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陕西省加强“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供给有关情况介绍
时间:2025-09-25 10:41:09 来源:陕新发布

9月24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副主任易智,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处处长倪萌,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处处长孙阳,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处处长温春梅出席,介绍陕西省加强“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供给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周颖主持。

周颖: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副主任易智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陕西省加强“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供给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卫生健康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处处长倪萌女士、老龄健康处处长孙阳先生、妇幼健康处处长温春梅女士。
下面,我们首先请易智先生作介绍。

易智: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面加强“一老一小”健康服务工作,加快完善政策体系,不断优化服务供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一、聚焦“老有所养”,持续推进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医养结合发展,将其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着力推动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机结合。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去年以来,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促进医养结合”部署要求,聚焦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加强多部门协作、多维推进,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十项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二是部门协同持续巩固。今年2月,省卫生健康委与省民政厅签署医养结合协调机制协议,明确了合作事项清单,在深化“两院”(乡镇卫生院、养老院)融合发展和“五床联动”(“五床联动”指推动家庭养老床位、养老机构床位、家庭病床、医疗病床和安宁疗护病床之间的服务转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相互可接续的联动模式。通过打通床位壁垒,为老年人提供从日常照料到疾病治疗、临终关怀的全链条服务),推进城镇社区居家健康和养老服务等方面,双方围绕优化医养结合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提升服务的可及性与质量等方面,积极探索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三是服务保障提质扩容。优化老年医疗资源规划配置,持续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供给。截至目前,全省共有23家老年病医院、28家康复医院,90.29%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国家级安宁疗护试点市5个,安宁疗护服务中心13家。全省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中医馆,能够规范开展10项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80%以上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规范开展6项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全省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2340家,152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老年人医疗服务可及性大幅提升。“十四五”期间,我们依托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延伸拓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建设546家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为失能、慢性病、高龄、残疾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巡诊、康复护理服务。目前,全省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签约863对,医养结合机构数达到347家,较2021年增长了101家,增幅达41.06%。
二、 聚焦“幼有所育”,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加强托育服务供给摆在突出位置,“十四五”规划将“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列入29项主要指标,大力推动普惠托育服务发展。一是强化政策法规有效支撑。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发展托育服务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多部门制定对托育机构实行房租减免、税费减免、水电气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等6方面29项优惠政策措施。将托育服务工作纳入2025年省卫生健康系统为民服务九件实事。各地积极制定托育服务专项规划,普遍出台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二是持续扩大托育服务供给。2024-2025年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国债1.62亿元,用于支持公办托育机构建设。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等7部门联合出台《陕西省幼儿园开展托育服务工作实施意见》,指导各地积极推进托育服务和学前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大力推动社区嵌入式托育、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全省现有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2554个,托位总数达18.02万个。三是加强托育服务监管。落实托育服务监管责任,加强托育服务跨部门综合监管,积极开展托育机构安全检查,对人员资质、食品安全、消防等进行常态化监管,将托育服务安全管理职责纳入“双随机、一公开”范围,全面推进托育服务规范化经营。四是营造托育服务发展良好氛围。开展全省托育服务宣传月活动,广泛宣传普惠托育政策和科学育儿知识,充分发挥媒体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托育服务发展的良好氛围。举办婴幼儿照护知识公益大讲堂,指导托育服务机构及婴幼儿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知识,提升健康养育能力。鼓励引导托育机构积极举办社会公益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托育服务的知晓度。
三、聚焦“生命起点”,全链条高质量守护儿童健康
深入贯彻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以《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为指引,聚焦新生儿安全、儿童早期发展、重点疾病防控等关键领域,推动儿童健康服务从“保生存”向“促发展”转变。2024年,全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2.25‰和3.49‰,较“十三五”末分别下降23.21%和19.40%,保持连续17年下降态势,分别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3.7%和37.7%,处西部前列。一是筑牢新生儿安全防线,护航生命起点。发挥“一县一中心、省市县相贯通”的新生儿救治中心作用,保障危重新生儿生命安全与救治时效性,实现重症病例“早识别、早转运、早救治”。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紧盯婚前、孕前、孕期和新生儿四道关口,全省孕前检查率、产前筛查率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均保持在95%以上。防治出生缺陷“双筛”工程实施7年以来,累计发现并干预万余例新生儿出生缺陷。二是聚焦儿童早期发展,夯实终身健康基础。将儿童保健服务向生命早期延伸,先后建成3个国家级、31个省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儿童早期发展服务拓展至省内全域。在全省56个国家级脱贫县(区)实施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不断降低。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全省城乡0—6岁儿童提供13次健康检查,2024年全省儿童健康管理率达到98.31%。三是攻坚重点疾病防控,提升健康保障水平。聚焦近视、龋齿、心理异常等儿童主要健康问题持续集中发力,推进防、筛、诊、治全流程服务。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联合省教育厅等8部门制定《陕西省儿童青少年“明眸皓齿”行动实施方案》,以选配“健康副校长”为纽带,建立“医校协同”机制,全面提升学生视力与口腔健康水平。此外,通过0—6岁儿童健康检查,及时将筛查发现的异常儿童,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评估诊断,并为确诊儿童提供专业治疗与康复服务,全方位守护儿童健康。
“一老一小”,既是牵动亿万家庭的关键之事,又是关系百姓幸福的民生大事。下一步,我省将持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持续扩大“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全省人民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
在此,我们也衷心希望各位媒体朋友能够持续关注和宣传我省“一老一小”健康事业的发展,共同营造尊老爱幼、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周颖:谢谢易主任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之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国际在线:在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方面,请问省卫生健康委去年以来都有哪些主要举措?

