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有序推进民生水利建设 助力陕西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介绍

时间:2023-08-29 11:48:04

8月29日10时,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丁纪民出席,围绕“有序推进民生水利建设助力陕西高质量发展”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贯彻二十大精神、深化‘三个年’活动、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发布会第十六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水利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丁纪民先生,请他围绕“有序推进民生水利建设助力陕西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丁厅长作介绍。

pic

丁纪民: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感谢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陕西水利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借此机会,我就水利相关工作向大家作以简要介绍。

今年以来,省水利厅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全会会议精神和省政府工作要求,以“三个年”活动为重要抓手,大兴“五风”纠治“四风”,开展“两争一创”。聚焦事关民生福祉的供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治理、水旱灾害防御,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重大机遇,截至7月底,全省共落实水利建设投资320.25亿元,完成水利投资245.21亿元,同比增长2.8%,水利兴民惠民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持续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满足城乡居民好水生活期盼。一是规模化供水保障水质水量,实现城乡供水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转变。坚持“建大、并中、减小”发展思路,以建设稳定水源为基础,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规范化改造,完善农村供水网络,健全工程长效运行管护体制机制,提升供水保障能力。截至7月底,全省落实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资金20.64亿元,完成建设投资10.7亿元,建成供水工程438处,改善提升受益人口94.81万人。落实维修养护资金1.43亿元,完成养护投资8090万元,养护工程2232处,服务人口386.5万人。二是巩固拓展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农村居民从“有水喝”到“喝好水”转变。持续提升农村饮用水质量,同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状况动态监测和全面排查,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保持饮水问题动态清零。三是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向供水保障转变。会同省发改、财政、乡村振兴等7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全省城乡供水保障能力的意见》,推动城乡饮水安全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四是标准化管理打造特色亮点,实现供水工程从规范化向标准化转变。制定《陕西省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方案》,加大管水员技能培训,持续推进县级水质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全省63个县区水质检测机构取得CMA资质。我省商州区创新农村供水发展模式,实现全域化统管企业化运营的典型做法在全国进行推广。

二、积极服务农村水利发展,提升灌区保障粮食安全能力。一是加快灌区现代化改造步伐,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实施宝鸡峡等5处大型灌区及33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累计改善灌溉面积203万亩;合理制定灌溉计划,科学调配水源,最大限度保障农作物灌溉用水需求;组织灌区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群众解决“水边旱、渠边旱”问题,保障灌区行水和周边群众安全。二是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推出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新模式。合阳县成功申报全国深化水价改革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试点县。三是扎实开展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建成基层水利服务机构1105个,建成农民用水合作组织1085个,管理灌溉面积498.25万亩。截至7月底,全省年度冬春灌及夏灌累计斗口引水24.93亿立方米,灌溉面积2896万亩次,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

三、着力推动重大民生工程建设,持续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一是在建水利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实现重大突破。今年7月,历经十余年艰苦奋斗,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汉济渭实现先期通水,秦岭为媒,长江黄河“牵手”。东庄水利枢纽大坝、二道坝开仓浇筑,累计浇筑混凝土32.79万立方米,实现“时间过半,投资过半”。二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切实强化保障支撑。战略性骨干工程黄河古贤水利枢纽、白龙江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获生态环境部审批;论证多年的普化水库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蒋家窑则水库立项要件全部办结,东庄水利枢纽供水工程停建通告发布,重大工程前期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水资源配置格局不断优化,解决民生缺水难题。通过实施榆林黄河东线马镇引水等重大引调水工程,加快建设东庄水利枢纽等重大节点工程,持续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逐步完善“互联互通、丰枯调剂、多源统配”的供水网络,提升全省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有力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扎实推进水生态治理保护,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一是全面强化河湖长制,促进“河湖长治”。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会议,发布2023年第1号省总河湖长令。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领全省2.03万名河湖长定期或不定期深入一线巡河调研,持续压紧压实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履职尽责。纵深推进河湖“清四乱”,开展了覆盖全省的2023年第一次河湖“清四乱”暗访工作,发现问题474个,完成清理整改320个,推动全省河湖面貌持续向好。二是加强水源地保护,守护“中央水塔”。切实履行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汉丹江出境断面水质始终稳定在Ⅱ类以上,持续筑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安全屏障,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同时,全省18个国家重要水源地评估等级均在优良以上。加快实施商州区、黄龙县、平利县等国家级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项目,全力推进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三是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绘就“绿水青山”。积极开展水土保持以奖代补试点工作,2023年全省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00余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呈现“双下降”态势,使黄土高原减少“含沙量”,增加“含绿量”,换来“含金量”。

