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冬季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情况介绍
时间:2024-12-18 14:15:15 来源:陕新发布
12月18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民政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戈养年,陕西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郭军,陕西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高静,陕西省民政厅儿童福利处副处长杜睿祺出席,介绍冬季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一级调研员华广洪主持。
华广洪: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民政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戈养年先生,请他介绍冬季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郭军先生、养老服务处处长高静女士、儿童福利处副处长杜睿祺先生。
下面,首先请戈养年先生作介绍。
戈养年: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我谨代表省民政厅,对一直以来关心关注和支持全省民政事业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困难群众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夙夜在心的牵挂。总书记强调:“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省委、省政府对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工作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调研、提出要求,看望慰问困难群众;省政府分管领导专题研究部署相关工作。
今年以来,全省民政系统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坚决扛牢社会救助保民生、托底线、促发展的政治责任,延伸救助链条,创新手段方式,提升救助效能,具有陕西特色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我省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得到民政部充分肯定,11月29日,全国社会救助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
一、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围绕“兜住底”,落实渐退帮扶、分类施保、就业成本扣减等政策,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23万人、特困人员13.3万人。针对群众突发性、紧迫性困难,设立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2亿元,实施临时救助175.6万人次。围绕“兜准底”,推广延安市“融救助”、碑林区“融救联助”等模式,统建部署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成覆盖196万在册对象和494万潜在风险人群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设立50项预警指标。围绕“兜牢底”,选定30个县(区)开展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试点,防返贫监测对象纳入民政兜底保障15.5万人。推动救助方式从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拓展,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实施“美居行动”“心羽家园”等项目,帮扶32.9万人次。
二、优化老年人关爱服务。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信息台账,开展村干部和留守老年人之间“一帮一”互助关爱活动,定期探望留守老年人,做好留守老年人关爱帮扶工作。同时,着眼补齐养老服务短板,累计建成养老服务设施1.6万个、养老床位33.5万张、城市老年助餐点4929个,已完成特殊困难家庭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7万户。
三、强化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印发《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最低养育标准和基本生活补贴分别提高至1800元/人月、1400元/人月;将16.7万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儿童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实施孤儿助学和“明天计划”助医项目,使用福彩公益金2000万元,资助4000名困难家庭新生实现“大学梦”。
四、提升残疾人民生保障和关爱服务水平。明确“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对象标准,下拨省级残疾人“两项补贴”补助资金6.24亿元,惠及全省107.1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实施“民康计划”,免费为全省城乡困难残疾人安装假肢、矫形器等各类康复辅具。下拨中省福彩公益金1900万元,资助建设11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补齐精神卫生康复体系短板。
五、开展生活无着流浪流动人员救助工作。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安排专项救助补助资金4841万元,充分发挥救助管理工作兜底线、救急难作用,及时救助陷入困境、外地寻亲不遇、务工不着等流浪流动人员,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爱。目前,全省救助各类求助人员2.4万人次,其中救助外地寻亲不遇、务工无着等流浪流动人员9000人次,护送回乡3400人次,落户安置29人次。
六、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困难群众救助。持续开展社会组织“合力团”结对帮扶、“万社助万家”等专项行动,全省6684家社会组织投入帮扶资金4.08亿元,165.7余万群众受益。949家社会组织向灾区捐款捐物折价1900多万元,为受灾地区群众生活和救援工作提供支持。各级慈善组织募集慈善款物15.5亿元,开展大病救助、灾害救助等项目1489个,惠及180.8万人次。全省590万注册志愿者和3.2万个注册志愿队伍常年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帮扶、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等救助服务。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更加务实有力的举措和扎实过硬作风,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一是提高救助帮扶水平。密切关注物价变动、居民消费支出变化等情况,适时提高救助保障标准,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精准化水平,努力让困难群众保障不漏一人。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会同相关部门研究低收入人口开发式帮扶政策,创造条件促进低收入人口增收。二是优化社会救助服务。在做实做细低保、特困生活救助的基础上,发挥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各类救助作用,积极发展照护服务、心理辅导等服务类社会救助,发挥好社会救助“稳定器”“减压阀”作用。持续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畅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及时受理和回应群众求助,确保因灾遇困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三是构建社会救助闭环。加快社会救助“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依托省政务数据平台,完善“信息采集、数据比对、监测预警、转办推送、结果反馈”闭环,让社会救助更精准、更高效。深入开展社会救助领域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集中整治,坚决纠治社会救助领域突出问题。四是全面推开“两项政策”衔接并轨。在30个县(区)开展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力争2025年所有县区全面推开,为过渡期后防返贫帮扶转向常态化帮扶、更好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五是做好安全隐患排查。深入开展民政服务机构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把各类风险隐患消除在成灾之前,确保民政服务对象生命财产安全。
谢谢大家!