孙阳:感谢您的提问。去年以来,我们聚焦政策落地、服务创新、能力提升等关键环节,加快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细化政策措施。我们联合有关部门紧盯重点任务抓推进,加强政策创制、细化落实措施,持续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效。比如,我们针对需要连续治疗,不能自理或行动不便,到医疗机构就诊确有困难的居家老年人,制定印发《关于开展家庭病床服务试点的指导意见》,遴选14个县区开展家庭病床服务试点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市县联动、政策配套、服务起步”的良好局面。针对部分医养结合机构服务管理不规范存在的问题,制定实施《陕西省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服务管理指南(试行)》,进一步规范机构的服务流程、人员资质、质量监管等内容,确保服务标准化落地。
二是拓展延伸服务。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形成多层次服务供给体系。目前,全省公立医养结合机构204家、非公立机构143家;我们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开展康复、护理及医养结合服务,释放闲置医疗资源效用价值;我们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在合作养老机构内设立医疗服务站点,全省已有 47家医疗卫生机构在养老机构提供嵌入式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日常诊疗、急救转诊等服务;我们遴选161家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养老服务支持机构,协助指导养老服务机构规范开展医疗服务,实现全省所有县区全覆盖,有效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
三是强化人才支撑。我们依托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4家省级老年医学人才培训基地,开展老年医学科骨干医师、医养结合机构医师及护士培训,累计培养890人次,提升专业医护人员服务能力;我们依托国家卫生健康委医养结合人才能力提升项目,系统推进医养结合机构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培训,累计培训6900人次,覆盖机构运营管理、服务规范、应急处置等多个领域,全面提升医养结合服务专业化水平。
下一步,我委将积极协同民政、医保等部门,不断拓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切实增强老年人健康获得感幸福感。
阳光报:当前儿童青少年近视情况不容乐观,省卫生健康委采取了哪些措施预防和控制儿童近视问题?

温春梅:省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眼健康,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纳入陕西省“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部门协同联动。省卫健委联合省教育厅、省市场监管局等八部门印发了《陕西省儿童青少年“明眸皓齿”行动方案》,建立多部门联合协作机制,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在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和口腔健康领域的专业优势,推进家庭、学校、医院协同落实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和龋齿各项措施。对“明眸”工程提出了包括加强视力科普宣传教育、开展视力检查和监测等重点任务,明确各部门职责,提升共同保护儿童青少年视力的水平。省级成立以院士为组长的技术指导专家组,统筹全省优质资源,开展近视预防保健指导、制作优质科普宣传作品等,各市正有序推进视力检查、健康科普进校园等活动,为中小学幼儿园配备健康副校长,发挥其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二是推动防控关口前移。加强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服务,特别是对3—6岁儿童重点开展屈光筛查,评估眼球屈光状态等,评价是否有发生近视的风险,对筛查异常的,及时通知家长进行干预,指导儿童规范用眼习惯和行为。同时,开展县级儿童保健人员培训以及面向基层卫生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近年来全省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健康检查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
三是强化科普宣传教育。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宣传眼健康知识,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电视等传统媒体作用,在“六一”国际儿童节、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等节点,组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全方位做好儿童眼保健科普知识推广;举办“亮瞳杯”小学生近视防控科普演讲展示活动,遴选出20个优秀作品进行展演;西安、宝鸡、渭南、延安、汉中、商洛、安康等多地组织专家科普团队进校园,开展“明眸皓齿”主题宣传,提升爱眼护眼意识和能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儿童青少年视力保护工作的良好局面。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发展托育服务体系是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请问我省是如何推动这项工作的?

