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诗道终南 心意长安’西安市打造唐诗之都”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5-09-22 16:52:29 来源:陕新发布
9月5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诗道终南 心意长安’西安市打造唐诗之都”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辉,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左东,市文物局副局长冯健,长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永涛,曲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常文芝到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李敏主持。
李敏:诗道终南,心意长安。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工作部署和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更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我市印发行动方案,正式启动打造唐诗之都计划,推动唐诗文化与市民日常生活深度融合、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强劲冲击力的优秀传统文化标识,一步步把“诗与远方 皆在长安”的愿景嵌入现实。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辉先生,市文旅局副局长左东先生,市文物局副局长冯健先生,长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永涛先生,曲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常文芝先生,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下面,请王辉副部长介绍西安市打造唐诗之都有关情况。
王辉:女士们、先生们,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感谢各位朋友长期以来对西安宣传文化事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
西安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优势明显。笃定文化兴市战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西安基础雄厚、条件优渥、空间广阔、大有可为,近期,我们研究制定了《西安市打造唐诗文化品牌实施方案》,提出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能够充分彰显中华文明的“唐诗之都”文化品牌。下面,我就重点从方案的出台背景、基本原则和宣传口号,以及主要任务等三个方面对《实施方案》作以介绍。
首先,我介绍一下《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
按照西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奋斗目标,西安发挥独有文化优势,围绕周秦汉唐文化,全方位、多手段传承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文化基因,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取得突出成就,形成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盛景,唐文化展示尤为亮眼,成为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的重要推动力。
唐诗是唐文化最杰出的代表,记忆犹新的是,2024年央视龙年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节目、当年中秋节连续播出三天的《中国诗词大会》西安专场活动,对于在全球范围展示中国文明、彰显中华文明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作为唐代都城长安,西安是唐诗创作与传播的核心舞台,李白、杜甫等诗人曾在长安留下大量描绘城市风貌与人文精神的诗篇。据统计,现存5万多首唐诗中,“长安”一词出现过1400余次。同时,大明宫、大雁塔等遗址也为唐诗文化提供了独特的实物载体。我市出台《实施方案》,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中华文脉的具体行动,也是贯彻落实省委加强文化强省建设部署和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务实举措,对助力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介绍一下《实施方案》的基本原则和宣传口号。
基本原则为:一是坚定立场,凝聚共识。坚定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延续民族精神血脉。凝聚共识,认清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二是传承发展,有序规划。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价值和当代创新发展融合起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使传统文化焕发现代活力,真正走进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树立科学可持续发展观念,制定明确的建设目标,循序渐进打造西安现代城市文化。三是科技赋能,项目引领。坚持把文化发展与科技力量结合起来,拓宽文化融合发展新路径,打造具备中华文化风格的新文化IP生态。坚持实施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打造出一张集历史记忆、绿色生态、现代时尚、保护传承、市民休闲于一体的靓丽现代都市文化名片。四是盘活存量,做优增量。立足我市唐诗文化资源现状,全面盘点已建唐诗元素景点景区资源存量,统筹利用并使其得到最优化配置。坚持以存量促增量、以增量带存量的原则,推动调整我市唐诗文化资源存量和优化增量资源相互协同,共同促进我市唐诗文化建设的新发展。
《实施方案》以“诗道终南 心意长安”为宣传口号。