华广洪:谢谢戈厅长的情况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先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国日报:202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等10部门《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请问《意见》印发以来,民政部门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郭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39号文件的形式转发了民政部等10个部门《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明确细化了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分层分类救助帮扶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一年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贯彻《意见》要求,从规范低收入人口认定、加强动态监测、健全帮扶机制等多个方面入手,扎实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政策创制,持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会同发展改革、教育、财政等15部门制定印发《陕西省低收入人口认定和救助帮扶办法》,进一步细化明确低收入人口类别和认定标准,整合优化审核确认流程,明确救助帮扶措施。会同省总工会、共青团省委、妇联、红十字会、残联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若干措施》,建立完善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衔接工作机制,引导公益慈善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救助。会同省财政厅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困难群众救助资金监管的通知》《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二是强化数字赋能,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省级统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成低收入人口信息数据库,贯通民政、公安、司法等多个部门信息数据,从收入、支出、财产、家庭人员变化和政策落实等5个维度,科学设置50多项预警指标,动态监测因病、因学、因残、因灾等返贫致困情形,在常态化开展“大数据比对”的基础上,通过靶向式“铁脚板摸排”,推动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今年以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已开展数据比对35批次,通过纳入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完善分类施保等措施,消除风险点10.67万人次。
三是聚焦改革创新,建立完善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闭环运行机制。在全省30个县区部署开展防止返贫帮扶政策与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按照“监测线就高、核算标准就宽”的原则,统一监测基线、认定指标、认定程序,构建监测、标准、工作、政策、责任、评估“六个体系”,通过整合工作力量、重塑工作流程,建立健全民政部门统一认定低收入人口,信息分层管理、因需推送、分类救助、结果反馈的闭环运行机制,进一步夯实部门责任,增强工作合力,实现救助帮扶流程能跟踪、救助帮扶结果有反馈,形成弱有众扶的“一张幸福清单”。
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起点新闻:省民政厅对特殊困难老年人保障方面有哪些做法?谢谢。
高静:谢谢您对养老服务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近年来,陕西省民政厅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聚焦老年人特别是特殊困难老年人实际需求,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建设,努力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特殊困难老年人得到有效帮扶,探访关爱服务机制更加健全。
一是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020年,我厅联合省发改委、财政厅等9部门编制《陕西省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工程实施方案》,启动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2023年,将适老化改造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任务,联合省住建厅、残联等4部门出台《陕西省“十四五”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的补充通知》,将适老化改造对象扩展至纳入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鼓励有条件的市(区)将范围逐步扩大到城乡低保对象中的高龄、失能、留守、空巢、残疾老年人家庭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累计使用省级财政资金4900万元,已实施3.7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二是落实特殊困难老年人补贴。开展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工作,争取中央财政资金6687万元实施养老救助。建立经济困难家庭重度失能老年人服务补贴制度。经省政府同意,联合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建立经济困难家庭重度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的通知》,自2024年1月开始,为低保家庭中的重度和完全失能老年人每月提供不少于200元的服务补贴,累计下拨3936万元,受益12.6万低保且重残老年人。
三是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为着力化解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居家养老安全风险,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兜底线、保基本的服务功能,我厅联合省委政法委、省委文明办等10部门印发《关于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5年底,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100%。依托“五社联动”机制,鼓励引导群众性自治组织、基层老年协会、养老服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低龄健康老年人、亲属邻里等共同参与探访关爱服务工作,主动了解老年人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接受赡养情况、家庭的日常生活安全隐患情况和服务需求情况。对失能的特殊困难老年人,每月探访关爱不少于一次。累计探访16.5万余人,提供探访关爱服务76万余次。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2024年11月5日,我省全面启动了“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请问主要措施有哪些,如何保障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能够得到及时救助?
