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 (第十一场) 介绍杨凌示范区学党史开新局、奋力推进“三区 三高地”建设有关情况

时间:2021-07-30 11:44:58 来源:陕新发布

7月29日上午10时,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黄思光,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董立民出席,介绍杨凌示范区学党史开新局、奋力推进“三区三高地”建设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pic

李惠: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系列发布会的最后一场,也正值杨凌示范区成立24周年,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黄思光先生,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董立民先生,请他们介绍杨凌示范区学党史开新局、奋力推进“三区三高地”建设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黄书记介绍情况。

pic

黄思光: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1997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设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重大部署。今天正好是杨凌示范区成立24周年纪念日,非常高兴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和大家见面。首先,我代表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对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各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杨凌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24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杨凌的建设发展,先后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陕西考察时,专门就发挥杨凌等高新区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作用、对办好杨凌农高会,提出了明确要求。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组织比什凯克峰会上发出设立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的重大倡议,这一重大倡议为陕西和杨凌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国务院先后3次下发《批复》,支持杨凌示范区发展。2018年10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的批复》,明确了新时代杨凌“核心示范、带动旱区、服务全国”的定位,提出力争到2025年,把杨凌示范区建设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新时代乡村振兴、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为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这为示范区的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作出了战略谋划,描绘了美好蓝图。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支持杨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力支持示范区的创新和发展。

回顾示范区24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共建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杨凌广大科教人员和建设者扎根西部、栉风沐雨、砥砺奋斗,认真履行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使命,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作出了示范,为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蹚出了新路,为深化农科教改革创新了模式,为国家布局建设农高区创造了范例,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先行之路。今天的杨凌,已经成为示范引领旱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已经从一个普通的关中小镇发展成为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的“农科城”。

24年来,我们始终着力推进区校一体融合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重要基础,持续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一是积极推进科教体制改革。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区内10家农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教学与科研单位的实质性合并,为国家科教体制改革开创了先河。二是加速聚集各类创新要素。出台加快人才引进10项政策措施,每年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00多人,驻区科教单位新增两院院士3名,农业科教人才增加至7000多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到3.1%。牵头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两个“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组建了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杨凌)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全域科创的运行机制。建成了众创田园、创业工场等一大批创新创业平台,荣获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双创”工作两次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近五年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85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大力推进“区校一体、协同创新”。充分发挥示范区体制优势和大学科技优势,探索形成了“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62项,在作物遗传育种、小麦条锈病防控、牛羊克隆技术、苹果抗逆生物学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部分领域处在国际领先水平。审定通过农作物新品种768个,仅小麦和玉米系列新品种在黄淮麦区,累计推广面积就超过8亿亩、增产430亿斤,形成了科技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瑞阳、瑞雪”“秦脆、秦蜜”等苹果新品种,有望成为北方苹果主产区更新换代的主栽品种。构建的土壤侵蚀调控技术体系,攻克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这一世界难题,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为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我们相继成立了种业、果业、农业智能装备、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4个农业产业创新中心,近期正在筹备建设秦创原农业板块创新驱动平台,集聚国内外领军人才、一流成果,全力打造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加快形成多出成果、出大成果的良好局面。

24年来,我们始终着力推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示范推广效应持续扩大。坚持把做示范、送技术、搞培训,作为示范带动旱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一是积极构建独具特色的农科示范推广体系。探索形成了大学试验站、产业链、科技特派员、科技培训、媒体、展会等6种示范推广模式。先后在甘肃、宁夏等18个省(区)布局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50个,其中绝大多数基地在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科技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累计推广效益1910亿元,受益群众达9000多万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杨凌力量。二是大力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围绕旱区农业技术需求,建立了职业农民培训体系,面向全国培训职业农民和“三农”干部50万人次,其中1.6万名农民获得了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成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土专家,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坚持不懈办好杨凌农高会。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已成功举办27届,品牌价值达871.19亿元,被誉为中国农业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总成交额累计达1.2万亿元,参会参展累计达3300万人次,农高会已经成为示范推广农业高新科技的国际化大平台。

