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陕西“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时间:2025-11-20 16:56:00 来源:陕新发布

11月20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冀峰,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何玉麒,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李晓鸣,西安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别朝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梁书锦,西安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凯出席,介绍陕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单舒平主持。
单舒平:女士们、先生们,新闻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我们邀请到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冀峰先生、省教育厅副厅长何玉麒先生、省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李晓鸣女士、西安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别朝红女士、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梁书锦先生、西安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凯先生,请他们介绍陕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成就,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冀峰先生作介绍。

冀峰: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感谢长期以来对陕西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介绍一下陕西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情况。
“十四五”时期,我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全省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效提升,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修订《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获批建设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重要一极。获批建设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推动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转化医学、先进阿秒激光等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边建设、边研发、边转化,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数量、质量双提升。在陕两院院士70人,全省研发人员突破25万人、较2020年增长49.45%。全省研发经费投入达到926.2亿元,较2020年增长46.47%;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1%,居西部第1。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提升7.12个百分点、达到75.51%,其中创新产出水平指数达到87.59%、居全国第4。我省主持和参与的47项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主持完成项目数和主持完成通用项目数均排名全国第2位。
二是原始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完成在陕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加快建设空天动力、含能材料、能源、旱区农业、新材料等5家陕西实验室,培育建设光子科技、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陕西实验室,持续优化建设省重点实验室235家,构建了具有陕西特色的实验室体系。重点布局10个省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新设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企业联合基金项目,全省基础研究经费从40.15亿元增长到65.08亿元,年均增速达12.83%。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8万项,在三大国际顶刊发表论文49篇,基础研究人员投入强度、万人科技论文数、发表SCI 论文数均处于全国第一梯队。
三是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动态编制“四链”融合图谱,建立“五个一批”高质量科技项目库和“四张需求清单”,“揭榜挂帅”方式部署“两链”融合项目,快速响应、超常规部署重大应用攻关项目,靶向部署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300余项,今年已集中突破产业链上下游技术难题761项。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航空航天、旱作农业等领域技术处于全球前列,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屡破世界纪录,复杂金属基固态复合储氢材料技术全球领先,培育出全球含油量最高的油菜种质资源。一大批先进技术成果为“神舟”飞天、“嫦娥”揽月、“北斗”组网、“蛟龙”潜海、“天问”探火、特高压输电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重要支撑,在乡村振兴、医疗卫生、绿色低碳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科技成果,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截至2025年6月底,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01件。
四是产业创新发展成效明显。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实施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一总多区”建设光子、氢能、增材制造等21个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汇聚1.07万家科技企业和690个科创平台。围绕重点产业领域,以“校招共用”方式招引企业紧缺人才456名,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891支。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2024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99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94万家,分别是2020年3.71倍、3.13倍,年均增长30%以上;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16家、北交所上市6家。全省21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形成国内最大的稀有金属材料产业集群,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4,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研发基地。
五是科技体制改革走在前列。在全国率先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形成了“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转化模式,全省11万项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4.6万项成果转移转化,科研人员创办企业2820家,697人凭转化贡献晋升职称,推动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三年翻番,“三项改革”实践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举措。以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为抓手,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建立需求牵引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市场导向的科研立项选题机制等,成立全国高校首家技术经理人学院,指导各市区企业选聘“科技副总”“科技顾问”1208名。创新科技金融“五项机制”,出台《科技金融50条》,组建首期100亿元的省级科创母基金,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逾4200亿元。
六是对外科技合作日益深化。依托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开展科技合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深化陕港、苏陕等协作机制。举办丝博会、秦创原发展论坛、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硬科技创新大会等交流活动,落地“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中国分院等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吸引一大批知名高校、企业等在陕布局项目、平台。招引高层次人才来陕科研合作,52名在陕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人数居西部第1、全国前列。近五年,全省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均居全国前3。2024年输出西部、全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15.5%、20.1%和215.8%。
展望“十五五”,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立足国家所需、陕西所能、未来所向,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切实把陕西的科教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胜势,以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努力交好“十四五”工作答卷,认真谋划“十五五”时期重点任务,在服务支撑科技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

