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铜川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深入实施‘六大战略’ 壮大‘三大产业集群’”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四)
时间:2024-12-09 11:41:29 来源:陕新发布
12月6日上午9时30分,铜川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深入实施‘六大战略’ 壮大‘三大产业集群’”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我们邀请到铜川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宋鑫先生,以《深化“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 助力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题,作情况介绍,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同时,邀请到铜川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市科技创新与应用中心主任王增强先生就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市政府新闻办王兵利主持。
王兵利: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铜川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深入实施‘六大战略’ 壮大‘三大产业集群’”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我们邀请到铜川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宋鑫先生,以《深化“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 助力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题,作情况介绍,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同时,邀请到铜川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市科技创新与应用中心主任王增强先生就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宋鑫先生作介绍。
宋鑫:各位嘉宾,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好!首先,我代表铜川市科技局对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表示热烈欢迎!对社会各界长期以来给予铜川科技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就全市“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情况向大家进行通报介绍。
今年以来,全市科技部门聚焦建设科技强市目标,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大力实施“六大战略”,积极抓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创新承接“三项改革”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革新深度融合,聚力打造“能源资源、先进制造、特色新兴”三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一、“三项改革”成果转化主要成效
(一)政策支撑不断强化。印发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承接省上政策,立足全市实际,修订秦创原市级政策包,汇集了40条“干货硬料”“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先投后股”项目投资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开展“先投后股”试点;修订了政府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池管理办法,着力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缺钱转”“转得慢”等问题。“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累计投资4个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同比增长127.29%。
(二)成果转化不断加快。坚持把主动承接“三项改革”成果转化作为深化校地合作内容,加快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和重要路径。截至目前,已与13个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有47家企业与30个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承接科技成果合作项目超50项,实现了合作协议签订和成果项目转化“双增加”。其中,承接的西安邮电大学“高精度光声光谱气体检测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成功入选秦创原高校院所“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经典案例。“铜麦6号”“青砧苗木”“生态循环农业”三张名片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探索了新路径。
(三)科技企业不断倍增。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推进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模式,以“揭榜挂帅”“平台+项目”“基金+项目”等方式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落户,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加快向企业集聚,加快推进全市科技型企业规模倍增、效能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8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15家;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21家、认定知识产权贯标认证企业38家。
(四)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以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信息、服务等创新要素为方向,持续推进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陕西铜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成全省首家省级农高区;以新材料产业园区为主体,获批建设全省秦创原先进激光与光电集成产业创新聚集区,铭帝集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陕西省高强度轻量化铝合金材料中试基地。截至目前,累计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2家、国家级双创孵化载体3家、国家级研发平台2家、省级双创孵化载体9家、省级研发平台11家。秦创原铜川飞地孵化器入驻科创企业18家,成为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的地市标杆孵化器。铜川高新区作为省级高新区连续三年评价排名全省前列,获得省级奖励600万元,目前已成为全市最具经济质量效益和创新发展活力的增长极,正在积极创建国家高新区。
(五)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聚焦“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三个目标,着力营造尊重人才、公正平等、保障有力的生态环境。截至目前,已累计成立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8个,入选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9支,科技创业导师队伍增至110人,培育技术经理人103人;实施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26项,引进副高级以上职称、硕士研究生等高层次和紧缺人才600余人;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达11.9万人。全市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氛围日益浓厚。
(六)科研攻关不断突破。积极实施“揭榜挂帅”攻关课题,取得一批新成果。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65所铜川试验中心亚洲最大高空模拟试验台考台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登月工程落月主减速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组建陕西省激光通讯元器件技术创新联合体,解决规模化高纯磷化铟合成等行业共性技术难题6项,实现高精度气体监测等领域国产替代3项,填补国内窄线宽激光器产品等行业空白2项;陕西中环机械自主研发的煤矿用履带式巷道铣刨机获批省级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产品。
二、“三项改革”成果转化主要做法
(一)“三主动”
1.主动对接交流,强化校地合作。全省启动“三项改革”以来,我市主动出击,密集对接省内高校院所进行调研考察、座谈交流,重点围绕技术需求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共建、人才团队引育和合作对接机制等达成合作。同时,发挥秦创原铜川飞地孵化器地域优势,积极承接高校科技成果,通过“保姆式”服务和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优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入驻。例如,为承接长安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立的陕西晨盛宏远新材料有限公司,仅用四个月时间便促成企业在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落地建厂,成为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首个由飞地回流建厂生产的科创企业,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主动谋划项目,推进务实合作。积极为落地成果转化项目企业谋划省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厅市联动、“科学家+工程师”、中试基地等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例如,为陕西知芯外延半导体有限公司争取实施的“硅基异质外延技术研发”项目,突破我国硅基硅锗光电子领域“卡脖子”问题,在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暨第三届陕西秦创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荣获新一代信息技术初创组第1名。同时,我们在组织申报陕西省2024年度区域创新能力提升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时,坚持眼睛向外、外引内育,持续探索“研发+转化”等跨地市合作模式,推动西安邮电大学“基于某种光干涉的大量程微位移测量系统”、陕西师范大学“快照式光瞳分光型偏振成像技术”等4项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在铜注册公司进行成果转化。