宣传口号以地理坐标与文化意象的双重维度诠释西安作为“唐诗之都”的精神内核。“诗道终南”指向终南山这一唐诗创作的地理原点,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象征之一,终南山既是唐诗的重要灵感源泉,更隐喻着诗歌传承的千年文脉;“心意长安”则彰显长安这座千年古都在唐诗中的永恒魅力,从曲江流饮的文人雅集到朱雀大街的驼铃诗韵,从大雁塔顶的梵音绝句到乐游原上的夕阳绝唱,汇聚了当代人用“唐诗之心”唤醒城市文脉的情感共鸣。这组口号既彰显了终南山作为文化地标的独特价值,也展现了长安作为诗歌沃土的深厚底蕴,共同构成西安打造“唐诗之都”的核心文化意象。
最后,我介绍一下《实施方案》的主要任务。
《实施方案》围绕唐诗之都建设展开多途径、多形式的探索和尝试,在围绕“诗从何处来,诗向何处去”加强研究阐释的同时,更加注重推动唐诗文化与民众生活相融合、与文商旅发展相融合,用两年半的时间,到2027年底,分四个阶段,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唐诗之都”品牌。
《实施方案》安排了理论研究及发展规划工程、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工程、文商旅深度融合工程、品牌塑造重点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建设项目等5个方面、26项具体工作任务,突出唐诗搭台、旅游引路、经济唱戏的模式,推动“唐诗之都”之都建设。
理论研究及发展规划工程以理论研究筑牢文化根基,通过做好理论研究,阐释好“诗从何处来,诗向何处去”,一方面,挖掘唐诗文化底蕴,增强唐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做好唐诗服务西安市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都市方式方法研究。具体来说,通过成立“唐诗文化研究院”、制定中长期建设规划、唐诗文化品牌理论研究项目、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召开国际唐诗学暨唐诗文化品牌建设高端会议等5项任务,为“唐诗之都”文化品牌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工程让文化遗产活态生长,坚持保护第一、保护优先,加强对唐诗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研究和利用,做到有机结合、守正创新,真正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具体来说,通过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大明宫文化建设提升发展项目、深化与唐诗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做好唐诗现地文化遗迹保护标注工作等4项任务,加强唐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文商旅深度融合工程打造诗意生活新场景,集中全市资源优势,在打造唐诗文化核心景区基础上,盘点已建唐诗元素景点景区,通过主题提升、空间优化、交通优化、管理提升、服务提升、智慧提升等措施实现产品升级,为市场提供更具体验感的文旅产品。具体来说,通过唐诗旅游线路建设开发、唐代诗人文化遗址提升项目、唐诗故里文旅体验板块项目、打造长安唐诗文化公园项目、丰富市民唐诗文化活动、推动唐诗文化演艺发展、打造“唐诗旅游目的地”等7项任务,推动文化品牌的资源转化利用。
品牌塑造重点项目塑造国际传播新范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充分挖掘、展示品牌中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传统性”“诗意性”“国际性”等特征,形成高水平的城市文化品牌。具体来说,通过唐诗博物馆项目、提升打造唐诗特色文化街区、培育唐诗文化旅游IP、“唐诗与长安”主题文化进校园、“唐诗与长安”国际传播力项目、加强唐诗之都宣传推广、建设唐诗文化新标识等7个项目,多维度构建“唐诗之都”文化品牌。
文化创意产业建设项目开辟文化产业新赛道,通过传承千年文脉繁荣当代文化,通过博采众长、古今融合提升现代都市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业态,进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具体来说,通过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赋能唐诗文化产业项目、打造唐诗文化集中承载地等3个项目,推动文化产业建设。
各位媒体朋友们,今天我们发布《实施方案》,就是要动员全市力量,推动西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唐诗之都”文化品牌。西安市将以唐诗为笔,以长安为纸,更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答卷,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李敏:谢谢王部长的介绍,接下来,请各位记者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谢谢!请提问。
光明日报:请简要介绍一下,市文化旅游局在打造唐诗之都,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工程建设方面有哪些打算和具体举措。
左东: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非常感谢大家对西安文旅的关注和支持。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安建设“唐诗之都”的抓手和灵魂。近年来,国内“唐诗热”不断升温,跟着唐诗去旅行,已成为西安文旅市场的新热点,为了更好推动唐诗文化品牌在文化旅游行业落地转化,我们将结合实际重点抓好4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唐诗主题展示。西安是文物大市,更是唐代文化遗存的富集地。市文旅局将联合市文物局,依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全省文旅资源普查,系统梳理大雁塔、华清池、兴庆宫、青龙寺等唐诗遗迹点位,设置唐诗文化资源保护统一标识,加强保护利用。持续推出特色旅游线路,推动唐诗文化资源转化为高品质旅游产品。今年,我们计划依托李白、杜甫、王维、贾岛、王昌龄、高适等诗人足迹和名句,先期推出“曲江流饮辋川烟”朝圣之旅、“秋风生渭水”怀古之旅2条线路。后期,根据市场需求,再适时推出“终南阴岭秀”等唐诗山水旅游线路。