单舒平:感谢冀峰厅长。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大家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
陕西科技报: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重要内容,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推动产业转型具有决定性意义。请问省教育厅在推动高校强化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何玉麒:谢谢记者朋友,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和科技强省的规划部署,高校承担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使命,省教育厅主要从三个方面推动高校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一是发挥“双一流”支撑示范作用。“十四五”期间省财政投入“双一流”建设专项资金较“十三五”期间增长56%。省委、省政府出台《陕西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支持方案》,分层分类支持“双一流”建设,持续以一流学科建设培养一流人才。目前,我省有8所高校20个学科入选进入国家“双一流”行列,数量分别居全国第4、第7位。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以来,高校新增ESI前万分之一学科2个、前千分之一学科9个;新增两院院士9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56人。
二是加强有组织科研。加快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构建“国家级—省部级—校级”三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全省高校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2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186个、陕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03个。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战略性研究,持续实施省教育厅年度科研计划,部省联动实施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支持项目,支持青年教师围绕能源化工、智能建造等我省重点产业领域开展研究。“十四五”期间我省高校累计收入科研经费819.39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82%,2023、2024年年均科研收入均突破200亿大关。西安交通大学等一批高校科研人员在载人航天、深海科考、港珠澳大桥、中亚考古和雅鲁藏布江水电等国家战略和“国之重器”中,贡献了陕西智慧、陕西力量。
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坚持以三项改革“点火”,放大“秦创原”效能。组织校企共建“智能建造”“铝镁钼深加工”等6个重点产业链和学科链协同创新联盟,增设重点产业链协同创新专项,聚焦产业需求,一体推进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截至目前,全省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超过10万项,转化科技成果4.1万项,2024年高校签订技术合同数量首次进入全国前3,今年1—9月份,全省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78.14亿元,同比增长8.73%。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刚才发布辞提到了我省知识产权的情况,请问“十四五”时期,我省在专利价值质量提升和转化应用方面有哪些举措?

李晓鸣: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不仅是我们省关注的,在全国也非常关注,也是省知识产权局的工作重点之一。
“十四五”以来,省知识产权局聚焦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地方经济发展,我省专利创造在质和量上齐升,转化效益持续释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一是加强源头保护,激发转化动能。制定《企业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申请前评估》两个地方标准,支持建设76家企业牵头的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实施产业专利导航,绘制28张产业创新图谱,知识产权特派员一对一服务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有组织科研,靶向破解“卡脖子”难题,精准布局核心专利。升级陕西省、西安市两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新增人工智能、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三个专利预审领域。2021年以来,企业主体有效发明专利在所有发明专利持有中占比提升14个百分点。
二是盘活存量资源,释放转化势能。深化实施国家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开展专利和政策“双盘点”,全省83家高校院所的6.3万件专利纳入全国可转化资源库,56项措施进入专利转化政策包。启动“黑马企业”培育计划,完善知识产权金融政策,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西北工业大学李贺军院士团队的成果“2个月孵化估值2亿元企业”,可以成为成果转化“陕西速度”的生动注脚。截至2025年6月,我省高校专利产业化率已经突破12%。
三是强化渠道畅通,提升转化效率。创新实施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灵犀计划”,打造“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循环链路,推动硬科技和真诉求“供需连通、心意相通”,在氢能、数控机床、钛及钛合金等重点产业已成功举办6期灵犀对接活动,促成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56件专利对接签约,转化金额超过3.5亿元。“灵犀计划”刚刚入选2025年度全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连续四年举办“秦创原”高价值专利大赛,以赛助研、以赛提质、以赛促转,推动11个获奖项目成功落地。
四是优化专业服务,打造转化生态。建成全省知识产权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引入上海技术交易所,组建“西安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转化服务链条。在西部地区率先完成知识产权综合立法,严厉打击侵权行为,深化知识产权行刑衔接机制改革,营造公平创新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专利产业化导向,打造秦创原高价值专利转化运用特区,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助力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香港商报:请问“十四五”时期,西部科技创新港在推动完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有哪些模式和做法?

别朝红: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回答。“十四五”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坚持把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的突破口,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新模式、新做法。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把握融合的关键,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主要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为此我们构建了校企双管理、项目双首席、育人双导师和经费双签字的深度融合的机制体制和“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经过四年多的实施,我们已经与包括5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248家领军企业共建深度融合的校企联合研究院,与94家龙头企业共建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聘请1091名企业导师,“校招共用”人才超过400名,在工程化环境、实战化项目、有组织科研、全链条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中培养了一大批工程硕博士。服务企业的创新模式入选“中国产学研合作十大好案例”。
二是把握融合的基础,持续提高质量成果供给。启动建设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等一批重大平台与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后增加至11个,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3个,布局建设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机器人等新型研发平台。坚持推动目标导向与应用牵引的基础研究,提升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多项科技成果在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中示范应用,为产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
三是把握融合的途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科协与学校共建全国首家技术经理人学院,培养成果转化“穿针引线人”;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国资委以及西咸新区支持下,学校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建创新港学院,构建向前贯通学校、向后链接产业的新模式,形成“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深交所技术交易平台、挑战杯国创赛永久孵化器落户创新港,“一带一路”硬科技成果交易大会已成功举办两届。累计对接数百家种子天使基金和金融机构,转让许可专利超过1400件,专利转化率增长至22%,应用率增长至61%,已孵化科技企业超过270家,其中有33家孵化企业已经纳入动态上市培育库。在西部科技创新港已经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生态。
下一步,创新港将持续完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体制,我们将为中国式现代化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做出交大贡献。
国际在线:西安是科教资源大市,请介绍一下“十四五”期间,西安围绕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刘凯:“十四五”时期,西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投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最新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居全国第7、西部第1,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一是战略科技力量加快聚集,创新策源能力不断提升。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急需人才培养。“一装置一策”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建成投用,获批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717.49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41.8%。2024年,驻市单位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30项,居全国前列。一系列系统性技术攻关与自主突破,为国家战略任务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壮大优质企业群体,累计培育规上高新技术企业2661家、瞪羚企业89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0家。加快建设集模式创新、技术攻关、人才集聚、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于一体的产业创新中心,以有组织的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实施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和重大场景应用示范项目,突破了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屡破世界纪录。全市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5件。
三是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创新活力动力充分释放。成立市委科技委员会,颁布《西安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出台科研平台服务产业发展、科技企业提质增效、优化创新生态等系列支持政策,为全链条创新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优化科技计划体系,完善项目凝练机制,突出“以产定研”“研为产用”,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科研。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率先开展“先投后股”试点,培育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累计培育技术经理人超过4800人,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500亿元。
四是开放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举办硬科技创新大会、西安国际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持续优化科技人才梯次引育体系,推广“校招共用”“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引才用才模式。有组织推动金融资源供给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需求精准适配、衔接互促,出台科技金融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成立西安市科技金融联盟,推广技术交易信用贷“凭技融资”新模式,成功发行多期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为60多家企业融资超5亿元,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进一步深度融合。
陕西日报: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新型科研机构,请问“十四五”时期,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在“西北有色院”创新发展模式方面有哪些实践?

