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P下载

【实录】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 延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改革添活力 全面促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3-10-12 16:07:25 来源:陕新发布

10月10日10:20,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改革添活力 全面促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之市科技局专场,邀请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牛志权同志,延安大学科研处处长王延峰同志,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强强同志,延安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齐锴亮同志,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汤坤才主持。

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汤坤才: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改革添活力 全面促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科技局专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牛志权先生,延安大学科研处处长王延峰先生,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强强先生,延安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齐锴亮先生,请他们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开展情况介绍有关工作,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请牛志权局长作情况介绍。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牛志权:

各位记者,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延安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支持。也感谢市委宣传部、市委改革办精心组织本次新闻发布会。下面由我向大家通报延安市科技创新工作有关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紧紧围绕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和市政府2023年工作报告安排部署,紧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全市科技创新氛围逐渐向好,科技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今年以来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健全机制政策,科技创新氛围日益向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创新驱动领导小组,今年3月召开了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九条政策》等10多个政策性文件,特别是今年8月份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延安市委关于加强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创新机制改革、创新环境优化等七个方面提出了22条措施,明确了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发展目标、实施路径、工作重点以及赋能领域等内容,为今后科技创新工作发展奠定了基础。去年以来,市级财政投入科技创新专项资金1523.8万元,兑现各类科技创新奖补政策资金3771.5万元。各县(市、区)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均成立了创新驱动发展领导小组,宜川、子长、黄陵等县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支持政策,科技创新氛围日益向好。

(二)强化辐射带动,秦创原建设扎实推进。“秦创原”这个名词深入人心,成功召开了协同发展推进会,各县市区主动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先后建成安塞、延长、黄陵和延安大学创新促进中心分中心,形成“一核四区”创新发展格局。在秦创原总窗口成功举办了“助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暨延安能源项目对接会”,在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举办了“三项改革”进延安暨科技成果集中路演活动,在黄陵县举办了秦创原轩辕中心科技成果转化路演活动,宜川县与秦创原总窗口共建首批地市协同创新基地,与榆林市签订了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协议。在2022年度全省秦创原建设专项考核中,我市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率、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率等4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位。上线试运行秦创原(延安)小程序板块,实现成果、需求、服务即时匹配,完善了全市科技创新监测体系指标可视化系统,动态掌握和统筹全市科技创新资源。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新入驻企业和机构31家,总量达到83家,兑现入驻企业和机构奖补资金980万元。中心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7项。

(三)加强科技研发,科技成果产出丰硕。把科技研发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创新为主攻方向,针对煤炭电力、石油化工、能化装备制造等11条市级重点产业链以及园区与县域主导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凝练重点技术需求84项,一般技术需求53项,编制了2023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积极推进厅市联动项目和两链融合重点专项组织实施,召开了极薄煤层智能综采装备技术高峰论坛,编制完善了“延安山地苹果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实施方案。今年全市登记省级科技成果49项。截至目前,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58项。

(四)实施攀登计划,科技人才作用凸显。认真落实“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深入实施“圣地英才”计划,累计入选优秀科技人才20人、优秀产业发展团队5支;获批省级青年科技新星、创新创业人才4人,总数达到18人;获批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3支,总数达到6支。实施创新人才攀登专项行动,启动第一批创新人才项目评选,公布市级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5人、青年科技新星10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3人、秦创原引用高层次人才4人、优秀产业发展团队5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5支。举办技术经理人培训会2场次,技术经理人达到158人。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448人,全市科技人才智库入库科技人才640,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135人下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服务。

(五)推进平台升建,创新载体质效提升。把创新平台作为基础工程全力打造。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布局,今年组建重点实验室、工程师技术中心、众创空间等市级科技创新平台55个。推荐各类省级农业农村领域科技创新平台8家、省级药用植物基地3个,陕西省能源化工(延安)专业孵化器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505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64个、市级432个。积极推进延安高新区“一区三园”协同发展和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步伐;黄陵县工业园区成功创建省级特色高新区,黄陵县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六)实施四大工程,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推进“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实施,兑现2022年度2家瞪羚企业、57家高新技术企业、55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奖补资金2792.5万元,其中民营企业2455万元,占87.92%。先后举办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会议3期,培训企业300余家,指导企业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工作、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企业认定工作。截至目前,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31家,20家正在公示;招引落地高新技术企业6家,总数达到217家;推荐6家企业申报陕西省瞪羚企业,已通过专家评审,正在公示。