五、认真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筑牢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堤。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和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汛前及时召开专项会议安排部署水灾害防御工作。厅领导带队开展“大调研、大排查”。聚焦超标洪水、水库安全和山洪灾害三个重点,分组开展汛前检查。修编江河、城镇、水工程防洪预案和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分片组织演练。二是提升“四预”能力。不断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提升省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十四五”以来,加快全省主要支流、中小河流、重点山洪沟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032公里,实施了31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三是强化预警监测信息报送。印发了《健全完善水情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的通知》,先后发布洪水预测、预警、预报信息251期。严格24小时值班联合省气象局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预警37期。四是加强会商研判。及时启动灾害应急响应,科学调度大中型水库错峰削峰,有效减轻了水库下游防洪压力,最大限度减少了因灾人员伤亡。水利厅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第一时间带领工作组、专家组赶赴北洛河蒲城段堰塞湖、长安区喂子坪泥石流现场,为抢险救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六、加强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助力库区移民过上好生活。一是扎实做好移民安置工作。严格核定新增移民后扶人口,全省纳入后期扶持范围的大中型水库移民82.6万,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3万元,与当地农村人均水平基本持平。二是落实移民后扶政策。不断探索出了具有陕西特色的产业扶持新模式、新机制,推动移民致富增收的典型案例,被水利部全国推广。水库移民中央扶持基金绩效评价,连续六年获财政部、水利部优秀等次。

下一步,省水利厅将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部署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运用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实施“三个年”活动,立足我省省情、水情、地形和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两域贯通、三区互联、多库联调、五纵十横”的陕西水网格局,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系统治理,持续发展民生水利,有力保障供水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推动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欢迎媒体朋友们和各界公众持续关注、大力支持水利改革发展,谢谢大家!

李惠:谢谢丁厅长。情况介绍就到这里,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

陕西广播电视台:您好,丁厅长,请您介绍一下今年以来全省水利投资措施,以及完成情况。

丁纪民:谢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

按照省委、省政府“三个年”活动安排部署,省水利厅锚定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大兴“五风”,转变作风,抓投资、促落实。一是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加快完善陕西水网建设规划,谋划储备水资源配置、防洪减灾、河湖生态保护治理、水利智慧化、水利体制机制建设5类项目共计105项,规划到2035年总投资6030亿元。二是督导水利投资完成。强化专班推进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工程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按月通报重大项目进展,督促问题事项落实。按期组织全省投资落实完成调度会,通报水利投资落实与完成情况,夯实责任明确举措,加快投资计划执行。三是强化项目资金保障。组织做好项目申报、债券落地,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使用规模。主动学习借鉴典型工程成功经验,积极对接央企进陕助推水利建设。持续开展“政金企”融资对接活动,深化政金企务实合作,用足用好中长期贷款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拓宽资金渠道。

截至7月底,全省完成水利投资245.21亿元,同比增长2.8%,占年度投资计划430亿元的57%。落实水利投资320.25亿元,其中中央资金94.01亿元,主要涉及东庄、引汉济渭、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水土保持、防洪除险工程、农村水利建设、河湖生态保护等项目;地方财政资金88.34亿元,同比增加16.59亿元,主要涉及东庄、引汉济渭、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农村供水保障、其他引调水、水土保持、河流综合治理与水生态治理等项目;地方政府一般债和专项债53.71亿元,同比增加13.3亿元;银行贷款37.1亿元;企业和私人投资47.1亿元,同比增加16.49亿元,主要涉及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其他引调水、水土保持、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

陕西日报:今年汛期我省局地降水偏多,请问水利部门在江河库坝防汛安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丁纪民:首先,感谢媒体和记者朋友们对水利防汛工作的关注与支持。我先简要介绍一下入汛以来的雨水灾情。4月2日我省出现今年首场汛雨,截至8月14日共出现14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受强降雨及水库调度影响,黄河、汉江、渭河、丹江、嘉陵江、北洛河等流域共有83条河流135站出现洪峰486次,其中石头河、月河等23条河流24站出现超警戒洪峰32次。

水利部门认真履职尽责、有力有效防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水毁修复。汛前加快修复完成了去年479处水毁工程,防洪能力、供水能力、抗灾能力有效恢复。汛期根据汛情和灾情变化,申请落实中省资金5697万元(中央资金2940万,省级资金2757万),7月3日陕南三市遭遇严重暴雨洪灾后,紧急下达1500万元省级水利救灾资金,对受灾严重的汉中市给予重点支持。

