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陕西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有关情况介绍

时间:2023-09-26 14:20:00 来源:陕新发布

9月26日10时,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贾强,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张进出席,围绕“陕西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贯彻二十大精神、深化‘三个年’活动、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发布会第二十一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文物局副局长贾强先生,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张进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陕西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贾强副局长作介绍。

pic

贾强:各位新闻界媒体朋友,上午好!

感谢长期以来各新闻媒体对文物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下面我就陕西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情况作以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文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大遗址保护利用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大遗址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强化大遗址保护

统筹保护与发展。在大遗址集中的西安、宝鸡、咸阳等市实行考古前置制度,在土地储备时,完成考古调查评估、勘探和发掘工作,实现出让时“净地”供应,有效统筹了大遗址文物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在西安咸阳机场三期等大型基本建设项目考古中,积极调度全省考古力量,保障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加快实施保护展示工程。实施秦始皇帝陵外城垣及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馆陵连接道路工程方案正在深化设计。实施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抢险加固、保护展示等一系列文物保护工程,有效改善了石峁遗址保存状况。建成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识系统。

深化大遗址保护研究。依托我省“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砖石质文物保护”“陶质彩绘文物保护”等四个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发挥我省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的优势,加强大遗址保护研究。联合气象、地质等部门合作推进大遗址文物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成立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研究专家智库,结合保护规划修编,深入研究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统筹协调等问题。

二、提升大遗址管理能力

顶层设计持续完善。《石峁遗址保护条例》《秦始皇陵保护条例》等法规相继出台。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若干措施》、出台《关于加强考古工作的实施意见》。公布实施秦咸阳城遗址、周原遗址等13项大遗址保护规划,促进大遗址保护传承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央地共建稳步推进。省政府、国家文物局签署协议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立完善沟通协作、要素保障和督导落实机制。共建以来,成立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利用联盟,开展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修编,实施李下壕村庄改造及环境整治项目,进一步统筹好文物保护利用、民生改善等工作。

空间用途管理措施不断强化。与省测绘局联合开展大遗址保护区地形测绘工作,为文物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奠定基础。紧抓“三区三线”划定机遇,将汉长安城遗址区内10904.5亩永久性基本农田调出,并积极申请将其列为自然资源部“大遗址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试点”。

三、深入挖掘大遗址价值

大遗址考古成果丰硕。深入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石峁遗址考古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资料,太平遗址考古反映出以礼制为核心的早期文明特征,清平堡遗址长城考古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汉文帝霸陵考古纠正了历史文献的失误,确定了陵位及其规模、布局和内涵。秦始皇帝陵陵园外围大型陪葬坑考古发掘初步厘清军阵的排列规律,明确了秦陵陶俑制作程序。

推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石峁遗址申遗稳步推进,构建省级石峁遗址申遗领导小组统筹,省市县三级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多次召开研讨会,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对石峁遗址突出普遍价值进行深入探讨。强化文物本体保护管理,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为加快石峁遗址申遗工作奠定基础。

加强大遗址保护利用宣传。通过举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以线上线下方式,充分展示我省大遗址保护工作成果。与陕文投集团合作拍摄我省大遗址保护系列专题宣传片,以我省七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视角,运用新媒体传播方式,突出反映我省大遗址保护利用成果,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形成大遗址保护传承体系,真正让珍贵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四、有效利用大遗址保护成果

博物馆展示水平持续提升。陕西考古博物馆作为国内首家考古专题类博物馆,依托我省大遗址资源,打通考古、保护、研究、展示、传播的考古学科全链条,具有“中国考古的里程碑”重要意义。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建成开放,对两乘铜车马的修复、保护、研究等工作进行全方位展示。

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特色突出。“关中文化片区”作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四个片区之一,以我省周原遗址、秦雍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大明宫遗址等大遗址文化资源为主体,突出关中文化在黄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凸显陕西黄河文化的根源性、延续性和融合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国家重点项目,红石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镇北台长城文旅融合区项目、定边盐场堡长城遗址公园项目、镇靖堡至龙洲堡段长城保护修缮项目、龙洲堡至镇靖堡明长城风景道项目等正在积极推进中。建成秦始皇帝陵、汉阳陵、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石峁遗址、统万城遗址、乾陵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7处,桥陵、雍城等7处遗址进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立项名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居全国领先地位。