3.主动协调沟通,保障项目落地。为确保科技成果在铜“愿意留、留得住、发展好”,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帮助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企业注册、厂房、产能指标、环评等难题。积极协调部门、区县以高效服务成功解决了西安交通大学煤矸石综合利用中试项目落地等相关问题,展示了我市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水平。
(二)“三上门”
1.政策上门指导,按需推进落实。围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政策需求,积极上门推送省市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金融等持续性政策、资金支持,确保成果项目高效落地转化。认真落实《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实施意见》《秦创原市级政策包》等政策文件,加大奖补政策兑现力度,调动企业创新创业积极性。
2.金融上门支持,助力高效发展。按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资金需求,充分发挥“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跟投联投、以投代招的作用,支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产业化。通过“先投后股”项目投资政策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为科技企业上门服务,累计向172户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发放贷款7.94亿元,有效解决成果转化项目“缺钱转”的问题。
3.人才上门帮扶,提升创业水平。加快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效衔接,充分发挥科技经纪人懂技术、懂转化、懂市场、善于整合资源的专业优势,组织其上门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对接高校院所解决技术难题。组织创业导师队伍为来铜落地转化的初创企业和项目提供技术与市场有效连接的纽带,加快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铜落地转化。
(三)“三服务”
1.强化人才保障,促进企业发展。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指导企业以“项目制”开展“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引育建设,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培育、提升一批高水平的校企深度协同创新队伍,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2.加大政策宣讲,提升创新能力。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在我市拓面扩量提质增效,积极开展进园区、进区县企业政策宣讲活动,帮助企业科研人员知晓、掌握、用好省市科技政策,加快科技政策落地见效,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我市重点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3.强化融资担保,促进精准服务。发挥政府、银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加强融资担保合作发展,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融资担保服务体系,为我市创新型、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服务,通过“政银担”业务风险分担机制,引入合作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高效精准的“一对一”融资担保服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发挥“三项改革”点火器作用,加快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和秦创原先进激光与光电集成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探索更多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和模式,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再上新台阶。
(一)持续强化校地合作。继续加大与高校院所对接力度,围绕各区县、市级工业园区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促进高校院所科技资源供给和铜川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精诚合作,推动更多成果落地转化。
(二)强化科技金融供给。充分发挥“先投后股”项目投资资金、“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融资担保风险补偿金引导作用,吸引省内外投融资机构跟投联投、以投代招,保障科技成果落得下、留得住、发展好,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三)强化人才引育留。持续推进秦创原三支队伍建设,指导企业开展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加强培育一批市级技术转移转化人才队伍,积极发挥科技经纪人在技术转移工作体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支持科技经纪人参与到成果转化的各个关键环节,架设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企业车间的“高速路”,为高校院所和科研人员提供专业化的转移转化服务保障。
(四)强化宣传力度。加大秦创原铜川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宣传和政策宣讲力度,引导产业领域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秦创原“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来,发挥好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主力军的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影响力。
希望各位记者朋友多关注、多宣传、多支持铜川科技创新工作。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三项改革”小切口、大突破的带动效应会更加明显,将更好支撑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为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谢谢大家!
王兵利:感谢宋鑫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介绍所在新闻单位的名称。现在开始提问。
智慧中国网记者:作为全省“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有哪些?谢谢!
王增强:感谢您的提问!
下面,我对这个问题进行简要的介绍。
2023年我市被确定为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市委、市政府对试验区建设高度重视,为高标准建设好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打造全省科创转化高地,今年4月份,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了《关于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试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是:建成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产业中试基地和8个特色产业基地,实施“两链”融合重点成果转化项目30个以上,转化科技成果200项,建设各级各类创新平台突破1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00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突破200家,培育引进技术经理人150名,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交易额累计达到6亿元。
具体措施是:组织实施“6大工程”和“21项行动”。一是组织实施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工程,主要是开展国家高新区和省级农高区创建引领、秦创原协同创新基地示范、高校院所全方位协同创新和特色产业基地承接能力提升等4项行动。二是组织实施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工程,主要是开展秦创原“三器”平台创建、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共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培育和常态化路演和创新创业大赛等4项行动。三是组织实施成果转化创新生态工程,主要是开展“先投后股”试点、科技金融服务融合创新、中医药传承创新、知识产权强市和区县创新体系建设等5项行动。四是组织实施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引育留工程,主要是开展“三支队伍”建设、人才服务品牌打造、引才激励力度提升和引育评价等4项行动。五是组织实施成果转化创新主体提升工程,主要是开展创新主体建设、国企协同创新发展和创新主体研发提升等3项行动。六是组织实施成果转化政策机制创新工程,主要是开展配套政策措施体系创新和包抓对接机制建设等2项行动。
以上是我的简要介绍,谢谢。
陕西科技报记者:请问,在推进“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过程中,科技金融方面工作有哪些创新措施?谢谢!