(七)推进“三项改革”,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制定出台了《延安市博士服务团进企业服务实施方案》,组建16个博士服务团,深入县(市、区)、管委会规上工业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挖掘技术需求264项。制定出台了《延安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开展“八个专项”行动,建立“四张清单”,推动科技需求与成果匹配对接。通过举办延安市校企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三项改革”进延安暨科技成果集中路演、企业进江南大学对接科技成果等活动,促成18项本土“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积极承接秦创原总窗口“三项改革”科技成果,引进汪应洛院士“煤矸石路基绿色低碳新材料”、牛育华教授“苹果面膜”、周春松院士“利用二氧化碳及工业废盐资源化利用技术”在延安开展试验示范。截至目前,全市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2.82亿元,促成我市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签订科技合作协议120项,签约金额1237万元。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推动《中共延安市委关于加强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落细落深,坚持把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以增强经济发展的新生动力为目标,以应用型创新为主攻方向,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打通供需对接通道,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引育创新人才,厚植创新文化,构建创新生态,按照“1234”工作思路,即围绕“一条主线”,紧盯“两项关键”工作,推进“三项提质”工作,抓好“四项重点”工作,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助推延安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贯穿“一条主线”,明确科技工作方向。就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的要求,围绕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围绕省委、市委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安排部署,统筹谋划、全力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总书记的要求以及省委和市委的安排部署在科技系统走深走实,落地见效。

(二)抓好“两项重点”工作,培育创新动能

一是加力加速秦创原建设。要加强与秦创原总平台联系对接,在创新资源聚集、创新动能打造、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两链融合等方面再下功夫,打造延安创新新引擎。继续将人才、项目、平台、政策等资源向秦创原聚集,年内入驻企业和机构40家以上;不断完善服务功能,重点用好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及秦创原小程序(延安地市专区),完善中心大厅“一站式”审批服务事项办理,打造“线上+线下”立体联动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力争延安中心转化应用科技成果20项以上;创新建设模式,强化省市协调、市县联动,发挥牵引和带动作用,力争把秦创原打造成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引导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探索“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等转化方式,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投入增长机制,优化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成果评价和科研经费“预算总额+负面清单”管理机制。

(三)推进“三项升建”工作,实现质效提升

一是推进园区升建。推进延安高新区、安塞高新区和宝塔区新材料产业园“一区三园”协同发展,为创建国家高新区夯实基础。推进洛川县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推进甘泉工业园区创建省级高新区。

二是推进平台升建。重点推动“油井管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联合体”创建省级创新联合体、“陕西省清洁能源孵化器”升建国家级孵化器,引导市级星创天地、众创空间申报省级创新平台,力争年内升建省级各类创新平台5家以上、国家和省级孵化载体3家以上。

三是推进企业创建。在全市企业中开展一个企业要有一项领先技术、一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一个拳头产品、一个研发机构、一个合作研发单位、一件发明专利、转化落地一项科技成果的“七个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不断提高企业创新活力和竞争力。

(四)抓好“四项关键”工作,助推产业发展

一是加强科技研发攻关。围绕11条重点产业链、县域特色产业、企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问题,安排科技计划项目,开展技术研发及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争取产出更多优秀研究成果,全年登记省级科学技术成果60项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20亿元以上。推进“延安煤炭绿色智能开发”厅市联动项目组织实施,实现阶段性成果产出。

二是加强科技人才培引。认真落实“延安市创新人才攀登计划”,建立科技人才梯队培养机制,对入选的科技人才和团队,以科技计划项目形式给予科研经费支持,努力培养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人才等。采取“项目+人才”模式,推动各县(市、区)、管委会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0名(个)以上。

三是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综合运用政策激励、项目带动、平台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采取扶持打造一批、科技孵化一批、招商落地一批、联商合资一批的方式,全年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达到年度计划目标并实现大幅增长。

四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今年科技创新工作的中心任务,深入推进《延安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采取组建延安大学博士服务团,深入企业挖掘技术需求,设立秦创原高校工作站,挖掘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常态化举办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应用好科技成果转化后补助政策,鼓励企业承接转化秦创原总窗口“三项改革”成果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5亿元以上。

我先发布这些内容,下面我和我的同事一道回答记者朋友的提问。

谢谢大家!