大遗址研学备受欢迎。开展秦始皇帝陵“走近考古——探寻大秦的上下世界”考古研学活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获得2022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开展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悟·四季”二十四节气进校园活动、“汉代体育运动”特色课程,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荣获2022年陕西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当前陕西大遗址保护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一是加大遗址保护工作力度。重点实施汉长安城遗址、石峁遗址本体保护工程。二是加强大遗址价值阐释。将考古研究贯穿于大遗址保护利用全过程,明确保护重点,对我省大遗址因地制宜、分级分类保护利用。三是提升大遗址展示利用水平。打造大遗址建设及展示利用一流样板,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

李惠:谢谢贾局长。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

陕西日报 :我省大遗址考古近期取得哪些重大收获呢?考古研究工作在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pic

贾强:大遗址是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陕西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大遗址共有18处54个点,无论是数量,还是等级,都居全国前列。这些大遗址,也一直是我们陕西考古的重中之重。特别是自国家“大遗址考古”实施以来,陕西考古机构聚焦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针对大遗址有计划地开展了持续深入考古工作,协同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与收获,基本构建了中华文明的骨干脉络,彰显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可以说,近年来陕西的大遗址考古,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重要的大遗址考古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石峁遗址。它是黄河流域一处距今4300年至3800年、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规模宏大的史前都邑城址,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关键性遗址。近年来,在厘清遗址城垣结构、功能区划的基础上,重点发掘了遗址核心区——皇城台上的气势恢宏石砌宫殿建筑群和石峁文化最高等级墓地。出土了多幅大型的城墙石雕构件、大量精美的玉器,及珍贵的铜器,不断刷新社会各界对早期中国文明发展高度的认知。石峁城址的系列考古发现,反映其社会对等级、权力、技术的强调,标志其文明程度已经进入早期国家形态。城址规划与建筑工艺,代表着4000年前黄土高原地区城市典范,一直被后世传承发展并普遍应用,被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誉为“中华圣城”,是中华文明根与魂的直接物化载体。

二是周原遗址。它是距今3000多年、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西周遗址,也是传承西周文化乃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从1942年石璋如先生的首次调查算起,周原考古迄今已有80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考古资料,建立了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编年体系,对多个地点遗存的性质有了较多的了解。特别是该遗址以往还出土了几十批、不同家族的青铜器窖藏,素有“西周青铜器之乡”的美誉。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深入,经过详细的调查与勘探,基本厘清了遗址的布局结构,确认遗址面积总计30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最重要的是,首次发现了总面积在2800平方米的先周文化大型建筑,弥补了以往缺乏先周文化高等级遗存的缺憾,为遗址先周时期乃太王迁岐性质的判定提供了重要证据。首次在该遗址发现了一大一小,布局周正、规模宏大的两座西周城址。大城建于西周晚期,面积520万平方米;小城建于商末周初,面积175万平方米。两座城址的发现,不仅使我们对遗址商周时期聚落结构与聚落变迁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为周原乃西周都邑性质的判定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探讨中国先秦城市发展史提供了全新素材。

三是秦栎阳城。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是战国中期秦献公二年到孝公十一年的秦都,楚汉相争之际塞王司马欣、汉王刘邦之都,和汉高祖七年前的汉王朝第一座都城。2012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先后确定三座古城,其中三号古城为文献中为都时期的栎阳所在,二号古城残存面积达9.5平方公里,是与洛阳相仿佛的汉代第二大城市。2019以来对三号古城核心区、后宫区展开较大面积发掘,揭示出不同功能、等级建筑平面形制、位置布局上存巨大差异,确认的三号古城南北轴线,和宫殿中半地下空间、浴室、厕所等建筑细节,对战国中期到西汉初期王国时代到帝国时代的都城研究均具重要价值。

四是汉文帝霸陵。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影响一代明君,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文景之治。霸陵的考古开始于本世纪初,经过十多年的田野工作,最终否定了霸陵在西安白鹿原“凤凰嘴”的缪载和误传,确认了霸陵的准确位置,即今天的“江村大墓”。通过探查搞清了霸陵的陵区范围和形制布局,并发掘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弥补了西汉帝陵制度发展演变的关键环节。霸陵的双重陵园、帝陵居中、外藏坑围绕帝陵布局等都是西汉帝陵中最早出现的,反映了以帝陵为中心的规划思想,体现了国家至上的政治理念。另外,薄太后南陵出土金、银器上装饰图案带有游牧民族的文化风格,为研究丝绸之路开通前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也是先秦两汉农牧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直接证据,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见证之一。