二是突出山洪灾害防御。2023年共下达中央水利发展资金11622万元、省级水利发展资金4200万元。其中山洪灾害防治7452万元用于实施98个县区群测群防补充建设、重点城集镇山洪灾害调查评价、补充完善危险区清单、开展动态预警指标分析应用、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实施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等;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维修养护2804万元;我省连续两年被列为全国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提升试点省份,实施小流域山洪灾害“四预”能力建设1366万元,今年计划安装1部测雨雷达,已开始建设;中省水利发展资金9100万元用于14条重点山洪沟治理已开工建设,今年年底前主体施工完成。

三是排查隐患。汛前派出5个工作组分赴各地督导检查备汛工作,6月开始集中一个月时间开展灾害隐患“大调研、大排查”,累计排查出723处问题逐项落实整改措施,对尚未完成整改的53处问题已落实安全度汛措施并明确整改完成时限。

四是加密监测。汛期水利、气象、水文部门常态化会商研判,加密测报频次。报请省防总印发《健全完善水情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的通知》,规范山洪灾害、江河洪水预警发布流程,完善“叫应”机制,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共发布重要水文信息专报59期,预警信号18期,水情预报预警209期902处断面,洪水预报8期。省水利厅、省气象局联合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预警37期,省、市、县利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累计向相关防汛责任人和社会公众发布预警短信1072万条,最大限度减少了因灾人员伤亡。

中国新闻社:丁厅长,您好。大中型灌区是陕西粮食生产的主阵地,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省水利厅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灌溉用水需求和粮食生产?

丁纪民: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省大中型灌区以占全省耕地30%的可灌面积生产了约60%的全省粮食总产量。为保障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灌区现代化改造步伐,提升灌区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十四五”期间,我省宝鸡峡、泾惠渠、交口抽渭、东雷一、二黄等5个大型灌区和41个中型灌区被纳入国家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规划投资30亿元,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55万亩,年均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4.5万吨。截至目前,宝鸡峡等5处大型灌区及33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累计完成投资15.86亿元,共衬砌改造干支渠529公里,改造渠道建筑物2155座,更新改造大中型泵站20座,累计改善灌溉面积203万亩。

二是抓早动快多措并举,全力保障粮食生产灌溉用水。利用灌溉间隙,组织大中型灌区提前整修干支渠、维修养护设备,做好备灌工作。合理制定灌溉计划,科学调配水源,特别是针对局地出现的旱情,组织灌区提前统筹安排,备足灌溉水源,最大限度保障农作物灌溉用水需求。同时,落实用水计量到户,做好水价流动公示,让农民浇上明白水、放心水。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组织灌区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群众解决“水边旱、渠边旱”问题,加强巡护和加大宣传,保障灌区行水和周边群众安全。

三秦都市报:丁厅长,您好。今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请问陕西作为水保大省,是如何贯彻落实的?有哪些重要举措?

丁纪民: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省水土保持工作坚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保护作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流域生态保护,守护好秦岭中央水塔,保护好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推动陕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力争到2025年,全省水土保持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治理能力和监管效能全面提升,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省水土保持率达到71.42%,到2035年达到75.62%。

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全面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坚持政治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目标任务、坚持体制创新,制定出台《陕西省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若干措施》,以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文件正式印发,为我省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指明方向。

二是加强预防保护。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要,严格执行《水保法》和《水保条例》,加快水土保持功能区划定,建立完善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强化源头防控。突出黄河流域、秦岭、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三大重要生态功能区预防保护和生态修复。

三是严格监管执法。依法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加强全链条全过程监管,着力构建以遥感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积极推进协同监管,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主体责任,有效防治人为水土流失,控制水土流失“增量”。

四是抓好综合治理。统筹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兼顾长城沿线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沟壑区、关中平原区、秦巴山区等五大地貌类型区,科学布局,协同推进,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泥沙集中来源区淤地(拦沙)坝建设、黄土高原沟壑区固沟保塬、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林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矿区生态环境整治、城市水土保持等“十大措施”,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加大治理力度,强化精准治理,提升治理标准,巩固治理成果,减少水土流失“存量”,每年治理水土流失4000平方公里。

五是加强监测评价。优化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布局,推进监测站点自动化、智能化提升改造,制定监测站点建设运行管理办法,建立监测站点运维长效机制。扎实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强化监测评价、预报预警和结果运用,定期发布全省水土保持公报。推动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效果监测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鉴定评估,为水土保持管理提供支撑。

李惠:感谢丁纪民副厅长,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出席!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