二是抓唐诗项目带动。围绕唐代诗人文化遗址提升、唐诗文化旅游IP培育、唐诗文化新标识建设、唐诗文化演艺发展等方面,整合唐诗文化资源,统筹文旅体验板块,策划实施一批社会效益好、经济附加值高的唐诗主题项目,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完善唐诗文化品牌建设项目结构。抢抓环城墙文旅商圈建设机遇,新增一批唐诗主题文化场景,丰富环城公园文化内涵,以项目建设为打造唐诗文化品牌提供有力支撑。今天,在大唐不夜城,游客可以和李白对诗;未来,在大唐西市,可以和杜甫饮酒,在顺城巷,可以和白居易、元稹吃泡馍,看秦腔。
三是抓唐诗宣传营销。唐诗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山河旅行指南 ”。市文旅局以四时变化为动线,以唐诗名句为索引,以知名景区为支撑,创作了《唐诗里的长安》主题推介词,并采取“精品演出+旅游推介+文化交流+项目招商”四位一体的城市宣传营销模式,持续开展“跟着唐诗游长安”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引导支持文旅企业推出唐诗主题旅游商品,择优推荐参加中国旅游商品大赛,持续扩大唐诗文化品牌影响力。在微短剧、自媒体领域,加强“唐诗之都”内容发布,构建以“唐诗-长安”为核心的全媒体矩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唐诗文化魅力。
四是抓唐诗系列活动。从热播电影《长安三万里》到总台龙年春晚《山河诗长安》,千年古都的文化自信在诗意中肆意流淌。去年,央视总台在西安举办“2024长安中秋诗会”,在海内外引起轰动;我市也通过举办“祖脉秦岭 诗意长安”等一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极大提升了西安“唐诗之都”的品牌影响力。近期,我们将继续推出“中秋诗会”、秦岭文化展演展示季活动,统筹抓好各类文艺演出、诗歌创作、朗诵表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唐诗文化品牌。另外我给大家剧透一下,市文旅局计划举办首届“跟着唐诗去旅行—西安青少年文旅知识大奖赛”,面向全市青少年群体,把唐诗文化内涵和西安文旅资源结合起来,欢迎青年朋友们积极报名,踊跃参加。
李敏:请提问。
中国文化报:西安有许多与唐诗关联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打造“唐诗之都”的背景下,西安市文物局将通过哪些实际举措,使这些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冯健: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西安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文化赋予了西安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源,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3246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28处,拥有各类博物馆163座,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从半坡文明的原始曙光,到周秦汉唐的盛世长歌,唐诗,作为文化遗产中最为璀璨的明珠,至今依然熠熠生辉。而博物馆馆藏文物更让唐诗场景“活”了起来:三彩三花马,生动呼应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豪迈;唐三彩乐伎俑,仿佛正演绎白居易“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的宫廷盛景,这些珍贵文物,正是唐诗最鲜活、最具象的写照。
为让这份穿越千年的诗意在新时代焕发新彩,西安市文物局将以“诗地融合”为主线,系统推动文物保护、数字赋能与公共空间创新,真正让唐诗“活”在当下、融于城市。
自2024年起,我们推出《文物会说话》系列大讲堂及配套活动,从“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唐代服饰妆容,到“夜市千灯照碧云”的长安夜生活,均广受公众欢迎。近期还将在西安火车站核心区举办“唐诗里的长安”主题展示。通过“文物+诗歌+沉浸式体验”的方式,构建“可听可读、可感可发”的开放式文化空间,让旅客在出行间隙也能感受唐诗魅力,真正实现“让文化走进生活,让公众亲近历史”。
此外,我们正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全面梳理与唐诗相关联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逐步建立唐诗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同时,提取唐代美学元素,设计统一的文化视觉标识,并计划在大明宫、大雁塔等唐诗文化核心区开展标识设置试点,全面提升展示水平、优化观众体验,进一步巩固西安“唐诗故乡”的文化地位。
特别是,我们深入挖掘与唐诗相关的馆藏文物资源,支持策划高质量主题展览。今年9月,西安博物院将推出“风雅长安——王维文化艺术数字沉浸展”,以馆藏“清仿元赵孟頫《摹王右丞辋川图》卷”为核心蓝本,结合王维诗歌创作背景,运用三维建模、虚拟现实、数字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集学术性、文化性、互动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数字沉浸展览。让观众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触摸一个立体而生动的唐诗长安。
“长相思,在长安”,这份跨越千年的诗意,正通过文物的“新表达”延续。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唐诗之都”的工作部署,持续加强唐诗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坚持保护第一、保护优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唐诗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研究与利用,高标准推进唐诗博物馆建设,做到有机整合、守正创新,真正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李敏:请继续提问。
陕西日报:我们了解到,近年来长安区在挖掘唐诗文化资源、打造唐诗文化品牌方面做了许多努力,那么在唐诗之都建设工作中,咱们还有哪些优势和工作计划,更好助力“诗意与现实进一步交融”?