24年来,我们始终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壮大,产业示范带动作用凸显。坚持把做强产业,作为搞好现代农业示范的重要抓手。一是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建成了10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设施果蔬、现代畜牧、食用菌等产业实现了专业化、标准化、园区化、信息化生产,基本形成了本香猪肉、众兴菌业、秦宝牛肉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建成了20多个特色精品果蔬示范园、30个现代农庄、发展龙头企业40家,建成占地500多亩的智慧农业示范园,成功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二是强力推进现代种业产业突破发展。总投资20亿元的杨凌种子产业园建成投用,先正达、良科种业等国际国内知名种业企业入区发展,引进培育种子企业87家,其中省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4家,种子年交易额约8亿元,占全省年交易量的50%,杨凌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农牧良种集散地之一。三是大力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全面实施“主导产业升级、工业园区腾飞、百亿产业链培育、小巨人成长”四大工程,建成省级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富海工业园等一批专业园区,培育形成生物医药、农产品深加工、涉农装备制造等三大主导产业集群,聚集相关企业332家,新增以独角兽企业美畅新材料为代表的“专精特新”企业20家,饲料企业聚集度位居全国前列。杨凌已初步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的高地。

24年来,我们始终着力推进农业全方位开放,国际交流合作影响广泛。坚持把加强农业国际交流合作,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方式。一是高标准建设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经过1年半时间的不懈努力,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倡议的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在杨凌成功揭牌。我们紧紧围绕“交流、培训、示范”核心功能,启动了4个方面12项重点项目,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上合组织国家区域农业合作网、国际合作多语种翻译服务中心建成运行,创建上合组织农业技术实训基地16个,创新开展上合组织国家远程农业技术教育培训12期,累计在线学习用户3000余人,教学视频点击量突破1万次。目前,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已经从我国单边倡议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的集体行动,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战略和推动我国农业对外开放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二是高水平推进杨凌自贸片区建设。以建设农业特色鲜明的一流自贸区为目标,培育创新制度案例60个,其中微信办照等26个制度创新案例获国家和省上表彰。国务院正式批复杨凌综合保税区,成为全国唯一农业特色综保区。三是广泛开展农业国际交流合作。建成13个国际科研创新合作平台和8个国际合作园,组建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农业援外技术培训覆盖110个国家,培训国外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3000多人。与世界粮农组织、联合国环境保护署等国际组织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杨凌已成为陕西乃至全国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24年来,我们始终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展环境实现历史巨变。坚持把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环境的重要保障。一是不断强化城市服务功能。针对示范区成立前,科教人员存在的“住房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就业难、男青年择偶难”等问题,高起点做好城市规划,持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杨凌大道、石头河饮水、高端人才社区等一批重大民生项目建成投用,城市建成区从3.6平方公里扩展到4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从3万多人增加到了16.9万多人,城镇化率达到66.8%,形成了较好支撑科研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二是全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三河两渠”全域生态建设,渭河生态湿地公园、小韦河绿色生态长廊全面建成,城乡绿化覆盖率达到45%,天蓝、地绿、水清、景美已经成为杨凌生态建设的主色调,生态型田园风光特色不断显现。三是不断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提升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水平,示范区医院成功创建三级医院,建成陕西师范大学杨凌实验中学、恒大小学、高新四小等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成功举办杨凌农科城国际马拉松赛、自行车邀请赛等文化体育活动,教育、卫生、文体事业实现长足发展,今年9月,杨凌还将承办十四运会的网球、皮划艇和赛艇项目。同时,率先开展“无黑无恶”创建,社会治安满意率位居全省前列。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积极顺应了科教人员和杨凌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创新、开放、文明、生态已成为杨凌示范区的鲜明特质。

