫困村中,再统筹确定一批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从财政、金融、人才、土地等方面加大倾斜支持力度,确保全市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取得更大的实效。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张烨:

借此机会,我再说几句。我来汉中工作时间不长,但是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里,我愿意借这个发布会把汉中的美推荐给大家,我愿意做汉中的宣传员。今年是十四运在陕西召开的重要时刻,十四运的吉祥物是秦岭四宝。在全陕西境内,唯有在我们汉中这四宝全部都存在。我们热忱欢迎大家来汉中和我们一起领略汉中的美。特别想说的是,我们正在佛坪建立熊猫研究中心,争取早日能够让大家在那里看到活生生的熊猫宝宝。我还想说朱鹮与汉中有不解之缘,从1981年发现秦岭朱鹮以来,我们加强对朱鹮生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那里的农民在保护区内不洒农药,朱鹮可以尽情地吃喝玩。朱鹮有一个特点,我们称之为“爱情鸟”,它们无比忠贞。我们正在建设打造国际朱鹮文化中心,欢迎大家来天汉寻找爱。我们更把这种忠贞的爱理解为对绿水青山的爱、对美丽家乡的爱。谢谢大家。

李惠:

再次感谢张市长、王部长、马主任,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出席,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