杨永涛: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西安诗意千年不绝,其根脉正是煌煌唐诗。今日之长安,作为新时代焕发唐诗光彩的核心承载区,传承古长安之郁郁文脉,赓续大唐之绝代风华,打造唐诗之都,我们独具禀赋。
第一,唐诗文化底蕴深厚。《全唐诗》中提及“长安”或咏长安之句多达1408处。长安至今留存杜甫、李白、白居易等唐代诗人遗迹86处,这些地点承载着中国璀璨诗史,沉淀着千年文化记忆。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即诞生于长安桃溪堡村。如今,我们正努力让诗意与现实交融碰撞,使人文的光芒在唐诗之都流淌。第二,发展谋划布局先行。2023年,长安区委、区政府提出“山水长安·唐诗故里”文化IP 构想,并聘请专家团队,围绕樊川大道唐诗文化带、子午大道艺术文化带、学府大街文创文化带、环山路文旅融合带,打造“两纵两横多节点”的文化旅游新布局。近年来,推敲园、少陵园、韦氏故里等多个唐诗主题公园相继落成,唐诗之都的薪火正次第点燃。第三,民间文化根深叶茂。自2016年起,以王渊平为代表的长安本土学者自发创设“城南唐诗艺术村”,勾勒“古长安·少陵·樊川·终南山唐诗之旅”地图,建成杜甫、王维、白居易等8位唐代诗人诗歌艺术馆,举办唐诗主题活动80余场。这种“百姓讲唐诗、百姓传唐诗”的文化自觉,为唐诗之都培筑了丰沃土壤。第四,社会资本踊跃参与。依托政策引领与文化价值双重驱动,一批文旅融合项目相继落地。比如,位于杜曲村的“诗圣里”文旅融合项目,规划用地300亩,通过改造老旧房屋与窑洞,将打造集文化创意区、民宿、休闲农业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项目目前已投资1632万元,建成4000余平方米杜甫文化广场。还有,位于桃溪堡村的“人面桃花”遗址保护利用项目,规划1020亩,将通过场景复原、史料可视化等方式激活唐诗IP。这些项目将成为吸引社会资本的重要载体,通过市场化、现代化的方式,推动唐诗“活”起来、“热”起来。第五,古诗今演共情古今。今年4月,央视聚焦长安樊川桃林,推出6分26秒深度报道《一诗一画贯古今,长安山水铸诗魂》,再次唤起人们对唐诗文化的高度关注。借此机会,我也向大家推荐一部微短剧《人面桃花》,这部剧灵感来自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在长安取景拍摄,以光影重绎诗意,使唐诗灵性与今朝风物激荡绽放,该剧即将上线,期待与大家共赴这场跨越千年的诗境之约。
围绕打造唐诗之都,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市统一部署,聚焦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精雕细琢唐诗文化项目,擘画文旅融合新地标。加速“诗圣里”建设,精研“人面桃花”开发,升级长安公园、潏河湿地公园,打造唐诗文化主题公园及“唐诗里的爱情”主题街区,构筑集文化展示、旅游体验、创意产业于一 体的唐诗文化传承高地。二是精妙编织唐诗文旅线路,塑造沉浸体验新场景。依托滨河大道、樊川道、环山路,串起唐诗主题公园街区、杜公祠、诗圣里、人面桃花遗址及王维、杜甫、李商隐等诗歌艺术馆,推出“唐诗之旅”精品线路,形成“点上有故事、线上有文脉、面上有品牌”的唐诗文化传承格局。三是精心营造唐诗文化氛围,激发全民参与新热潮。坚持“破圈”策划,举办“山水长安·唐诗故里”文旅推介、“唐诗里的长安”群众活动,力推唐诗主题文艺精品,让唐诗进校园、进社区、进生活,共绘“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唐诗文化传承盛景。
长安承袭千年古都之名,将以诗为笔、以梦为墨,用心讲好唐诗故事,用情点亮城市精神,在唐诗之都建设中彰显长安担当、贡献长安力量!谢谢大家!