汤坤才:

谢谢牛局长的介绍。

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

请提问。 

西西新闻记者:

我们从刚才的发言词中了解到,今年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延安市委关于加强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那么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采取什么样的举措来推动《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

牛志权: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我作一个简要的介绍。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加快构建支撑有力的科技创新体系,我们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制定了《中共延安市委关于加强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并通过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审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蒿慧杰在全会上对延安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厚植创新文化、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完善创新机制、引育创新人才、转化创新成果”6个方面的工作要求。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推动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和《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一是细化分解任务,夯实工作责任。针对蒿书记讲话要求和《实施意见》7个部分22条具体任务,逐条研究,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制定任务分解表,将工作责任夯实到县区、市级部门以及本单位内部各科室,明确年度任务以及完成时限,确保市委安排部署落实到位。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督促各县区尽快成立创新驱动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全市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发挥好市县领导小组作用,定期召开科技创新联席会议,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凝聚部门合力,形成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三是完善配套办法,确保政策落实。针对《实施意见》提出的各类奖补政策,分别制定细化操作办法和兑现流程,做好财政科技经费投入衔接工作,按照财政事权划分,明确市县两级资金兑现责任,确保各项激励政策有效落实。四是加强业务指导,完善基层体系。指导各县(市、区)、管委会结合当地实际,加紧制定推动县域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政策体系,做到各县区全覆盖。加强科技机构和队伍建设,每年召开全市科技干部业务培训会议,提升业务素质,补齐基层科技创新短板弱项。五是强化考核督查,力促任务落实。将科技创新核心指标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坚持重点指标季度讲评和年终综合评价。同时将《实施意见》推进落实情况纳入对相关责任部门的督查范围,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推动《实施意见》落实落细落深。

西部决策网记者:

您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请介绍一下我市在科技研发方面如何支撑产业发展?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强强:

近年来,市科技局主要围绕煤炭电力、石油化工、能化装备制造、苹果等11条市级重点产业链以及园区与县域主导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科技研发。一是聚焦重大关键技术开展科技研发。去年以来,我们聚焦“延安极薄煤层绿色智能开采”,争取省级“厅市联动”项目科技专项资金4500万元,解决我市在极薄煤层开采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聚焦“延安山地苹果提质增效关键技术”,争取省级科技专项资金1000万元,解决我市山地苹果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共性技术难题。2020年以来,争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24项7521万元,部署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98项4123万元,解决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科技问题。二是聚焦县域主导特色产业开展科技研发。围绕子长马铃薯、洛川苹果、黄龙中蜂、甘泉设施蔬菜、吴起沙棘、南泥湾水稻特色产业项目,从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部署市级科技计划项目92项,解决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科技难题41项。三是聚焦企业共性技术难题开展科技研发。我们重点围绕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采取“揭榜制”方式,开展企业技术研发,共解决企业技术难题32项。同时,累计组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505家,通过创新平台的组建,集中优势科技力量,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技术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力量。

谢谢大家!

阳光报记者:

请介绍一下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在助力企业创新驱动中发挥了哪些辐射带动作用?

延安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齐锴亮:

秦创原建设一年多以来,中心创新工作方法,汇聚创新科技资源、搭建创新合作平台、推进创新协同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三项改革”加速成果转移转化,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完善,引领支撑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效能不断显现。

一是科创服务体系延伸完善。形成总窗口带动、市级中心辐射、县域中心全面融入的三级联动、融通创新体系。通过加入省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联盟,设立秦创原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秦创原(国际)路演中心延安高新区分站、“税务管家”服务站、秦创原人才大市场延安分中心、秦创原(延安)法律服务中心、省级版权工作站和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以推动创新资源的开放集聚和优化配置,提升全方位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三项改革”持续深化。围绕延安11条产业链,制定产业链和创新链图谱。通过联合延安大学组建16支博士服务团深入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和技术调研对接服务。对接20家高校梳理挖掘高校成果50项在延安秦创原公众号推送;开展路演等各类活动20余场,推广新技术新产品20项,组建6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解决产业技术需求27项,形成成果转化31项。培育技术经理人7名,“校招共用”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30名。

三是创新主体平台培育壮大。促进中心依托高新区红色筑梦孵化器,以建设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综合性的孵化平台为导向,联合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为高校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全方位、定制化服务。通过申报省级立体联动孵化器,打造延安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秦创原建设启动以来,注册企业231家,其中114家主导科创产业,有25家为高校成果转化企业。今年上半年,兑现奖补资金532万元,累计兑现1002万元,惠及企业58家。

四是区域协同创新不断推进。与市县、园区、高校共建19个协同创新基地,与秦创原总窗口建立“双向飞地”。双向推送科技成果30项,组织市内外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成功召开了协同发展推进会,各县市区主动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先后建成安塞、延长、黄陵和延安大学创新促进中心分中心,形成“一核四区”创新发展格局。

新浪网记者:

我省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工作,同时选定高校开展试点改革,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请问延安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做了那些工作,成效如何?