王增强:感谢您的提问!我对这个问题作简要介绍。
为进一步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模式和路径,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融资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科技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创新举措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制定出台了《铜川市科技成果转化“先投后股”项目投资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主要是先期以科技项目形式向企业“投”入财政科技经费,后期转股后以“适当收益”原则逐步退出,支持具有良好的技术创新性和市场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项目落地转化。该政策适用于支持早期科技成果开展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及二次开发等,目的是提升科技成果产品成熟度。
二是设立了《铜川“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该基金总规模2亿元,首期到位资金5010万元。主要投资于能够发挥铜川产业优势、符合我市经济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行业,以发挥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跟投联投、以投代招的作用,推进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的产业化步伐。该政策主要适用于科技成果中期实现科技成果工程化、产品化、产业化前期小批量生产,为企业提供有效资金支持,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是市财政局修订了《铜川市政府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池管理办法》,主要是对融资担保风险补偿金比例进行了修改,加大了政府补偿比例,进一步发挥了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保障了金融机构投资风险,放大了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池融资规模。该政策适用于科技成果产业化成熟期,为企业规模化生产提供有效的周转性资金支持。
这三项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形成了科技成果从小试到中试熟化、工程化,再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支持模式。同时,为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探索科技金融融合机制,与北京华鼎睿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社会资本投融资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发挥社会资本投融资机构在资产管理和投融资经验,引导投融资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和其他综合金融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
以上是我的简要介绍,谢谢。
中国网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秦创原先进激光与光电集成产业创新聚集区有关情况?谢谢!
宋鑫: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感谢您的提问!
秦创原先进激光与光电集成产业创新聚集区于今年8月5日获批建设,这是全省推进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未来产业抢滩布局、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特色产业迭代升级的重要举措。秦创原先进激光与光电集成产业创新聚集区以新材料产业园区为主体,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培育为导向、以四链融合为核心、以园区耦合为承载,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建好用好科技、人才、资本“三个大市场”,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重点围绕半导体材料与芯片集成制造、先进激光仪器集成与制造、光电子元件集成与制造、先进光电传感器研发与制造等领域,持续引进一批高质量科创平台、科创项目、科创企业,推进我市光电子产业集群化发展。
截至目前,聚集区内入驻光电子类企业3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家,规上企业11家,专精特新企业2家,拟上市企业3家,拥有国家瞬态光学重点实验室特种激光研究中心、陕西省先进光学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澳通激光技术装备创新中心、陕西省激光通讯元器件技术创新联合体等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4个,从业人员2000余人,初步形成了以激光元器件、光电子芯片元件、先进光电子材料等为主导,光机电一体化设备、LED、光学元件加工及镀膜等产业为补充的光电子产业发展格局。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加强协同,统筹推进秦创原先进激光与光电集成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深度融入全省光子产业链统筹发展,走分众特色化路线,在细分领域强链延链,不断巩固扩大铜川作为全省光电子产业“一核两翼”和“追光计划”重要组成部分的优势,全力打造光电子产业发展集聚区,协同推进全省光子产业快速发展。
谢谢!
铜川日报社记者:在推进高校院所“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方面具体形成了哪些工作经验模式?谢谢!
宋鑫:感谢您的提问!
“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展以来,我市通过前期对接高校院所、举办路演活动等,工作中认真总结,主要探索形成了“五个一”工作模式。
一是建立一个包抓对接机制,实行“一校一专班”和“一校一策”,开展“一对一”精准对接,实现高校院所科技资源供给和铜川产业发展需求高效对接、精准匹配,畅通了成果转化渠道。二是设立了一支“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缺钱转”“转得慢”等问题。三是建立了一个科技成果转化动态项目库,对入库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对项目落地转化进度定期通报,推动已落地转化和具备落地转化条件的科技成果落得下、留得住、发展得好。四是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累计出台《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实施意见》《秦创原政策包》等10余类政策,支持科技成果在铜落地转化。五是培育了一支复合型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加大科技人才培育引进,不断加快科技人才向产业集聚,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践“五个一”工作经验模式,更好推进“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各项工作。
谢谢。
王兵利: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两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
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