抚今追昔,展望未来。过去24年发展取得的成就,为示范区在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四五”时期,是示范区凝心聚力、追赶超越,在更高层次上履行国家使命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更加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全面把握科技自立自强内涵,加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创新驱动、示范引领,全面提升杨凌科技引领力、创新驱动力和产业竞争力。到“十四五”末,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示范引领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子,成为抢占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制高点的排头兵、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引领者、旱区农业科技创新的示范特区,为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李惠:

谢谢黄书记的介绍。下面,欢迎各位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请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提问:

“十四五”期间,杨凌如何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黄思光:

谢谢你的提问。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十四五”时期,杨凌示范区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全面建设“三区三高地”的新形势新要求,正确认识和定位杨凌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找准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结合点和切入点,顺势而谋、应势而动、乘势而为,为推动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努力。

一是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构建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旱区农业战略科技力量、优化“全域科创”的自主创新发展布局、深耕区校融合的自主创新发展模式、激发创新创业的发展活力,打造旱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高地。

二是不断提升示范推广能力,支撑服务乡村振兴。第一是依托现代农业科技,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第二是创新完善科技推广模式,打造“核心示范、带动旱区、服务全国”的农科示范推广体系。第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能力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三是坚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好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片区和杨凌综合保税区,自贸区、综保区是我国唯一的自贸区和综保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农业国际交流合作,使杨凌成为推进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窗口。

四是坚持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农业特色产业,深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围绕现代种业、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五是坚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构建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开展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产城融合发展格局。

六是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和金融领域综合改革,持续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现代化改革创新能力。

  李惠:

请继续提问。

中国报道杂志提问:

近年来,杨凌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上合农业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请介绍一下上合农业基地目前的建设情况和具体做法。

 黄思光:

上合农业基地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提出的重大倡议,2020年上合农业基地落地杨凌,基地建设顺畅。详细情况请立民副主任作一介绍。

董立民: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6月14日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提出“中方愿在陕西省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加强同地区国家现代农业领域合作”的倡议。两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基地建设部际协调机制顺利组建,基地成功揭牌运行,部分重点项目建设落地见效,与上合组织国家农业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一是加强汇报衔接,争取指导支持。2020年9月,我们推动组建了由农业农村部为总召集单位,科技部、外交部和省政府为召集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商务部、国际发展合作署为成员的基地建设部际协调机制,确定了组织框架、工作职责和制度等,先后召开4次专题会议,研究基地建设方案、支持措施,推动重点工作落实,初步形成了部省联动、协同发力的工作机制。积极与上合组织各方就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构想、方案、法律地位等相关事宜联络对接、沟通磋商,促进各方达成共识。2020年10月21日,基地建设倡议议题通过第五次上合组织农业部长会议审议并正式写入会议纪要,上合农业基地建设由单边倡议成为集体行动。10月22日,基地在陕西杨凌正式揭牌。

二是加强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按照边沟通、边研究、边建设的工作思路,2020年6月启动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项目,现已基本建成;创建上合组织农业技术实训基地16家,涵盖节水灌溉、畜牧养殖等现代农业生产主要类型;持续推进中国—哈萨克斯坦农业创新园等境外合作示范园区建设,示范的小麦、大豆等品种亩产远高于当地品种;成立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上合组织国际合作多语种翻译服务中心和现代农业法律服务中心,组建了种业、果业、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农业智能装备等4个农业产业创新中心,平台支撑体系不断完善。

三是深入开展农业交流合作。成功举办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上合组织粮食安全(智慧农业发展)视频研讨会等10多次双多边农业交流活动,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等国际组织及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开展了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援外培训项目10余期,共培训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上合组织13个国家200多名学员;开展了12期现代农业技术远程培训课程,涉及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农业环境调控、设施农业等系列讲座,教学视频点击量累计超过12500次,得到上合组织各方进一步关注和普遍欢迎。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全力推进上合农业基地建设,力争将上合农业基地打造成深化现代农业合作交流的成功典范。

 李惠:

请继续提问。

群众新闻网提问:

杨凌作为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在依托现代农业科技,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方面都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阶段成效?