李敏:由于时间关系,提最后一个问题,请提问。
西安日报:近年来,曲江新区结合唐诗意象,创作了不少唐诗演艺,打造了诸多在全国“出圈”的唐诗IP形象。在全市打造唐诗之都的大背景下,曲江新区接下来,还将有哪些创新举措?
常文芝: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曲江是唐诗中的“高频词”,《全唐诗》中有关曲江的诗歌达500多首,这里有白居易笔下“渭水流经万古情,曲江池馆草青青”的自然美景,也有韩愈“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的盛情邀约。可以说,曲江处处都是文化、处处充满诗意。
作为全市文旅融合主阵地,曲江新区将依托优势资源,聚焦文旅融合,深挖唐诗内涵,按照“以诗为魂、诗景一体、诗游融合”的原则,以项目为抓手、以活动为载体、以产品为支撑,努力推出更多具有唐诗韵味的沉浸式文旅场景,着力推动唐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是聚焦活化利用,打造系列IP演艺。围绕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经典诗篇,持续推出全新沉浸式互动演艺,持续开展话剧《长安的荔枝》《长安十二时辰》全国巡演,让李白、杜甫等唐诗人物从诗句中“走出来”“动起来”。同时,强化爱唐诗、爱英语的“李小白”双语人物IP运营,用生动活泼的形象,向外国游客宣传中国传统故事,联动大唐不夜城离境退税文创店等新场景,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二是聚焦场景串联,打造诗游曲江动线。在曲江核心区,曲江飞行剧院将于9月正式营业,再现“春风得意马蹄疾”“长安水边多丽人”等经典诗句场景。推出“唐韵霓裳”城市观光车主题游线,串联起大雁塔、不夜城、芙蓉园、唐城墙遗址公园等景区景点,形成“唐诗之路”深度体验;在大明宫遗址区,推出“长安少年行”“千宫夜游”主题研学,在触摸历史、聆听故事中品读诗句;在大唐芙蓉园,推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唐诗朗诵研学营,感受盛唐文化的深厚底蕴,领略李白诗词的浪漫豪情。
三是聚焦文旅融合,打造多元消费场景。创新开发唐诗文化主题餐饮、旅拍产品、文创产品,上线“诗韵长安”华服旅拍妆造套餐,打造大唐芙蓉园唐诗主题宴会,推出“大唐诗韵香卡”“诗仙盲盒”等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品,将唐诗美学融入现代生活方式,构建全新体验式消费新场景。
当前,我们正在全力推进2026年“长安灯会”各项筹备工作,举办时间将提前至元旦,灯会将围绕“唐诗”“文物”“非遗”三大核心主题,营造“一步、一诗、一景”的沉浸式场景,欢迎广大市民游客届时前来参观游览,走进唐诗的世界,感受穿越千年的诗意与美好。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大家。
李敏: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各位发布人的详细介绍,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积极参与。希望大家持续关注西安市打造唐诗之都的系列举措,积极做好相关报道工作。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