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发布会 (第八场)介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时间:2021-11-11 18:38:23 来源:陕新发布

pic

11月11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张金东,省生态环境厅排污许可管理处处长张清香,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曹磊出席,介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发布会第八场。我们很高兴邀请了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张金东先生,省生态环境厅排污许可管理处处长张清香女士,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曹磊先生,请他们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张厅长介绍情况。

 张金东: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对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我今天发布的内容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作以介绍。

  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十三五”期间,我省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首先,空气质量持续好转,2020年全省10个国考城市PM2.5浓度平均较2015年下降15%,优良天数达到295.3天,国家综合评价结果为良好;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2020年全省50个国考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92%,高出国家考核目标20个百分点,并消灭劣Ⅴ类水质,国家综合评价结果为优;主要污染物减排持续下降,2020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较2015年下降11.3%、11.9%、21.8%、19%,全省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20.8%,均超额完成国家考核任务。

今年1-10月,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平均248.0天,国考10个市PM2.5平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5%,下降幅度居全国31个省第10位。111个国考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8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2.7%,同比改善2.7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氨氮、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重点减排工程有序有效推进。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9起,核与辐射环境质量安全稳定。

二、狠抓秦岭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省委、省政府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主要领导今年以来先后就秦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多次作出批示,多次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部署我省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先后出台《陕西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方案》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度方案等,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

一是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印发《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和《陕西省秦岭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产业准入清单(试行)》,及秦岭6市市级保护规划和8个省级专项规划,基本形成“1+N”秦岭保护规划体系。巩固秦岭专项整治成效,从严开展专项行动、专项执法检查及自然保护区“绿盾”专项行动。扎实推进陕南涉金属矿产开发污染排查整治,秦岭区域应整治的438个小水电全部完成整治任务,秦岭核心和重点保护区169个矿业权全部退出,遥感疑似问题整改完成率81.3%。

二是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出台《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等,逐步构建“1+N+X”规划政策体系。聚焦延河、石川河等重点河流及水质不达标断面,推行“一河一策”“一断面一方案”,实施限期治理、重点治理。加快推进黄河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加快开展黄河流域排污口排查整治,今年1-10月,黄河流域65个国考断面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78.5%,劣Ⅴ类断面比例4.6%,同比改善4.6个百分点。

三、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蓝天保卫战方面,以关中地区为重点推行“一市一策”精准治霾,狠抓秋冬季治污降霾和夏季臭氧污染防控。去年秋冬季期间,关中地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4.6%,完成国家下达的秋冬季PM2.5国控目标。不断健全完善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推动39个重点行业实施绩效分级。今年以来,整治工业炉窑141家,开展加油站三次油气回收专项检查3481座次,查处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不达标车辆1486辆,施工工地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系统安装率达95%以上。夏季臭氧得到了有效防控。完成十四运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赛期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4%。

碧水保卫战方面,系统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立黄河、长江“2大流域-关中、陕北、陕南3个版块-25个重点河流控制单元-111个国控断面”的管控体系。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封堵城市建成区直排口653个,整治问题排污口94个。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截至目前,黄河流域108座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已完成提标改造80座,陕南地区29座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766个,其中“千吨万人”水源地保护区201个,划定率100%,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扎实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回头看”,未发现新增黑臭水体。

净土保卫战方面,强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完成2117个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1664个企业地块进行风险分级,完成102个涉农县(市、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我省被列为全国典型行业企业及周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试点省份,启动6类典型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实施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土壤、固体废物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全省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四、加快推动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积极服务高质量发展。严格“两高”项目管控,建立全省“两高”项目环评台账。推行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对56类行业实行豁免管理和告知承诺审批,将1921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推行环评豁免管理。将57个重点项目纳入全省环评审批服务台账,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将1876家企业纳入执法监管正面清单,实施差异化监管。对35个行业3068家企业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推行“一厂一策”,避免“一刀切”。

二是不断完善制度体系。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的实施意见》,不断加快推进环境监测、环境执法及环境信息化“三大体系”建设。出台《关于加快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划定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类环境管控单元1381个。编制《陕西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规划》,建立省、市两级排放清单报告体系。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63家企业纳入首批履约。延安市、安康市纳入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建设。

三是严格执法督察监管。强化“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司法审判”协作共治机制,1-9月,全省执行一般行政处罚案件2904起。加强尾矿库、能源化工等重点领域、行业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全省突发环境事件数量连续7年实现下降。中央生态环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的45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我们还完成了第二批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对全省所有市区进行系统督查,共受理群众信访问题2639件,已办结并向社会公开2460件,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突出“一山一水一平原”,围绕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目标,坚定不移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以更高水平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加快推动“三线一单”落地应用,强化区域空间管控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二是以更严标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狠抓夏季臭氧污染防控和秋冬季治污降霾攻坚,推动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持续提升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加快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持续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深化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

三是以更精准举措提升重点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总体规划,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紧抓汉丹江流域污染防治和风险防控,扎实推进陕南硫铁矿专项治理,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加大黄河干流及渭河、延河、无定河及石川河等流域治污力度,举一反三抓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四是以更大力度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着力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强环境监测、执法、信息化“三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开展大气、水、土壤、秦岭等领域专项执法,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并督导整改。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

李惠:谢谢张厅长的介绍。下面欢迎大家围绕今天发布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请开始提问。

中国日报提问:您好,我是中国日报记者。秋冬季期间,重污染天气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请问今年有哪些应对措施?