黄思光:

谢谢你的提问。杨凌是国家城乡融合的试验区,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乡村振兴首先要看城乡融合能不能突破。乡村振兴引领和示范是国务院赋予杨凌的重大使命,也是杨凌的重要职责。在推进乡村振兴、引领示范方面,杨凌做了大量的工作。具体情况请立民副主任做详细介绍。

   董立民:

近年来,杨凌立足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目标定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大幅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多元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在乡村振兴整体推进过程中,杨凌始终将产业发展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抓手,以科技赋能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主要表现为六个“突出”:

突出园区示范带动,布局“产加销”一体化园区,高标准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农业示范园、高科农业体验园,陕西(杨凌)省级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260余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发展。

突出科技成果转化,依托雄厚的农科教资源优势,大面积推广应用设施农业“3+2”等技术,开辟专家教授试验示范基地,形成“专家教授团队+合作社+农户”的常态化技术指导模式,引进和推广果蔬新品种70个、新技术10余项,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62.8%。

突出安全优质绿色,持续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严格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管控措施,全区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利用率分别达到87%和92%以上,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128个,认证面积4.2万亩,被评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突出创新企业孵化,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为核心,打造农业科技小镇、产业研究院,为农业龙头、高科技企业,农科院所提供产业研究孵化平台,培育新的涉农产业体系。

突出特色品牌打造,围绕设施农业、经济林果两大主导优势产业,借助“杨凌农科”品牌影响力,培育“杨凌果蔬”子品牌,建成精品果蔬示范园15个,创建省级农产品著名商标13个,新集葡萄荣获“杨陵葡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突出三产融合发展,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4个。携手中青旅打造研学旅行示范点14个,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省级验收,农文旅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

下一步,杨凌将努力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出特色、出经验、出示范,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杨凌样板。

   李惠:

最后,再提一个问题。

   中国新闻社提问:

近年来,杨凌持续推进区校融合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请问在紧盯国家农业重大需求方面研究都取得哪些科技成果?在解决农业科技“卡脖子”问题方面都有哪些举措?

  黄思光:

谢谢你的提问。区校融合发展是杨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杨凌深耕区校融合,按照《批复》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坚持把深化“区校一体、融合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加强与驻区两所大学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围绕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大战略和旱区农业发展、陕西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和示范区产业发展,累计建设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95个,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460多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760余个,在作物遗传育种、小麦条锈病防控、牛羊克隆技术、苹果抗逆生物学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技术攻克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世界难题。黄河泥沙量大量减少,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这是巨大的成就。如“西农979”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4亿亩,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苹果新品种“瑞阳、瑞雪”“秦脆、秦蜜”等有望成为北方苹果主产区更新换代的主栽品种,“瑞香红”“秦脆”苗木生产经营权转让费分别以1100万元、1200万元创新高。

在解决农业科技“卡脖子”问题方面,立足新发展阶段,杨凌示范区将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优势,聚集全国乃至全世界创新要素到杨凌,在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方面走在前列、示范引领,为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杨凌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淮麦区6次更新换代,4次杨凌主导,尤其是小麦品种,在黄淮麦区一直占主导地位,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年以来,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和国家新要求,相继成立了果业、种业、农业智能装备、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4个农业产业创新中心。从布局方面来说,3—5年内,杨凌要布局10个产业创新中心,近期,我们正在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和要求,积极筹建秦创原农业板块的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举措,杨凌也在全面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把农业板块工作交给了杨凌。“十四五”期间,让国内外一流科技成果、一流科技人才和优质产业基金向杨凌集聚,让更多有推广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以及新业态,让更多科教人员借助产业创新中心多出成果、出大成果,紧紧让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成为杨凌的生动实践。

 李惠:

谢谢黄书记、董主任,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出席。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