梁书锦:感谢这位记者朋友,下面由我回答这个问题。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是国家稀有金属材料研究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以保障国家稀有金属材料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自主可控为使命。“十四五”期间,研究院在先进钛合金及大规格材料制备、难熔金属单晶制备、超导材料及技术、高温合金、先进贵金属催化、稀有金属装备、自主品牌核级锆材等方面解决“卡脖子”问题15项,实现工程化技术突破26项,研发新产品超过200种,为核工业、航空、航天、兵器、舰船等多个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1项,获得国家探月工程参研参试单位表彰。
“十四五”期间,研究院锚定“新型科研机构”定位,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打造国际一流研发平台、成果加速转化平台和高端人才聚集平台。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了“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新型科研机构,培育十个上市公司,培养百名科技领军人才、百名企业家、千名博士、千名技师工匠,到达千亿规模”的“一十百千”战略目标和“十四五”规划。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引育激励、数字化赋能等方面出台制度69项。
二是强化科研能力建设。牵头建设了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新材料陕西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6个。聚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前瞻布局研究,研发投入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比重院本部平均为35%,全院平均为7.7%。
三是做好人才引育。引进博士454人、硕士792人;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28人次,省部级创新团队47个、人才101人次。
四是拓展战略合作。与国内外40多所高校院所、60多家企业、20多个市和开发区、30多个组织开展合作600余项,积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融合发展。
五是加快推进成果转化。转化自有科技成果81项,新孵化培育公司16家,高科技公司增长到49家。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2家、北交所1家、新三板4家。新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6家。
中国经济时报:请问“十四五”时期,我省在重大科技攻关方面有哪些实践,取得了哪些成效?
冀峰:感谢您对重大科技攻关的关心,这个问题全社会也比较关心,同时也是我省科技工作的重点。
“十四五”以来,我省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陕西高质量发展,建立了重点产业链责任部门统筹“链主”企业、高校院所、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凝练研提项目指南建议的工作机制,推动在科学选题、协同融通和资源保障等方面形成合力,高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一是科技计划项目布局更加优化。修订省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印发《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工作指引》,建立“企业出题、联合答题、市场阅题”的科技攻关机制。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化工、新材料、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生态环保、公共安全等重点产业领域部署重点科技项目,支持经费26.5亿元。依托省级科技项目和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攻克了一大批重点产业链技术难题。
二是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47项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主持完成的21项成果已全部转化应用。AG600“鲲龙”水陆两栖飞机迈入批量生产阶段,宝石机械研制全球首台1.2万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近四年全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我省科研单位主持或参与的“逐日工程”落成启用、嫦娥六号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天关”卫星成功发射等15项重大工程入选。
三是重点领域科技支撑更加有力。在能源化工领域,中科洁净建成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吨级氢化镁中试生产线。在生物育种领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的优质小麦新品种数量居全国首位。在人民生命健康领域,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实施世界首例前臂毁损断肢异位寄养后全形组合回植重建术。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华秦新能源水电解制氢(氧)技术,破解钢铁行业切割工段的二氧化碳排放、固体废渣、烟尘污染等环保难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创新构建多元耦合一体化臭氧气浮新工艺体系,成功应用于油气田、印染、城镇污水等水工程处理。
单舒平:时间关系,提问就到这里,感谢媒体朋友们的参与。大家要做深度采访的可以会后和省政府新闻办联系,我们做好对接服务工作。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朋友们,再见!