张金东:现在已经进入冬季,也进入了重污染天气多发季节。国家把我省纳入重点区域进行管控。国家和我省“十四五”规划都明确提出,要“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我们主要采取四个方面措施。

一是强化三大结构调整,保障措施落实到位。首先是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重是污染物排放源头,我们通过控制“两高”项目、淘汰落后产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其次是能源结构调整,通过拆改小锅炉、推行清洁取暖,同时发展绿电,把烧煤量减下来,把污染物排放量降下来。今年把清洁取暖范围扩大到延安、榆林。第三是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汽车运输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量高,推行公转铁,大宗货物用铁路运输,推广新能源汽车,淘汰国四以下标准的汽车,更换新的排放标准车辆。

二是重点行业企业实行重点减排,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我省的钢铁、水泥等行业实行了超低排放改造,对锅炉、窑炉、挥发性有机物、扬尘进行管控。今年重点工作是对39个行业企业实行绩效分级,根据排放情况分类,绩效高的企业发生重污染天气时正常生产。绩效比较差的企业,一旦发生重污染天气,要限排限产,减少污染物排放量。通过绩效分级,让企业主动把污染物排放量降下来。

三是加强预测预警预报和联防联控。预测预报是关键,如果发生重污染天气再实行减排措施就效果甚微,我们要提前预测预报,提前启动应对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避免发生重污染天气。今年十四会运期间,我们强化预测预报,对可能出现环境风险的区域提前管控,协调山西、河南、汾渭平原区域实行区域合作、联防联控,有效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量。

四是开展执法监督落实各方面职责。通过执法监督、环保督察等手段对违法违规环境问题进行查处和督导整改,对重点区域重点工程进展缓慢的,或者减排任务完成不理想的进行督察,督促企业和相关部门落实责任。同时,在执法过程中对发现问题进行帮扶指导,共同解决问题,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李惠:请继续提问。

陕西日报提问:您好,我是陕西日报记者。作为能源大省,碳达峰、碳中和将是我省今后一项重要工作,请问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部门开展了哪些工作?还有哪些计划和安排?

张清香: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部署,采取有效抓手推进我省绿色低碳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建设。围绕国家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积极做好我省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建设。组织开展省级及各市(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摸清历史排放数据,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做好支撑。启动了我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统筹融合,将碳达峰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纳入生态环保督察。

二是突出碳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从2013年起持续开展全省火电等八大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审核工作,逐步建立了常态化工作机制。同时,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指导发电企业入市交易,全省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63家发电企业已全部具备交易能力,覆盖3.4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三是发挥试点示范的典型引领作用。深化延安、安康国家低碳城市建设,西咸新区、商洛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积极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全省已形成41万吨CCUS能力。开展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试点研究,研究制定我省控制甲烷排放实施方案。在煤化工、火电项目开展碳排放影响评价试点,从源头上减少排放。积极申报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在拓展气候投融资渠道方面先行先试,带动低碳产业健康发展。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形成舆论氛围。今年我们指导了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碳中和行动,在场馆设计建设融入绿色理念的基础上,按照“先控排后中和”的原则,实现了对赛事活动排放23.48万吨二氧化碳碳中和的目标,使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成为我国全运会和残特奥会史上首届经权威机构认证的碳中和体育赛事,向社会各界传递“碳中和”理念。同时,以全国低碳日等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共识。

下一步,从以下六个方面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我省1+N政策体系出台,印发我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案。二是按照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加大对参与交易企业的帮扶,确保完成首个履约期的履约工作。做好其他行业入市交易的数据核查工作。三是开展大型活动碳中和技术规范、生态系统碳汇相关标准体系及碳普惠方法学研究,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全流程标准体系建设。四是出台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措施,谋划我省碳达峰试点创建,积极推动西咸新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落地。加快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和煤基化工二氧化碳加氢技术应用,实现生产中固碳技术推广。五是探索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对工业企业碳排放量、碳排放踪迹、产品碳足迹实施数字化管理。六是加强宣传教育,制定我省大型活动碳中和行动常态化制度化,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企业、公民绿色发展认识,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绿色低碳发展氛围。

李惠:请继续提问。

 各界导报提问:您好,我是各界导报记者。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请问通过创建工作,为推动我省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曹磊:感谢您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今年10月,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生态文明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我省宝鸡市渭滨区、麟游县,汉中市宁强县,安康市石泉县等4个县(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宝鸡市凤县、汉中市佛坪县、商洛市柞水县获得“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截至目前,我省共建成1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总数居西北地区第一。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制定出台了《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和《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试行)》,积极开展创建工作,初步形成点面结合、多层次推进的建设体系。通过创建工作,推动各地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初步探索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打造了一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的鲜活样板,为我省其他地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转型树立了标杆,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总结了经验。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以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为重点,从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和生态文化等方面综合提升一个地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如陕北地区的黄龙县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党政议事、目标考核、干部任用、责任追究等制度。打造以生态旅游为支柱产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为两翼的生态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以绿色生态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是探索了路径。创建地区通过系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筑牢绿水青山的生态基础。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健全绿水青山的保障机制,为实现“两山”转化提供保障,探索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如陕南地区的留坝县以“两山银行”为基础通过盘点收集优质资源、推动流转资源确权、打通金融进入通道、引进社会资本投资等方式,把生态资源转化为优质的资产包,从而实现“两山”资源优质高效转化。

三是提供了样板。创建地区通过创建工作,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转型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有力推进了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促进了区域高质量发展,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示范样板。如关中地区的凤县聚力“三产”转型,工业转型取得突破性发展,新材料、特种装备配件、循环利用等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初步形成了“三园五基地”发展格局;特色农业融合发展,建成了林麝小镇、凤椒农业公园等一批三产融合示范基地;全域旅游体系初具雏形,旅游产品从过去的生态观光游“一枝独秀”转变为红色游、康养游、研学游“群芳争艳”,被评为中国康养休闲旅游名县、陕西省十大旅游强县。

 李惠:感谢三位发布人,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