五是隋唐长安城。唐长安城是唐王朝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诸方面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规划布局最为规范的一座都城。唐长安城的规划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古代城市建设。近年来,隋唐长安城的考古工作的重点是发掘了朱雀大街五桥遗址、安仁坊遗址、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东市遗址以及西郊宫人墓地等,均取得了重要收获。“天街五桥”包含的五门、五桥元素与都城规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刷新对隋唐长安城中轴线的认知。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的发掘廓清了隋唐城郭城东北隅的空间格局,对玄宗开始营建的夹城空间有了新的认识,厘清了夹城修建前后郭城东北角格局的变迁。三民村唐代宫人墓地东侧以兆沟为界,与同期墓葬相隔,兆沟内墓葬排列有序。这批墓葬形制与葬俗一致,排列有序,显然经过严谨规划。结合以往在此地西南发现的唐太宗、高宗及中宗时期的宫人墓志推测,此次发现的墓葬应系唐初宫人墓。该墓地的发掘首次发现了唐代宫人墓地东兆沟,明确了墓葬排列方式,进一步确定了宫人墓地的分布范围及其埋葬序列。

谈到大遗址考古的作用,可以说发挥着基础性支撑作用,无论是价值认识、功能布局、内涵阐释、保护措施、展示利用都要以考古为前提和基础。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大遗址考古工作,着力于搞清遗址的布局结构和功能区划,这就为遗址的整体保护、遗址公园的建设可以提供科学的本底依据。(2)大遗址考古研究,以深度挖掘、阐释遗址的文化价值为要,可以为生动讲述中华文明故事提供丰富的内容与细节。(3)大遗址考古工作与研究,一般周期比较长、专业要求高,在培养考古人才方面可以发挥老中青传帮带的独到作用。这几年,我们一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就是经过大遗址考古锻炼出来的。

谢谢。

国际在线:对于部省共建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有哪些新的进展呢?

pic

张进: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感谢您的提问。汉长安城遗址规模宏大,遗存丰富,文化含量高,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遗址,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重要标识地。早在2010年,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开始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这是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创新之举,为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9月22日,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联席会议召开,签定《部省合作共建协议》,明确提出在创新完善特区体制机制、强化政策保障、深化文化价值阐释、提升展示服务水平、探索创新保护发展等方面携手合作,共同打造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地,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发展工作迈上了新的阶段。

联席会议以来,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精心部署下,《部省合作共建协议》确定的各项任务有条不紊的顺利推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夯实工作责任。积极争取国家文物局支持,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已纳入国家文物局重点工作项目,国家文物局领导、主管司室负责同志多次现场调研指导,已经研究明确了未来五年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五大类13项主要任务,编制了《工作方案》,细化落实工作内容、实施步骤,确保各项工作内容实、支撑强、有抓手。

二是推进机构调整。按照权责明晰、相对独立、运转高效、协调顺畅的要求,对原有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机构进行重组,调整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为西安市政府派出机构,明确了其独立机构的职能定位、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编制并实施文物保护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负责文物保护管理、展示利用工程实施、促进和提升相关产业发展。目前,重组的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机构已经正常运转。

三是开展保护规划修编。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修编是做好汉长安城保护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不仅为遗址区文物保护展示利用、居民与产业调控、民生基础设施完善等确定了工作目标和实施路径,同时在规划修编过程中,注重与周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以及西安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的衔接,进一步优化汉长安城大遗址的保护思路和产业发展定位,着力解决制约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的瓶颈问题。目前,修编的保护规划已经成稿,在征求相关机构和专家意见后即将上报审批。

四是筹建专家智库。根据部省共建协议“组建考古、文物保护、科技、自然资源、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多领域专家智库”的要求,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支持下,专家智库已经建立,涵盖了考古、文保、规划、展示利用等诸多领域的20位国内权威专家名单,全方位指导遗产保护管理及特区建设。