延安大学科研处处长王延峰:

近年来,延安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统揽工作全局,加快推进更有特色、更有水平大学建设,依托学校特色学科优势,以科研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引领,统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多措并举加强校地融合发展,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落地见效,具体做法有: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领导小组,明确组成单位和工作职责。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单列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赋权科研人员的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职称评审单设序列和指标、横向结余经费“现金入股+技术入股”的无缝对接,切实解决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想转和没钱转的痛点,细化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专门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从学校层面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

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学校成立了秦创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秦创原(延安大学)创新促进中心专门机构;投入专项经费和专门场地,建设了秦创原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设立办公区、科技成果展示区、红色智库展示区、路演区、洽谈区、专利区。推进学校秦创原建设“1332”实施方案,即共建1个大学科技园,与延安高新区共建大学科技园;建设三支队伍,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引进和培育博士300余名,其中15人入选秦创原高层人才计划,培育“科学家+工程师”团队3支;加强3类协同攻关合作单位,创新型企业、科研院所、双一流高校;加强2类重点研发平台,共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

三是加快成果转化。加快专业化运营进度,学校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遴选培训三级技术经理人28人,牵头成立了延安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联盟;注重高质量专利培育,开展高价值专利的评选和培育活动2次,参加科技成果展4次,组织参与专业路演4次,转让及许可专利34件,金额达400余万元。以项目资助模式,激励科研人员创办领办公司41家。积极探索“飞地转化”模式,“植物多糖类水凝胶无纺布”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陕西省长武县落地,投产后预计年产值6亿元。与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菌物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签单100万美金、150柜的香菇菌棒出口美国和加拿大,助力黄土高原的乡村产业振兴。

各界导报记者: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请介绍下延安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情况?

马强强:

非常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延安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支持!您的提问非常好,下面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2022年7月15日,市政府办印发了《延安市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一年来,我市采取扶持打造一批、科技孵化一批、招商落地一批、联商合资一批的方式,深入推进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实现规模倍增和效能提升,截止目前,全市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51家(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有效期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7家(其中招引落地高新技术企业15家),是2019年的6.01倍和6.03倍数量。去年瞪羚企业实现零突破,达到2家,今年推荐认定的6家瞪羚企业,已通过专家评审论证,正在公示。重点采取措施如下:

一是通过优化服务培育企业。我们采取上门服务、政策解读、业务指导、召开培训会等方式培育科技型企业,今年,市政府办印发了《延安市博士服务团进企业服务实施方案》,抽调延安大学155名博士组建16个博士服务团,集中深入全市各县(市、区)和管委会,深入科技型企业挖掘技术需求、解决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帮助企业提升经营水平。

二是通过招引壮大企业群体。我们通过招商引资政策解读、项目路演政策解读、省市科技网和微信公众号大力宣传《延安市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各项优惠政策,确保科技型企业的知晓率和了解度。同时,我们进一步优化科技营商环境,通过政策吸引市域外企业到延安注册落地,累计招引落地企业19家。

三是通过政策兑现激励企业。今年,我们将科技型企业奖补资金兑现作为培育科技型企业的重要激励举措,全面兑现《延安市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九条政策》和《延安市“免申即享”惠企政策清单》奖补政策,“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同类奖补政策就高不重复”的原则,2023年,市本级、各县(市、区)、管委会兑现2家瞪羚企业、57家高新技术企业、55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奖补2792.5万元,其中民营企业2455万元,占87.92%。科技型企业政策奖补的兑现,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热情,拓展和巩固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四是通过税费减免让企业得实惠。与税务部门建立互通机制,积极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对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00%在税前加计扣除,对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对符合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引导其明晰《企业所得税优惠事项管理目录》,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2022年度,全市科技型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97亿元,享受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减免税额7038.74万元。2023年一、二季度全市科技型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543.83万元。享受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减免税额956.39万元。

五是通过示范创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今年,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了《延安市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我们在全市科技型企业中开展“七个一”创建活动,即:一个企业要有一项领先技术、一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一个拳头产品、一个研发机构、一个合作研发单位、一项发明专利、转化落地一项科技成果,把人才、服务、金融、政策等要素向企业集聚,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目前,第一批延安市科技创新示范企业正在组织申报中,通过示范创建,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汤坤才:

因时间关系,本次发布会提问环节就到这里。

感谢牛局长和几位发布人的精彩解读,感谢媒体朋友对市科技局工作的关注,也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