倪萌:谢谢您的提问。托育服务事关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福祉,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基础工程。我省对此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落实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关键抓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托育服务发展:
一是加快构建多元托育服务体系。统筹运用多渠道资金,增加托位供给,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服务模式。支持用人单位为本单位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鼓励和支持幼儿园下延开展托育服务。西安市打造“一街一公办,一社区一机构”托育服务圈,榆林市规划城区15分钟托育服务圈,这些举措有效扩大了服务覆盖面,缓解了群众“入托难”问题。
二是完善普惠托育服务支持措施。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联合印发《关于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普惠托育服务认定标准及方法,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省级设置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托育机构给予补助,西安、宝鸡、榆林、汉中、安康相继出台了托育机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发放消费券等多种支持措施,降低托育服务价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提供普惠、多元、优质托育服务,减轻群众“入托贵”负担。
三是持续提升托育机构服务能力。开展托育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推动托育服务机构落实登记备案、人员管理、保育照护、监督管理等标准规范,加强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与托育服务机构积极开展订单签约服务,向托育机构提供卫生保健、膳食营养、疾病防控等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加强托育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支持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托育服务相关专业,广泛开展托育服务职业技能培训,举办全省托育职业技能竞赛,提高托育服务专业化水平,增强群众“托得好”的信心。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托育服务布局、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有效供给,到2027年,基本建成覆盖市、县、乡、村的托育服务网络,让更多家庭享受到“家门口、花钱少、服务好”的托育服务。
群众新闻网:请问,在改善儿童患者就医体验方面,省卫生健康委有哪些具体举措?
易智:谢谢您的提问,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由我来回答。大家都知道,儿童的健康成长牵动着每个家庭,优质的儿童健康服务是缓解家庭育儿焦虑、提升民生幸福指数的“温暖纽带”。近年来,我省聚焦“扩大供给、强化能力、改善环境、创新模式”四个维度,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全面推进儿童医疗保健服务提质升级。
一是扩大儿科服务供给。以“儿科服务年”为契机,指导全省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三级中医医院和二、三级妇幼保健院均提供儿科服务,支持各市牵头医院启动区域性儿科诊疗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区域儿童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是强化儿科诊疗能力。通过儿科医师转岗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式,不断扩充儿科医师队伍。依托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新生儿科医师培训基地,围绕儿童常见病、新生儿急危重症诊疗等疾病救治大力开展培训,不断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儿童疾病诊治和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化、同质化水平。积极推进儿科医联体建设,通过“科室共建”“专家巡讲”等形式,推动跨区域医疗机构间的儿科协作,便于老百姓更易就诊。
三是打造儿科就医友好环境。今年以来,制定下发《陕西省推进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实施方案》,指导医疗机构引入“1米高度看医院”的儿童视角,开展建筑空间、视觉色彩、设备设施等方面的适儿化改造,给小朋友们设置“游戏角落”“阅读空间”,缓解患儿就医焦虑。
四是创新儿童诊疗服务模式。我们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儿科开设午间门诊、周末门诊等,通过优化门诊服务时间,解决学生上课和就医时间冲突问题。全面推行儿科预约诊疗,减少现场候诊时间。针对儿童呼吸道疾病季节性就诊高峰,加强医疗机构人员、药品等资源的配置和调度,在挂号、检验检查、取药、输液等环节采取措施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医疗服务效率。
周颖:谢谢易智副主任和三位发布人,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