五是推进联合考古工作。指导西安市编制《联合考古方案》,建立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牵头,省、市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等考古单位协作的考古工作机制。按照“全面勘探、重点发掘”相结合的考古工作方式,组织协调专业考古机构结合已有考古工作成果,编制系统的汉长安城遗址中长期考古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和分工,增强课题意识,注重多学科研究,统筹考虑遗址保护展示问题。

六是推进项目实施。实施了汉长安城城墙遗址保护工程、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景观提升工程、李下壕村庄环境整治改造工程,推进汉长安城遗址博物院建设,完成博物馆选址和方案设计工作。策划实施未央厩·汉马文化展示体验基地、汉风露营基地等一批集文化性、科普性、体验性于一体的文旅项目,通过探索遗址活化利用与文旅融合的新方式,让汉代传统文化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深入人心,让千年遗址焕发青春活力。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代表的中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落实《部省共建协议》的各项任务,创建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模式,将汉长安城遗址建设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地,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展示平台,建成全国大遗址保护一流示范样板。谢谢!

西西新闻:请问我省在大遗址活化利用方面是如何推进的?

张进:感谢您的提问。众所周知,大遗址是陕西文化遗产中最具有特点和最具有优势的一类文物资源。做好大遗址活化利用工作,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大遗址“活起来”,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近年来,我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以及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大遗址利用导则(试行)》,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广泛传播大遗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推动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陕西这几年在大遗址保护和活化利用方面主要做了一下工作: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规划是做好大遗址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基础。近年来,我省坚持规划引领,编制了全国第一例以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各类文物为保护对象的《陕西省文物保护总体规划》,是宏观引导陕西省文物资源全面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指导性文件。长城、石峁、周原、秦咸阳城、统万城、耀州窑等13处大遗址保护规划已经省政府公布实施,秦始皇陵、桥陵、汉阳陵等5处保护规划已经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汉长安城遗址规划修编、汉茂陵等12处保护规划已经完成编制,为大遗址活化利用奠定基础。

二是加强大遗址内涵和价值阐释工作。挖掘阐释大遗址文化内涵是促进活化利用的核心。近年来,我们加大大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力度,石峁、秦始皇陵、周原、栎阳城、秦咸阳城等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极大丰富了大遗址文化内涵。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抓好大遗址的考古工作、研究工作、价值阐释工作,通过大遗址的深入挖掘研究,提炼遗址核心价值,讲清讲好大遗址背后的故事,为大遗址活化利用注入灵魂。

三是创新活化利用方式。以“价值利用”为导向,兼顾“相容使用”,发挥大遗址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使用价值,多方式展现大遗址价值内涵,是让大遗址活起来的重要手段。一是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抓手,积极实施秦始皇陵内外城垣保护展示、汉阳陵标识体系、汉长安城未央宫改造提升等保护展示工程,加大推进统万城、秦咸阳城、乾陵等保护利用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提升陕西大遗址保护利用水平。二是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点,打造中华文明重要标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镇北台文旅融合区、红石峡长城博物馆、盐场堡长城文化公园、镇靖堡-龙洲堡风景廊道顺利实施。三是以公共文化服务为目标,加快推进博物馆建设。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统万城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分馆建设进展顺利,石峁遗址博物馆、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等即将向游客开放,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四是以文物主题游径为创新,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文物主题游径是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干,以特定主题为主线,有机关联、串珠成链,集中展示专题历史文化的文化遗产旅游线路。按照国家通知要求,今年6月,我省公布了陕西省首批三条文物主题游径,分别是:大汉文化主题游径、沿黄文化主题游径、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主题游径。通过建设文物主题游径,促进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扩大宣传讲好大遗址故事。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和媒体平台优势,持续推出大遗址价值阐释传播精品。协助国家文物局和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寻找霸陵》,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的《长城之歌》及《长城影像志》等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联合开展“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推出我省大遗址线上线下联动传播活动。省电视台拍摄了《考古中国之霸陵篇》,陕文投正在筹拍《陕西大遗址》系列专题片,榆林市录制的《长城纪事》等宣传资料,极大地提升我省大遗址影响力。大遗址已经走出“深闺”、走近观众、穿越时光、融入当下,推动了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谢谢!

李惠:感谢两位发布人,感谢各位媒体朋友!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