戈养年: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省民政厅11月5日印发《关于扎实做好“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的通知》,对专项救助行动进行安排部署,2024年11月5日至2025年3月25日,在全省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
一是积极主动作为,做好分析研判。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主动与卫生健康、疾控、气象等部门沟通会商,针对冬季可能发生的地质气象灾害、流行病传播等情况,健全完善应急预案。全面评估可能危及临时遇困人员生命安全的各类情形,加强风险预警提示和动态监测,创新救助服务供给形式,提升专项救助行动精准度。建立重点人员台账,摸清各类临时遇困人员聚集区域和活动规律,做到重点人群“一人一档一画像”。加强物资储备,按照能满足临时遇困人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标准,确保物资品类齐全、数量充足、质量可靠。
二是强化部门联动,加大巡查力度。各地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加强与公安、城管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全力共同做好街面巡查救助工作,对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及时救助、应救尽救。实时关注天气变化,在夜间、降温时段、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节假日等特殊时间加大街面巡查频次,重点巡查车站、繁华街道、地下通道、桥梁涵洞、废弃房屋、在建工地、电话亭、城乡结合部等流浪乞讨人员容易集中的地段。根据实际,设立开放式救助服务点和临时避寒场所,以便流浪乞讨人员、临时遇困人员就近接受救助,确保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三是严把安全关口,强化服务能力。各地救助管理机构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站内应急值守,及时响应求助线索,对前来求助的遇困人员按照政策规定先行实施救助。细化落实照料服务职责,根据受助人员性别、年龄和身心状况分类施救。对突发急病的受助人员,按照规范的诊疗程序及时送医;对家暴受侵害、务工不着、寻亲不遇等临时遇困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对无法提供个人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加强救助寻亲工作,及时发布寻亲公告,会同公安机关利用指纹、人像、DNA等数据甄别查询,加大“互联网+”救助寻亲力度,尽快帮助他们回归家庭。
四是统筹多方力量,创新救助管理方式方法。各地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结合本地区实际,有效扩大覆盖范围,利用福利彩票站点、社区服务中心(站)、银行网点、户外劳动人员服务点等场所设立求助引导点或临时救助场所,前置救助关口、延伸服务触角,方便临时遇困人员就近就便受助、避寒。扩充救助服务力量,充分动员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组织,以及环卫工人、公交出租司机、快递员、安保人员、园林绿化人员等,引导他们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发现报告、街面劝导和应急救助服务。向社会主动公布24小时求助热线、求助程序、救助管理机构联系方式和地址。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方式宣传专项救助行动,鼓励广大群众劝导引导流浪乞讨人员、临时遇困人员到救助管理机构或临时避寒场所避寒,向社会各界介绍专项行动进展和成效。
五是加强安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各地民政部门按照《陕西省民政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要求,在2025年元旦前,组织人员对辖区所有救助管理机构、托养机构和合作医疗机构的安全管理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确保机构安全。
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
西西新闻:今年民政部门在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流动儿童等关爱服务方面,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杜睿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儿童福利工作的支持和重视。今年以来,全省民政系统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民政部工作要求,以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根本遵循,在全省儿童福利领域坚持提供精细化服务、实施规范化管理、推动专业化发展,全力保障留守、流动、困境儿童等群体的健康成长。着重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优化顶层设计,构建关爱政策体系。联合省人大有关部门起草修订了《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该《办法》于今年6月1日颁布施行,修订内容增加了特别保护专章,旨在为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保障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支撑。同时,率先将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也纳入法治化轨道,确保了政策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联合省妇儿工委成立由民政部门牵头,22个部门组成的陕西省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小组,统筹推进流动、留守儿童的权益保障工作。联合卫健委、公安厅等7部门,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残疾孤儿回归家庭的工作方案,引导更多的有收养意愿的家庭收养残疾孤儿,倡导依法收养观念,弘扬中华民族慈幼恤孤的传统美德,褒扬收养残疾孤儿的爱心善举,帮助残疾孤儿回归家庭,切实维护残疾孤儿的合法权益。
二是打牢基层基础,增强关爱保障能力。着力构建坚实的基层服务体系,确保每一个孩子在需要时都能在身边找到一个坚实温暖的庇护港湾,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为此,我们聚焦建强阵地,2024年,支持18个市、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20个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持续加强服务保障资源供给。聚焦配强队伍,在陕南、陕北各组织了一场全省场村(居)儿童主任示范培训,参训人员共计300人,各市、县常态化同步开展业务培训,持续提升一线儿童工作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聚焦动态监测,今年2月份,在全省部署了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领域数据信息精准化排查工作,对留守、困境儿童等信息进行动态更新,首次启动流动儿童摸底排查、监测摸排。今年7月份,联合省委政法委等10部门,全面开展留守、流动儿童摸底排查,进一步准确掌握关爱服务底数。
三是精准精细服务,提高关爱服务质量。联合15部门开展留守、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围绕常态化关爱帮扶,严格执行走访制度,确保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定期探访服务保障对象,并指导留守儿童委托照护人规范签订监护责任书,同时联合相关部门迅速发现并妥善处置监护缺失、监护不当等损害儿童权益的各类线索问题。围绕做强分类保障,针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生活补贴,开展助医、助学等项目;针对家庭困难儿童,将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兜底保障,增发30%保障金;针对自身残疾儿童,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针对困难大学生,每年投入福彩公益金2000万元,开展资助活动。围绕加强心理关爱,联合教育、财政、卫健、团委、妇联等部门出台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方案,创新开展儿童心理关爱“百千万工程”和“身心工程”试点项目,在各市打造源头预防、监测预警、干预处置、服务保障一体化工作机制。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季节气候特点,着眼儿童实际需求,紧扣寒假、春节等关键时段,紧盯安全防护、生活保障、监护支持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加大走访排查和关爱服务力度,确保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两类机构安全运行,确保服务保障对象温暖过冬。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华广洪:感谢戈养年副厅长和三位发布人,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参与。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